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师学科教案 20 20 学年度 第_学期 任教学科:_任教年级:_任教老师:_xx市实验学校六国论教学设计单位:天津市信息工程学校姓名:陈 稳 静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v 认知目标:识记文学常识,理解重点词语、归纳多义词并掌握词类活用 ;v 情感目标: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爱国热情; v 能力目标:背诵课文,领悟借古喻今、对比论证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v 教学重点: 1、揣摩语言掌握文言知识; 2、理解文章论证方法。 v 教学难点: 1、本文完整、严密的论证; 2、文中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创设情境
2、,导入新课“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一家出了三位了不起的词人,这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实属罕见。大家已经猜出了这三位是谁了吧。对,他们就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我们今天姑且将苏轼、苏辙不论,来学习一下作为父亲的苏洵的散文名篇-六国论。 1、简介作者和作品(展示课件)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2、题解(展示课件)六国论是一篇借古讽今的史论文章。这篇文章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贿赂秦国,但本意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在借此批评北宋统治者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
3、安的政策。二、课文诵读1范读课文。(展示课件)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展示课件)l y ju弊在赂秦 小则获邑 思厥先祖父p jngj ji暴霜露 斩荆棘 如弃草芥j zh jn di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 革灭殆尽4指名34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5分组齐读课文。三、课文翻译参考课下注释、翻阅工具书,疏通文意。(展示课件)互丧:彼此都灭亡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率赂秦耶:全都 胜负已判:确定,断定五国迁灭:灭亡 与嬴:亲附秦国洎牧以谗诛:及,等到 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或未易量:轻易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积
4、威之所劫:胁迫、挟持 为国者:治理向使三国:假如 故事:旧事,前例四、布置作业1. 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2归纳总结本文中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五、课堂小结(展示课件)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早在唐代已有人提出了为文作诗的宗旨,但旧时代的文人仍鲜少不无病呻吟的。苏洵的六国论恰恰跳出了“唱和附庸”的围城,文章表面上讲六国败亡的史实和因由,实际上借古讽今,对北宋统治者妥协苟安的政策给予了批判和规劝。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展示课件)苏洵, 字( ),号( ),四川眉山人。北宋( )家。与其子( )、( )合称“三苏”,均被列入(“ ”)。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笔势雄健。著有
5、( )。二、课文分析(一)研习第一段:(分组讨论,展示课件)1. 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2. 提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明确:(1)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2) 不赂者以赂者丧。3. 提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二)研习第二段:(分组讨论,展示课件)1. 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2. 提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明确:(1) 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 贪欲和扩张的野心。(2) 韩、楚、魏三
6、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3. 提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三)研习第三段:(分组讨论,展示课件)1. 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2. 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 王招致祸患,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而亡国。3. 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4. 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用 “向使” 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
7、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四)研习第四段:(分组讨论,展示课件)1. 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明确: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2. 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五)研习第五段(分组讨论,展示课件) 提问
8、: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 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六)分析本文论证方法(分组讨论)事实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假设论证三、反馈练习(展示课件)1. 本文中心论点:( ),分论点是( ),( )。2. 有些文言句子的词序,在翻译时要改变。试译下面句子,说说如何改变。赵尝五战于秦。其势弱于秦。四、小结课文特点:(展示课件)借古讽今,切中实弊。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气势充沛。五、布置作业1. 做课后题。2背诵课文三、四、五段。板书 六国论 苏洵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分论点:1.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韩、魏、楚(对比论证、引用论证)2. 不赂者以赂者丧。齐、燕、赵(事实论证、假设论证)总结: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