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技创新工作和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242065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科技创新工作和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科技创新工作和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科技创新工作和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科技创新工作和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科技创新工作和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科技创新工作和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科技创新工作和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科技创新工作和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2年工作安排,9月中旬以来,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在常委会邹川宁副主任的带领下,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和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听取了市科技局的情况汇报,实地察看了V客创业社区、李沧区托普科技创新工场、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等单位,召开了市政府有关部门及企业座谈会,并选派人员赴深圳、泉州等地进行了学习考察。10月19日,王文华主任带领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对该项工作进行了视察,听取了市政府的工作汇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全面贯彻落实

2、中央、省市委文件精神和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聚焦重大科技产业项目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激发企业主体创新意识,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全市的科技创新工作水平明显提升。一是注重引进高端要素,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全市不断深化与中科院的战略合作,加强与知名高校的合作,加快引进大企业研发中心,众多国际科技创新团队不断落户,全市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达到17个。二是以企业自主创新为重点,推动重大科技项目发展。全市各大企业持续保持创新强劲势头,新增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一批关

3、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三是以公共服务平台为抓手,推动科技创新向纵深发展。深入推进千万平米孵化器建设,推进大型仪器共享工程,启动橡胶新材料、海洋药物等12个公共研发平台建设等项目,为科技创新研发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撑。四是以技术市场建设为保障,不断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立并完善了以“政府、行业、科技中介、技术经纪人”四位一体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在国内率先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后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科技成果挂牌交易规则和作价入股技术合同规程,大力发展科技中介和技术经纪人队伍,先后获批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达14家。积极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利用财政资金的补助措施,进一步降低科技型中小

4、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五是以实施“三创”工作为引领,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全市先后出台涉及孵化器、科技金融、知识产权、创新型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32个,今年又印发关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加快打造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在全市掀起创新创业新热潮。二、存在问题(一)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需进一步增强。部分企业对科技创新作用的认识相对薄弱,对科技创新缺乏战略思维和长远考虑,科技创新的核心战略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进行科技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大;有的企业过分关注眼前利益,做优做强意识不强,企业科技创新工作进展缓慢;部分企业虽有创新愿望,但创新人才储备不足,研发机构建设滞后

5、,尚不具备开展高水平创新活动的能力,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及重大创新成果的潜在价值认识不足、把握不准。(二)政府各部门间的工作协同性需进一步提高。针对科技创新的现有政策之间的协调性较弱,相关部门仅立足与本部门职能出台扶持政策,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和信息沟通,存在政策交叉、重叠的情况。有的企业同一个项目可以在不同部门间重复享受优惠政策和申请资金补助,严重影响了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三)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还比较突出。由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一般具有“轻资产”的特点,以资产抵押获得贷款的通道非常狭窄,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导致我市的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数量与南方先进城市相比存在

6、较大差距,并且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业成功率不高。(四)科技孵化器服务能力亟需提升。近年来我市孵化器建设规模增长迅速,但服务能力无法满足在孵企业发展需要,大多仍停留在针对种子企业的物业管理、信息咨询等基础项目上。再加上缺乏合理的奖惩机制和利益分配办法,孵化器在提升服务能力方面动力欠缺。同时,我市科技孵化器在对接国外项目方面步伐滞后,在孵化器品牌的塑造上也缺乏前瞻性。(五)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需进一步加强。我市各大科研院所、驻青高校的科技成果仍是围绕科研立项考核的要求组织并进行研发,与市场需求和应用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旦科技成果形成后,后期的市场化开发的投入和周期都不可控,投资的回收周期慢,导致科技成果转

7、化率不高。同时,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信息的不对称性,也是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三、建议意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实现蓝色跨越的必然选择。各级政府必须积极转变职能,推进管理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搭建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一)坚持市场导向,不断完善科技政策和创新环境。要强化市场机制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吸引和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创新活动。改革财政资金的投入方式,以资本金注入、与社会资本配套、强调创新结果等更为市场化的方式来配置财

8、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二要推动科技创新市场服务体系的完善。以推动“三创”工作为契机,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金融创新,拓宽投融资渠道,发展知识产权质押等业务,促进金融与科技的结合,有效解决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难题。同时,要发展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的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科技成果、人才交流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技术转移和创新成果市场价值的实现。三要重视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结合。尊重市场规律,以市场导向统领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并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从政策层面上保障科技创新成果顺利转化为生产力,使科技优势更有效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四要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

9、化法,以法律实施为契机,适时制定和配套完善地方性法规,全面推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将我市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潜力释放出来,让科研人员的创新性、创造性成果走向社会,服务于经济发展。(二)加强协同,改善服务,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科技创新涉及多个部门和社会各个方面,政府协调和服务的能力决定着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水平。一要加强部门协调,形成合力。在宏观决策层面,要抓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制定“十三五”全市科技发展规划,积极构建“大科技”发展格局,统筹全市的科技创新政策,协调创新资源的配置,有效组织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研发和产业化,提升科技创新的组织效率,努力破除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科技计划“碎片化”和

10、利益固化问题。在微观管理机制上,要优化和改进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财政资金科技创新项目的信息共享,提高政府投入的效益,避免企业对政府投资的过度依赖;完善创新项目的管理机制,减少管理环节,实行扁平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二要提高政策服务的体系化程度,变政府管理方便为企业享受政策方便。建立全市统一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信息平台和公共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系统化、专业化的政策宣传和服务。(三)强化政府引导,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一要增强大企业的创新主体意识。明确政府定位,继续推进政企分开,减少对大企业经营行为、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活动的行政干预;为企业主要负责人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市场去评价其

11、优劣、决定其去留;引导和帮助大企业制定技术创新战略和线路图,明确创新目标。二要建立由各类企业构成的创新集群,发挥各类企业的优势和积极性。围绕重大产业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大企业实力雄厚的优势,逐步使其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的集成者;要逐步实现创业与创新联动,形成以推广应用带动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促进推广应用的良性发展机制。同时,积极学习泉州、深圳等地激发中小企业内生研发动力的做法,为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公平环境,形成定位清晰、优势互补、协同创新、集群发展的格局。加强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力量,依靠行业中介组织引导企业集成创新,以全球化视野健全集成创新体系,推动各类企业创新和转型

12、升级。三要搭建政策平台,引导产学研有效结合。加快国有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考核制度的改革,引导各方转变观念,树立实现创新价值的共同目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强化产学研各方共同关注和参与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促进产学研利益共同体的形成,推动以项目为载体的合作向以政策为平台的战略联盟转变。(四)打造创业平台,加快科技孵化器建设。多措并举,扶持和引导科技孵化器进行职能转变,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与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孵化器提升服务能力的动力。积极开展与国际知名孵化器的交流与合作,走国际化道路,塑造的孵化器名牌。加快引进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市场信誉的高端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努力搭建融“科技评估、信息

13、咨询、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贸易、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科技风险投资”为一体的高水平创业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创客空间,打造绿色的创业生态,发挥平台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形成依托平台创新创业的新模式、新潮流。(五)建立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坚持用制度保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才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产权激励制度,制定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推行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机制,重点向创新创业人才倾斜。要严格落实人才政策,避免重设计轻落实的失衡现象,充分发挥人才政策的叠加效应和激励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