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Ⅰ、Ⅱ卷必修部分考点分布及应对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Ⅰ、Ⅱ卷必修部分考点分布及应对策略.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20132015全国、卷必修部分考点分布及应对策略(一)、20132015全国、卷必修部分考点分布、高频考点模块知识点 考点选择题主观题古代史模块中国古代政治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20142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01424201324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01525;201525201341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201427201341中国古代经济发达的古代农业、土地制度201524201325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201527201427;201426201326201340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201526;201527201526201440中国古
2、代思想“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201524201540;201540“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明理学201425;201426201425;201325;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中国古代科技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201440辉煌灿烂的文学201324;201327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201328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思想古代希腊民主政治201432;201326;201332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201532;201432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201540近代史模块世界近代经济开辟新航路201441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201532201433201541第二次工业革命20153
3、3世界近代政治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201533;201327;201341201441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201433;20143320133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201334世界近代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201441世界近现代科技、文化物理学的重大进展201328;201440201340探索生命起源之谜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文学的繁荣美术的辉煌音乐与影视艺术中国近代政治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201529国共的十年对峙201330抗日战争201530;201530201430;201330201441解放战争中国近代经济近代
4、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201528;201528201428201329201340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近代思想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201529201429;201428201329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转播201340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201429毛泽东思想现代史模块中国现代政治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201441 祖国统一大业中国现代外交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开创外交新局面中国现代经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201531;201531201431;201431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201335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201541交
5、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媒的变迁201430中国现代科技、教育新时期的理论探索201441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201331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201534201434;201333;201335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01434罗斯福新政201534;201331;二战后世界经济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201535;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201435;
6、201435201332;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二战后世界政治两极世界的形成201535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二、20132015全国、卷选修部分考点2015年2014年2013年选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卷:唐代币制改革卷:清代养廉银制度改革卷:魏晋法律改革卷: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卷: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卷:唐代两税法选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卷:抗战胜利前后各党派地位的变化卷:陈独秀的民主思想卷:清末预备立宪卷:抗日根据地民主建设三三制原则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卷: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选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卷:法国复兴卷:二战后苏联制定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卷:不扩散核武
7、器条约卷: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卷:越南战争和海湾战争卷:一战和二战关于战后战败国惩处选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卷:丘处机卷:俾斯麦卷:包拯卷:光绪帝卷:韩愈卷:王安石(二)、应归策略选择题部分:基本是有三种类型:揭示本质型题、因果判断型、比较型1.本质型(1)考察情况:年份2013年2014年2015年小计课标卷课标卷课标卷课标卷课标卷课标卷368756合计91511(2)考察目标: 体现课改后试题坚持和追求学科素养培养、学科能力培养方向。 针对中学历史教学实际,体现了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 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导向和要求,杜绝了机械地考查“死”的知识点和低水平的“点对点”(3)解题方法:本质是
8、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方法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概括历史事件的本质的一般方法是先确立所要表述的历史事件的主体,再确立其本质属性。解答这类揭示本质型选择题一定要注意求答项中的“表明”、“体现”、“反映”、“说明”等关键词。更要会区分求答项中的限定词。 说明与表明:历史选择题求答项多为“说明了什么”“表明了什么”。“说明”“表明”的含义十分相近,即都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能得出的历史结论,但是“说明”含有分析、阐述之意,“表明”含有求答历史现象本质之意。 体现与反映:“体现”“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
9、而是间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但是“反映”多用于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体现”多用于结论型选择题,考查学生获取历史结论或寻找支撑题干结论史实的能力。典例1.(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 【解析】中国古代实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政府不鼓励海洋开发,故A项错
10、误;宋代受理学影响,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对女性神话人物的民间崇拜,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反映出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不能表明其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答案】C典例2.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内阁制【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废丞相,设内阁制
11、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内阁不会削弱皇权,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即使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不会影响皇权,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内阁取代六部,故C项错误;内阁只是参与国家大政的顾问机构,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是受控于皇帝的,不会有失控局面,故D项错误。【答案】B典例3.(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12、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小农经济顽强抵抗外国经济 【解析】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英国棉布的价格优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生丝在英国是否畅销,故C项错误;曼彻斯特上等棉布之所以是“无用的”,是因为受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的上等棉布仍然滞销,因此用来包装中国生丝,故D项正确。【答案】D 2.因果型(1)解题方法:要正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因果位置,并联系教材,注意区别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内因和外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等概念。再根
13、据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判断,最后选出正确的结论。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者一定是因。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2)类型:解答这类因果型选择题一定要注意区分求答项中的特殊关键词。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健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根本原因一般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本质、客观规律或是事物的内因等。主要原因: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而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内因和外因中,人为因素和内因是主要原因。主要
14、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通常主要原因一般不与根本原因并列于题中。另外,命题中“最主要的原因”实践中等同于“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一般是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主观原因:是指在历史事物的诸原因中,与事件中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客观原因:是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主要目的:是指当事者想要达到的各种境地和希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根本目的:一般指当事者从其阶级本性(立场)、阶层(集团)利益、民族利益或所处的历史环境等方面出发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解答这类
15、选择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正确理解它们各自的含义。典例1. (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外戚干政 【解析】“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因此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与“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家天下”观念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B项错误;外戚属于母族亲属关系,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
16、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C项正确;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典例2.(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35)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考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银行 【解析】1981年世界银行已经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随着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需要从世界银行获得更多发展需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故A项正确;世界银行属于世界
17、金融机构,与贸易体系中关税税率的降低无关,故B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随着西欧联合的深入,经济实力显著上升,故C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答案】A典例3.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考点】维新思想;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服饰变革【解析】结合史实可知A项表述正确,但易服不是维新派的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易西服”服饰的
18、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的变化,有利于推行维新变法,故B项正确;当时中国需改变形象,但结合史实可知维新派目的是为推行变法改制,故C项错误;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的表述没有体现出易服的意义,故D项错误。【答案】B3.比较型(1)题型特点:这类题型的特点是通过材料的形式,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现象(诸如事件、人物、典章制度等)置于一处进行类比、对比,由考生从备选项中找出符合题意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形成的原因。这类试题呈现方式主要有如下三种:常见的是用转折词“但是”(但)、“而且”(而)、然而等,来对相同历史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比较。直接在试题中,要求比较两个历史事件的不同点或相
19、同点。用标点符号(;)、()把两个历史事件分开,比较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变化或不同。(2)解题方法:掌握理解基础知识,熟悉比较的内容;准确地把握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的内涵和外延;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把握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内在联系,从而构建历史知识的结构体系;在全面把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确立比较项,找到比较的着力点(正确答案常常在后面的材料中)。典例1.(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27)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考点】古代
20、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文化重心南移) 【解析】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减少,故A项错误;江苏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B项正确;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D项错误。【答案】B典例2. (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考点】晚
21、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顽强抵抗【解析】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经济受到破坏,但这不是英国商品滞销的原因,故A项错误;1853年的晚清政府并没有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农耕经济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印度,故C项错误;题干信息表明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并没有完全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仍然滞销,原因在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故D项正确。【答案】D典例3(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31)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
22、工业产业衰落【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工业化) 【解析】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超过英美国家,故A项正确;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冷战下的东西方对抗不会制约美英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两极格局下巩固国防的需要,并非急躁冒进,故C项错误;美英传统工业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不及中国,是因为其已经确立优势地位,达到较高水平,与产业衰落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典例4( 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
23、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考点】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且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据此判断,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被认为是新版的新经济政策,其依据在于二者同样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选择B项。【答案】B典例5(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32)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
24、国()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考点】英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茶叶的普及属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体现不出等级观念淡化这一结论,故A项错误;中英两国文化差异较大,对东方生活方式向往不会成为英国社会的普遍认识,不是对材料中茶叶逐渐普及现象的合理解释,故B项错误;随着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贫富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日益拉大,故C项错误;由于英国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加大了对东方的贸易,使茶叶大量流入英国,导致茶叶价格下降,成为普通民众也可消费的产品,故出现材料变化,故D项正确【答案】D第二部分 主观题材料解析题是一种
25、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主观性试题,旨在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未学过的历史资料中发现、获取和整理有效信息,并由此形成相应的认识、评价等解析问题的能力。然而学生对这种题型往往无所适从,失分较多。笔者认为: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应注意:“四要”与“四忌”。第一,要认真分析所设问题,切忌问题没有弄明白而盲目阅读材料。传统的解析材料题的方法是先阅读材料,再分析问题。如果提供的材料较难理解,尤其是文言文和翻译过来的外文资料,学生往往难以读懂,不知所云,这样就无从下手。但问题往往可以给我们提供以相关信息。如果我们先看问题,掌握所设置的问题的具体要求,例如要求回答背景、原因、过程、本质含义、真实目的、主张、评价、危害
26、、影响等,这样就可以按照“问题信息”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材料,通过分析所设问题,我们就明确了应该回答哪些内容以及在阅读材料时应该留意标注、收集哪些“问题信息”,而且这样做可谓省时省力,尤其是在高考时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第二,要仔细阅读理解材料,切忌不看材料,跟着感觉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直接凭感觉答题。我们不仅要读懂材料,也要读全材料,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搜寻“问题信息”,即进行“材料处理”的过程。这是解析材料题的关键步骤之一。必须要学会从材料中所反映的内容中去寻找解题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如果所给材料有文字出处的话,那么出处也可以给我们提供所需信息,这为我们下
27、一步将材料与教材结合得出答案打下坚实地基础。第三,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迁移,切忌单靠所提供的材料答题。“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材料解析题的重要特征。每一个问题都对应着一个主干知识点。我们在完成获取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之后,必须结合从教材中所学内容,进行知识衔接,将教材与材料相结合,完成知识迁移,并对相关知识进行甄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一步筛选出有效信息,切忌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也是解析材料题的关键步骤之一。对此必须回忆教材中有关知识,并将提供的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为最后总结答案提供基础。如果仅凭材料,往往难以回答完整。第四,总结答案时要进一步审清、
28、审准设问,文字表达注意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切忌答非所问,杂乱无章,辞不达意。材料处理和知识迁移的最终目标是运用材料和已学内容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即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要首先对所设问题进一步审清、审准。然后,结合从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和所学的历史知识对题目所设问题进行解答。要求问什么就回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文字表达上,也要注意语言精练、表达准确,体现答案的学科性、逻辑性和要点化。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好的方法,也需要实践的检验,平时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高考真题去做仿真训练,逐渐使之融会贯通,烂熟于心,信手拈来。典例1. ( 2014全国新课标卷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
29、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材料二 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
30、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
31、背景。(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考点】(1)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八股取士);经典力学;近代科学技术(2)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八股取士);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典力学【解析】(1)第一小问中宋应星科技成果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中“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和“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来分析,可归纳出注重传统经验技术的总结,缺乏
32、创造,是传统科技的集大成;牛顿科技成果的特点结合近代科技的特点和牛顿力学的意义来分析,可概括出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第二小问中宋应星科技成果背景从材料一中“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概括出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从“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的信息,可归纳出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牛顿科技成果出现的背景从材料二中“自幼喜欢钻研科学”的信息可概括出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科技的产生来分析,可归纳出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2)宋应星的原因从材料一中“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
33、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的信息可概括出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清固守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文化氛围等角度来分析即可;牛顿的原因可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牛顿力学体系的意义来分析。【答案】(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2)原因: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