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全册说课.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225992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136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全册说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高中地理全册说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高中地理全册说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高中地理全册说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6页
高中地理全册说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全册说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全册说课.doc(1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精品】高中地理全册说课2.4 全球性大气环流第一课时三圈环流1高一地理2.4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5大气环流说课稿8“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12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稿19大气的运动说课稿23地球的伙伴月球说课稿26陆地水与水循环说课稿35气候的形成和变化第二课时说课稿39气候类型说课稿45人口的合理容量说课52月球说课稿59月球说课稿65中国的区域差异台湾省说课稿72专题7 地貌说课稿76说课:大气环境保护8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95地震灾害及其防御说课稿- 99 -高一地理(高三)- 101 -环境问题下我该怎么做?- 104 -全球气候变化(说课稿)- 108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2、说课稿- 116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课教案- 123 -说课课题: 2.4 全球性大气环流第一课时三圈环流 课题选自: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上册 第二单元 第四节 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教材分析1、单元教材分析2、本课教材分析2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承上启下的知识点大气运动全球性大气环流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22 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点: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2)能力训练点: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3)德育渗透点: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学以致用解释生活中的地理。23 教学重

3、点难点的确定和分析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移动的过程。难点:三维空间中高空和近地面风向的联系二、教法和学法分析(一)说学生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是历史与社会,很少接触地理概念,基础教差,再加上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因此在教学时要化繁为简,制造假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便于学生的理解,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二)说教法1设问式教学假设一个条件 回顾总结、得出结论 单圈环流 假设二个条件 分析得出结论二 三圈环流 假设三个条件 分析得出结论三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2 通过板图、多媒体、FLASH动画、侧视图、立

4、体图等方式多角度的突破三圈环流中的难点(三)说学法1 探究式学习过程: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目的: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科学的价值观、科学方法。2创设环境、课堂模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3板图演练三、教学程序设计和学法指导1复习导入(由大气运动导入)2新课教学假设一个条件:地表是均一的、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单圈环流0090N 赤道、两极受热不均 热力环流 单圈闭合环流(冷) (热) 假设二个条件:地表是均一的、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直射赤道) 三圈环流赤道、两极受热不均 + 地转偏向力影响 三圈环流 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0 30N

5、 60N 90N思考:知识拓展,提出问题1 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机制有何差异?(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2高气压控制下的天气与低气压控制下的天气相同吗?归纳:掌握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方法1. 气压带形成成因:热力成因 (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 动力成因 (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2高低气压:相间分布,且南北对称3风向: 北半球:3撇 ;箭头指向低压 南半球:3捺;箭头指向低压4天气状况:低气压:气流上升、阴天多雨 高气压: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巩固练习1。2。3假设三个条件:地表是均一的、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

6、北移动 地表热量收支的改变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 同一地区不同季节天气与气候不同设问: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吗?地表不均匀又会产生什么后果?条件更换为: (过渡)地表是不均一的、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地表不均:考虑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3归纳总结假设一个条件:地表是均一的、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单圈环流假设二个条件:地表是均一的、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直射赤道) 三圈环流(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假设三个条件:地表是均一的、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条件更换为:地表是不均一的、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4、本课亮点教法:制造假设,化繁为简,层层推

7、进手段:通过FLASH动画、侧视图、立体图等方式多角度突破难点学法: 课堂演示,人人参与,加深巩固高一地理2.4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 2.4全球性大气环流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第二单元第四节,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使用。整个说课共分四个部分。一、教材分析与处理:(一)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主线。前几节介绍了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布、大气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全球大气的整体运动原理及其产生的重要意义,并为以后学习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及洋流的

8、形成提供基本理论基础。(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2.难点: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确立三圈环流的形成为重点的依据是三圈环流是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基础,也是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确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为重点的依据是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是季风环流和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确立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为难点的依据是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难以建立一

9、个三维空间模式,更难在三维空间模式上理解低空和高空的风向。(四)教材处理:本节课为了充分体现探究的全过程,先提醒学生紧紧抓住以前学过的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将前后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增加了一个内容即单圈环流的形成;另外将教材的知识体系分解为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四部分。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以及移动规律。2.过程与方法实践能力:能正确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气压带、风带的一些问题。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

10、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确立依据: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三.教学方法及手段1.确立依据: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由于本节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运用各种地理原理示意图或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培养,最终做到两种思维的结合。2.方法和手段:通过多媒体动

11、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三圈环流的形成;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 3.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四、教学过程(引课,教师展示多媒体动画)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全球看获取太阳辐射能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区各是哪里?(教师展示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思考)赤道附近地区获热最多,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极地附近地区终年或热较少,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这种垂直运动导致的结果是

12、什么?如果不考虑地表起伏和海陆分布,只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大气运动的结果如何?三圈环流的作用是什么?(板书)一、三圈环流1.成因2.单圈环流的形成 3.三圈环流的形成4.三圈环流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圈环流示意图多媒体动画或思考)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比较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成因上的差异?比较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在成因上的差异?由于近地面高低气压的分布极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水平方向如何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否不会改变?气压带和风带各有什么性

13、质?(板书)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1.气压带的分布及成因的差异2.风带的分布规律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七月气压分布图,或黑板上绘制的板图或多媒体动画)以亚欧大陆为例,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板书)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海陆热力差异对南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不同影响2.北半球一、七月份陆地和海洋气压中心名称(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亚洲季风是一图或多媒体动画思考)由于在北半球大陆和海洋之间形成不同的高

14、低气压中心,因此不同季节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大气水平运动的特点是什么?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其成因有什么差异?冬夏季风的特点是什么?影响范围有多大?(探究活动)题目:为什么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而与之纬度相近的撒哈拉地区却是沙漠广布?分析:本探究活动可以在课内使用(最好放在已经讲授了全球大气环流还没有讲季风环流时进行。这样可以引入季风环流的教学。本探究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理想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实际上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海陆分布和风带、气压带的季节移动。(板书)四、季风环流1.季风环流的成因2.东亚和南亚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其影响范围 五.板书设计第四节 全球性大气环流一

15、、三圈环流1.成因2.单圈环流的形成3.三圈环流的形成4.三圈环流的作用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1.气压带的分布及成因的差异2.风带的分布规律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海陆热力差异对南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不同影响2.北半球一、七月份陆地和海洋气压中心名称四、季风环流1.季风环流的成因2.东亚和南亚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其影响范围六.教学反思:新课程强调师生共同参与课堂建设,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而让学生成为探究者、发现者,从而使创新的思想在他们身上得以闪光。大气环流说课稿太白中学 政史地组 卢文斌一、说

16、教材1、教材地位:全球性大气环流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之一,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本课内容在大气环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其影响贯穿于整个初、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 2、教材思路: 全球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理解它们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二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三圈环流是假设地球表面均匀情况下的理想模式,实际上气压带和风带在近地面的分布是不连续的,并形成一个个气压中心。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还应了解海平面气压和风的实际情况,以使理论联系

17、实际。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还随季节作周期性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这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认识。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名称,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分布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三圈环流”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通过观察“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3)情感目标:学生认识到事物是有规

18、律联系在一起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心灵,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4、教学重难点:重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以及季风环流的形成等。难点: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而南北移动。二、说教法 1、总体策略 采用化繁为简、有易入难的策略。运用这一策略进行大气环流的教学,可以化解学生的思维障碍,突破教学难点。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种“抽象建模”的思想方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节课内容抽象,且理论性极强,针对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感性认识、形象思维较强,而理性认识、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教学中运用形象直观教学法,将抽象的、静态的理论知识通过多

19、媒体手段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动态画面,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并结合动画设计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3、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讲解法、口诀小结法等三、说学法 1、学生情况的分析: 受考试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之中,高一学生理性认识、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差,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故教学中运用动画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利用地理小故事质疑,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变被动为主动。 2、学法引导: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1: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热力环流原理,以及大气运动受力的情况,构建单圈环流模式,并分析单一经圈环流是否能

20、够存在,为三圈环流的形成埋下伏笔。活动2:通过自己亲手绘制三圈环流模型,搞清楚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这个活动适合边讲边做,提倡做的时候口中“念念有词”。 活动3: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活动设计。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这是完成下面内容的基础。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冬、夏季大陆上空气柱的气流运动情况,并把气温气流运动气压三者的关系梳理清楚,为第三题作准备。第三个问题是关键问题,在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大陆出现了高压中心;在副热带高气压带上,大陆出现了低压中心,于是可以看出带状的气压带被切割开来了。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很容易理解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了。四、说教程

21、【引入新课】 实例引入。围绕地球的大气,每时每刻都在运动着,不仅运动形态繁多,而且它们的活动规模、活动时间、发展变化规律也各不相同。请大家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列出它们的名称(例如季风、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龙卷风等)。有一种全球尺度的大气环流,反映了大气运动的基本状态和变化特征,并制约着这些规模较小的气流活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大气环流。【学习新课】 出示目标:大气环流的概念、形成、作用。一、大气环流的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二、大气环流的形成:指导学生边画图,边理解。为此,采用以下教学程序: 1、假设条件“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均匀”。也就是只考虑赤道与极地间的冷热差异,

22、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1,学生会在上节课学过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很容易实现知识的迁移,完成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图。 2、假设的条件与前提是“考虑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不考虑实际地球表面的海陆差异”。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完成低纬环流的绘制,要把它讲清楚、讲透彻。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要做的是课前准备好学生制作;讲清绘制的具体要求;绘制过程中随时纠正学生反映出的问题;最后组织学生用自己绘制的模型回答问题。 问题1: 低纬环流圈的高空气流为什么只能到30纬度而不能继续往南或北运移? 问题2: 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后,哪支气流上升? 问题3: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如何移

23、动? 3、小结三圈环流,将学生的注意力从集中在三圈环流的全部到近地面部分,总结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等。 4、对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课件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分析和教师自行设计教学课件动态演示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得出移动的规律。 5、对于“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的教学,采用下述教学策略。 (1)总结上面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和风带,尤其让学生回忆三圈环流产生的前提和条件“地球表面均匀”。教师提出问题:将地表的不均匀如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气压带和风带会如何变化?也就是海陆的差异会使带状分布的气压带风带如何变化?

24、 (2)引导学生按步骤分析,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3。对于问题“冬季,大陆与海洋相比较,哪里的气温低?哪里的气温高?夏季呢?”教师要有一个铺垫,即同纬度的大陆与海洋相比,陆地热容量小,海洋热容量大,相同的太阳辐射使陆地气温变化大,海洋变化小,相比较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低,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比海洋高。这个问题的答案学生感性上知道,教师可以从理论上给以说明。“活动3”的第2个问题是关键步骤。这个步骤如果学生自学有难度,可在教师下引导完成。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气温的高低是原因,其直接的结果是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而空气垂直运动的直接结果,是近地面气压的高低。这一点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给予重

25、视。 (3)教师结合图“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进行对比分析,建立起气压中心随季节变化的概念及掌握变化的规律。三、大气环流的作用: 促进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影响全球气候。【板书设计】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单圈环流大气环流 形成:三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季风的形成 作用:促进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课堂练习】:见幻灯片【课后小结】这节课的内容难点比较集中。难度存在于几个方面:一是空间跨度大,二是抽象,三是运动形式比较复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务必注意多利用图、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复杂的地理事物分解,把握从简到难、从单一到多个、从纯理论到实际这样一个分析过程。

26、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谢红虹(20052601115)05地理科学1班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位于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中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本节课是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及其相互联系后,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按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2说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用比较分析方法区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

27、变关系。探究和观看图片,理解堆积地貌典型地貌的组成部分。利用图片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3说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2)教学难点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形成原因。二、说教学方法1说教法所谓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也是新课标思想的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的特点和学生正处于高一,关注事物的注意力不够和

28、思考问题的方法及方式都不够成熟的年龄特征,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式:(1)提问导学法教学 提问法在我们日常的课堂中是最常用到的,这不但说明它好用,而且很多的教师都知道在教学中适当的提问,不仅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加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巩固和加深,还能激发学生的潜力。本节课的课堂,我主要采取提问抢答的形式进行。(2)多媒体辅助教学现在科技日新月异,单像过去依靠白字黑板是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所以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知道,并形象理解很多不能在黑板上板出的东西,增加学生学习地理这一门课的兴趣。本节课我会使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壶口瀑布的图片和一些说明、我国的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红河谷、重庆市和武汉市、珠江三角洲

29、平原聚落的分布、展示一些没有河流影响下呈多边形分布的聚落,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加深学生课堂讲授内容的直观理解。(3)探究式教法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在课后练习中探究。本节课中,我提出了很多问题,不但能激励同学进行思考,还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精神。最后的作业的布置,也给了他们一个很好的探究学习方法。2说学法: 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1)运用简图 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画简图,不但能让学生学会看简图,并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解决问题。(2)应用一系列图片 通过多媒体的一系列运用,既能形象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又能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获取相关的知识,拓展自身

30、的知识面。(3)学会探索 课堂适当的提问和课后活动的布置,能让学生引起思考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3说教学媒体 本节课主要运用Microsoft Office 2003的PowerPoint2003的功能、CorelDRAW 12和PohtoShop7.0.三、说教学过程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用提问的方式复习了“山岳形成的三种形式” 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并用旅游参观看什么,引入新课河流地貌的发育。2、 课堂讲授,深化理解。(1)给学生1分钟的时间看书,然后以抢答的形式让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利用这1分钟的时间板书: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一 侵蚀地貌 1、定义 2、组成提问问题:什

31、么是河流侵蚀地貌呢?河流侵蚀地貌的组成是?教师利用学生回答的时间进行板书: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2)教师一边在黑板进行板图,一边给学生讲解河流发育的三种作用力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并使用PPT播放关于壶口瀑布的图片和一些说明,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讲解。教师的板图:播放PPT:关于壶口瀑布的图片和一些说明(3)结合课本图,继续以板图和方式进行河流侵蚀地貌的典型河谷的演变过程的讲解。教师的板图:(4) 开始新内容的讲解,同样给学生1分钟的时间看书,然后以抢答的形式让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利用这1分钟的时间板书:二 堆积地貌提出问题:什么是河流的堆积地貌呢?堆积地貌的典型地貌类型是?冲积平原的

32、组成部分是?教师利用学生回答的时间进行板书:1、定义2、典型地貌 洪积冲积平原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5)对于较深的问题,先用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后,再利用课本的图进行讲解。提出问题:洪积冲积平原的的发育位置在哪里呢,是如何发育起来的呢?为什么形成的是“洪积扇或冲积扇”呢,为什么不直接说其中的一个就行了呢?(6)使用多媒体进行“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分布的影响”内容的讲解,利于学生直观理解课堂内容。播放PPT: 我国的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红河谷、重庆市和武汉市、珠江三角洲平原聚落的分布、一些没有河流影响下呈多边形分布的聚落。教师的板书:三 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分布的影响1、高原地区河漫滩2

33、、山区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3、冲积平原聚落(7)及时进行课堂内容的总结。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影响的总规律:有河流的聚落多呈条形,没有河流的聚落多呈多变形。 3、合理利用板书,进行回顾和总结。4、布置课后作业课本87页的问题研究,大家回去查找一下资料,下节课我会用一节课的时间和大家进行探讨四、板书设计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一 侵蚀地貌 1、定义 2、组成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3、 河谷的演变过程 二 堆积地貌1、定义 2、典型地貌 洪积冲积平原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三 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分布的影响 1、高原地区河漫滩2、山区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3、冲积平原聚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稿

34、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课题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整个说课共分为五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两节主要介绍大气运动、气压带饿风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是前两节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原理已掌握,接触过各类天气现象,有一

35、定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欲望,但在认识需加以引导。(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1、教学重点: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2、教学难点: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和差异。3、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确定锋面天气为本课重点之一是因为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锋的形成以及与天气的关系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例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

36、场寒”。高压、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因为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表现,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都是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确定为难点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三是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有明显差异,四是要懂得什么是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它们分别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本课难点之二是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造成这一难点的原因主要是难于长久性的记忆,容易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水平气流旋转方向记错。 二.三维目标根据教学大

37、纲要求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欲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

38、系实际的能力。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取读图分析法和对比法。本课的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例如,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气,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等。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异与同,区别与联系,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本课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而课本有许多的插图,所以可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设问,来指导学生分析图表中的地理信息,变抽象为直观,更好地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空间分布,运动状态,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

39、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 四.学法指导 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天气系统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 2、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的判别,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可指导学生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五.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展示一段天气预报的画面)由今年初影响我国西南地区的冻雨危害实例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一. 锋面系统

40、(利用多媒体播放锋面动画,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了解气团、冷暖气团,了解锋面的概念和类型) 【通过这样设计,使学生从感官上接受概念并能运用以前的知识更好的理解念,为下面的知识做好铺垫】1 概念及类型:2 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冷气团在锋面下面。 (问:为什么暖气团总在锋面的上面?) 【适时的提问,使学生的思维再度扩展,引出对学习过的知识的回忆,为接受新知识提供依据】3 天气特点:(问:单一气团控制下天气特点?一上一下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会稳定存在吗?气压、湿度、温度之间的关系?) (利用多媒体播放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动画,通过以下问题帮助学生学习冷、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问题:冷、暖

41、气团谁主动向对方移动?暖气团抬升情况如何? 何为锋面过境时、过境前、过境后?提示学生根据锋面移动的方向来确定。 冷、暖锋面过境前,过境后分别在什么气团控制下,天气如何? 冷、暖锋过境时天气如何? 冷锋、暖锋降水都发生在锋面的哪一侧?它们又有何不同?)【结合动画的展示,设计5个问题,是依据学生的思维模式,由简入难,一步步的引导,启发学生,是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参与,以及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获的知识、得出结论】教师讲解:我国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设计

42、表格,学生填写)【运用表格,一是为了增强课堂的直观性,二是由学生个体主动参与,完成知识的传授;三是把一些繁杂的文字进行简单的编辑,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低压(气旋)系统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在学习该天气系统之前,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几种基本的气压类型。【在设计这个课题的时候,充分展示了学生生活中的实例,结合高一学生自身的特点,引导他们对生活中的天气变化现象加以分析引用毛泽东的诗词“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增加地理课堂的文学性】1. 五种基本的气压类型 (利用“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介绍五种基本的低气压,高压脊,低压槽) 2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的对比 (强调: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

43、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 (利用多媒体播放“北半球低压系统的形成及其天气”动画,在学习了“大气的运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该天气系统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气流特征,以及天气特点。然后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北半球高压系统的形成及其天气”)【在这里采用了比较分析方法,启发学生从低压、高压的气流特征入手,讨论分析二者所影响的天气特点,运用比较方法,更能使学生掌握高压、低压系统的天气情况,提高知识的掌握程度】(总结新课巩固练习) 最后让学生通过完成活动环节的3小题,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这样设计既能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锻炼学生的个体,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布置作业)完成相应的练习板书设计 2.5 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 1 概念:冷锋、暖锋2 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冷气团在锋面下面。3天气特点:冷锋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降水位置锋后锋前例子二、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1气压类型 2 气旋与反气旋的天气特征大气的运动说课稿课题选自高中地理上册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