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263759 上传时间:2023-04-1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必修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必修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必修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必修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背景,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课前预习,加强诵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散文语言。情感与态度: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教学重点】通过46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教学难点】分析散文的写作手法,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掌握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学方法】教法:1、诵读法;2、问题引导法;2、交流讨论法;3、点拨法。学法: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

2、题。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3、合作探究研讨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重点学习课文第4、5段,赏析景物描写,学习运用各种修辞格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揣摩词语。【教学步骤】一 导入新课: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教授,在极为贫困的情况下,他自己一身重病,但宁愿饿死,也不去领取美国的“救济粮”,他以对生命的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于外侮的铮铮铁骨,他以对权贵的蔑视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伟岸人格。毛泽东同志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是谁呢?他,就

3、是著名的美文 家朱自清先生。朱自清先生不仅有铁骨,是个有骨气的人,他的高尚品格就如同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同时饱含柔情,他的笔下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二、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年),字佩弦,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作品有散文与诗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初中学过他的背影、春。三、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当时蒋

4、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四、整体感知(听录音,然后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师生交流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整个社会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朱自清陷入彷徨苦

5、闷之中。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内心极度矛盾,因而想借赏景排遣苦闷。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2.为排遣心中的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师生共同明确:家小路荷塘家3.一夜畅游,作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了吗?学生齐答。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请看第三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朗读这个段落。4.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先提问后师生共同明确: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互相交织。五、重点赏析:带着满腔的期待和淡淡的喜悦,朱自清来到了荷塘边。他眼中的荷塘夜景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6、1.两组同学朗读,另两组同学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荷塘景物。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2.四人小组讨论: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作者分别用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它们?(出示小黑板)师生共同明确,如下表:荷塘景物特点修辞方法荷叶密、高、美比喻荷花姿态柔美、晶莹剔透、纤尘不染博喻、拟人荷香淡淡的通感荷波快速比喻流水脉脉拟人3.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寄寓的感情素淡、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六、布置作业1.预习第五第八自然段2.思考:从第五自然段中找出你觉得用得非常好的动词,想想好在哪里。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1.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2.文章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二、师生互动,赏析第

7、五自然段。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月色下的荷塘,那么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荷塘上的月色。1.两组同学朗读,另两组同学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荷塘上的月色的?明确: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2.上节课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大家从第五自然段中找出你认为用得很贴切的动词,并思考它好在哪里。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都找到了哪些动词。先提问,然后教师总结明确。“泻”:写月光像流水一般地倾泻,赋予月光以动感,写出了荷花荷叶在月光下宁静、柔和的美感。“浮”:写出雾的轻柔,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飘渺的姿容。“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3.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

8、是什么?“酣眠”和“小睡”分别比喻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恰是到了好处”?明确: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这恰是到了好处”。三、赏析第六自然段1.荷塘月色如此迷人,那么朱自清是不是已经完全摆脱了心灵的苦闷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明确:没有。从“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以看出来。2.如何理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明确:荷塘月色这自然美景给作者带来心灵的宁静,但这是暂时的,对现实的无奈,对前途的迷茫,使作者心头的哀愁和苦闷驱之不散,挥之不走。四、赏析第七、八自然段1.作者为什么会“忽

9、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明确:“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怀念来摆脱。2.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的荷塘美景联想到古代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那么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明确:没有。从“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可以看出来。3.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明确:触景生情,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4.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明确: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五、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明确:不静求静

10、得静出静六、赏析文章的语言艺术:本文的语言特色在本部分得到了充分体现。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是比喻。写静态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二是通感。通感是“一种感觉超出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即感觉的转移。本文有两例:例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有意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中跳跃

11、。“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优雅和宁静来。例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入一种幻境。三是叠字的运用。由学生从课文中选出例子。四是动词的运用。由学生从课文中选出例子。七、小结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

12、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八、布置作业1.背诵第45自然段2.课下阅读朱自清的作品【板书设计】荷 塘 月 色朱自清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游踪:家小路荷塘家情感线索: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互相交织。荷塘景物特点修辞方法荷叶密、高、美比喻荷花姿态柔美、晶莹剔透、纤尘不染博喻、拟人荷香淡淡的通感荷波快速比喻流水脉脉拟人(正面)月光:泻轻柔月色、青雾:浮、轻纱的梦光与影的和谐(反面)(侧面)黑影、倩影作者情感的变化:不静求静得静出静【教学反思】从上课的效果来看,我发觉我的教学环节处理还是不够细致;但也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现总结如下:首先,为了突破常规

13、,而且朱自清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作家,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省略了作者介绍这一环节。我觉得这样处理的效果应该还是可以的,它提高了课堂效率。而对于写作背景的介绍我不似往常一样放在作者介绍之后,而把它放在讲解文章的文眼时。作者为什么会心里颇不宁静?自然而然地引出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处理显得比较连贯,不会觉得生硬。这是我觉得在这堂课中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其次,在讲解过程中我省略了对课文结构的分析。上完课之后我觉得这个环节不能省。因为职业类学校的学生对于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比较差,省略了这一环节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外,在对于学生回答时的引导方面做得很不够,往往会把自己想好的答案强加给学生,这样不利于学生逻

14、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改进的地方。荷塘月色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教学重难点】一、重点: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二、难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导入新课

15、设想一:每个著名学府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北京大学里有风景优美的燕园,其中的未名湖历来为世人所称道(乾隆赐予和珅,后划入北大校园,钱穆为其更名为未名湖)。清华大学是一所偏理科性质的学府,校园建设较北大而言似乎缺少浪漫气息。但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池塘总是有许多人慕名前去观赏,这仅仅是因为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荷塘月色。设想二:(故事引出作者)月夜有无蝉声?荷塘月色中有一处写到作者在月下漫步荷塘时听到了蝉声。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后来有一位叫陈少白的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为此问了好几个人,他们也都认为陈的话不错。朱自清为了进一步弄清问题,又去请教他在清华大学的同事

16、昆虫学家刘崇乐教授。刘崇乐则从别一个人的著作里摘抄了一段文字寄给朱自清,这一段文字说月夜确有蝉声,不过那位著者又说,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那一个月夜,却听到它们在叫。这么一来,朱自清反复考虑,就把“好几个人”的话当作“客观实际”,而把那个著者的亲耳所闻当作“是个例外”,至于自己文中那一段描写,则自认是“记忆错误”。于是朱自清给陈少白复信,表示了感谢,并且慎重表示:散文集背影(里面收有荷塘月色一文)以后再版要删掉月夜蝉鸣的句子。过了些时候,陈少白又在新学生月刊上发表文章,再次讨论这个问题,并且涉及到宋代王安石的葛溪驿一诗,因为这首诗里也有月夜蝉鸣的描写。也就在这个讨论之后,朱自清自己又有两次亲耳

17、听到了月夜蝉声,“跟荷塘月色中所叙的有相同的地方”,朱自清因为“有切己的问题在心里,所以对此印象格外深刻。这才写了关于“月夜蝉声一文,公开作答。从这番周折中可以看出朱自清对写文章是极其认真负责,绝不含糊的。朱自清还从这件事中引出一个更深的教训,他在作答的文章中深有感慨地说:“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例如由有些夜晚蝉子不叫,推论到所有夜晚蝉子不叫。于是相信这种推论便是真理。其实只是成见。这种成见,足以使我们无视新的不同的经验,或加以歪曲的解释。我自己在这儿是个有趣的例子。”朱自清这一段话意味深长,它告诉我们轻率的推论会使人们误把成见认作真理,妨碍我们获得新的经验,接受新的知识,这个体会

18、和认识已经远远超出“月夜”有无“蝉声”的讨论本身了。二、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省绍兴市,1898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以后的五年里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教书。在大学时代,朱自清就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病逝于北

19、京。他的一生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逝世后整理出版有朱自清文集(四卷)、朱自清诗文选集。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塘月色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

20、、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三、整体感知1.解题: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荷塘与月色两者呈并列交叉关系,作者既写月色下的荷塘,又写荷塘上的月色。2.学生默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3.读课文、正音并解释词语。4.理清全文结构。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第二部分,(26自然段)是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第三部分,(7-10自

21、然段),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文结构完整,衔接自然紧密,写景与抒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5.找出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找出作者的行踪以及心情变化)从空间上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呈圆形结构。从感情上看,作者心里颇不宁静,出门寻求宁静,获得片刻宁静,最后走出宁静,同样呈圆形结构。两个圆形结构既是本文的线索,作者的行踪是明线,内心的情感变化是暗线。明暗线交织,情与景融为一体。四、精析课文(一)讲读第一部分1朗读。2提问: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作者写自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的家有什么用意?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拍

22、着闰儿也渐入睡。周围已经沉静下来了,本来可以好好想一些问题,但是,许多的事萦绕在自己头脑中,无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二)讲读第二部分1.提问:这一部分是按照什么线索来写的?教师归纳:是按照作者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的。按照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展现荷塘月夜的美丽景色,抒发作者的感情。小路(第2段)荷塘(第4段)月色(第5段)荷塘周围的树(第6段)漫步思索(线索)2.讲读第2段文章先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提问:这条小路有些什么特点?教师归纳:作者抓住了小路的曲折

23、、幽僻,多树的特点(板书),这三者中,幽僻是主要的特点。曲折与多树是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小路沿荷池而筑,随荷池弯曲,呈曲折之态。多树则蓊蓊郁郁,更显幽深僻静。文章用了对比的方式,衬托出月下小路的美。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对比的?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3.讲读第3段提问:这一节写作者去荷塘时的感受,请你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教师归纳:请学生把“象今晚上,现在都可不理”这段话划出来。这是作者感受的具体内容。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的坏境之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在这种环境里,可以不做违心的事,

24、不说违心的话,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进一步点明了夜游的原因。4.讲读第4段背诵课文第四段,讨论以下问题。(1)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有何特点?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2)鉴赏景物特色及表达技巧巧荷塘曲曲折折,用叠词,突出广度荷叶田田,用叠词,突出密度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荷花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

25、暗写月光柔和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博喻美人,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荷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荷波闪电,比喻,突出快速凝碧,以静写动荷韵脉脉的流水,拟人,默而有深情(3)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寄寓的感情素淡,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5.读第5段背诵课文第五段,讨论以下问题。(1)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

26、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3)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酣眠”比喻什么?“小睡”比喻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4)作者

27、为什么又要写月影?哪个动词用得精妙?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色表现得更为精妙。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5)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6)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朦胧,和谐,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三)讲读第三部分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

28、采莲的描绘从而引起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附:采莲赋参考译文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五、写作特点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作者是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如此美的?(1)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

29、造出生动的意境。(2)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3)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六、总结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于通过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去把握其中寄寓的情感。而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要善于分析景物描写的层次、景物描写的技巧造成的效果,要品味景物的特点,最后归结到美感特征。荷塘月色教学设计3课时:(本课题第1课时,本学期第 课时) 第一部分 核心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方面: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2、过程与方法方面:理清全文结构,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散文

30、的语言美,3、情感与态度方面: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 的哀愁”,理解他追求自由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所写景物的特点。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如何在平静的景物描写中表达着一种不平静的心情。学习任务1、配乐朗读文章,了解作者写的什么。2、学生勾画出写作者行踪的词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3、学生在书中标出作者所写的景物名称,体会作者所写景物的特点。4、朗读直接描写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精神苦闷。5、练习用两种感官描写一种事物的写法。检测工具课后的练习题1-4。PPT荷塘月色第一课时(一)激情导课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我们知道,读书的过程是走进作者内心的

31、过程,是体会作者心路发展的交流过程。本文写于年。这一年的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朱自清在思想上彷徨于歧路。他既对国民党的“反革命”行径表示强烈不满,又对充满血腥的暴力革命充满疑惧,于是陷入了不知“哪里走”的“惶惶然”中。于是他想选择逃避,与政治保持距离,试图埋头于“学问”,以维护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但是他又是深受五四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新人,完全超脱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于月写了这篇散文来表达自己当时精神苦闷。本节课我们就通过阅读这篇荷塘月色,与作者一同走进他的荷塘,看看作者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了些什么,体会作者是如何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

32、苦闷的思想情感的。(二)民主导学一、配乐,教师范读文章。学生一边听一边拿起笔来在书上勾画。1、用 画出写作者的行踪的词语。2、用 画出作者所写的景物。3、用画出直接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 二、师生互动理解文章内容。1、作者在这夜晚的行踪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家-小煤屑路-荷塘-(-江南)-家2、作者写的哪些景物?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路 树 月光荷塘 叶 花 香 波 水月光,青雾,云,灌木,倩影, 光与影,树,树色,树梢,树缝的路灯光,蝉,蛙莲花,(少女),莲子3、哪些语句直接写出的作者的心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的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

33、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4、引导一朗读这些语句体会作者不平静的心情。教师小结:作者没有义愤填膺的大声疾呼,但都透露出作者心中极度的矛盾和痛苦。那么作者在本文是如何排遣自己心中的苦闷与精神追求呢?三、师生互动体会作者思想情感与景物的变化之间的关系。1、在家里颇不宁静。2、在路上寻找宁静。3、在荷塘月色中得到宁静,看到和谐。但这些不属于自己。4、在记忆的江南中很难宁静。四、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这幽静和谐的荷塘月色的。1、学生看着板书的词语,朗读相关的语句。教师板书关键词语。教师点拨:(1)“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碧天里的星星。”一个事物,用了两种比喻进行描

34、写,这叫博喻。联想丰富,感知深刻。(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同一事物,从两种感官角度去描述它的形象特点。这叫通感。也叫移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3)叠词的作用:内容上加深程度有强调作用,朗读时朗朗上口,具体音乐美。效果上是渲染气氛。(4)小结:通过这样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让我们观其形,见其色,嗅其香,仿佛能听到歌声与乐曲,让人感到荷塘的幽静与和谐,然而这一切不属于朱自清,他什么也没有,它想起江南,但是苦苦的莲心更让作者难以释怀。难以宁静。就这样他又回到的自己的家中,这个家也是他心灵的港湾,不

35、平静的港湾。朱自清在“隐士”的学者的外表之下,埋藏的是一颗炽热的“斗士之心”,所以在文中表现的是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三)检测导结1、集体写成课后第一题。2、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第二题。3、集体完成课后第三题。总结板书。 辅助设计作业设计背诵第四-六段。教具课件准备PPT荷塘月色音乐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板书设计荷塘月色说课稿一、语文备课的战略思想语文学习应该弄清的三个问题是:一写了什么。二为什么写。三怎样写的。第一是了解文章内容,第二了解写作目的,第三了解文章写法。清楚了这三个问题,阅读任务就基本完成了。二、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的授课班级是职高的平面设计班,学生

36、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基础都很差,给他们的任务必须是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让他们觉得能做,会做,只要努力一点就能做好。三、教材分析本课是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模块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欣赏散文的形象、意境、语言。荷塘月色是一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佳作。作者描写的月下荷塘,如诗如画,情远韵幽,为内心“颇不宁静”的人创造出一个感觉是个自由的人的境界。四、教学标准的确定: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本单元的要求我确定如下的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2、理清全文结构,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散文的语言美,3、情感与态度方面: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 的哀愁”,理解

37、他追求自由的精神。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我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作者所描绘的景物形象。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如何在平静的景物描写中表达着一种不平静的心情。六、语文备课的战术设计,即教学过程设计。1、导课:写作背景介绍明确学习任务。本节课的知识容量大,学习点多,为了让职高的学习快速与作者进行沟通,我将字词的学习环节省略,从作者的本人的思想情感入手,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知人论文,了解本文的感情基调颇不宁静。为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降低难度,做好铺垫。2、导学:用配乐范读课文。用教师的示范行动,告诉学生,书应该静下心来读。读书时要拿起笔边读边画,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教师朗读时学生做

38、三件事:一,划出描述作者行踪的词。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二、划出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的名称,了解景物特点。三、划出直接描述作者心情的语句,体会作者不宁静的心情。3、师生互动,检查落实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板书设计以莲花为主题,让学生清楚的掌握文章内容。4、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让学生了解叠词、博喻和通感在写作中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只让他们体会感悟就行了。不要求他们掌握。这样就降低的难度,让学生努力一下就能收获。5、检测导结,利用课文后面的四道练习题总结全文。第一题体会叠词的作用。第二题体会比喻句,博喻、通感修辞中的相似点。第三题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和作者的苦痛矛盾的思想情感。七、教学反思:1、课堂中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和学生的圈点批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2、通过指导学生读语句和语段,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3、通过形象的板书设计,让学生对文章的思路和内容有个整体的认知。4、教师的衔接过度上还不够简练。5、朗读指导还不够落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