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说课稿(全)精编版.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28274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三说课稿(全)精编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说课稿(全)精编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说课稿(全)精编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说课稿(全)精编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说课稿(全)精编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三说课稿(全)精编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三说课稿(全)精编版.doc(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中语文必修三说课稿(全)精编版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 林黛玉进贾府是新课改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的一篇重要讲读课。本单元是小说单元,是文学作品阅读欣赏能力训练序列中的训练阅读欣赏小说的能力重点篇目。构成本单元的三篇讲读课文和一篇选读课文,兼及古今中外。本课属于中国古典小说,拟重点说明两点:阅读我国古代小说的意义和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林黛玉进贾府重在研讨环境、人物表现艺术。二教学目标 我设置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知识与能力(1)、 结合课文阅读使学生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

2、3)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4)、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5)、分析形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习惯和知识迁移地能力。2。过程与方法 先让学生观看影片,初步对红楼梦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知道古代小说的发展趋势,以及红楼梦的社会地位。 再组织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对林黛玉,贾宝玉和王熙凤描写的语句,并加以分析,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 最后学会如何进行人物描写,以自己的同桌为例进行试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在研读小说过程中,培养审美观,领会人物的美感。(2)引导学生分析古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写法。(三)教学重点: 1了解林黛玉,贾宝玉和王熙凤的性格特点 2

3、欣赏精彩的人物语言3学习文章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手段塑造个性化人物的笔法(四)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阅读小说并对人物作出初步鉴赏评价的能力2、体会作品如何根据人物外貌描写来体现性格特点二、说教法及依据1、拓展知识,构建愉快教学法国外有一种较先进的教学方法愉快教学法,主要特点是从学科特点出发,通过新颖的教学形式,以创设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为目标,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状态中,实现认知与情感、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小说单元教学时,遵循教学方法亦要改革的指导思想,摒弃传统的“念 经式”的教学模式,吸收国外“愉快教学法”的长处,教法求活,视野当阔为重点。2、直观展示法:第一红楼梦人物众

4、多,错综复杂,搞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对于把握人物性格征有着重要意义。第二,贾府建筑的规模即黛玉进贾府的路线是引导学生读小说的主要线索,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人物关系和贾府建筑制作成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把握小说内容。3、研究性学习法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等,在授课中我尝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而具体到第一步:学生通过看电视片段、预习、自主探究。结合老师简介的红楼梦的基本情节,领会其内涵。第二步:合作探究。方法是分小组讨论,课堂交流,通过讨论交流,互相探讨解答,在老师的点拨下

5、,概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4、仿写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要设计“仿写法”:即将小说里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用在小作文练习中,即对熟悉的人物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三、说学法: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这也符合新标准指出的,必须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重视自学指导。学生是以学习为

6、主要任务的人,教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2、师生共创,设立情境。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还可以借助音乐、图片等形式,提供与新课题有关条件,创造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并创造共同研讨的氛围,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养成他们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细细品读的习惯。四、概说教学程序1本课题共设三课时,本说课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1.师生共同讨论课文出现人物形象重点是王熙凤、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 2.学习古代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了解<<红楼梦>>小说简介和作者 2.

7、 了解小说中人物关系等教学设计:一.导入<<红楼梦>>是一部旷世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这本书能把你带入一个五彩斑斓的艺术世界,令你徜徉其中,流连忘返.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五彩缤纷的世界.二.解题1.作者-曹雪芹 名 ,字梦 ,号雪芹,清代小说家.先祖原为汉人,后投入满族正白旗.曾祖父,祖父,父亲和叔父相继出任康熙时代的江宁织造,雍正年间家产被朝廷抄没,举家北迁,曹在贫困潦倒的生活中,呕心沥血,写成了<<红楼梦>>前八十回.2.<<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4.史王 薛府与贾府的关系王狗

8、儿是王夫人孙子辈。王狗儿的祖父是王夫人的父亲认的连宗宗侄,与王夫人平辈。王狗儿的妻子刘氏是刘姥姥的女儿 封肃是甄士隐的岳父。甄士隐是香菱的生父,香菱后来做了薛蟠的妾。邢岫烟是薛蝌的妻。薛姨妈姓王,是王夫人的妹妹5.金陵十二钗人物:林黛玉 薛宝钗 史湘云 贾元春 贾迎春 贾探春 贾惜春 妙玉 王熙凤 巧姐 李纨 秦可卿6.简单叙述<<红楼梦>>情节大意及其结局和其主旨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的荒淫腐败,互相倾轧,暴露了他们残酷地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恶,歌颂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

9、精神的青年和默写奴仆的反抗行为,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对封建礼教等地主阶级的传统思想进行了批判.三.作业 诵读课文第二课时一.整体感知 1. 诵读课文,纠正音字2. 文章的整体结构一.(1):林黛玉到贾府 二.(2-4):写她所见到的人 三.(15-16):黛玉的住处二.分析文章中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明确:环境描写主要是通过林黛玉的所见带出的.1.“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匾上大书 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说明:荣国府既贾家地位尊贵.2.“进入垂花门挂着各色鹦鹉 画眉等鸟雀” 说明:贾家是一个贵族大家.3.“亦出了西角门,往东过荣国府正门,.且院中随处之树木山石皆在” 说明:这是一个士大夫

10、家族.4.“进入堂屋中,抬头先看见镶着錾银的字迹” 说明:这又是贵族之家.5.“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几上茗碗瓶花具备” 说明:表现了其家的豪华.6.“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亦是半旧的青缎靠着背坐裤” 说明:雍容大度.这几处环境描写表现了贾府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和豪门贵族的气派,并通过环境描写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敕造)同时贾府的豪华建筑,贾府的奢侈生活,也使人们对日趋没落的封建社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再者,人物性格和生活情趣的写照;最后,为人物活动,情节的展开提供场所.第三课时 分析人物形象一.王熙凤1.王熙凤的出场是<<红楼梦>>中极其精彩的一笔,她的出场有何不同? 明

11、确:先声夺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2.这种出场方式表现了什么? 明确:与当时“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气氛极不协调,显得有点张狂,无礼,不守规范.3. 接着对其肖像进行了描写,包括哪两方面?各有什么特点?表现王熙凤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包含服饰何容貌两个方面 服饰:珠光宝气,雍容华贵2暗示了她对物质享受的无厌的追求,也暗示了她在漂亮的外表之下,掩盖着庸俗,刁钻何狡鲒. 4. 贾府对王熙凤的介绍有何特点?能表现什么? 明确:贾母的介绍完全是一种戏谑的口吻,一种随随便便开玩笑的口吻,完全没有一种长辈的架子何威严.表现王熙凤深得贾母的喜爱,也表明了她在贾府的地位.5. 接下来,写王熙凤和林黛玉见面时动

12、作,语言,神态有何变化,表明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笑-拭泪-转悲为喜 表现她见风使舵,善于逢迎,工于心计,八面玲珑,一切对贾母察言观色行事.询问-关照-吩咐 动机是巴结讨好贾母,也显示自己有地位.捧茶果-放月钱-拿衣料 表现王熙凤精明能干,处事利索.总之: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王熙凤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刁钻狡猾,眀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善于见风使舵,善于阿谀奉承,因而深得贾母的欢心,从而独揽贾府大权,成为贾府实际掌权者.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歌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聪明累>>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

13、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二.林黛玉1.课文开头写林黛玉“弃舟登岸”时,她想到了什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表现怎样的性格特点?现实原因?明确:心态:“步步留心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性格:处处小心谨慎原因:从此她要过一种寄人篱下的生活2.林黛玉的性格主要通过一次推饭,两次谈书,三次让座表现的,各自说明了什么?明确:一次推饭说明:知书达理,待人接物处处小心两次谈读书说明:两次对比她不矜持,不张扬,不想抬高自己三次让座说明:她绝不轻易行事,表明她处处持重时时谨慎,这也是她寄人篱下的

14、反映.3.对黛玉的语言,行动的描写之外,还有一处肖像描写,表明什么?明确:美貌,多病,体弱多病判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歌词:一个是莨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三.贾宝玉1.侧面勾画,表明什么? 明确:王夫人的话是黛玉母亲生前的话介绍了一班人对宝玉的看法何他在贾府中的地位.贾府薛公 薛姨妈女:薛宝钗 子:薛 蟠 子:薛 蝌

15、 女:薛宝琴封肃是甄士隐的岳父。甄士隐是香菱的生父,香菱后来做了薛蟠的妾。邢岫烟是薛蝌的妻。薛姨妈姓王,是王夫人的妹妹3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一)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2、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三)情感目标 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根据以上这些,我确立二、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16、。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一)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二)点拨法分析引导,拓展思路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较多的采用了分组讨论,师生对话、探究等方式。三、说学法(一)预习: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强调预习,培养阅读的自觉性。(二)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拓展思路。(三)比较阅读: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将本篇课文与鲁迅先生的另一

17、篇小说孔乙己进行比较。四、说教学过程本课文的教学用两课时(一)第一课时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整体感知,梳理情节。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1、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祥林嫂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2、检查预习 挑选几位同学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要求:(1)只作纯粹的叙述,不带议论分析。(2)叙述时要突出与悲惨命运有关的细节(3)要有感情地复述,尽可能进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3、理清情节 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式,得出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

18、到鲁镇 发展:被卖改嫁 高潮: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4、分析人物形象(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1)引导学生分析肖像描写教师提问: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再受打击,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灵魂问5、总结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6、布置作业:学生课后思考,为下一节的课堂讨论作准备:(1)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多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4(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3)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二

19、)第二课时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作品的主题。总结阅读小说的方法。1、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1)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多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是祥林嫂?作者在一开篇就首先为鲁镇笼罩了一片喜庆的祝福气氛,直到文末,仍然让人们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倒毙在雪地上,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

20、题目用祝福,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形成鲜明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2、理解作品主题(1)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从小说情节分析、总结入手,祥林嫂为什么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得出结论: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4、总结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理清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命运理解环境描写的含义理解主题3、比较阅读:比较阅读鲁迅的另一篇小说孔乙己,分析两个主人公命运的异同。提示:(1)在思想 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扼杀了祥林嫂一个普通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幸福。最后,在富人的声声“祝福”声中绝望地离开了人世。鲁迅以其对历史和人生深邃而独特的思考揭穿了封建礼教的虚伪,给后人更多的警示和希望。在今天仍

21、有现实意义,因为同愚昧和邪恶的思想斗争是所有追求“科学”与“文明”的现代人的共同心愿及义务。5、布置作业 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祥林嫂的砍门槛的情节,让学生谈一谈对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的看法,分析这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通过此题,深化学生对于人物性格以及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五、板书设计:情节: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人物:肖像、语言、行动主题: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环境:祝福场景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的一篇课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喜一悲两个场景:第一幅场景是老人与海鸥亲人般的默契;第二幅场景是老人去世后海鸥为老人举行葬礼的场景,非常感人。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

22、交流,情感丰富,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情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场景图,配以音乐渲染帮助学生理解。根据教材与学生的特点,本课时我将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老人喂海鸥亲人般的感人情景。为此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课本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及“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等特殊词语。2、能抓住文中老人神奇、动作、语言体会老人与海鸥间的亲情。3、朗读抒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老人与海鸥间的深厚感情。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神态、动作、语言来品悟老人与海鸥之间浓浓亲情。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语文教学因在教师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学习的主

23、体作用,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 5到情感熏陶,并力求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预设了四个教学环节:一、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主要 (默契) 老人 海鸥 (亲情)举行葬礼第二单元欣赏七首唐诗,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李、杜二人是唐代诗坛最耀眼的两位明星,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想像丰富,比喻奇特,笔法夸张,韵律流转华美,在人教社必修3编写说明中明确欣赏这些作品,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本单元所选的诗歌,情感的抒发都是含蓄的,这就需要我们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情境中细细体会。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首先要抓好朗读和背诵,比如读

24、蜀道难要高亢激昂;其次要发挥想像和联想,不仅要把诗歌描绘的景物、事态还原成脑中的图画,而且要设身处地,感受诗人在此种情境中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二是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古人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毛诗序)。鉴赏诗歌的情 6感美和形式美,是诗歌教学的重要课前有充分的朗诵预习;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是具体的教学过程:一导入:1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采用背

25、景音乐古筝曲)2请谈谈你所了解的李白。因为学生对李白比较熟悉,所以在这里教师给学生一个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增加对本篇学习的兴趣!师生共同整理出李白的生平简历如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得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开当途。教师过渡:其实,李白的性格

26、既有洒脱不群、追求自由的一面,又有执著、深沉的一面。它的情感中感伤亦如影子一样与欢乐相随,诗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及诗人性格自身的原因,使李白一些看似充满欢乐、飘逸洒脱的诗篇中,夹杂着失望的怅惘、焦虑的痛苦与孤独的感伤。无论是希世之叹,亦或是出世之望,乃至对现实的抨击,其中往往寓藏着这种心态。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千古名篇蜀道难。3与学生交流背景资料:(课前布置的这项作业是有意识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因为诗歌鉴赏首先就要知人论世,所以训练学生这种意识,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基础。)1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写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2这首诗大约是作者在唐玄宗天宝年间长安时所作,诗中所描

27、绘的图景有很多是诗人的想象,因此这首诗被誉为“奇之又奇”的乐府诗。3关于这首诗的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四种说法)教学具体过程一 多种形式诵读,整体感知全篇1自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首先将难字、易读错字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读准字音。其次让学生根据书下注解大体读懂诗意,将不能理解的语句挑出来,小组同学间探讨研究,也可以向教师质疑。(因为诗歌本来就讲究涵咏玩味,有如千年佳酿,令人沉醉,所以不宜逐句翻译,破坏诗意美,完全可以留给学生自己揣摩和体会。)2 精品美读,再读感悟。说明配合蜀道画面和背景音乐,教师进行示范朗诵。要求学生体会感情、语气、语调节奏等,同时布置思考题:蜀道难中贯穿全诗

28、的是哪一句?它在全诗起到什么作用?明确:(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7(2)全诗的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有一唱三叹之效 !3三读品味,其义自见让学生小组间分段朗诵,体会它的效果,并请概括分析每段所咏叹的“蜀道之难”。(教师可提示学生找出每段的中心句)一段叹高难行。二段叹险可畏。三段叹战祸之烈至此完成教学重点1诵读和2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然后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二涵咏玩味,鉴赏艺术特色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将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鉴赏诗歌的主人,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逐步分析出本首诗歌的艺术特点。我将公布本课研究学习主题:你认为“蜀道之难”最难在哪里呢?是高,是险

29、还是战祸之酷烈? 由此先让我们来看看第一段蜀道之高有多高,有多难!布置任务:小组合作:请具体分析第一段所咏叹的“蜀道之难”。 因为第一段叹高难行(是怎样写蜀道之高难行的?) 学生经过研究讨论,教师逐步引导,师生共同归纳出第一段分为两个部分1蜀道来历(介绍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2蜀道高峻(具体描写)针对两个部分,教师分别提出两个研究问题:(1)“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何作用?明确:说明自古难行,付出重大的牺牲。增加了神秘感和浪漫主义色彩。(这一点是诗歌的常见方法)(2)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具体描写蜀道的高峻?这道题的设置实际上是进行名句的赏析,也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名句的敏感度。在这里教师可以提示学生

30、以下两句: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点面结合的方法兼夸张。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大胆的想象和夸张。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介绍本诗的创作趣谈:现存资料表明,李白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就再也没回去过。可见蜀道难纯系想像之辞,不过是借送友人入蜀,展开想像的翅膀,作了一番升天入地的艺术之旅。总结第一段艺术特色:一段 叹高难行。蜀道来历(五丁开山)神秘浪漫蜀道高峻 点面结合、想象夸张将研究性学习带入本课堂,是为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以第一段的鉴赏为例,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

31、础上,抓诗眼、分层次,找名句才能比较系统地进行鉴赏,为第二课时完全自主学习鉴赏打下基础。经过诵读感知,诗歌特色鉴赏之后相信学生对第一段的理解和感悟比较充分了,为了强化学生对诗歌语言和意境的理解,我设计了下面一个环节,“想象千山之旅”。这个环节的设计,并不是单纯的进行写作练习,实质上更是对诗歌语言、艺术特色、表现手法、意境的另一种方式的鉴赏体会。因为在这个环节中,我将要求学生结合千山的风景图片,想象登山之旅,并描绘出来,这其中,可以借用、化用蜀道难或者改造蜀道难中部分诗句的词语,来进行描写。这样,学生将会对原诗再次进行赏读,对诗句进行更为细腻的揣摩,甚至可以达到创造性的赏读效果!这一环节也是落实

32、了本单元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诗歌的情境。 二、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之后课堂上请学生谈想象中的千山之旅,学生和教师评点教师也有一篇下水文章与学生交流。教师下水仿写:2请同学课堂背诵第一段。本课将在学生一起背诵第一段的琅琅书声中结束!最后布置作业:熟读第二、三段,小组合作分析二、三段运用了什么方法写蜀道之难的,准备课堂汇报【教学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

33、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二、赏析课文81、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

34、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笔底波澜;世上疮痍 诗中圣哲。9满眼河山 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 草堂犹是杜陵春。学生在对工整的对联赏析中,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为鉴赏诗歌做好感情准备。初读,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并初步感悟诗中景色特点和情感入作品,心灵与心灵相沟通,感情与感情相交流,对诗人的想象活动进行再经历和再体验。 因此,在引导意象解读中,我先让学生点击这一个,就是通过抓修饰词、依据

35、感情基调、展开想象具体分析本诗中每个意象的情感意蕴和审美意蕴,使学生明白意象在每首诗中的独特性。再由局部到整体,感悟诗中雄浑苍凉的意境美。然后,链接那一个,使学生明确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相似性。还刷新另一个,使学生明白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迥异性。又点到面拓展,借以加深学生对意象的透彻理解。四读,品评词句,领悟悲情美。诗中有景有情,学生在入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词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体会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五读。感悟朗读,品悟音乐美。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诵读是涵咏陶冶的最佳途径。我将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诵读,用心感悟,借声传情。再配

36、乐朗诵,在悲凉的背景音乐中个别诵读,互相点评,互相欣赏。最后,播放名家范读,在倾听中将诗情融入心田,完成背诵。最后,归纳赏诗之法。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运用的诵读读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论世法、比较分析法等诗歌鉴赏的方法做一归纳总结,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然后进行拓展迁移,要求学生用已经归纳的方法,鉴赏秋兴。程序相类,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不再赘言。 (第二课时)鉴赏咏怀古迹,在初读感受过程中学生对本诗类别情感已有所了解,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品读诗情,学习诗法。咏史怀古类诗作本是作者借古抒情,而我们又是在品读古人诗作,其实都是在历史中穿梭,诗人在穿梭中表情,我们在穿梭中悟情。鉴于此,咏史怀古类诗的鉴赏主要

37、是回味的过程。回味诗之史实,了解内容;回味诗之作者,读懂感情;回味诗之感情,读透诗作。首先,诵读诗作,回味史实。让学生诵读后,以一名导游的身份根据杜甫诗作给大家为昭君墓写一段解说词。然后互相评比,选出优胜者,班内交流。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关键,通过写作让学生复原诗中昭君史实,通过对词句的品味领悟作者杜甫在字里行间寄寓的感情以及所运用的手法。然后,析读诗作,回味作者。在充分理解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诗作,联系背景回味杜甫其人,比较杜甫和其笔下的昭君的相似之处,理解所寄托的感情。两相比较可以得出昭君绝代佳人,入宫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身死异国,环佩空归;杜甫才华横溢,入朝见妒;不分忠佞,不得重用

38、;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可见杜甫实是借昭君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这也是咏史怀古类诗作的显著特点。第三,品读诗作,读透诗情。与登高感悟朗读相类,不再赘言。然后,以此课为例,引导学生归纳咏诗怀古类诗歌鉴赏方法:1、史实分析法;2、知人论世法,3、比较分析法。完成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并且及时进行阅读训练。用高考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迁移能力。最后以作业引导探究。白居易云“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结合杜甫和李白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目的是引发学生思考个人生际遇的不同对社会苍生的情感也不尽同,从而深刻体会“老杜爱君,事前则出以忧危,遇事则出以规讽,事后则出以哀伤”的崇高思想境界。1

39、0诚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教材不过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让孩子以自己的认知结构去同化,顺应文本,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把自己融入诗境。在情感的冲击中获得境界的升华,在感性的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归纳,获得一定的规律方法。得法于课元和十年,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这篇课文。(二)分析课文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在春江花

40、月夜的琵琶声中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语、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文章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

41、三次演奏。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此部分。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 11:1、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3、

42、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4、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讨论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文字是一座桥梁。桥的这边站着读者,桥的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座桥,读者与作者见面,不久见面,并与作者的观点相契

43、合。”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体会作者的“三感”来领会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文章主题的内涵。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第一次感悟问题: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琴声时怎样的心情?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通过环境描写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为什么诗人说他

44、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重点分析诗人和琵琶女的四个相似点:都是从京城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都是才华横溢、怀才不遇的人,都有从荣至衰的遭遇,都怀有满腹的“幽愁暗恨”。两个形象心灵沟通,爱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三) 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

45、纳:(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寸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四)课外延伸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选取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五)作业让学生背诵全文,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播放琵琶曲春江秋月夜让学生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

46、文体、字数不限。122.课 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2.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二、整体感知 .导入新课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2.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 3.关于锦瑟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这首诗,如果从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两方面看,可以说古代诗歌无一能比。元代的元好问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论诗三十首)意思是说,像锦瑟(以及受李商隐影响的宋初的西昆体诗)这样的诗固然好,可是就算东汉的大训诂学家郑玄再世,也只能望之兴叹,无力为它作注。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