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材分析.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224422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材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材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材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材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材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材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材分析.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在整套教材中属第四个模块,供高中一年级下学期后半段使用。同其他各个模块一样,本册教材也由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组成,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各部分的编写思路,并谈一谈教学设想。 阅读鉴赏 阅读鉴赏的四个单元是戏剧(包括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宋词、杂文和随笔、古代传记。按照教材总的编排构想,这四个单元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各有侧重。其中戏剧、宋词侧重于品味和赏析,杂文和随笔侧重于思考和领悟,古代传记则侧重于沟通和运用。而从选文的实际情况来看,古代传记这个单元的课文文学性强,在人物刻画和叙事上都表现出很高的技巧。因此,教学这个单元时也不应忽略了

2、品味和赏析。 第一单元的戏剧选的是关汉卿的窦娥冤、曹禺的雷雨、王实甫的长亭送别、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 窦娥冤:以前教材选过第三折,因为它是全剧的高潮,人物的反抗精神表现得最突出,曲词也最为精彩。这次选了楔子和前三折,希望借此可以完整地看到人物(主人公窦娥)个性的发展变化,人物形象更合理、真实,因而也更感人;同时,也可以认识到这部剧作情节之紧凑、结构之巧妙。从学生学习戏剧的角度来看,这样节选应该是更为合适的。 雷雨是经典课文,主要内容是周朴园、鲁侍萍重逢相认以及周朴园、鲁大海之间的激烈的矛盾冲突,由于人物之间有着特定的关系,而当事人有的对此心知肚明,有的还不甚明了,由此造成情节的张力,戏剧性很强

3、。 高中语文培训资料GAOZHONG YUWEN PEIXUN ZILIAO高中语文培训资料长亭送别的曲词优美典雅、清新活泼,今天读起来也不觉得有什么隔膜,据网上调查的情况来看,这篇课文很受学生欢迎。 哈姆莱特这次是新入选教材。课文节选的部分是全剧的高潮和结局。其中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这个场面,人物关系复杂,人物内心活动复杂多变,并直接体现在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中,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引发了剧中人物自己都不曾预料到的结果。这个场面气氛紧张,情势变化快,具有很强的戏剧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选的都属于古典的或现实主义的戏剧,而没有选现代派戏剧,比如在上一套教材里选过的等待戈多。这是因为教材容量有

4、限,像等待戈多这样的现代派戏剧固然在思想内涵独到、表现方式新颖上有它们的长处,而从学生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又比不上传统的、古典的戏剧更能提供多种教学资源。当然,在配套的语文读本里,我们选文的视野会更开阔,选文的标准也有所不同,教材和语文读本结合着使用,就会相得益彰了。 那么教学这个单元时,有哪些基本要求呢?下面谈一谈我的想法。 1.介绍关于戏剧的一般知识以及元杂剧、话剧的知识,知识要以有用、能帮助学生阅读戏剧文学为准。比如,关于戏剧,要知道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情节的发展和推进,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人物性格的塑造,都主要靠剧中人物的语言来实现,剧作者则隐身于幕后。关于元杂剧,要知道它的结构

5、一般是四折一楔子,由一人主唱到底,主要靠说白交代或推进故事情节,曲词只起辅助作用,曲词主要用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等等。 2.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剧本的基本方法。一般来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因此,阅读剧本时要注意概括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把握人物之间的关系。另外,由于戏剧的人物语言潜台词丰富,富有性格化和动作性,因此分析、品味人物的语言也是阅读、欣赏的重点之一。要揣摩、想像人物的语言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有什么言外之意,还要注意看人物的语言反映了人物之间怎样的关系,怎样推动着情节发展,等等。如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重逢、相认这个场面,开始是周朴园内心受到触动,

6、有意打听往事,而鲁侍萍则压抑着感情,沉缓应对;接着周朴园的话引起她的激愤,她忍不住层层揭开事情真相,却还不愿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周朴园先是震惊、痛苦,然后又冷静下来;最后周朴园急于从往事中脱身,将她打发走,鲁侍萍终于控制不住,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这个场面里人物的外部动作虽然不强烈,而凭着人物对话,就使这个场面很有张力,很有看头。 3.重视学生的文学欣赏活动,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和认识。文学欣赏活动具有触动、震撼读者的内心世界,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反思,乃至净化心灵,提高审美品位和情趣的功能。因此,教学时不要脱离学生实际的阅读、欣赏活动,而孤立地进行所谓的人文精神教育。 第二单元宋词选了

7、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发展的脉络。 柳永是词史上第一位全力创作词的人,他喜欢创制长调,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作以小令为主的面貌,扩大了词的容量,增添了词婉转曲折的韵味。应该说,他对词这种文学样式的独特风貌的确立和成熟起了不小的促进作用,对此后词人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里选的一首是雨霖铃,一首是望海潮;前者既是柳永的代表作,也是宋词中婉约一派的典型之作,后者则气象富丽宏大,与前者在风格上迥然有别,正可以看出柳永多方面的艺术才情。 苏轼拓宽了词的表现范围,丰富了词的题材,也使得词的面貌和风格进一

8、步多样化。这里选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般认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另一首定风波则是苏轼处事态度的鲜明表现。从这两首词中,读者可以体会到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也可以加深对苏轼其人其文的体会与理解。 李清照虽然在诗、文方面都有优秀作品传世,不过她的写作重心以及取得最大成就的领域是词。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的词真挚、细腻、含蓄,而不流于柔弱、矫揉造作,在词坛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当之无愧的。这里选的两首作品,一首创作于早期,一首创作于晚期,情调有别而风格一致。 辛弃疾是南宋一大批爱国词人的代表。终其一生,他都在关心抗金大计,为之忧心、操劳,然而国事总也不能如他所愿。因此,倾吐不满与忧愤之情成为他的词作中常见

9、的主题。这里选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即如此。此外,他的词喜欢大量使用典故,词的内涵因而显得丰富、深厚,是他作品的又一大特色。 这四位词人的作品,题材、风格各异,带给读者的阅读感受也各不相同,因此读者能从中获得多种欣赏、审美体验。如雨霖铃和醉花阴都是偏于婉约、阴柔风格的作品,内容上也相近,都是写男女离别相思之情的,而前者尽力铺叙,抒情务透务尽,后者则点到为止,欲说还休。又如苏轼、辛弃疾虽然都被看作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而拿苏轼的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两首词相比较,不难体会到,前者飘逸、洒脱,而后者沉郁、悲凉。 此外,从李清照前后期词作在感情基调上的较大变化及辛弃疾词作中贯穿始终的抗

10、敌报国之情上,可以让读者深切地认识到,时代、社会的因素给予文学以多么大的影响! 教学这个单元,基本要求是: 1.介绍有关词这种文学样式的一般知识,如词牌、词的题目等;还可以讲一讲宋词可以分为豪放、婉约两派以及宋词在不同时期的面貌。 2.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宋词。其一,整体把握词作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其二,既注意词作中带有作者浓厚的主观色彩(也就是暗示着作者的所思所感)的形象性词语,也要注意直接表露作者情绪的词语,以便准确、细致地揣摩作者的感情,并进行欣赏、品味。比如雨霖铃的一开头,用了“寒蝉”“长亭”“晚”“骤雨”“都门帐饮”等形象性词语,设置出一个令人倍感凄凉、感伤的离别场景,

11、从中读者不难体会到词中主人公痛苦、暗淡的心情。而与此同时,词人还运用了“凄切”“无绪”等直接表露作者情绪的词语,将这种心情明确化。醉花阴也是如此,只是其中形象性的、暗示性的词语多,而直接表达感情的词语少;声声慢则和醉花阴相反。 此外,对于词作上下片如何过渡也应注意。有的词作上片主要写景,下片主要写情,而有很多词作并非如此,提醒学生注意每首词作是如何过渡的,对于提高阅读、欣赏词作的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3.指导学生诵读。诵读时,要在努力传达词人所表达的感情的同时,处理好节拍与节奏,恰当地把握语调与旋律,减少诵读中的随意性。 第三单元是杂文和随笔。按照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这种划分法,整套教材现代文

12、部分有两个单元是属于论述类的,其中之一就是这里的杂文和随笔单元。这个单元中鲁迅的拿来主义是杂文,另外三课属于随笔。 拿来主义说理形象,语言尖锐而不乏诙谐,是杂文中的典范。它所阐述的“拿来主义”的原则和主张,不仅适用于在当时引进外来文化和继承文化遗产,直到今天,在我们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拿来主义”仍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首次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它所阐述的是一个人从刚出生到长大成人这段时间里“爱”的能力的获得与发展,其中着重讲了父爱、母爱的不同特质以及它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意义与影响,这个主题对于高中生来说很新鲜,对于正在走向成熟的他们来说,思考这个问题也是很吸引人的,有价值的

13、。此外,这篇文章阐述问题不枝不蔓,逻辑线索清晰,是培养学生阅读论述类文章能力的很好范例。 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写的是人类使用语言的历史。它从文字的发明、国家共同语的形成、传声技术的发明、语文技术的信息化、国际共同语和国际互联网等五个方面来做介绍,分别追溯其变化和发展过程,使读者对人类使用语言的方式的动态变化获得全面的了解,并促使读者关注我们习焉不察的语言生活,对语言在未来的发展产生思考。 短文三篇选了蒙田的热爱生命、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和富尔格姆的信条。它们表达的都是作者对生命、人自身、生活等大问题的思考和看法,而文中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都是积极的。它们篇幅短小,所阐述的主题集中,见解新

14、颖而不难理解,足以让学生开阔眼界、活跃思维,应该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教学这个单元时,应注意的是: 1.介绍一些关于随笔、杂文的文体知识。结合文体特征进行教学,学生能很快掌握一种阅读这类文章的把手。 2.引导学生注意理清文章的思路,提炼和概括文章的观点。高中生往往开始对论述类、哲理类文章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此时也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但他们阅读思想性强的作品暂时还有困难,阅读这种类型的作品的习惯还没有形成。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潜心阅读、精研细思典范文本,通过理清思路、概括主旨的练习,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论述类文章往往有开

15、启读者心智的功效,对读者的思想乃至行为发生影响。这些文章所阐述的观点和主张是作者的一家之言,它们有时有历史局限性,有的不一定完全合理、正确,有的在新形势下具有了新的意义,总之,都给读者留下了进一步思考的空间。如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中,对于父爱、母爱的分析,又如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一文中,作者对于“思想”的重视和强调等,都是能引发出不同意见的地方。如果学生的思考范围、思考深度仅限于理解文本本身,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就都不能得到快速提高。 第四单元是古代传记。其中前三篇课文分别选自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正史,史记汉书后汉书都比较明显地带有个人著述的色彩,感情充沛,文学性也更强。而且,从培养

16、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角度来看,这三篇课文语言典型、规范,通过学习,学生可以积累到大量的文言词语、文言句式,接触到丰富的语言现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第四篇课文李商隐的李贺小传是一篇人物小传。这是一篇诗人为诗人写作的小传。它没有记述传主李贺一生的主要行迹,所选取的材料只意在突出李贺迥异于常人之处,而结尾更以大段文字尽情抒发写传记的人的感慨,让人体会到李商隐于李贺实在是“心有戚戚焉”,有着“同病相怜”的隐衷。这种写法与前三篇课文差别较大。在对比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传记的不同写法,而同时从这篇感情浓烈的文字中,学生对李商隐、李贺两人及他们的作品也会增添新的认识与体会。 教学这个单元

17、,应注意的是: 1.介绍传记的基本知识。 2.介绍传记的读法。看看文章中选用了哪些材料,哪些材料是最主要的,从中可以看出传主是怎样的一个人,该怎样评价他?比如张衡传写了张衡在文学、自然科学及政治方面的成就,文章中详细介绍了地动仪的外观及工作原理,还用一个故事证明地动仪非常灵验,可见文章记叙的重心是他在自然科学上的成就。至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确实如郭沫若所说,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过从文中叙述的史实和作者的评述来看,张衡性情温和谨慎,淡泊名利,更具有科学家的气质和风范。 3.引导学生注意课文多样的叙事写人的手法。如蔺相如在读者心目中虎虎有生气,这得力于文章对他所作的动作细节描写。如写他在秦国朝

18、廷上“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在渑池会上,他“张目叱之,左右皆靡”。苏武传在表现人物时则重视语言描写。文中花了不少笔墨写卫律、李陵两人先后劝降苏武,在言语交锋中,突出表现了苏武坚持气节,忠于国家,不为威逼利诱所动的崇高精神。同样是人物传记,张衡传的写法与前两篇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是,它多运用叙述,而少描写。此外,张衡传在叙述史实的过程中,常杂有作者的评论性的语言,如文章一开头就说张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这使本文带有评传的色彩。 4.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表达交流 本册的写作教材是在模块3的基础上,继续训练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写作议论文,要求学

19、生更多运用他们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抽象思维能力,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思维能力不够发达,社会生活经验有限,这就使他们写作的议论文时常显得思路不开阔,分析平面化,不够饱满、丰富。经过模块3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写出比较规范的、基本符合要求的议论文了。本册的写作训练则意在要求学生写出有一定独创性的、较有深度的议论文来。 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写作训练分别是“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所谓想得好才能说得好,写得好。横向展开议论、纵向展开议论实际上分别要求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和纵深思维的训练。 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特点是由一个中心话题引发出多种不同的思考点。在这种训练中,应当注意把

20、握两点:一是思考的辐射面要宽,各辐射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跳跃性,每一个辐射点都应该是可以独立展开论述的分话题;二是思考要有一定的深刻性。为了帮助学生尽快理解和掌握这种思维方法,教师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为中心话题,引导学生进行练习。比如有一个用“手”作为中心话题的训练,经过学生讨论、总结后,是这样的: “手” 手的最基本的动作是弯曲和伸展指头适时进退,能屈能伸 手的五根指头长短不一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天生我材必有用 握紧拳头,力量倍增团结力量大 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要有平等意识 这四点之间是彼此相区别的,并且每一点都可以展开论述。 这次写作训练的话题是“解读时间”,“时间”这

21、个对象本身很玄妙,难以捉摸。可以让学生仔细阅读“话题探讨”部分和“写法借鉴”部分,将关于“时间”的一些说法加以概括,要提醒学生注意那些引起他们的兴趣、引发了他们进一步思考的说法,然后在班上交流、讨论,以此来活跃学生的思路。“写作练习”部分提供了五道作文题目,这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教师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两道题目,组织学生在班上讨论,看看可以从哪些方面生发开去,从而给学生“写什么”提供参考。 纵向展开议论要求学生对事物进行纵深分析,而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这种训练有助于养成学生深入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良好思维习惯。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时间”和“幸福”这两个话题都比较难以把握,让学

22、生对它们作横向、纵向剖析可能会有困难,所以教学时可以灵活处理,让学生用别的话题来进行写作练习。正如写作教材的主编顾振彪老师说的那样:对于这个话题来说,用这种写法只是举例;对于这种写法来说,用这个话题也只是举例。学生在写作中,完全可以灵活处理话题与写法的关系。 第三单元、第四单元写作训练分别是“确立自信学习反驳”“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不管是反驳,还是辩证分析,都建立在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独到、深刻的基础上。因此,教学时应继续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上。 本册的口语交际训练是辩论。辩论当然需要应用语言技巧,不过它更是一种思想的碰撞与交锋。对高中生来说,辩论的要求不必太高。普通高中语文课

23、程标准(实验)里是这样说的:“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重视的是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及基本的论辩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辩论时,应重点要求学生对于辩题形成科学的认识,认识到正反双方各自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做到知己知彼,从而在辩论中能够最大程度的阐明己方的立场,反驳对方的“谬误”。 梳理探究 梳理探究的三个专题活动分别是“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 张志公先生曾在一篇题为需要学点逻辑逻辑不难学的短文里说:“学一点逻辑知识,把它和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联系起来,是锻炼、提高思维能力的一个有效的途径。”高中生一直没有专门学过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

24、和语文学习中遇到的许多牵涉到逻辑知识的问题,他们凭借着语感和生活经验,往往也能解决,但在遇到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就会有困难。这里设计这一项专题活动,意在从语文学习的角度,介绍逻辑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通过丰富的练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给高中生增添一种新的学习语文的有力工具。教学时应让学生基本理解一些逻辑学术语,如“概念”“命题”“推理”“同一律”“矛盾律”等。 “走近文学大师”意在让学生对某一两位文学大师产生浓厚的兴趣,阅读他们的著作,从中获得艺术的、精神的滋养,同时全面、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品格,体会他们的人格魅力,乃至将他们作为自己的精神偶像。不少作家、学者都强调过某一位大师及其作品对他们为学

25、、为文、为人方面的深远的、有益的影响。我们期望的目标也是如此。 “影视文化”是和阅读鉴赏部分的戏剧单元相呼应的。之所以设计这个专题,主要是因为影视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关注并分析它们,是语文学习不能脱离生活的要求。 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部分介绍了莎士比亚戏剧和美学家朱光潜著的谈美。莎士比亚戏剧是和“阅读鉴赏”部分中哈姆莱特一课相呼应的,因此可以在教学完哈姆莱特后,就把这一项阅读任务布置下去。莎士比亚的剧作很多,教师可从他的有代表性的悲剧和喜剧(历史剧涉及到的背景复杂,高中生暂时可不读)中挑出几部来,再让学生选择阅读其中的两三部。对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可主要放在把握人

26、物形象和欣赏剧作的语言上。 谈美是专为青年读者写作的。书中多用具体的实例来讲道理,用语平易亲切,精要好懂,完全适合高中生阅读。通过阅读这本美学小书,学生能够获得一系列基本的美学常识,在文学艺术审美活动中常常产生的困惑也顿时会解除,从而逐步形成纯正的、高雅的审美趣味,真可以说是终生受益。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解、运用作者的观点,教师可以组织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谈疑难问题,谈心得体会,也不妨让学生互相切磋、讨论。 我们的教材编写是直接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的,希望老师们仔细研读课程标准,正确把握,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我们的教材,用教学实践给我们完善教材提供支持

27、! 必修4第一单元 贺敏 这个单元所选的是戏剧,包括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在整套教材中,只编排了这一个戏剧单元,所以我们在选文时非常注意剧作的代表性、经典性。窦娥冤和长亭送别(节选自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戏曲作品中的杰出代表,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高度教学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分别就四篇课文具体谈谈。 窦娥冤 1.把握剧中主要矛盾冲突。所谓“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对于古典戏剧和现实主义戏剧来说尤为如此。把握住主要冲突,对于理解剧作的主题、人物形象、结构安排等方面都有帮助。窦娥冤的主要矛盾冲突双方是窦娥昏官桃杌。桃杌是黑暗残暴的官府的缩影,他是剥夺了窦娥活的权利的关键性人物,因此可以说这部

28、剧作主要表现了以窦娥为代表的善良、哀告无依的普通百姓和掌握着百姓生杀大权而草菅人命的封建官府之间的矛盾冲突。认识到这一点,可以认识到窦娥所面临的对立面之强大,从而更深地理解窦娥的反抗精神的强烈与彻底。 2.注意剧作的结构。“楔子”像是一个序幕,它交代了剧情的起因:窦娥被父亲抵给蔡婆做童养媳。到了第一折开场时,时间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期间,窦娥的命运又发生重大变故丈夫早逝。不过,这一情节并未在剧中直接加以表现,而是通过剧中人物蔡婆之口让读者知晓的。这样,剧作既获得了故事发展的必要背景:窦娥寡居,蔡婆家中没有男人支撑门户,又避免了情节枝蔓、拖沓。第一折中,赛卢医和蔡婆的出场,一下子就使剧情紧张起来

29、,并引出张驴儿父子出场,然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尖锐的矛盾冲突在张驴儿和窦娥之间产生,随即引出造成窦娥之“冤”的关键性人物桃杌。这样,作者只用了三折加上一个楔子的容量,就把剧情推向高潮,并让读者看到窦娥身世之苦、性格之美、反抗精神之强烈,看到恶棍流氓及昏聩官僚之可恨、官府之黑暗,足见结构之紧凑、巧妙。 3.欣赏人物的语言。剧中窦娥的唱词是通俗、泼辣,符合她市民女子的身份,表现出她直爽、有主见、口齿伶俐的特征。这一特征是贯穿始终的,我们从她讽劝蔡婆不要随便答应亲事、和张驴儿针锋相对以及在公堂上的申辩中,都可以感受到这一点。因此,第三折里她指骂天地的形象才显得真实、不突兀,是人物在特定情境里的应有表

30、现。 4.欣赏人物形象。领会窦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有的精神魅力,即她的“争到头,竞到底”的不屈的反抗精神。 雷雨 1.注意剧作的结构。周朴园年轻时和侍女侍萍曾相恋、同居过,并生有两个儿子,这是一个很关键的情节,没有了它,后来周、鲁两家的人伦悲剧就无从发生了。作者将这个情节处理成“潜在情节”,由周朴园和鲁侍萍在三十多年后重逢相认时把它揭示出来。这种结构安排,使雷雨全剧(除去“序幕”和“尾声”外)的现实剧情在一天时间内发生、发展、结束成为可能。 2.认识课文节选的部分在全剧中的地位。课文是从第二幕里节选出来的,放在全剧里看,它只是剧情的开端和发展。不过,从这一部分里,读者得以获知周、鲁两家存在的特殊

31、关系以及有关人物之间的血缘关系。因此,可以说,这一部分的情节即决定了剧情的悲剧走向。同时,周、鲁相认的情节也是对周朴园、鲁侍萍二人的一次很好的“画像”:周朴园的虚伪、自私,鲁侍萍的坚强、克制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3.体会人物语言的动作性,揣摩人物语言中蕴涵着的潜台词。话剧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阅读时如果一直平平地看下去,不去细细领会对话中的“机锋”,就很难体会到话剧的魅力所在。比如,鲁侍萍关窗户的动作让周朴园觉得很熟悉,一瞬间勾起了他的记忆,于是他脱口而出:“你你贵姓?”突然问一个身份地位悬殊的老妇人姓什么,是有些唐突的,可见周朴园在发问的时候是不假思索的,陈年往事如电光火石般亮了一下,吸引着他

32、追寻下去,让他一时忘了自己的处境以及现实利害关系。鲁侍萍的回答是“我姓鲁”,他松了一口气,下意识地重复了一句“姓鲁”,接着试探性地说:“你的口音不像北方人。” 可见周朴园不愿就此将回忆的闸门合上。为什么呢?可能他隐隐约约意识到面前的这个老妇人来历不寻常,也可能家庭生活长期以来让他觉得腻烦、无趣总之,对于这些细微传达人物内心活动,并推动着情节发展的地方,要注意品味。 长亭送别 1.认识崔莺莺和崔母在思想上的根本分歧所在。崔母叮嘱张生:“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而莺莺说的是:“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两相对比,很清楚,崔

33、母注重的是面子名声、门当户对,莺莺眼里则只有两情相悦。在封建社会里,莺莺的爱情观无疑是进步的。 2.注意场面的变化带来的戏剧效果。在送别筵席上,莺莺和张生隔桌而坐,老母在旁,莺莺纵然满心里想和张生“举案齐眉”,也不能如愿,真可谓咫尺天涯!她全副心思都在张生身上,张生暗自垂泪而又竭力掩饰的样子都看在了她眼里,更加重了她的离愁别苦,也引发了她对妨碍了爱情的功名富贵的不满。可是,这些心思,她都是不可能直白表现出来的。筵席上,只有崔母单调的张罗倒酒的声音,这情景多么沉闷、难捱!然后,崔母先回家了,留下莺莺和张生话别,此时两人才好像一下子去除了束缚,得以倾诉衷肠。前后不同场面的对比很有戏剧性。 3.欣赏

34、人物的语言。虽然关汉卿和王实甫的剧作有所谓的“本色派”和“文雅派”的区分,可是就课文所节选的这一部分看,除了“端正好”“一煞”“收尾”等有限的几支曲词堪称典雅蕴藉外,莺莺的大多数唱词活泼、口语化、不做作,淋漓尽致地传达了她的离情别绪。 哈姆莱特 1.把握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哈姆莱特一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在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展开,在课文里出场的另外几个主要人物中,霍拉旭属于哈姆莱特一方,雷欧提斯只是被克劳狄斯暂时利用,并不完全属于克劳狄斯阵营,王后则不属于任何一方,她还天真地希望双方能握手言欢,和睦相处。正是由于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才使得哈姆莱特在克劳狄斯精心布置下的“比剑”圈套中不至于完全落败

35、,而最终能够和克劳狄斯同归于尽。 2.欣赏紧张激烈、变故迭生的场面。课文里主要情节是“比剑”,它是全剧的高潮,也是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双方第一次面对面的较量。这个情节的发展偏离了克劳狄斯预设好的轨道,结局出乎所有人意料:本来雷欧提斯为了给父亲和妹妹报仇,决意要杀死哈姆莱特,可是在比剑开始前,哈姆莱特的坦诚的表白让他犹豫了起来,这种犹豫不定的心理直接影响了他事先和克劳狄斯定下的阴谋的尽快实施;王后执意喝下克劳狄斯为哈姆莱特准备的毒酒,延缓了哈姆莱特的死;雷欧提斯临死前揭露克劳狄斯的毒计,哈姆莱特得以抓住最后时机惩罚了克劳狄斯。 3.初步了解哈姆莱特这一形象。从课文所节选的部分里,难以把握哈姆莱特的

36、全貌,不过可以初步了解这一形象:他机敏,无所畏惧,而又有挥之不去的天命思想;他高傲,尖锐,而又能低下高贵的头,真诚地向别人道歉,剖白自己的心迹。总之,这是一个呈现出一定矛盾性的人物。 关于这个单元的教学,还有几点提出来供参考: 第一,介绍必要的文体知识。如戏剧的文体特征,它和其他文学样式(尤其是和小说)相比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特征;元杂剧以及话剧的知识。所介绍的知识要有益于学生理解、欣赏作品。 第二,抓住戏剧的特点进行教学,不要把教学重点完全放在对主题、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的静态分析上。如教学雷雨一课时,如果在课堂上主要让学生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那么讨论的结果也只是让学生对周朴园这

37、个形象有了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而对周、鲁相认过程中人物心理和感情的碰撞与变化缺少体会,而这正是品咂戏剧之“味”时不可忽略的。 第三,引发学生进行更深入、广阔的思考。如王国维称赞窦娥冤“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因为“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主人公意志”,对于王国维的评价应该怎样理解?又如,侍萍是当年始乱终弃故事中的女主角,明明是受害者,而结局是她和周朴园一同遭到难以承受的打击,这和传统的小说、戏曲里常见的“善恶终有报”的故事模式大不相同,从这个角度看,雷雨剧情给人怎样的思考? 第四,恰当利用音像资料。在学生比较充分地理解、欣赏剧作后,可播放相应的录音带或录像带,要

38、求学生在听或看的过程中,注意朗诵者或演员对台词的处理是否和自己所理解的一致,然后在班上交流、讨论。 必修4第二单元 聂鸿飞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选取的四位作家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都是宋词中的领军人物。教师教学本单元时,不要只局限于对某一篇作品、某一个作家的讲解、分析,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史中观照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作家的感情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应在了解词的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把握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 一、词的

39、发展脉络 词兴起于隋唐,到了宋代,城市商业经济繁荣,交通发达,新兴的“胡夷、里巷之曲”和勾栏、瓦舍迅速增多。在这样的条件下,逐管弦而歌的曲子词就开始兴盛起来。起初多是民间艺人为了演唱的需要而自己填词,同时,也有一些文人应歌伎之请为她们填写歌词。很快,文人们在诗、文创作之外,发现了这个可以供他们施展才华的文学领域。于是,按谱填词很快地就形成了一种风气。由于词的创作是供宴饮娱乐之需,是由歌伎演唱的,所以歌词的内容就要适合她们的身份,语言要符合她们的习惯。这样的词多写离别相思,风花雪月,格调上多是委婉、柔媚的。在词史上这种作品曾被认为是“正宗”、是“本色当行”的。但由于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个人的

40、生活经历不同,思想、性格、情感和审美趣味有差异,其创作必然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有人把两宋时期的词人和创作,从总体上分成“婉约”和“豪放”两派,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尽管宋代词人众多,作品丰富,各个时期的情况也很复杂,但在对两宋词史的研究中,这种说法一直被沿袭着。 二、四位词人的贡献 这里所选的四位作家中,柳永和苏轼生活在北宋时期,李清照兼跨两宋,辛弃疾则主要活动于南宋,他们的创作时间跨度大约有二百年。按照传统的提法,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典范;苏轼、辛弃疾则是豪放派的代表。 柳永擅长以纤细婉丽之笔写离别相思、男欢女爱,但他常常能把自己羁

41、旅行役的生活经历和仕途蹭蹬的情感体验纳入词中,这比那些假借女人之口的“代言体”作品要真率得多。而且他知音晓律,其词韵律谐婉,俚俗自然,深受下层群众喜爱。比如雨霖铃一词是写作者将离开京城时,与情人在长亭话别的情景。笔调恣意渲染,声情哀怨缠绵。上片,词人以缠绵凄恻的感情、冷寂清幽的景色、铺叙白描的手法,把离别的情、景、事织成了一片秀淡幽清的词境。下片,词人从实写眼前之景转到预想别后之情,虚实相济,利用时间的跨越,多方位地表达了自己的惜别之意。这首词情事纷陈,铺叙委婉,语言清畅,音节吞咽,充分表现了柳词的艺术特色。 柳永大力创制和写作长调,为宋词拓宽了艺术表现的平台。陈振孙就曾经评价柳词:“音律婉谐

42、,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望海潮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首,它把杭州的“承平气象”描写得淋漓尽致,宛在目前。读望海潮应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这是一首投赠之作,因为是写给镇守一方的官员的,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优美、城市经济之繁荣。词人在上片先对杭州作了总体介绍:“东南形胜”,地理位置重要;“三吴都会”,社会条件优越;“钱塘自古繁华”,具有繁盛的历史传统。下面就是对“形胜”“都会”“繁华”这三个方面的铺叙。下片极写杭州黎民百姓之安居乐业。词作最后直接称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并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词的最后两句虽然有粉饰升平的含义,却也部分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

43、社会现实。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男人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直到一位词人的出现使“闺怨词”的面貌为之一新,她就是李清照。 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她作词不但总能创意出新,而且造语奇妙,善于化俗为雅。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读李清照词的着眼点首先应放在这一点上。 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她既享受过安逸、宁静的生活,也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形单

44、影只的灾难与不幸。她才思敏捷、文笔卓越,创作了为数众多的诗词。她的生活变迁和情感起伏,都是和她那个时代息息相关的。本单元所选的两首词分别为李清照前后两期之作,它们反映着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格调。醉花阴写于前期。丈夫游宦在外,李清照留守家中。这时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词的上片,作者从“永昼”的无聊和“半夜”的寒冷方面写自己的孤单寂寞,来含蓄地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下片继续着对时间的交代:写“永昼”“半夜”之外的“黄昏后”,作者为了排遣自己的相思之苦和充实自己的空虚生活,于是携酒去东篱观赏菊花。但其结果却是酒不能解愁,看到在西风中摇曳的黄花,酷

45、似自己因相思而消瘦的身影,就更增加了内心的愁苦。这首词的总体风格是委婉、含蓄的,作者并不直接说出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而是巧妙地抓住了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无时或忘的相思之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全词展现出的是作者那种失落、孤单、凄惨、悲哀的心灵世界。在了解作者生活遭遇的基础上来读这首词时,使人不

46、能不对她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这也正是李清照这首抒情词动人的力量之所在。 苏轼是宋代文学史上的诗、文大家,也是词的革新与解放的高手。他的词是高度个性化的,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束缚、题材范围、格律规范和语言习惯,他的词用来抒情、记事、写景、议论、怀古、悼亡和寄人,被称作是“无事不可入”。他自觉地要在创作上区别于柳词,而另立别调。他作词摒弃了裁红剪翠,做到了裸露自我,自然地形成了一种清疏、刚健的独特风格。本单元选取的这两首词都是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

47、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是三国时周瑜战胜曹操的地方。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青年时期就建立功业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这首词写古迹、记古人、古事只是一种艺术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目的。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这种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到下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英雄形象就格外鲜明了。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于是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叹,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而苏轼是其中最达观洒脱的一个。所以在他的词中虽然也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是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