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涉外服务环境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工作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优化涉外服务环境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工作的报告.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优化涉外服务环境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工作的报告根据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民侨外委对全市优化涉外服务环境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去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优化涉外服务环境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实施意见,围绕打造“六种环境”推出17条改革举措,对涉外服务环境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政府及有关部门强化服务理念,梳理突出问题,完善工作措施,涉外服务环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城市国际化水平得到新的提升。特别是疫情暴发后,政府及各成员单位迅速行动、积极作为,市外办为外籍人士开通多语种24小时应急咨询服务专线;商务部门组织市县乡三级IOOO多名外资企业
2、服务大使靠前服务,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公安出入境、交通等涉外窗口立足职能优化服务,既保安全又保畅通,各项贴心服务举措得到外资企业和外籍人士的一致好评,为全市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对照外商投资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委市委稳外资稳外贸相关部署要求,对标省内外改革开放先进地区,我市相关工作仍存在差距和不足。(一)思想认识有差距,重视程度需进一步加强。涉外服务环境是一座城市参与全球合作的核心竞争力,有的部门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充分,重视程度不够。一是争取政策落地的紧迫感不强。对上级优惠便利政策研究不深不透,解读落实力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等待观望现象。二是工作合力不强。自建立
3、涉外服务联席会议制度以来,牵头部门在聚焦问题系统谋划解决方面,“统”的力度不够。部分成员单位缺乏“一盘棋”的思想,担当作为主动性不强,认领问题推进不快。联席会议机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舆论宣传氛围不够浓厚。全市上下尚未形成打造良好涉外服务环境的浓厚氛围,城市辨识度和国际影响力还不高。(二)创新意识不强,政务服务便利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日韩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47%希望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31%希望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一是涉外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缺少为外资企业外籍人士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线上线下平台,涉外管理服务相对分散,信息化服务有短板。上海创新建设“一网通办”涉外服务专窗,集政策发布、证件
4、办理、诉求反映、生活信息发布为一体,值得学习借鉴。二是服务质量有待提升。政务服务中存在重前期招商、轻后期服务的问题,“后招商”环节存在短板。部分单位和外资企业服务大使在政策的宣传解读和精准推送方面有差距,部分优惠政策成了“抽屉政策”。三是外资企业合法权益保护不到位。涉外投诉处理机制不健全,存在多头反映、多头受理,“谁管谁也不管”的问题。涉外法律专业团队力量薄弱。停产限产、入企检查等方面执法规范性有待加强。(三)要素保障存在短板,企业发展瓶颈亟待解决。一是获得金融支持难。外资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高,获得贷款的周期长。二是人力资源短缺。存在复合型管理人才短缺、专业技术工人流动性大不
5、稳定等问题。三是生产营销信息不畅。外企之间、外企与本地企业之间缺乏交流合作的平台,供应链产业链无法精准有效对接,拉高了企业经营成本。(四)生活配套不到位,贴心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一是国际医疗资源不足。目前还没有国际医院和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门诊,缺少会外语懂专业的导医,国际医疗保险结算运用不足。二是子女教育选择空间小。国际学校、托幼机构数量少,外教配备不足,影响国外青年人来创业就业。全省13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中,青岛占8所,我市只有2所。三是社区文化打造有欠缺。文体活动和配套设施不足,外籍人士业余生活获得感较差。二、几点建议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变化,部分国家吸引制造业回流和分散
6、投资的倾向更加明显,国内外经济发展竞争日趋激烈。面对新形势新考验,加快优化涉外服务环境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形成广泛共识,增强压力感紧迫感,充分发挥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全面建立起政府领导、牵头部门统筹、成员单位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要强化问题导向,加快解决外商所急所盼的突出问题。二票加快提升政务服务便利性。以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为目标,加快建设“一网通办”涉外服务平台,强化信息互联互通,增强涉外服务针对性。牢固树立服务型政府理念,加强外企服务大使队伍建设,优化规范监管执法方式。要不断健全外企诉求解决长效机制,进一步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加强涉外法律专业团队建设,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切实维护好外资企业合法权益。三要全面增强要素保障能力。要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落实上级对外企金融支持政策。要在加快引进高端人才的同时,积极引进外资设立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鼓励引导有需求的企业开展“共享用工夯实外资企业发展人才支撑。要积极搭建企业间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精准对接。四要不断完善生活配套。要更加注重软环境建设,加快引进社会资本兴办国际医疗机构,统筹规划国际门诊建设,开展商业保险国际结算,不断改善外籍人士就医环境。进一步规划引进国际学校落户,解决外籍人士子女入学后顾之忧。加快打造一批生活互通、文化互融的国际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