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单元复习学案:必修二第七单元.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234357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三单元复习学案:必修二第七单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高三单元复习学案:必修二第七单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高三单元复习学案:必修二第七单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版高三单元复习学案:必修二第七单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三单元复习学案:必修二第七单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三单元复习学案:必修二第七单元.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理】读考纲理考点测试内容测试要求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理”考点及内在联系“理”三级考点的要素、要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背景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B、主要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所谓“余粮”,实际上是国家所需要的精食的粮食;所谓“交售”,因为执行固定价格以及卢布贬值,实际是无偿交给国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即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实行统一管理,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取消自由贸易。对粮

2、食和主要消费品实行严格的配给制,以应对物资极度匮乏。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C、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A、必要性: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年2月,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理解:政策的时效性。B、内容: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以自由支配“余粮”。工业方面:解除大部分小型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和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贸易方面: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分配制。C、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

3、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找到的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斯大林模式”A、定义:所谓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B、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在工业化模式上,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为此,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C、功绩:20世纪30年代当资本主义世界面临严重经济危机时,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是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

4、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D、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

5、是不利的。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史实A、主要内容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农业。内容包括: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B、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后,改革告终。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A、目的:为缓解经

6、济困难。B、过程:首先进行经济改革。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C、经济改革: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内容: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出现与国外合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结果:由于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D、影响: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二思】突破重点、难点阅读下列材料

7、:材料一:大国崛起中描述:“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材料二: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材料三:教材P96“历史纵横”材料依据材料,结合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概述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功绩和弊端。功绩:它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通过国家统一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8、,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使轻工业和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忽视消费品的生产,导致人民的物质生活长期没有得到重大改善;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削弱了企业生产自主权,不利于发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从列宁、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苏俄和苏联的经济政策曾经出现过哪几次重大转变?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有何启发?转变:1921年,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步开创斯大林模式;二战后,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针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启

9、发:改革应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宗旨;要坚持经济建设、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并重的原则;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方向;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等【三用】实战演练,学以致用一、选择题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A. 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

10、在政治方面.C.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

11、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二、非选择题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大紧了。把它绷得大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

12、,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材料二 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

13、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材料三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越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 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6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经验。(6分)原因: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2分)不同: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斯大林强调从当时的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加速发展工业。(4分)从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实际出发,调整和处理好农、轻、重关系,统筹兼顾,不断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