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22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223505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22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22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22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22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22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22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22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教学设计.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第22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课程标准内容本课源于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政治文明历程第六单元第22课。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2、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阐述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认识这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

2、圣和庄严,体会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悦之情。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认同。()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和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本课内容是新中国的成立和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本课内容起承上启下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三大政治制度是新中国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内容,构成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现今还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分析本课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在初中的思想政治课中曾经学习过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政治教材侧重于理论,并且内容分散,新中国的诞生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容则没有学到。高中的教材则史实与理论并重,而且知识点杂、多。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本课有一部分知识学生在初中学习过,可在现行的中考体制下,学生掌握情况不容乐观。 本课理论性强、知识点多,与现实联系密切,学生的思考和理解能力还不成熟,并且缺乏相应的政治常识,学生较难理解且不易掌握。不过,学生经过了初高中衔接和新课程内容的学习,新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已基本适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三、设计思想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体教育思想、和谐民主的师生观;互动双赢的过程观;探究实践的学习观; 理论依据:“三个面向

4、”重要指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设计特色:情境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2、过程与方法(1)学生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和感知历史。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同他人合作;并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比较能力。(3)运

5、用调查访问法:建议学生去采访身边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了解他们参政的方式与途径,使历史与现实结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和视频播放,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自觉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体验民主、共和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这一理想奠定了基础。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法治而奋斗的求真精神。注重情景体验和理性分析,并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热情。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六、教

6、学过程设计1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 学生自由组合成四个课题小组。小组成员从历史读物、图书馆、网站等收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材料,组长(小组推荐)做好摘录、整理成文并交流成果。(2)教师的教学准备;给学生布置四个课题:新中国的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关注学生的探究进程,及时的给予资料筛选、课件制作的指导。(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张贴历史图片,创设情境。(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准备多媒体及网络设备2新课教学导入: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毛泽东1950年10月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

7、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组织学生集体朗读渲染气氛。)(教师点评:用诗歌导入新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提问:这首诗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教师小结)教师:旧中国的屈辱与悲惨命运,新中国成立人民欢天喜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进行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呢? (先组织同学梳理本课的知识脉络,教师小结。然后由四个研究组分别展示成果)第一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播放视频开国大典片段,)(教师点评:使学生感受新中国诞生

8、的隆重与庄严。)问:假如你是筹建新中国的工作小组成员,你将要做哪些准备工作?中共通过哪些会议进行准备的?(讨论,小结)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放在第二目学习)(出示西柏坡的图片及材料)周总理曾指出:西柏坡是党中央和毛主席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为什么这么说?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 (1)内容 工作重心:乡村到城市在中国民主革命期间,党的工作中心发生了几次转移? 中心、基本政策、总任务(2)意义问:数十万群众为什么欢庆新中国成立?它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归纳小结)问:(展示开国大典图片)你如何理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讨论小结,同学诵读开国大典体会“中国人民

9、从此站起来了”的深刻内涵。)开国大典站起来了,炎黄子孙;站起来了,泰山昆仑;站起来了,个民族组成的伟大国家;站起来了,世界东方的巨人。年月日,中国各族人民的光荣代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倾听着,倾听着毛泽东主席发出的震撼世界的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教师点评: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这样的情景体验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使学生既明确了概念,掌握了要点,又启动了思维,深化了知识,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注重文史结合,把诗句贯穿在学习内容中,利于学生对教材灵活掌握。)1949年春,毛泽东与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起离开西柏坡乘汽车前往北平。毛泽东上车时,风趣地对周恩来说:我们进

10、京赶考去了!周恩来笑着点头道: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充满信心地笑着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会考个好成绩。请思考:毛泽东等是在结束哪次会议后进京的?“进京赶考”首先面临的考题是什么?中共“进京”的政治制度建设上是否考出了好成绩?请用史实加以说明。第二组:人民当家做主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出示:2007年3月15日十届人大五次会议议程)这则材料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什么样的职能?(1)召开背景(由学生自主阅读书本了解)(2)最重要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意义(结合课文材料中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条款,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政治

11、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3)体现两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4)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开创人民民主新阶段。(与临时约法比较。加深对新中国政治建设内容的理解。)为了解各地工作情况,密切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般地每年应当视察工作两次。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到原选举单位的地区或其他地区视察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到原选举单位的地区或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其他地区视察工作。视察工作的时候,可以分组进行,也可以单独进行。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视察工作的时

12、候,可以向当地人民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有关的人员了解情况;可以列席当地的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人民委员会会议;可以接见当地的人民代表,访问人民群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视察功过的决定(1955年8月6日)结合以上材料,谈谈若是你当选为人民代表的感想或打算?联系现实,投影美国总统竞选花絮(网上连接),让学生谈谈对美国民主的认识。(提倡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质疑,即使学生的观点幼稚,或与书本传统观点不尽一致,也应该给予宽容。)(5)意义。(教师点评:本目最大的特色是进行材料学习法。这是提升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

13、史学家实事求是地求证历史的方法,并形成有深度的历史认识。由于材料学习法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发现-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因此具有探究式学习的特征。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能更好地为现实服务。)第三组:民主党派喜笑颜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及发展(材料)截至2007年3月9日下午2时,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提案委员会共收到提案4516件,参与提案的委员2023人,占委员总数的89.24%。经审查,立案4245件,作为委员来信转送有关部门研究处理的206件,与提案者磋商后并案、撤案65件,需要及时处理的已送交有关部门。在立案的提案中,委员提案3988件,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提案

14、212件,人民团体提案2件,界别、小组提案39件,政协专门委员会提案4件。提问:体现全国政协具有怎样的职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怎样确立和发展的?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出示新政协会议召开图片、毛泽东和周恩来给宋庆龄的电报,问:)在新中国成立的准备过程中,哪些方面已经体现出民主政治的特点? (组织讨论)召开:1949年 9月,北平內容:(出示中国的国旗、国徽等图案,体会其含义)作用:初步建立(2)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补充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方针的提出和意义)(教师点评:本知识点充分利

15、用图片和材料,通过史料的解读,培养学生阅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第四组:和睦团结的祖国大家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之情,并感受民族友好与团结。)(结合课本地图及本目文字引导学生分析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和现实背景、内容、制定的依据及目的。)(展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报道,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在解放前后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深刻感受。)知识抢答(视课堂时间而定):1、我国近代反侵略斗争中牺牲的少数民族爱国将领有: 。2、抗日战争时期的两支少数民族抗日武装为: 、 。3、1951年中央政府与 地方政府

16、签署协议,实现了和平解放。4、近年来威胁和破坏我国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的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主要是: 。5、中国古代与少数民族实行“和亲”政策,其中“ 出塞”和“ 入藏”被传为千古佳话。6、维吾尔族、回族等主要信奉 教,西藏喇嘛教的最高宗教领袖为: 。 7、台湾主要少数民族为: 浙江南部山区主要少数民族为: 。 8、我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 。(教师点评:本知识点利用歌曲、图片资料、知识抢答等手段,学生的兴趣很高,课堂的气氛十分热烈,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中国民主政治奠定的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3、知识结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民主

17、协商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 设中国民主政治的确立4、作业设计。(任选一题)1、课后学生调查了解学校所在地的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情况,采访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了解人大代表是怎样产生的?他们是如何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写成调查报告)2、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相比,有哪些不同?【问题研讨】1、本课内容十分重要,理论性太强,与现实联系密切,学习中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是否结合现实,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能力水平和经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还可以再大胆的处理教材本节的基础知识较简单,可以在学生预习的基

18、础上,突出对重点问题的讨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参考资料】靳士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中国特色及意义,载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2期。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朱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十年,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王邦佐主编: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相关网站:美国竞选总统花絮()七、教学小结(一)使用岳麓版教材教学的点滴体会这套高中历史必修课本是选编典型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选取有代表性的历史图片,设计一些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一定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认识

19、问题、解决问题。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该教科书避免空洞的说教,而是精心设计和选编史实材料,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二)教学设计小结其一:本课设计立足于学生独立和自主探究学习,力求使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有亲身感受那场战争的感觉。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营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实现每个学生自主学习,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二:依据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

20、给学生布置四个课题,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进一步激发学习激情,使学生是了解明白中国的政治制度。其三:由于种种原因,造成部分同学对历史课不感兴趣。本课想通过实践,让学生明白历史学习不仅仅是背书,也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还有其社会功能特别是对现实社会的实际指导作用。教师应借助新课程的东风,切实完成三维目标,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挖掘和拓展,鼓励学生积极投身新课改,真正爱上历史课。(三)课堂教学反思新课程教材基本上是以原高中历史教材为基础,经过适当调整和补充编写的,因此大部分内容是我们高中历史老师所熟悉的。但是,不能由此得出结论,新课程教学可以照搬原有教学思路和模式。还应该看到,新课程教材融入了不少新的理念和思维,比原来的教材有发展和更新,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以改革精神实施新课程教学。因此,如何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实质,教好新课程教材,是需要认真对待和研究的。作为高中生,由于年龄与阅历的关系,教师应该启发其思考一些深层次原因以及中国政治制度建立的国情。因此在教学中除常规完成双基教学外,还应注意挖掘教材潜在的知识,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弥补课时不足的缺陷;同时适当补充课外资料,以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为了进一步体现新课程的理念,采用师生互动、学生研究性学习、学生探究合作等多种开放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