人民版高中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试题.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222871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中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中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中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试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出题意图: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进行综合考查,形成一个整体认识,对比中国几个改革,得出规律性认识。对外国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差别认识,得出国情不同改革的方法和结果也有很大的差异。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试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第I卷 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梭伦改革前雅典社会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雅典国家正在形成过程中 B、构成社会的两大阶层是奴隶和奴隶主C、工商业经济比较发达 D、社会政局动荡,平民暴动一触即发2、德拉古立法之所以失败,主要是由于 A、回避了社会主要矛盾 B、采用严刑

2、峻法C、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贵族专权 D、目的是建立僭主政治3、梭伦改革措施中打破了贵族对法律垄断的是 A、公民大会的设立 B、四百人会议的创立 C、民众法庭的组建 D、实施陪审员制度4、梭伦改革成为人类历史上一份宝贵的“遗产”,它不包括 A、用法律途径化解社会矛盾的方法 B、执行“不偏不倚”的政策 C、关注下层平民利益的价值观 D、收回萨拉米岛5、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石,其中最根本的措施是 A、解负令 B、四百人会议 C、财产等级制 D、组建民众法庭6、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变法,其中首先变法的是 A、魏国 B、楚国 C、赵国 D、秦国7、商鞅变法实行按军功授爵,下列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

3、标志赐爵制的开始 B、使宗室贵族失去授爵机会C、宗室贵族仍可“衣食租税”,保留军籍 D、使秦逐渐成为“虎狼之国”8、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相比都 A、突出财产等级 B、抑制贵族特权 C、化解社会矛盾 D、加强中央集权9、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从根本上来说 A、汉族地主与拓跋部地主矛盾尖锐B、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斗争激烈C、拓跋部内部权力倾轧D、游牧民族落后的经济政治制度10、下列关于均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孝文帝时首推均田制 B、新授土地不能买卖C、地主原有土地大为减少 D、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11、北魏孝文帝整顿吏治的核心措施是 A、政绩考核 B、严整贪官污吏 C、实行俸禄制

4、D、官吏任期流动12、孝文帝为进一步推进改革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A、统一北方 B、实行均田制 C、整顿吏治 D、迁都洛阳13、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中不包括 A、形成共同的生活区域 B、鲜卑族逐渐灭亡 C、汉语言文字被确定为“正音” D、服饰礼仪互相吸收14、孝文帝改革后,有“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其中“塞下”应是 A、洛阳 B、长安 C、平城 D、建康15、北宋初年军事部署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主要是因为 A、防止藩镇割据 B、镇压人民反抗 C、加强中央集权 D、无力与辽、西夏抗争16、造成北宋官僚机构庞大而臃仲的措施不包括 A、分化事权 B、

5、科考取士C、恩荫赏赐 D、保甲保马17、“庆历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A、整顿吏治 B、加强军事 C、抑制土地兼并 D、奖励耕荒18、王安石以“经义取士”改革科举,其主要目的是 A、打击特权贵族势力 B、宣传三经新义C、加强思想控制 D、选拔变法人才19、说中世纪天教会是欧洲的最大封建主,主要是因为 A、教皇选举不受世俗影响 B、拥有对各地主教的任免权C、控制欧洲大约三分之一的土地 D、拥有征收“什一税”特权20、13世纪30年代以后,宗教裁判所在欧洲逐步推广,这说明 A、天主教地位更加巩固 B、当牧师成为人们理想职业C、天主教会更加残暴 D、天主教会走向衰弱21、称德国是“教皇的奶牛”,主要是说

6、 A、教皇对德国掠夺最严重 B、德国对教会财物贡献最大C、德国与教皇关系最密切 D、德国是教会财富的最主要来源22、路德教派与卡尔文教派的共同点有因信称义 信徒皆为祭司 建立廉俭教会 建立民族教会 主张“先定论” A、 B、 C、 D、23、下列新教为未来资产阶级政权提供雏型的是 A、路德教 B、卡尔文教 C、英国国教 D、清教24、下列对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以“因信称义”为中心内容 B、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政治变革和民族独立运动C、德国改革影响最大 D、消除了宗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5、马木鲁克封建统治极其黑暗,集中表现在 A、内部争权夺利,社会动荡 B、实行土地包税制C

7、、实行闭关政策 D、受制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26、18世纪末,英法企图染指埃及的根本目的是 A、占领埃及 B、保持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联系C、掠夺石油资源 D、建立争霸东方基地27、阿里政权在经济方面改革中重点扶持的是 A、农业 B、军事工业 C、对外贸易 D、棉纺织业28、下列对克里米亚战争叙述不正确的是 A、对俄、英法双方都是非正义的 B、双方借口“圣地” 巴勒斯坦的管辖权而战C、动摇了俄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D、显示了英法制度的优越性29、促使日本改革力量由改革走向倒幕的直接因素是 A、大盐平八郎起义 B、佩里叩关 C、安政大狱 D、王政复古30、日本明治维新系列措施中引起社会最深刻的变革的

8、是 A、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B、取消武士特权 C、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D、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第II卷 非选择题(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13分)材料一: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采纳赵郡汉族大族李世安的建议,颁布均田令。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40亩,妇女20亩;丁男受桑田,数量相同。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限4牛。所受露田(注:露田基本上是无主荒地,需休耕轮作),凡两年轮耕一次的加一倍,三年轮耕一次的加两倍。受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并且不准买卖。桑田则不在还受之限,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卖。詹子庆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太和)九年,(北魏孝文

9、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俘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剌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魏书食货志请回答:(1)把北魏均田令中鼓励农耕的措施概况提炼,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6分)(2)分析说明北魏均田令中奴婢、耕牛受田与鲜卑贵族封建化的关系。(4分)(3)北魏均田制对豪强地主兼并土地能否起到一定抑制作用?说明理由。(3分)32、阅读下列材料:(12分)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

10、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苏俄史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材料四: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它们还有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及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

11、合法的。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请回答:(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有何矛盾之处?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4分)(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暂时义务农”与“完全自由的农民”权利有何区别?(2分)(3)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为什么?(3分)(4)依据材料四推断农奴与地主之间矛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分)(5)材料四反映出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什么?(1分)33、(15分)试分别简述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在富国方面的主要措施。(10分)概括指出两次变法在性质上的不同点(2分)和历史作用方面的相同点。(3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

12、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BACDAADBDDCDBAC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DADCDACBDBDBBCC31、(1)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均授田;农民、奴婢、官吏均授田;耕牛授田;因轮耕而加倍授田;在地广人稀的地方可任意垦荒;鼓励地少人多之处的农民迁移垦荒。(6分)(2)鲜卑贵族拥有较多奴婢和耕牛,可以通过均田令中奴婢、,耕牛授田的规定获得大量露田的使用权、桑田的所有权,进而转化为封建地主,加速封建化进程。(4分)(3)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无地少地的农民可按劳动力的多少得到土地,北魏政权以法律形

13、式确认受田者对土地享有使用权和占有权。(3分)32、(1)给农民土地,但不能彻底解放农民,既要防止农民暴动,又要维护农奴主的统治。(4分)(2)暂时义务农民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完全自由的农民可以通过赎买拥有私产。(2分)(3)不符合实际。改革后取得“自由”的农民还要受控制在地主贵族手中的村社管理,农民对地主的经济依附关系依然存。(3分)(4)农民“希望获得绝对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2分)(5)证明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地主贵族的利益。(1分)33、(1)措施:商:奖励耕战,重农抑商,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4分) 王: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6分) (2)性质:商:废除奴隶制,建立封建制度的改革 王:地主阶级内部矛盾局部调整的改革(2分) (3)作用:促进生产发展 财政收入增加 军事实力增强(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