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咏三叹“读”文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咏三叹“读”文言.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咏三叹“读”文言人教版小语从五年级下册起编排了文言文阅读。这对小学语文而言是一个质的变化,对于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阅读能力,并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作好铺垫,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是对于小学生来说, “文言文”不仅是个新名词,更是个难题,而作为教师以前也从未涉足过文言文教学。那么,如何开垦好这一块处女地呢?叹-桃源望断无寻处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一般可用三个问题来概述:把学生引向何处(目标问题)?是怎么引的(方法和过程问题)?引到了该去的地方吗(效果问题)? 文言文,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但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构建认知结构,积极主动地去体验去学习,从而有效解决上述三个问题则
2、是一个值得探索和深思的话题。小王是组内最年轻的教师,况且他刚好教5年级,所以理所当然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的上课任务就落到了他身上。课前我们并未对他的课堂设计作任何的讨论,我们只是观望着,希望从他的课中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或者思考。在大家的期待中,课开始了。举手投足间小王极力地彰显着他个人良好的文学素养,可是尽管他一再地引导学生去读去说,由于在环节的安排中过分地强调了学生对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和讲解,结果老师在上面入情地摇头晃脑地读着吟着,而学生中只有部分在下面勉强地应着和着。学生学得索然寡味,老师教得辛苦万分。看来,在本节课上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与小王先前的预设大相径庭。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可是
3、这节课的语文味却荡然无存。原因究竟何在?文言文的教学目标究竟应该是什么?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去达成?我沉思着。我不知道其他老师对这节课有何看法。叹落花时节又逢“春”下午的讨论开始了。组长首先抛砖引玉:“这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对于民族文化,学生的内心深处自有一种亲切、好奇之情。如何顺应学生的阅读兴趣,正确把握教材特点,培养学生对祖国古典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觉得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那么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该是什么?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来落实目标?这都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所以大家可以就这节课来具体谈谈。”组长不愧是组长,她的话字字句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片刻的沉默后就开始有人发言了。首先
4、发言的是朱老师:“我觉得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应屏弃不求理解、死记硬背的现象,而应该让课堂充满审美的愉悦和文学的熏陶。这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可是在小王的这节课上,由于老师过分地注重理解和分析,支解了文言文的韵味。”没想到一向温文的朱老师一上来就锋芒毕露,好家伙!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老师们对这堂课确实有很多话想说啊!“我觉得在目标定位上对文言文的理解是必要的,如果不解其意怎么谈得上去感受去体悟呢?”年轻的小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可是该如何引导学生去理解文意,理解文意应该达到怎样的层面我觉得很困惑。我担心如果引导得不恰当可能会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惧怕心理。”是呀,小贺的话不无道理,如果在第一次学
5、习中就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惧怕心理,这并不是我们所要的结果。“读,应该引导学生去读!”性急的胡老师开口了,“文言文和古诗文有许多相近之处,教学时朗读吟诵的环节是少不了的。我觉得在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读通课文,读懂课文,最后能达到熟读成诵积累语言的目的。” “可是,这样的方法也许只能面向中上游学生,那些学习水平低的学生难道能读懂吗?他们可能更需要的是逐字逐句的分析讲解。” 小贺再一次道出了心中的忧虑。“可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交流,当然在读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者是伙伴间的合作学习。这都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意。其实对小学生而言对文意大致解读就可以了,千万不能把句子分析得支离破碎,
6、否则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胡老师补充道。“在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时,兴趣的培养是关键,你所有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都应该考虑到这一点。”沉默了许久的顾老师显然被影响了,她也开始发表自己的见解。“读一定要有层次,有梯度,读还要有目标,不能为读而读。如果让我归纳的话,我倒觉得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五读来达成教学目标。”朱老师又开始了她的真知灼见。 五读法?看来这个老朱还真厉害,就这么评着评着她就已经提炼出什么教学之法了。“一读,准其音;二读,通其文;三读,明其意;四读,懂其情;五读,品其韵。”朱老师几乎没作任何停顿一口气说完了她的“五读”法。朱老师话音刚落,老师们都开始窃窃私语。看得出,大家对朱老师提
7、炼的这一套“教学五读法”,还是颇为认同的。“其实,教无定法,在教学中我们只要明确课标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就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傅老师对此适时地作了一下小结。原先有些许不安和茫然的我,此时对文言文的教学也渐渐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我觉得应把握两个重点,一是重在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还有就是淡化文言文教学中对语法和文言词汇的个别理解,要从整体去感悟,我想,这应是小学文言文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吧。”听了我的话,老师们都点头表示认同。看来,大家的思想基本能够达成共识了。叹绝
8、胜烟柳满皇都有了这一次讨论,大家对文言文都有了更为准确的认识。之后,小王对本课又进行了一次尝试。下面是他第二次上课时的大致流程和重点片段摘要:(一)故事引入,旨在激发兴趣 课前老师组织学生搜集经典的人物对白片断,初步感受语言的魅力。课堂上老师通过一则体现语言魅力的小故事“钟会两兄弟的故事” 引入本文的学习:“听了这个故事后,大家都感受到了人物语言的魅力。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古文,去认识一个古代小孩,你也会被他机智风趣的语言所折服。”(二)初读课文,做到正确通顺揭示课题之后,引导学生理解题意,重点理解“之”和“杨氏”。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课文讲了杨氏之子的什么事?”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9、读通课文。(三)教给学法,尝试理解文意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如何学习文言文,可能会感到不能适从。所以一开始教师就给予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如:第一句的理解,就是在教师帮助下学生利用注释进行的。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老师再适时地对学习方法进行简单的小结。再如:“为设果,果有杨梅”,理解时教师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把意思表达完整。同时还告诉学生,文言文的表达和我们的现代汉语表达的不同之处。又如:“此是君家果” 中的“家果”,教师在理解时就是通过原有经验的迁移理解进行的。师:家人指的是什么?生:我们自己家里的人。师:家犬?生:我们自己家里养的狗。师:家奴?生:我们自己家里的奴仆。师:家果
10、呢?生(顿悟):我们自己家里的果子。(四)人物评价,体会语言之精妙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个怎样的人?读罢此文,每个人都会被杨氏之子的聪慧而深深折服。当教师提出上述问题时,学生自然就会想到杨氏之子的那句精彩对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生:我觉得他很聪明,孔君平用姓氏做文章,这个孩子能够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也在姓上做文章,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来应答。生:我觉得他反应很快。我是从“儿应声答曰”读出来的。“应声”说明杨氏之子是在孔君平话刚说完就回答了,可以说是想都没想过,可见他反应快,非常的聪明。(教师在此基础上马上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进行朗读体验)生:我觉得他非常有
11、礼貌。他的回答是用非常委婉的语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样既不伤和气,又表现了他应有的机智,可以说是“一句两得”。(五)熟读成诵,拓展学习兴趣在学生感受体会之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熟读成诵,读懂文意,读出文气,读出文言文的意韵。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巩固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并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 咏-不尽长江滚滚来 文言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文言文是我国灿烂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浓缩,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映着我们每一个朝代的生活那么,通过文言文教学,就好比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户、铺开了一条历史的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几千年前的大师进行对话,从而了解我们的历史,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面对这中华文化的瑰宝,在感慨其沉甸甸的文化韵味的同时,只有深入其中,潜心其中,熟读成诵,才能感受其间之精华。所以,我想不管是怎么样的文言文,“读”应该是永恒的话题吧。朱作仁教授不是说过:“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则使人感受”。如果对所学的内容能“读”出一番“之乎者也”的韵味,“读”出古典文学之美,从而引领学生徜徉于古典的文言世界,我想我们的文言文算是真正地“读”了一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