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论文:合理设问促进学生知识建构.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26364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论文:合理设问促进学生知识建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政治论文:合理设问促进学生知识建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政治论文:合理设问促进学生知识建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政治论文:合理设问促进学生知识建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论文:合理设问促进学生知识建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论文:合理设问促进学生知识建构.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合理设问,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倡导运用“解决问题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要求把学习置于丰富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探究知识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各类障碍。教师可以在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适当设置一些问题,把学生导入“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心理学发展理论的重要概念,即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的差距),给学生搭建“脚手架”,使学生迅速扫除障碍,获取新知。在这里,教师只提供信息,不提供现存答案,学生必须对设问信息进行主动思考、主动探究才能转化成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搭建合理设问这

2、“脚手架”有多种效果,下面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高一经济常识存款储蓄利国利民这一框的教学为例加以说明。一、在直觉经验障碍处设问,激活新知识学生已有知识不仅包括在学校学习的正式知识,也包括他们的日常直觉经验。学生在学校中所学习的课本知识固然会影响到新知识的获得,而学生的日常经验也常常会对此产生重要影响。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才能发展起更深层、更丰富、更灵活的一体化的认知结构。而问题解决活动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激活自己的原有经验,并通过积极的系统的推理活动,使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更充分、更有序地进行。如我在存款储蓄利国利民这一框的教学中,设置了一

3、个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手头有了闲置资金,请问用这些资金可以做什么?学生回答:买汽车、买房、去旅游等,从这些回答中可以看出,有钱就去消费这种观念深入人心,这是学生日常的直觉经验,是他们的普遍想法。直觉经验堵塞了学生的思维,形成认知障碍。而要越过这个障碍需要给搭建一个“脚手架”,使学生能够把直觉经验和书本知识有机结合,把新旧知识有效融合。此时,我又设置了一个问题:如果已经有房有车,而且不去旅游,一般的家庭消费都已满足,你还会去做什么?学生回答:买股票,做生意、存到银行、买保险、买国库券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新知识,树立消费和投资相结合的观点。此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随

4、机应变,在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合理设问,用一个假设性提问把学生从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可以说既巧妙,又灵活。教师上课挥洒自如,起了主导作用,真正做到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促进者、启发者、指导者;学生构建知识得心应手,做到新旧知识有效融合,积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二、在情景虚拟假设中设问,顺应新知识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新的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改组或重建。学生在探求新知中,老师为其创设一定的情景,提出一定的假说,让学生自己分析研究,得到比较满意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互相合作,自主建构知识。如

5、在存款储蓄利国利民这一框的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假设你是银行业务经理,我是客户,你怎样向我介绍你们的业务?这一设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都争着当一回业务经理,向我介绍他们的业务。有学生说:我是李经理,我建议您存活期,可以随时存取,很方便。也有学生说:我是王经理,我们银行推出定期和活期两类储蓄业务,我建议您存定期,因为定期利率高。此时我觉得学生给我介绍业务时陷入了非此即彼的思维障碍,影响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及时添置“脚手架”,安排更为深入的设问,使学生进一步地分析问题,达到深化知识的目的。我就跟着学生的思路提出自己的要求:谢谢王经理和李经理。你们让我不知所

6、措。同学们,你们中谁能让我既生活方便,又能得到最大益处?此时,一位学生起来说:您好,我是包经理。我建议您经常使用的资金存活期,长期不用的存定期。活期方便,定期利率高,您看如何?其他学生又为我介绍其他更好的方法。通过这一问一答,师生在这种虚拟的情景关系中,不仅学会了新知识,而且深化了新知识,实现自主知识建构。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主学习的动力在于教师的善于“导”。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巧妙设置学生熟悉的探究情境,并使这种情境中呈现的问题成为教学目标的导向,培养

7、学生观察能力及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三、在同场景中多层次设问,深化新知识任何对事物的简单理解都是片面的,都会造成对事物的不正确理解。因此,教师在设置情景,特别是设问的时候要注意层次性,让学生对同一情境有多方面的理解,以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在存款储蓄利国利民这一框的教学中,首先出示多媒体材料:据报载,有位姓王的大爷把一辈子省吃俭用的5万元钱放在床底。存到银行他不放心,一是怕被别人知道,二是怕被子女取走,结果钱被老鼠咬花,到银行只兑换了3200元钱。然后,分别设置了三个问题:王大爷的担心是否有必要?如果每个人都象王大爷那样,对个人和国家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8、如果人们和王大爷的做法相反,把所有赚来的钱都存到银行里,那又会产生什么问题?通过这三个问题,学生自主建构了国家实行“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的原则,钱存到银行是受法律保护的。如果每个人都象王大爷那样,既会造成钱财损失,影响生活,又对国家不利,银行无法积聚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更不利于国家货币流通。如果人们和王大爷的做法相反,把所有赚来的钱都存到银行里,也会使人们的生活质量会下降,消费市场会萎缩,不利于经济发展,因此存款储蓄要适量。由此引出适量的存款储蓄利国利民的作用。关于王大爷这个简短的情境材料,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理解。教师的这三个设问,巧妙地引导学生探讨存款储蓄的

9、原则、意义和公民存款储蓄的适度性,协助学生对情境的多角度理解,并深入解剖,探究根源,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四、在知识的整合处设问,迁移新知识知识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要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的理解,建构起深刻而灵活的知识,建构起能适应不同问题情境可以广泛迁移的知识,这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和学习者持续不断的努力。当教师呈现整体性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时,学生自己感觉比较困难。此时需要教师搭起“脚手架”,让学生学会把整体任务分解成各个子任务,顺利构建新知识,进而完成整体任务,实现知识的迁移。如在存款储蓄利国利民这一框的教学中,学生在分析“近几年我国存款储蓄快速

10、增长,到2006年3月已经突破了16万亿元。你如何看待我国的高储蓄?”这一问题时,不知从何下手?其实这一问题,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是有一定的难度。虽然王大爷的例子中提到高储蓄的害处,但学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真正建构成自己的知识比较困难,他们只会想到储蓄的积极作用,不会辩证看待高储蓄,产生认知障碍。此时我采用因势利导的方法,边问边答。师问:高储蓄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生答:经济快速发展所致、居民安全意识提高了。师问:这么高的储蓄率,老百姓都已有房有车了吗?生答:没有。买房买车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才需要积蓄大量存款,这也是高储蓄的原因。师问:那么有房有车的人就可以随意消费而不储蓄了吗?生答:不行,还要养

11、老,看病,还要为孩子上学存钱,还要准备结婚。师总结:大家认为对今后的预期的不确定,各项体制不完善是高储蓄的重要原因。另外,投资渠道窄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通过这问与答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从书本走向现实,实现对储蓄目的现实探求,达到迁移知识。同时教师接着“从如果人们和王大爷的做法相反,把所有赚来的钱都存到银行里,那又会产生什么问题?”知识基础中迁移到高储蓄的意义和消极影响。适量的储蓄有以下作用: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调节市场货币流通;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存在着消极影响: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不消费会使内需不足,阻碍生产的发展;人们有钱不消费,使市场

12、萎缩,不利于经济发展;也会影响生活质量。教师把“你如何看待我国的高储蓄”这一问题,分解成“高储蓄的原因”“高储蓄带来的后果”“我们该怎么办”三个的合理设问人,学生明确了完成任务的思考方向,实现了知识的整合和迁移。显然,合理设问不仅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同时建立高效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成共识,完成意义建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张建伟教授认为,知识建构有三种途径:活动性学习即个体通过对其他人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即活动)过程的观察而实现的知识经验增长;观察性学习即通过个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通过活动实现的知识经验的增长;符号性学习,它不仅指对符号本身的学习,更主要的是指个体在通过语言符号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实现的知识经验增长。跳一跳摘摘桃子,设置恰当的问题,在三种途径中都能运用,是有利于知识的建构,但它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依附于各种学习形式。因此,我们如果能够恰当运用,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参考文献1、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陈琦、张建伟: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4期。3、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评析,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1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