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笔记.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228877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2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心理学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认知心理学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认知心理学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认知心理学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认知心理学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知心理学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心理学笔记.doc(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第一章 绪论问题: 认知心理学研究什么?有哪些研究领域? 你能说清认知心理学的来龙去脉吗? 为什么说信息加工心理学是认知心理学主流? 它的地位在今天如何? 心理学家用什么方法和手段进行认知研究? 第一节 认知心理学的概述一、认知与认知心理学的概念(一)认知 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化、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奈塞尔 (二)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认知的机制的科学。 实质在于主张研究认知本身的结构和过程。 广义:研究认知过程的各种心理学科或学派。

2、狭义:信息加工、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的领域:注意、知觉、记忆、表象、问题解决、言语、认知发展等。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简史(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认知革命 神奇数字“72”在短时记忆中的意义的论文 关于语言起源的理论 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 “通用问题解决者”计算机模型 (二)认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 1956年的一系列认知革命事件艾森克等人 1967年,奈塞尔出版认知心理学 普遍的观点 第二节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思潮一、信息加工学说(一)基本观点计算机隐喻 信息加工学说在功能或软件的水平上把人脑比作计算机,把认知看作信息加工系统。 信息加工系统就是对符号的操作系统,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或标志外部世

3、界的事物。这种功能被称为表征。 强调符号的序列或串行的加工方式。 信息加工模型 (二)信息加工学说的理论解释 以知觉的模式识别为例 以思维中的计算为例5+6+3+8+4=26 二、联结主义学说(一)基本观点神经网络隐喻 以类似于脑神经元的结点和单元构成认知网络。每个结点或单元都有不同的活性,它既可以兴奋和抑制其他单元,也可以受到其他单元的兴奋和抑制。 当网络有一个初始的输入,其兴奋和抑制便在单元之间扩散,直到形成一个稳定的状态。 网络的信息加工是并行加工,即并行分布加工。 (二)联结主义学说对认知过程的解释 知识表征或概念表征的语义网络模型。 三、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一)学科互动明显加强 认

4、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二)认知研究生态化提高生态(外部)效度 认知研究越来越要注重认知活动的人格背景、任务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不能孤立看待认知过程或机制。 第三节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基本研究范式 二、实验认知心理学的方法 (一)反应时记录法1、反应时的含义 从刺激呈现到被试做出应答之间的时间间隔,即从接受刺激到做出反应之间的潜伏期。2、基本指标 反应时和正确率。3、基本程序 快速向被试呈现某种刺激,要求在接收刺激后准确而快速地做出反应。同时,通过设备记录从刺激开始呈现到被试做出外显反应的时间。4、基本原则 被试反应要符合“速度准确率”权衡的原则。5、数据处

5、理 反应时数据仅限正确的反应,要将错误反应的反应时剔除。 就某个被试而言,如果他的错误率高于一定标准(如20%),那么这个被试就是无效被试。(二)口语报告法(三)双耳分听技术(四)眼动记录法 三、认知神经心理学的方法(一)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基本假设1、认知功能模块化2、解剖模块化3、功能结构无个体差异4、补偿性 (二)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基本思路 (三)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具体做法1、相关 患者完成两种任务,两种任务均表现出障碍2、单分离 患者完成两种任务,仅其中一种表现出障碍 或其中一种任务障碍的程度严重于另一种任务3、双分离 两位或多位患者完成两种不同任务,第一位病人仅其中一种表现出障碍,或其中一种

6、障碍的程度严重于另一种任务。 而第二位病人在两种任务间的障碍模式与第一位截然相反。 四、计算认知科学的方法(一)计算机模拟法的含义 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或发现认知活动及其行为反应的规律的研究方法。(二)计算机模拟法的基本过程 把人的认知过程编制成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验证,从中分析人在辨别、比较、分析、推理和问题解决上的认知操作过程。 五、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 (一)认知神经科学的学科性质 在分子(基因)、细胞、网络、脑区、全脑、行为等水平上对人类的心理过程和神经机制开展研究,即研究人脑是如何产生精神的。 前沿交叉学科 (二)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脑科学与认知

7、科学的结合 科学家的结合意识 技术、手段、方法(如fMRI)创造了条件 George Miller提出“认知神经科学”的名称 重要事件 1989,美国杂志“认知神经科学” 1990,美国“脑的十年”(1990-1999) 1991,“欧洲脑的十年” 1991,欧洲专著“认知神经科学” 1992,美国专著“认知神经科学” 1994,美国认知神经科学学会 1996,日本“脑科学时代” 1998,“人类脑计划” 认知神经科学在我国的发展 1999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组建,李朝义和郭爱克二位院士分别领导视觉与认知、学习与记忆实验室。 2005年初 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

8、为北京师大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 董奇、罗跃嘉等人领导 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陈霖院士领导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脑科学与认知科学” 八大前沿科学领域之一。 (三)认知神经科学的具体方法与手段1、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 ) 一种脑电采集和分析技术。在头皮上安置一定的电极,记录来自大脑的电信号,进而测定和记录于某一具体事件相关的大脑区域的反应。 2、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 ) 一种功能脑成像技术,根据脑内各个部

9、位的放射量来推测相应部位的血流量,从而推测不同脑区的活动情况。 3、功能磁共振成像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 利用血液的磁性特征进行脑成像的技术,可以检测出大脑活动区域中血流充氧量的变化。 【本章总结】1、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认知活动,认知是指输入的信息受到转换、简化、储存、提取和使用的一系列过程。2、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在于它研究人的内部认知活动的结构和机制,这与行为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3、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认知革命,它产生的标志为1967年奈塞尔出版认知心理学一书。 【本章总结】4、认知心理学的主要思潮或研究

10、范式有信息加工学说和联结主义学说。5、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基本假设为计算机隐喻,而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假设为神经网络隐喻。6、未来的认知心理学会更注重研究的生态效度。7、认知心理学常用的方法有实验认知心理学的方法、认知神经心理学的方法、计算认知科学的方法和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 【重要术语】 认知心理学 信息加工学说、联结主义学说 序列(顺序)加工、并行(同时)加工 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研究的生态效度(外部效度) 【思考题】1、什么是认知心理学?认知革命是怎么回事?2、认知心理学中存在哪两个主要的思潮(学说)?它们的基本观点有哪些?3、结合生活中的典型事件说明人的信息加工系统。4、自编一个具体实验

11、说明反应时记录法的基本过程。5、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思路是什么?它的具体做法有哪些?6、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有哪些?o 第二章 注意o 问题:2、你听说过关于注意的瓶颈理论吗?它有哪些模型?3、Kahneman的能量分配模型有哪些基本观点?如何用实验证明?1、注意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吗?为什么? 4、控制加工和自动加工存在于社会认知中吗?5、注意研究有哪些应用领域?o 知识回顾o 注意的内涵n 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o 警觉(alerting):保持清醒灵敏的状态o 定向(orienting):从传入的信息中选择信息o 执行控制(executive control):解决反应冲突P

12、osner等人o 两种重要的注意o 选择性注意o 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o 分配性注意o 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同时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 o 两种实验范式o 双听实验附加追随程序o 双作业任务 任务A + 任务Bo 第一节 瓶颈理论 一、过滤器模型(Broadbent,1958)(一)基本观点(假设) 1、认知能力有限,需要一个“装置”用于筛检信息。2、筛检信息的装置叫做过滤器,它位于知觉之前。3、过滤器为单通道形式,遵循“全或无”的原则。o 图示o (二)实验证据双耳分听实验范式1、仪器与材料o 仪器采用可控声道的耳机,材料为一系

13、列6个数字构成的字符串,如258369。 2、程序与结果o 根据刺激呈现方式和被试报告方式,条件分为三种:(1)双耳兼听+任意报告的方式o 例如,左耳=右耳=258369。被试报告的正确率大约为93%。 (2)双耳分听+任意报告的方式o 例如,左耳=258,右耳=369。正确率大约为65%。(3)双耳分听+顺序报告的方式o 在这种情况下,被试报告的正确率大约为20%。 o 3、理论解释o 第一种条件:注意无需转移,即过滤器的闸门无需多次摆动,所以成绩最好。o 第二种条件:注意只需转移一次,成绩较好。o 第三种条件:需要连续多次转移注意,成绩最差。o (三)过滤器模型难解的现象1、鸡尾酒会效应o

14、 (2)Gray 等人的实验(1960)o 二、衰减模型(Treisman,1964)(一)基本观点(假设)1、认知能力有限,需要一个“装置”用于筛检信息。2、筛检信息的装置叫做过滤器,它位于知觉之前。3、衰减器为多通道形式,在筛检信息过程中遵循重要或有意义的原则。 o (二)实验证据双听附加追随耳实验范式1、仪器与材料o 仪器采用可控声道的耳机,材料为系列短语或句子。2、程序与结果o 左耳(追随耳):there is a house understand the wordo 右耳(非追随耳):knowledge of on a hillo 结果表明,被试更多报告there is a hous

15、e on a hill,而且声称是从一只耳朵中听来的。o 实验图示:o 3、理论解释o 引入阈限的概念来解释注意衰减的机制。o 追随耳的信息没有被衰减,可以顺利通过激活,从而得到识别。o 非追随耳的信息受到衰减而达不到识别阈限,故被筛检掉。但是,有意义的信息的阈限较低,即使被衰减,也容易被激活而得到注意。o 三、反应选择模型(Deutsch J.A. & Deutsch D.,1963)基本观点(假设)o 信息加工能力有限,注意中存在瓶颈。o 调节器位于信息的意义分析之后、反应之前。o 调节器选择一部分信息做出反应,注意的选择具有反应性质。o 第二节 中枢能量理论o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16、 Kahneman, 1934-) o 2002诺贝尔经济学奖n “把心理学研究与经济学研究 有效结合,从而解释了人类 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作出判断” o 获得诺贝尔奖的心理学家o 巴甫洛夫(1849-1936):1904-生理或医学奖o K.洛伦茨(1903-1989):1973-生理或医学奖o H.A.西蒙(1916-2001):1978-经济学奖o R.W.斯佩里(1913-1994):1973-生理或医学奖o D.卡尼曼(1934-):2002-经济学奖o 一、能量分配模型(Kahneman,1973)o 二、实验证据1、理论依据o 认知资源有限 认知资源竞争假设2、实验任务(双作业)o

17、 要求被试同时执行两种任务n 任务一:标准的双听任务n 任务二:对随机呈现的灯光刺激做出按键反应o 3、实验假设o 语义加工耗用的资源比感觉登记要多。o 如果任务一需要语义表征,那么完成任务二的资源就会减少,反应成绩应差一些。o 如果任务一中仅需要感觉登记,那么完成任务二的资源就会相对增加,反应成绩应好一些。o 4、实验程序与结果o 任务一:双耳分听范式附加追随靶子词任务任务是复述靶子词 n 条件A:变换朗读者的性别,要求追随男声或女声。n 条件B:同声朗读两类语词(例如动物或植物),要求追随其中一种的名称。n 任务二:对随机的灯光做出反应,记录反应时o 结果:条件A下任务二的成绩好些o 三、

18、资源限制、材料限制过程 o 资源限制过程:作业受到所分配的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认知过程便能顺利进行。o 材料限制过程: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资源也不能改善作业水平。o 第三节 控制加工与自动加工一、控制加工与自动加工的含义o 控制加工:需要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以灵活地运用于变化着的环境。o 自动加工:不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它无需注意资源的参与,而且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o 控制加工与自动加工的比较o 二、Stroop效应(J. R. Stroop, 1935)o 红 绿 蓝 黄 o 蓝 黑 红 绿 o 中 民 田 家 o 三、控制加工

19、与自动加工的分离 视觉搜索实验o 程序:先让被试识记1-4个项目(识记项目) 再视觉呈现1-4个项目(再认项目)o 任务:判定再认项目中是否有一个是以前识记 过的,作出是或否的反应。o 项目安排:o 方式一:识记项目和无关的再认项目分属两个范畴o 识记项目:F S V Mo 再认项目:3 6 V 5o 方式二:识记项目和无关的再认项目同属一个范畴o 识记项目:F S V Mo 再认项目:N X V K o 结果o 注意研究的应用o 信号检测与警觉领域o 工作负荷的相关研究o 临床检查o 【本章总结】1、选择性和分配性是注意的基本特征。2、注意的经典理论有过滤器模型、衰减器模型、反应选择模型、多

20、态模型、能量分配模型等。3、控制加工与自动加工体现了注意资源在认知活动中的参与程度。o 【重要术语】o 选择性注意、分配性注意o 双听实验、追随程序o 双作业任务o 资源限制过程、材料限制过程o 控制加工、自动加工 o 【思考题】1、结合实验说明瓶颈理论的一系列模型。2、Kahneman的能量分配模型有哪些基本观点? 如何用这个模型解释双作业操作? 第三章 知觉与模式识别问题: 知觉有哪些基本性质? 你听说过知觉的直接加工和间接加工理论吗? 知觉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加工是怎么回事? 知觉的整体加工和部分加工是怎么回事? 有哪些理论模型解释模式识别的过程? 结构优势效应是怎么回事? 第一节 知觉

21、信息加工一、知觉的基本理论(一)直接加工理论 基本观点: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 否认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 代表人物:吉布森 实验证据 (二)间接加工理论 基本观点:知觉是一种主动的和富有选择性的构造过程,知觉与人的知识经验分不开,知识经验以假设、期望或图式的形式在知觉中起作用。 代表人物:布鲁纳、奈塞尔 实验证据 三维图形的知觉测验 模糊图形 注意中的双耳分听附加追随耳实验1、实验材料 左耳:there is a house understand the word 右耳:knowledge of on a hill2、实验结果 there is a house on a hill (三)两种

22、理论的比较 共同点:都承认知觉依赖外部刺激的直接作用。 差异点:直接加工理论认为知觉没有表征参与,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加工; 间接加工理论认为知觉依赖于内部过程,除了自下而上加工,还有自上而下加工。 争论的焦点:知觉过程是否有知识经验的参与。 二、知觉加工(一)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Tulving等人(1964)的字词识别实验 自变量 上下文情况:无上下文、4字上下文、8字上下文考察自上而下加工 靶子词呈现的时间:0140ms,以20ms变化考察自下而上加工 因变量:靶子词识别率 结果:随呈现时间增加,靶子词识别率上升。 有上下文的始终优于无上下文的,但两者差距随呈现时间延长而缩小 (二)整

23、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Navon (1977)的字母识别作业 实验结果 大字母的识别要快于小字母; 大字母识别在三种情况下没有显著差异; 而小字母识别的三种情况下,冲突条件下的字母识别最慢,与前两种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显著。理论解释 总体特征的知觉优于局部; 当人注意看局部特征时,不能不先知觉整体。 第二节 模式识别一、模式识别的含义 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 模式识别是指人把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二、模式识别的理论模型(一)模板匹配假说1、基本观点 长时记忆储存着与模式一一对应的模板。 将模式与模板一一比较,寻求最佳

24、匹配的过程。 模型匹配说不能解释的现象 2、模板匹配假说的修正先“标准化” 3、对模板匹配假说的评价(1)确认了脑中应该存在与模式相对应的模板;(2)在实际生活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3)过程刻板,缺少灵活性;(4)巨大数量的模板,加重记忆的负担。 (二)原型匹配假说1、基本观点 原型是一类客体的概括表征,反映一类客体的共同的基本特征。 外部模式与原型近似匹配,就可实现模式识别。 2、实验证据 Posner的九点模式实验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阶段一:学习阶段 被试只对变化模式做出分类,主试进行反馈阶段二:测验阶段 原型、变化模式、新模式混合呈现,要求分类 实验结果: 原型和新模式的判断正确

25、率约为87% 新模式的判断正确率约67% 反映了学习的迁移 3、简要评价(1)基本观点得到实验结果的支持。(2)模式识别更加灵活,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3)原型涉及范畴表征,对概念结构研究有意义。 (三)特征分析假说1、基本观点 特征是指模式中的元素及元素之间的关系。 模式是以其特征在长时记忆中表征的。 特征分析在模式识别中起关键作用。 模式识别过程: (三)特征分析假说1、基本观点 特征是指模式中的元素及元素之间的关系。 特征分析在模式识别中起关键作用。 模式是以其特征在长时记忆中表征的。 模式识别过程: 2、典型模型(Selfridge,1959) 3、实验证据(1

26、)神经生理学的证据 休伯和威塞尔发现特征觉察器 (2)实验心理学的证据 Neisser的视觉搜索实验 4、简要评价(1)得到实验(含神经生理研究)的支持;(2)模式识别具有更强的灵活性。(3)以特征表征,可以减轻记忆负担。(4)缺少自上而下加工。 (四)拓扑性质知觉理论 认知科学和实验心理学家。 1945年11月6日生于四川成都 籍贯福建福州 1970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 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国家大型科学设备中心北京磁共振脑成像中心主任。先后任“85攀登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基金委重大项目”负责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7、。 1982年在Science上提出拓扑性质初期知觉理论。20多年来在知觉领域刊物发表一系列论文,近年来又在Science、PNAS上发表论文,应邀为Visual Cognition的关于拓扑性质知觉理论的专辑撰写“leadpaper”,就“什么是知觉信息基本表达”的知觉研究的根本问题,向半个多世纪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由局部性质到大范围性质”的理论路线提出挑战,全面系统地发展了“大范围首先的”视知觉拓扑结构和功能层次的理论。 1、拓扑性质 拓扑学描绘在橡皮薄膜似的变形时图形仍然保持不变的性质,例如“连通性”和“洞的个数”。 2、拓扑性质知觉理论的基本观点(陈霖,2005) 核心思想:知觉组织应该

28、从变换和变换中的不变性知觉的角度来理解。 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形状知觉中的拓扑结构,即知觉组织的大范围性质能够用拓扑不变性来描述; 二是进一步强调早期拓扑性质知觉,即拓扑性质知觉优先于局部特征性质的知觉。 “优先”的含义:(1)由拓扑性质决定的整体组织是知觉局部几何性质的基础;(2)基于物理连通性的拓扑性质知觉先于局部几何性质的知觉。 3、实验证明(陈霖,1982) 任务:辨认每对刺激中两者是否相同(呈现每对刺激的时间为5ms)。 结果:拓扑结构有差别的圆圈与实心圆的辨认率最高,并且与其他两对刺激的结果达到显著差异。 3、实验证明(陈霖,1982) 任务:辨认每对刺激中两者是否相同(呈现每对刺激

29、的时间为5ms)。 结果:拓扑结构有差别的圆圈与实心圆的辨认率最高,并且与其他两对刺激的结果达到显著差异。 三、模式识别的应用 1、文字识别 2、语音识别技术 3、生物认证技术 【本章总结】 1、知觉加工的基本理论有直接加工和间接加工理论。 2、知觉加工存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整体和局部加工等形式。 3、模式识别的理论有模板说、原型说和特征分析说等。 4、拓扑性质知觉理论在国际上引起反响较大。 5、结构优势效应是知觉活动中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重要术语】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加工 整体/局部加工 模式/模式识别 模板、原型、特征 拓扑性质知觉理论 结构优势效应 【思考题】 1、分析和比较知觉的直

30、接加工和间接加工理论。 2、分别简述模板说、原型说、特征说的基本观点和代表模型,并进行评价。 第四章 记忆 问题: 1、记忆系统的结构如何? 怎样证明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存在? 2、短时记忆如何编码、储存和提取信息? 3、工作记忆和短时记忆是什么关系? 4、关于长时记忆的知识表征有哪些理论模型? 5、有人说记忆是认知的核心,你怎么看这个观点? 第一节 记忆的结构 一、记忆的三级信息加工模型 二、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分离 部分报告法Sperling,1960 结果:正确率75% 报告成绩与声音信号延迟时间的关系 理论解释 记忆广度大 保持时间短约为1秒钟 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分离 短时记忆存

31、在的证据 曲线的开始和中间部分共同反映了长时记忆; 结尾部分反映了短时记忆。 根据两种记忆说,可做出两个假设: 如果增加刺激的呈现时间,就将增加复述的时间,使更多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但不会对短时记忆产生影响。 如果延迟回忆并防止复述,就将损害短时记忆;而不会影响长时记忆。 针对第一个假设的实验( Murdock,1962) 将每个刺激项目的呈现时间分为1秒和2秒两种。 结果: 两种呈现条件都有系列位置效应。 两种呈现方式的曲线形态不同,呈现时间为2秒的在开始和中间部分的回忆成绩都好于1秒的。 但两者在结尾部分却没有显著差别。 结论:增加刺激呈现时间有利于长时记忆; 不影响短时记忆。 针对第二个假

32、设的实验(Glanzer,1966) 应用两种回忆方法:即时回忆;延迟回忆。 结果: 两种回忆方式都有首因效应,而且在刺激系列的开始部分和中间部分的成绩均接近。 但即时回忆有近因效应,而延迟回忆没有。 结论:延迟回忆损害了系列结尾部分的短时记忆;而对长时记忆却没有影响。 理论解释 首因效应反映了长时记忆 近因效应体现了短时记忆 H.M. HenryMolaison 四、加工水平说(Fergus Craik et al,1972) 记忆痕迹是加工深度的函数。 储存是在编码深度的维度上连续变化的。信息储存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码水平。 加工水平越深,项目被提取的可能性就越大。 Fergus Cr

33、aik et al的实验 不随意学习:让被试完成一定任务,不要求他们进行识记,等任务完成后,出乎意料地对被试进行再认或回忆的测验。 具体做法:呈现一系列词汇,每个词汇后面附有一个问题,问题提出后被试要做出“是或否”的回答。词汇的加工深度通过问题的设置来改变。 反应指标:反应时和正确率 实验材料举例 实验结果及解释 结果 加工越深,所需时间越多; 加工越深,再认或回忆成绩越好。 解释 记忆痕迹是加工深度的函数。 第二节 短时记忆 一、短时记忆的编码 (一)感觉代码 1、听觉代码(Conrad的实验) 材料:6个字母组成的序列,如F-B-P-M-C-V 有些字母的发音相似,如B-P。 程序:其一听

34、觉呈现、其二视觉呈现 任务:进行即时顺序回忆 结果一:听觉呈现条件下,被试回忆的混淆矩阵 结果二:视觉呈现条件下,被试回忆的混淆矩阵 结果表明:无论听觉还是视觉呈现,回忆混淆发生在发音相近的字母之间音近效应。 理论推测: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为听觉编码。 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 auditory verbal linguistic :AVL单元 2、视觉代码(Posner的实验) 材料:成对的字母 同形关系(音形相同): A A 同音关系(发音相同): A a 不同关系(完全不同): D F 呈现方式:同时呈现间隔呈现(0.5s、1s、2s) 任务:判断两个字母是否相同 指标:反应时 结果图示 结

35、果表明:在短时记忆的早期存在视觉编码 理论推测:短时记忆分为视觉编码与听觉编码 (二)语义代码 Wickens的前摄抑制释放范式 程序一:呈现3个字母,进行干扰作业; 控制组与实验组均回忆3个字母; 如此,进行3次试验。 程序二:在第4次试验中,控制组继续用字母;实验组换作数字。 程序图示 结果图示 结果表明:语义信息影响短时记忆的编码 理论推测:短时记忆存在一定的语义编码 二、短时记忆的贮存 (一)保持时间 布朗-彼得森(Brown & Peterson)实验范式 材料:字母串(由3个辅音字母组成,如TBF) 呈现方式:听觉呈现,每秒1个 任务:延迟回忆 + 干扰任务 程序:延迟的间隔时间为

36、3、6、918秒 干扰任务:三位数连续减3的心算 (二)短时记忆的容量 72组块:短时记忆容量既有限,又无限。 1、影响组块的因素 知识经验 材料的性质 实验:弈棋复盘 被试:象棋大师、新手 指标:棋子复盘正确率 2、短时记忆容量(广度)的测算 (1)测量程序:由少到多地呈现项目,刺激消失后报告;每个刺激系列反复若干次;直到不能正确报告为止。 (2)计算方式: 确定广度基数 先找到被试报告完全正确的项目系列的最大长度。例:在长度为6时,四次报告都正确,则基数为6。 求出部分错误系列的数值 例:在长度为7时,两次报告正确,则得1/2分。 在长度为8时,一次报告正确,则得1/4分。 求出广度 6

37、+ 1/2 + 1/4 = 6.75 三、短时记忆的提取信息检索之过程 储存期 A 呈现记忆集合 B 将项目纳入短时记忆 检索期 A 呈现检验数字 B 反应 (一)信息提取方式的假设 平行扫描:同时对所有项目检索 检索时间与项目数无关 系列扫描:对项目逐个地检索 检索时间与项目数有关 系列扫描的两种情况: 自动停止系列扫描“是”反应短于“否”反应 对项目逐个地检索,若找到目标就停止。 完全系列扫描“是”反应等于“否”反应 从头至尾地对全部项目检索,然后再判断。 自动停止系列扫描之反应时 (二)信息提取的经典实验 1、Sternberg S.的实验设计 材料:16个数字构成的数字系列(识记项目)

38、 程序:一一相继呈现识记项目1.2s, 隔2s后,再呈现测试项目(一个数字) 任务:判断测试项目是否曾出现在识记项目中 指标:自变量为识记项目数,因变量为反应时 2、实验的结果图示 3、结论 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为“完全系列扫描” (三)直通模型 (四)双重模型 四、工作记忆短时记忆的发展 (一)工作记忆 (Working Memory, WM)之含义 一个允许同时储存和临时加工信息的有限容量系统;它有助于信息得到更深层的加工。 它为复杂任务提供临时储存空间和加工所需的信息。 它在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工作记忆的经典模型 (Baddeley & Hitch ,1974) (三

39、)工作记忆的成分从理论概念来看 1、语音环路(言语工作记忆) 负责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信息的存储和加工,它由两部分构成: 语音编码储存装置,语音编码在此短暂保持; 发音控制装置,通过复述防止语音表征的消退。 2、视空间画板(空间工作记忆) 负责视觉和空间信息的存储和加工: 它可直接加工信息(如直接知觉到的信息); 也可间接加工信息(如从记忆中产生的表象)。 3、中央执行功能(工作记忆的核心) 负责信息加工的注意控制、计划协调等高级认知活动, 负责言语工作记忆与空间工作记忆两个子系统之间的联系 还负责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的联系。 (四)工作记忆的成分从操作定义来看 视空间画板:通过空间工作记忆任

40、务测查的工作记忆子系统。 语音环路:通过言语工作记忆任务测查的工作记忆子系统。 中央执行功能,即转换、刷新、抑制等,通过注意转换、动态记忆范式、抑制优势反应任务测查。 (五)工作记忆成分的测量 1、阅读广度的测量 在大声朗读一系列句子的同时,记住每个句子末尾或后面的词; 看到“?”的时候,按顺序回忆出那些词。 举例: 王小明骑着自行车去了球场。 父母不同意他加入那个团伙。 山上矗立着一座宏伟的庙宇。 ? 2、点阵运算广度的测量 在判断矩阵等式是否正确的同时,记住网格中圆点的位置; 在看到“?”时,按顺序在答题纸的55网格中指出圆点曾出现过的位置。 举例: 3、刷新功能的测量 n-back范式

41、将当前刺激与其前第n个刺激比较; 通过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 任务类型: 字母匹配任务 图形匹配任务 动态记忆实验范式 被试听或看一系列未知长度的项目串,只回忆最近呈现的几个(3个)项目。 5 7 3 8 4 9 5 57 573 738 384 849 4、抑制功能的测量 Stroop 范式 反向线索任务范式 5、转换功能的测量 数字转换任务 逐个呈现一系列数字(1-9,不含5); 直接判断模块:只对字母做大小或奇偶判断; 转换模块:两种判断交替出现; 记录两种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之差。 举例 3 7 8 2 9 4 5 7 9 8 6 8 3 1 8 局部-整体转换

42、任务 第三节 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哪些?如何证明表象编码的存在? 长时记忆的编码特异性是怎么回事? 长时记忆的知识表征有哪些理论模型? 长时记忆的提取方式有哪些? 一、长时记忆的编码 (一)语义编码Baddeley(1966)的实验 材料:一系列单词(词长一致)。 实验设计:22设计 词音(相近或不同)词义(相近或不同) 因变量:回忆的正确率 结果:发音相近的单词出现的错误不多 语义相近的单词则出现了较多的错误 (二)表象编码 1、双重编码说(Paivio,1975) 长时记忆包括两种编码系统: 言语编码:以言语代码表征信息,负责表征和储存识记项目的语义信息。 表象编码:以表象代码表征信息,负责表征和储存事物的空间形象信息。 2、实验证据 (1)实验材料 系列图片,每个图片由两个物体或两个名词构成,其大小关系分为和谐与失调两种。 (2)实验设计:22设计 自变量:材料性质(图形、文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