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文学类文本探究性阅读的“放”与“收” .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38497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文学类文本探究性阅读的“放”与“收”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文学类文本探究性阅读的“放”与“收”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文学类文本探究性阅读的“放”与“收”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文学类文本探究性阅读的“放”与“收”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文学类文本探究性阅读的“放”与“收”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文学类文本探究性阅读的“放”与“收”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文学类文本探究性阅读的“放”与“收” .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学类文本探究性阅读的“放”与“收”摘要:新课程背景下,部分教师仍坚持“一言堂”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学生的探究性阅读。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倡导学生的探究性阅读,但将学生的多元解读流于自由化,肯定学生对文本的所有解读。探究性阅读不等于自由化解读,教师应在考纲的指导下,回归深入文本的基础上,把握探究性阅读“放”与“收”的关系。关键词:探究性阅读 “放”与“收” 自由化 结合考纲 回归文本苏教版必修三第二专题第二个板块“底层的光芒”中选入了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发表于1911年的短篇小说品质。品质塑造了一位诚实敬业、认真负责、技艺高超的靴匠格斯拉先生,他宁愿饿死也不降低靴子的质量,表现了底层劳动者高尚的职

2、业道德以及对理想不懈的追求。小说以品质为题,显而易见,作者要表现的主题就是歌颂赞美这位普通劳动者的高贵品质。所以,我在教学时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1、 以板书“靴匠”导入,提问学生对于这个词联想到的第一个词是什么。2、 填空:格斯拉,一个 的靴匠。请学生讨论概括分析。3、总结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4、这样一位拥有诸多美好品质的老靴匠饿死了,分析他死亡的原因。5、概括小说主题。这一系列教学步骤基本符合语文教学参考书中对品质要求的“教学目标”:“学会从作品的语言入手,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但是我发现这样的一堂课过于中规中矩,学

3、生在我的教学预设下亦步亦趋,他们的表述只是在迎合我的教学步骤,内心对格斯拉先生的情感无法表达。思虑再三,我发现我的课已经走入了“一言堂”的陋习。 语文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应引导学生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这些理念,告诉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探究性的多元解读,通过对文本的多元探究和深度挖掘,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提倡学生对文学类作品的探究性

4、阅读,允许学生对文本有多元的解读,抑或是与教师所备的教案、教学参考书不同的解读。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转变角色,从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为学生构筑一个民主的氛围。新课程一直在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特别是学生对文本提出质疑时,不能用统一的标准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在重新研读品质之后,我决定尝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探究性阅读。整篇课文

5、,我就设置了一个问题:“在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谈谈你的感受”。当我抛出这一问题时,学生的反应是强烈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谈开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每个学生都会觉得有话可说。有学生从人物性格上谈,他认为格斯拉的品德高尚,也有学生提出反驳,认为格斯拉有些傻、固执,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那样的人了。有学生从情节的设置上谈,认为作者结尾设置格斯拉饿死这一情节有悖常理。于是,我设置了一个话题讨论:“假如你是格斯拉兄弟,面对现实,你会做出何种抉择,是仍然坚守理想,还是面对现实,选择妥协,简单一句话:要理想,还是要面包?”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意见产生分歧,但大多数同学认为当理想和面包相抵触的时候选择的是

6、面包,他们认为只有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才有理想可言。有些同学结合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人和事,为格斯拉想了一些摆脱困境而又能坚守自己理想和职业道德的方法,他认为格斯拉可以和大公司合作,参照大公司的流行鞋样,利用广告专门为贵族或者皇室做高级定制,这样既保证了收入也可以遵循自己对制靴的高品质的原则。还有学生从小说的环境、主题、语言等多个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面对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我一面惊叹于他们的创造力和对文本的重构,另一方面欣喜于这样一种畅所欲言、能激发学生潜能的民主的课堂。这种完全开放性的课堂使学生能勇敢地将自己心中所想大胆讲出来,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有所感有所悟。可以说,对文学类文本的探究性阅读将

7、“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发挥到极致,这种完全开放的探究性阅读,既激发了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也完成了教学参考书对教学时的某些要求。在我沾沾自喜之时,有同学质疑用“固执”、“傻”这样的词语概括格斯拉先生是否妥当。的确,教学参考书中没有这些用语,这似乎也与作者的写作意图相违背,与编者的编写初衷不一致,但又是学生探究性阅读的体现,那么这样的解读有没有意义?教师该不该鼓励?它是否反映了教师日常教学的一些问题呢?2003年年底,武汉一家晚报披露,朱自清的背影在中学生民意测验中得分很低。中学生不喜欢背影,主要理由是,文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又很不潇洒“。因此

8、,某中学语文教科书将背影排除在外。2010年7月,北外副教授丁启阵在他的个人博客上提出中学课本中删去朱自清的背影的建议,在网上引发了激烈争论。丁启阵称,背影的感动是“不健康的”,是不理性和实用主义的表现。孙绍振在就谈审美价值和历史语境兼与丁启阵先生商榷一文中反驳到:“在背影里,父亲为儿子买橘子,从实用价值来说完全是多余的。父亲执意自己去,越是不顾交通规则、不考虑自己的安全,就越显示出对儿子的深厚感情。如果左顾右盼地考虑上下月台的安全,就太理性了,没有感情可言,甚至煞风景了。这篇抒情散文以情动人,情感的审美价值和实用理性的反差越大,越是动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完全不讲实用理性把情感看得比财富,甚

9、至比生命还重要,才更动人,审美价值才更高。”我们从文中的描写可以看出,朱自清并没有因为父亲“不堪”的过去就恨他、骂他、不认他、讽刺他。不然他怎么会几度泪下?事实上,因为父亲家境一年不如一年,也时常迁怒于他,但朱自清在背影的最后,明白无误地点出了他对父亲的态度:“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否则,读到父亲的来信,他怎么会有晶莹的泪光,还会想起父亲的背影? 可见,在阅读背影时,读者应真正关注的是背影中朱自清通过正如“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

10、下来了”这些细节描写所透露的父子情,而不应脱离文本,将一篇散文“创造性”地解读成一则交通规则。语文新课程标准认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探究性阅读应基于学生的独特体验不违背真、善、美的基本原则,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阅读。这样的阅读体验都是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的。但如果偏离了这一基本原则,对学生的阅读教学放任自由,我们的阅读教学必然就容易滑向自由主义的泥淖,语文教学的意义也就丧失了。现今的教学现状部分教师从传统的“一家

11、言”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探究性阅读步入了自由化。可见,对文学类文本探究性阅读“放”与“收”的尺度的把握非常重要。文学类文本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多元化,教师应在课堂上引导鼓励学生阅读是对文本的探究和创造,但并不是无论学生怎么解读都给予认同。例如对品质中主人公格斯拉性格的解读,有些学生认为这样的坚守是一种可笑的傻瓜行为,现实中这样的人只能吃亏,这样的解读应予以否认。的确,现实生活的残酷导致部分人一些本真的美好品质慢慢消失,理想、职业道德在金钱面前似乎早已无足轻重。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也要“顺应时代”呢?我想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并不能因为一味追求新课程而摒弃。探究性阅读不能只放不收。探

12、究性阅读应回归文本,将探究性阅读与尊重文本相统一,做到放中有收。一、联系考试说明,使探究性阅读有的放矢。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定位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必修与选修课程的学习在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展与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而考试说明是“依据教育部新课程考试大纲、浙江省高中新课程相关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浙江省的实际编制的,注重引导教师关注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观照着中学语文教学的理想目标,体现了中学语文教学的语文素养要求”。所以教师在授课前应全面准确地研读把握考试说明的相关要求。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语文作为

13、日常教学的指挥棒,相比2010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语文,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语文的变化应为教师关注。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语文将2010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语文第10条的内容改成第11条,第10条变成“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这一改变告诉教师对论语选读的教学应加大探究的力度,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学生的视角进行探究性阅读,探讨孔子观点的正确性及现实意义。正如宰我问孝这一章,宰我认为“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孔子认为“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

14、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教师不能再只是顺从孔子的观点,唯孔子必对,但也不能一味否定“守孝三年”这一思想,而应结合文本及考纲对孔子的观点批判继承。那么,教师可针对“守丧”这一问题,请学生谈谈他们的看法。这一预设既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也是对学生探究性阅读的一种锻炼。总之,教师在日常教学时要联系考试说明,做到有的放矢,放中有收,切勿将探究性阅读放任自由。在教授品质时,我做了相应的调整,在学生自主概括了格斯拉性格的基础上,我顺势引导学生概括分析小说人物性格的方法。当有同学结合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四个方面谈感悟时,我也趁机引导学生概括小说三要素和小说主题的关系。这就在鼓励

15、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某些认知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做到了放中有收。二、回归深入文本,使探究性阅读有理可依。部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从编者的角度,根据教学参考书既定的教学目标解读文本,缺乏联系现实意识;也有部分教师流于形式,完全脱离了文本。不管是哪种做法都未真正理解探究性阅读的意义。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会从自身的阅读经验、生活体验出发,会有与教师不同的阅读感受。所以,教者应转变角色,跳出现成的解读,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回归文本,深入文本,并将探究性阅读、学生学习、驾驭教学三者结合起来,尽可能预设不同角度的解读可能,并充分考虑学生可能的阅读体验,这样教学时面对学生的个性化解

16、读就不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并能理解和接受学生独特的、多元的解读,结合自己的解读,在课堂上迸发思想的火花,但这些对话的前提应基于文本。在学生评价格斯拉先生“固执”、“傻”的情况下,我再次细细研读品质,与文本有了一个更加亲密的交流。小说的作者高尔斯华绥给故事设置了一个特殊的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正是手工业作坊逐渐被大工业生产代替时期,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剧烈冲击,从而导致了主人公格斯拉悲惨的命运。小说中格斯拉有这样一段话:“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事到如今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

17、去过后你会明白的。”事情正如格斯拉所说的,他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最终只能将店铺转让。小说最后盘下他店铺的年轻人说:“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你知道,我往往在旁边看着他。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当时的手工业者的生活现状在这段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此,我们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格斯拉的悲剧命运是这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他自身造成的。假如在人人推崇个性、自我,崇尚手工打造的今天,格斯拉的一对一服务、个性化定制以及靴子的高品质必将受到时尚人士的青睐。但是

18、时代不能变,历史的进程不可能因为一人一事而改变。我们是否能让格斯拉在当时的社会变一变呢?于是我在学生归纳小说主题的时候,不再让学生漫无方向地谈,而是设置了一个话题:“结合文本,拯救格斯拉”。学生结合文本、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谈谈我们能否为格斯拉提供一些改变命运的方法,能否让他自己走出困境。从文本本身来看,格斯拉是不可能和大公司合作,改变自己的经营方式的,也不会为了生存而降低靴子的品质,可以说,我们无法改变格斯拉的命运,变了那就不再是格斯拉了。同样,解读格斯拉的性格特点,我们不能否定他的美好品质,认为他的做法是过时的,而应尊重原著,在肯定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阅读,并注重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探究

19、性阅读应有底线,而回归文本正是探究性阅读“收”的体现,回归文本并没有束缚学生的创造性,在充分肯定学生个性解读的基础上,将文本与探究性阅读相统一,让自由解读回归,使探究性读不再流于形式。阅读是个性的、多元的,但很多教师因为种种原因忽视了学生探究性阅读体验的培养。这是对学生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的扼杀。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不应只是口号,而应切实贯彻到语文教学中来。但泛自由式的探究性阅读又是另一种意义上对学生阅读体验的凌辱,会使学生养成脱离文本的阅读习惯。所以,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同时应注意“放”与“收”的关系,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重视考纲的学习,回归文本

20、。只有在尊重文本基础上的“放”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探究性阅读。注释:、语文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82页、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孙绍振:就谈审美价值和历史语境兼与丁启阵先生商榷,语文建设,2010年第10期。、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编: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语文,浙江摄影出版社,2011年1月版。参考书目:1、邵林荣:浅谈语文阅读教学探究学习的策略J,安徽文学,2007年第2期,第64页。2、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6年7月版。3、孙绍振:就谈审美价值和历史语境兼与丁启阵先生商榷I,语文建设,2010年第10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