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谚语的汉语翻译“貌合神离”现象.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25072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语谚语的汉语翻译“貌合神离”现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英语谚语的汉语翻译“貌合神离”现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英语谚语的汉语翻译“貌合神离”现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英语谚语的汉语翻译“貌合神离”现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英语谚语的汉语翻译“貌合神离”现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英语谚语的汉语翻译“貌合神离”现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语谚语的汉语翻译“貌合神离”现象.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英语谚语的汉语翻译“貌合神离”现象摘要:翻译谚语时,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是不够的。所以,在把英语翻译成汉语时,译者须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只有多注意英语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和翻译基本原则及翻译方法,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宜于说理,又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 关键词:英语谚语;汉语翻译;翻译基本原则;翻译方法一、引言 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

2、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所以英语谚语的翻译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对于英语谚语的翻译不能马虎,若稍不注意就会让人啼笑皆非。二、造成英语谚语翻译“貌合神离”的几种情况 第一,大多数的英语谚语语言精炼,并且结构有时与正常结构不同,词汇的意义有时比较微妙,在翻译时就应该留心。不能任意发挥,牵强附会,以至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To err is human;to forgive,divine. 该句的表面意思是:人总是要犯错误的,但后果如何,则要听命于天了。而实际意义则是“犯错误,人人难免,若能以宽恕为怀,则是难能可贵”。故翻译为:人孰无过,宽恕为贵。 Peopl

3、e are convinced by words than by blows. 该句的表面意思是:人们更相信你的言语而不是吹嘘。这里就有一个词义理解错误。“blow”在这句话中是“打、击”的意思,而不是“吹嘘”,因为人也要靠语言才能吹嘘。所以翻译成“言语比棍棒更能说服人。第二,有些英语谚语的表达方式包含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如果直译,则译文可能会牵强附会,也不易为读者所理解。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舍弃原语的表达形式,采用意译,则可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因直译而引起的拖泥带水,造成误解等弊病。 One is willing to sell,and the other is willing to buy.

4、 该句可以将它译为“一个愿意买,一个愿意卖”。但总觉得不对劲,它可能还有其他意思。稍对过去历史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人就会想到,它与另一个我们常说的汉语谚语十分相似,即“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第三,英语谚语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有两个译例。其一是“清水不浓血却浓”;其二是“血浓于水”。从字面上看,上述两则译例译得固然不错,似无可厚非。译文读起来很顺,又比较易懂,但读后却感觉不知所云。这是因为译文的形象没能准确地传达这条谚语的寓意。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对这条谚语的解释是“The relationship

5、 between people of the same family is stronger than other relationships”因此,这则谚语似可以借用汉语的一句俗语“亲不亲一家人”来译更能表达出“属于同一血缘关系的一家人比别人更亲近一些”的寓意。 第四,有些英语谚语意在言外,语言含蓄,寓意深刻。如果仅从字面意义直译成汉语,而不领会原文的具体含义及其效果,译文势必平淡无味。这样既不能表达意思,又有损于原文的语言形象和丰富内涵。 People who live in glass houses should not throw stones如译成“住在玻璃房子里的人,不应扔石头”不

6、如译成“己有过,勿正人”或“责人必先责己”。 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如译成“晴天要防阴天”,不如译成“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未雨绸缪”。Murder will out译成“谋杀终必败露”,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 One canno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译成“想吃煎蛋卷,就得打鸡蛋”,不如译成工“有得必有失”。或甚至可以引申为“不破不立”。 如果所要翻译的谚语寓意清新,形象逼真,直译其意,就能表达出原文的寓意,则可直译。这样做既能较完整地保存原文的表达方式,且又可丰富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化

7、,一举两得。 第五,有些英语谚语常常采用对称的修辞手段。如“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not make it drink”如果按字面译成,“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去,但不能叫它饮水”至少是没有充分体现这句谚语本身所具有的强烈对比色彩。从语法分析的观点看,在这个句子里,情态动词may和can虽然都表示“可能”的,但在含义上有所不同。这里may表示“事实上的可能性”,而can则表示“逻辑上的可能性”。并列连词but使前后两个分句意义相反,对比色彩强烈。在这种情况下,译文也必须力求对偶整齐,前后呼应,形成对照。如将此句译作“牵马河边易,逼它

8、饮水难”或“老牛不喝水,不能强按头”会更好。三、英语谚语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奈达)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这些主张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3个方面。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词汇都同时具备3种意义,尤

9、其是,任何两处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要把原文中的3种意义全部再现于译文常常是不可能的。如果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与隐含意义在翻译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出现矛盾,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应当服从隐含意义。另外,原文的形象意义在目的语中可能会找不到对应或者没有相同的形象,或者虽然形象相同,隐含意义却冲突,这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隐含意义的准确表达,可更换另一个译文作者熟悉的形象,或者舍弃形象意义,只译出隐含意义。总之,隐含意义,也就是原文意欲表达的意义是最重要的。在翻译方法上,如果采用直译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应尽可能采用直译;如果直译不能再现原来谚语的丰富内涵,就可采用意译、对等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翻译方法,这样

10、才能较完整地保留原文的神韵,使译文形象生动。 下文简单介绍一下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就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采用直译的谚语多半是英语和汉语在谚语的比喻和形象方面基本相同的部分,或者是直译后一目了然,不至于产生误解的。如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New-born calves make little of tigers(初生牛犊不怕虎)。 (二)意译法 有些英语谚语的表达方式含有英语语言国家所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

11、景,如果直译,则译文可能会牵强附会,也不易为中国读者所理解。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舍弃原语的表达形式,采用意译,则可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因直译而引起的拖泥带水,造成误解等弊病。例如Achillesheel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弱点”更恰当。这样的例子还有: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如译成“晴天要防阴天”,不如译成“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或“未雨绸缪”。 Murder will out如译成“谋杀终必败露”,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 When Greek meets Greek,then comes t

12、he tug of war如译成“希腊人相遇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不如译为“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三)对等翻译 谚语是群众长期以来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规律以及生产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英美国家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存在相似的经验和阅历,对世界的认识在不少方面也是相似的,这使两个民族的谚语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有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在内容上不谋而合,具有相同的内涵,运用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或大体相同的比喻和修辞来阐述相同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同义的汉语谚语来翻译英语谚语“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冯庆华,1995)。”如:Diamond cut diamond(

13、棋逢对手); Two can play the game(孤掌难鸣);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 (四)直译和意译的结合 有时在翻译一些英语谚语时,单纯的直译使读者不能理解其含义,而意译也不能确切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这时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译文可直译其字面意义,再点出隐含意义,使译文形象生动,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 Cut your coat according to your cloth(量布裁衣,量入为出); 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

14、,必有一失); When Greek meets Greek,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四、结束语 总之,即使像谚语这样孤立的语句,翻译时也需尽一番揣摩切磋之功,否则译文就可能与原文“貌合神离”,文不达意。译事艰辛也许正在于此。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谚语历史久远,汇集了大众的智慧,把丰富多彩的内容浓缩在高度洗练的形式之中是人类各民族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示形式之一。它经过长期积累,不断丰富,以凝练、警策、对仗、和谐、形象、寓意精辟、富有民族性等特点成为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所以通过英汉谚语汉语翻译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扩大视野,还可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2、梁茂成.英汉谚语的理解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5(6). 3、邱凯端.论英汉习语翻译的异同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1). 4、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5、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