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汉字文化与语文教育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228278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汉字文化与语文教育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汉字文化与语文教育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汉字文化与语文教育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汉字文化与语文教育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汉字文化与语文教育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汉字文化与语文教育 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汉字文化与语文教育 新人教版.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河北省邯郸四中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汉字文化与语文教育 新人教版 杨月娥 一、“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汉字素有历史文化“化石”之称。汉字的表意特性使其在形义之间、音义之间、字义变异的联系中,常能折射出古代社会的某种文化烙印,且在其形、音、义的历时演变中进一步透视出文化变异的信息。网Z(一)汉字的起源文化关于汉字的起源一直有种种说法,每种说法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现象,充满着浓厚的时代色彩。1、仓颉造字说“仓颉造字”的传说从战国时期一直流传到现在。荀子解蔽篇:“古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李斯仓颉篇:“仓颉作书,以教后嗣。”许慎说文解字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

2、契。”2、文字起源于结绳说易经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许慎说文解字叙:“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但是,结绳只能帮助记忆,或做简单事物的标记,不能用来表达感情和交流思想。因此,结绳不等于文字。3、汉字起源于八卦说周易系辞下:“古者疱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但是这里只把八卦当作一种能“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象征符号,而没有把它当成文字。4、众人造字说 周易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这后世“圣人”是谁,没有明指,恐怕也不是一个人,概括起来就是

3、众人造字,仓颉独传。5、汉字起源于原始图画说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我国古代就有书画同源的观念,汉字起源于图画,但图画不等于汉字。我们只能说汉字的前身是图画,然后逐渐演变为文字,就是到比较成熟的甲骨文时期,有的字也明显有绘画的痕迹。(刘国恩汉字文化漫谈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8第1822页)(二)汉字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汉字处于中国文化的大系统之中,它不但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精神,而且还受到其他层次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我们在研究汉字时,不但要对汉字本身进行独立的研究,还要把它放到各种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这样不仅能够正确地把握汉字的规律,而且还能够阐释汉字的文化根

4、源。1、汉字与物质文化大概在夏周之际,汉字被大量地成系统地创造出来。那个时候的文化决定了新汉字产生的需要。许多表示物质文化的汉字其书写形式就是该物质文化的简要的线条式特征,如“戈”。进而又创造了许多以这种字为字符的文字,如“戎、戌、伐”。汉字完整的体系形成之后,物质文化也在越来越快的发展,这种发展在汉字的字形里得到反映。如“金”以及以“金”为字符的字,就是随着这种新物质的出现而出现。2、汉字与制度文化社会制度变迁的脉络在史无验证的时代很难把握。而古老的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汉字产生的时代正是汉民族由荒蛮社会步入文明时代的重要转折时期。从一些古老的象形字、会意字中我们尚可透视我国古代社

5、会制度的某些侧面。女、育、毓、后等字在甲骨文中都是表生育之意的象形字。姓,从女从生。人有姓,而姓从母,繁衍后代的母性在当时的地位是至尊的,神农氏以姜为姓,黄帝以姬为姓,少昊氏姓嬴,虞舜姓姚,禹之姓姒,都从女,并非偶然现象,而恰恰是母系氏族遗制的体现。甲骨文中某些字能反映出商代统治阶级对人的践踏和残害。系,像以绳索缚人颈项。讯,像人被反缚双手而跪。执,像以刑具夹人两腕之形。伐,像以戈断人之颈。此外还有些像以斧钺砍头,以锯断人之足的字。由这些汉字可见,商代统治阶级对被压迫阶级的奴役是何等的残忍。3、汉字与文化心理文化心理对汉字的影响更为重要,它对汉字的影响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影响到汉字的类型、性质

6、、结构、发展演变等诸多方面。例如从汉字本身的结构分析,汉字少单体而多双体,这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我们的传统思维是辩证思维,惯于讲偶讲对,所以汉字结构的双体特征显然是受传统思维方式所致。汉字又被称为方块字,这种特点是有特定的文化成因的。在古人的意识中,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有“天圆地方”的说法。不但大地、空间呈方形,就是古人的思维模式也具有方形的特征。他们把时间与空间、主体相结合:东方与春季结合,由木主持;南方与夏季结合,有火主持;西方与秋季结合,由金主持;北方与冬季结合,由水主持;土则监管中央与四季,土在这里实际是人的代表。在古人的思维模式中,时间与空间、天与人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

7、有机整体,受空间形状的影响而呈现出方块形状。(张玉金当代中国文字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7第249253页)Com此外,方块字也符合了汉民族独特的审美需求。我们的古人以平衡匀称为美,方块形状具有平衡匀称的特征,符合这种审美标准。(同上114页)二、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字形优美的图画1、对称美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古代讲究好事成双。周易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在我国古代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数学等方面表现最多的就是对称美,而在汉字的结构中其对称美也表现的非常充分。汉字对称美的分类则更多的可以归结到古代数学中,将汉字主要的对称分为五种类型:即

8、正三角对称型、倒三角对称型、中轴线对称型、左右对称型、函数对称型。2、平衡美平衡美在汉字里体现得比较多,首先是汉字笔画间的平衡,如汉字中一些字的笔画比较多的,书写时要笔画细一些,整个字要稍小一些;一些字的笔画比较少一些的,在书写时笔画要稍粗一些,整个字要稍大一些。其次是偏旁间的平衡,如“郭”字,因左边笔画比较多一些,书写时右边要稍大一些,稍宽一些,要使整个字平衡、匀称、协调。最后是结构的平衡,左右结构中要求一些字书写时要“左高右低”,比如“红”、“卸”等字,在书写时右边的部分要低一些,要保持下平。当然在独体字中特别是一些虚结构的字里面,因为其重心不在某一个笔画上,汉字的平衡美表现得更加充分。如

9、在“也”字中,古代早已被人们掌握的“蹊跷板”平衡原理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跷跷板中,稍重的一方较低,重心也靠近稍重的一方。而“也”字的右边笔画多,显得稍重一些,如果平着写,右边太重重心便偏出整个字;为了平衡,所以书写时起笔要低一些(显得稍重一些),右边要高一些(使其显得稍轻一些),同时其重心也稍微左移,使整个字保持平衡。3、曲线美汉字的曲线变化主要体现在笔画书写时起笔、行笔、收笔的轻重、长短、方向、力度等方面的统一,和笔画与笔画之间的相互呼应,笔画的转折以及相同的笔画在不同字体的变化等。如横画的书写中,长横写时向上倾斜5-10%,要显波折,短横要注意方向变化;竖画的书写中,注意其力度的变化;撇捺

10、画,要注意其弧度的变化;笔画的转折要注意其方圆的变化等等。一般而言,细而流利的线条,表现的是轻快;粗而重拙的线条,表现的是沉重;方笔线让人敬畏;圆笔线显得丰满充实高深莫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欣赏汉字的线条美,主要欣赏的是点画之间的呼应和线条的变化以及线条之间的流动美、神韵美,即汉字的曲线美。(二)字音动听的音乐1、韵律汉字在使用上常常讲究韵律,利用韵母的相同或者相近来构成和谐的旋律和节奏。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句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2、平仄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四

11、个声调。古代汉语的四声则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声分成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这些声调的灵活使用构成了动听而奇特的听觉美感。3、谐音汉字多同音字,这些字联系在一起,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构成双关,意蕴深远,耐人寻味。 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种汉字上的同音关系构成了听觉上的审美,使“晴”与“情”呼应,在一语双关中得到审美愉悦。(三)字义丰富的历史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而且是承载着古代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符号,是固化了的信息模块,利用汉字的字义以来运载文化信息。1、古代社会生活人类社会的

12、演进,大都是由渔猎而畜牧,由畜牧而稼耕。这些内容在汉字的字义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渔,甲骨文从鱼、从手从线,意为用鱼杆钩鱼。逐,甲骨文从鹿、从足,意为追逐野兽。虔,从网从手从虎,意为用手张网捕虎。摧,字形像手持木棒击鸟。这些文字部分地反映了先祖以渔猎为生的状貌。采,甲骨文像用手摘野果之形,反映了古人以草木之根实为食的原始生活。2、古代社会制度女、育、毓、后等字在甲骨文中都是表生育之意的象形字。姓,从女从生。人有姓,而姓从母,繁衍后代的母性在当时的地位是至尊的,神农氏以姜为姓,黄帝以姬为姓,少昊氏姓嬴,虞舜姓姚,祝融之姓女云,禹之姓姒,都从女,并非偶然现象,而恰恰是母系氏族遗制的体现。3、伦理道德

13、中国文化属于以求善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这种伦理早在先秦时期就已被确立,尔后日趋显著,统治中国几千年,直今仍根深蒂固。汉字从一个侧面展现出这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仁,甲骨文从人从二,二表多的意思,许慎说文解字:“仁,亲也。”段注:“犹言尔我亲密之词。”它体现了古人建立一种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的道德理想。所以,从,两人和谐一致是为顺从;两人相向是为背。重群体轻个体是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又一方面。群,从羊从君,君声。羊是好群居的动物,孔子曰:“君子群而不党”。一般说来,食肉动物多残忍,食草动物多温和,所以群字从羊也体现着深刻的道德内涵,由羊群而人群,再引申到合乎礼仪的群体观念,里面渗透着汉民族的道德标准和审

14、美情趣。三、汉字文化的哲学思考(一)生命哲学汉字是一个不断成长的生命体,汉字系统是一个生命系统。对汉字文化的研究就是对汉字生命哲学的研究。说文序称“文”是“独体”的,是“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之文;所谓的“字”是“合体”的,是“其后形声相益”而产生的字。段玉裁有注云:“形声相益,谓形声、会意二者也。有形则必有声,声与形相辅为会意。其后,为仓颉以后也。仓颉有指事、象形二者而已。其后文与文相合,而为形声、为会意,谓之字。”此乃汉字的生命成长过程。独体的“文”与“文”之间的结合而孕育出新的生命,“字”的本意就是生育,以生育意义的“字”来指称文字之“字”,不仅赋予文字以生命,而且深寓生命哲学。在“

15、文”与“文”的结合中,可以有会意,可以有形声,但是形与声 的结合最为能产,说文80%以上是形声字,这是形声方式造字生殖能力的充分体现。王安石字说序云:“文者,奇偶刚柔,杂比以相承,如天地之文,故谓之文。字者,始于一,一而生于无穷,如母之字子,故谓之字。”汉字的产生不仅被视为生命的诞生,有母子的血缘关系,而且诞生后的每个字也被看成是生命体,特别是后来的书法家更是给汉字赋予了骨骼、血肉、神情、风韵、气质,使汉字“人化”。汉字的生命哲学又是生命的生存哲学。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各种字体先后生成,新生旧灭,类似生命的更替。汉字必须与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发展相应相随,始终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因此

16、必须有一套能动的、卓有成效的生命机制与系统,使其机体生机勃勃。比如西周中晚期,汉字面临如何适应变动时代的问题,迫使汉字作出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何创造新的形体结构,如何与语言联系得更为紧密等等。可以发现,从甲骨文发展到西周金文时。已基本上不再采用象形法生成新形体,象形字所占比例骤然下降。形声方法显示出极大的再生能力,大量的新生字在这一模式中诞生,汉字在生命的运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充分体现出生存哲学的智慧。(姚淦铭汉字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1第114117页)(二)辩证哲学黑格尔曾贬低汉语言文字,认为缺少思辨,自夸的德语能冥契道妙。其实,汉字不仅不缺少思辨,而且表现出极丰富的

17、辩证法。从古代的“背私为公”、“止戈为武”,到当代简化汉字“小土为尘”、“一火为灭”都充满了辩证思维。1、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汉字往往在对立的两方面中有联系。黄侃尔雅音训揭示:“古字意相反者多同声:天、地,男、女,生、死,阴、阳,玄、黄,鳏、寡,古、今,多、少,好、恶,文、武,明、晦之类皆是。作、祖,始也;而殂,训死。落,始也;而落,训死。一,数之始也;而噎训死。胎,生之始也,而殆训危。故知生死相反,而循环无穷。古人常言,已明其义也。”每组字的意义对立,但相互联系,依黄侃之说是通过同声的发法使其统一,又示其对立。汉字字义又有正反之义共涵于一字者,最耐人寻味。“徂”字:往、到,过去的意思,诗大雅桑柔

18、:“自西徂东。”这是从西方到东方,与此相反又有在、开始的意思,诗小雅四月:“六月徂暑假。”“落”字:既有终结之义,又有开始之义。树叶之凋零称为落,说文:“木曰落。”此本为一种是生命周期的结束。但是古代将宫室建成也成为“落”,一直到今天还用“落成”一词。对于建筑物来说既是建造已经结束,又是新建筑物刚开始出现,即将开始使用。“落”即是圆圈运动上的终点,又是新的起点。2、多样统一的辩证法汉字名与事的辩证法:黄侃声韵通例中说:“古者,名词与动词,动静相因。”“衣”,可以是衣裳,也可以是穿衣裳。又如食、饭、军等等,名词、形容词又能活用为动词是习以为常的。汉字共与别的辩证法:汉字“禾”可以泛指谷类,又专指

19、粟。“瓦”既指泥胎并已烧制的器皿的总称,又专指盖屋之瓦。“稻”泛指糯米与粳米,又专指糯米。诸如此类,同中异,别中共,不失为一种辩证法。汉字因与果的辩证法:“解”的本义是分解动物的肢体,概括为分解之义。分解必然松懈,分解还产生另一个结果就是舒脱。说文:“卸,舍车解马也。”这个“解”字就是马离开车辕而得到舒脱。从“分解”到“松懈”、“舒脱”,这是因果的引申。又如“习”,本指鹰学习飞翔,引申为“熟习”,也是因果的引申。多次奋飞即是因,动作熟练即是果。汉字多样统一的情况是复杂的也是广泛的,比如字义在引申中的虚与实、时间与空间等发面都存在着辩证的联系。(第119120页)(三)易哲学汉字与周易结缘甚深,

20、在许多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1、汉字的许多观念来源于周易说文序一开篇,从“古者疱牺氏之王天下”至“始作易八卦”就直接运用了周易系辞的文字。许慎认为文字之道实与周易是相通的。有学者说:“分析文字之始,动机并不单简,其义亦同于易。盖以为圣人与天地合德垂象示人,极关重大,观象可以明是非,占祸福,为形事之龟鉴,作议论之南针。此种见解,不仅存于易及分析文字之术,尤可由吕览所言周鼎著象觇之,实一时代人之思想如此。”2、汉字与周易之象周易以“象”为本。正义云:“易有四象,所以示者,庄氏云,四象谓六十四卦之中,有实象,有假象,有义象,有用象,为四象也。”汉字所指向的形、事、意、声,都有“象”在,汉字是由“象”之

21、介质来作为符号的,是通过“象”来思维的。周易以象为本,文字之始也亦以象为本。3、汉字分析与卦爻分析有联系Z|X说文序中对于“文”、“字”的解释,有学者认为“文”为独体,有类于八卦;“字”为合体,有类于重卦;书者如也,易者像也,其理则一。系辞上云:“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故天下之动者存乎辞。”比之于书,则赜着为文字,动者为偏旁,分析解说而后文字兴起。故利用分析卦爻的方法来说解文字,是极其自然的事。4、汉字与“易”精神变易、简易、不易、中华“易”的智慧已成功将汉

22、字行程中的对立消解。汉字由甲骨文、金文一路变化而来,此位变易。汉字在发展中不断被简化,这是简易。汉字不断地从自身发觉生命的潜力,经受住历史的考验,连绵数千年而未变,此尤可为不易。汉字用“文”与“文”的结合使汉字生生不已 ,使“易”的降神世代绵延。 (112114 )四、汉字文化对语文教育的启示(一)揭示汉字文化内涵,激发学习兴趣汉字作为一种文化要素,它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在进行语文教育时,我们不仅要着眼于汉字本身,还要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从文化的视角来分析汉字解释汉字,用丰富生动的文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通过汉字的书写发挥育人功能汉字的书写可以使学生充分的感受汉字的文化气息,培养对汉字文化的兴趣和感情。在书写的过程中了解民族文化和民族智慧,领悟汉字的哲理情思,提高文化修养和审美鉴赏力。(三)品味语言,积累语感语感是一种语言的直觉力,是对语言隐含语义的感知。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从理性上去领悟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蕴含的情味和旨趣,培养语感,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顿悟力。(四)阅读经典文本提高对语言的审美鉴赏力经典是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它经过历史大浪淘沙的选择,成为智慧和知识的结晶,所谓“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阅读经典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审美鉴赏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