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包虫病防治工作的调研.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68268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县包虫病防治工作的调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于县包虫病防治工作的调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关于县包虫病防治工作的调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关于县包虫病防治工作的调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县包虫病防治工作的调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县包虫病防治工作的调研.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县包虫病防治工作的调研关于县包虫病防治工作的调研 关于县包虫病防治工作的调研热关于县包虫病防治工作的调研 会员投稿 关于县包虫病防治工作的调研 为有效防治包虫病,色达县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措施,开展包虫病的防治工作,切实减轻包虫病对广大干部群众的危害,确保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一、包虫病病因、病理 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普遍存在于广大牧区,其寄生虫的终宿主为犬、狼、狐等,中间宿主主要为羊,人因吃被虫卵污染的生肉、喝被虫卵污染的生水也可成为中间宿主。人作为该病原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其幼虫可以导致肝包虫病、肺包虫病、脑包虫病等,该病发病进程缓慢,早期无明显症状,不便及

2、时发现,出现临床症状时病程都已发展到晚期,该病特点为幼年感染,青壮年发病,潜伏期长达3-5年甚至更长,治疗方法采用手术摘除包囊,治疗费用高,给本就贫困的农牧民群众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不能从事正常的生产劳动,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家庭几人患病根本就无钱就医,对个人及家庭乃至社会造成极大的健康危害和经济损失。由于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故有“虫癌”之称。二、包虫病调查情况 色达县牧区地广人稀,当地群众以游牧为主,有喝生水、吃生肉的习惯,均有饲养家犬防盗的习惯,且疫区有大量的野犬生息,因此包虫病发病率较高。自19851998年期间,共收治有一定经济条件、病情危重的27例棘球蚴病的患者,其中22例患者为

3、肝包虫病人,这些患者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职业,并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干部,其中有19人人均患该病死亡。除此之外,转诊到省、州及其它医院治疗的病人和未在色达县人民医院就诊者难以计数。1978年州、县防疫站在色达县普查包虫病流调中,使用Casoni氏皮试试验,共检查765人,即刻阳性人数为82人,即刻阳性率为10.72%,可疑阳性人数为33人,可疑阳性率为4.31%;对牦牛、绵羊、山羊共普查2065头,阳性率为34.3%。在1993年抽查中,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共检查509人,包虫病IgG抗体有28人为(可疑)阳性,可疑阳性率为5.5%。击杀野犬47只,其中有32只从小肠分离到棘球蚴,此次普查发现泥朵

4、乡、大则乡阳性率居多。1998年4月县卫生局组织的医疗队送医送药下乡,在B超检查的59人中,有3人患包虫病。2002年调查采用B超及血清学检验诊断的1014人中有33人患包虫病,其患病率为3.25%。2003年调查采用B超、血清学检验诊断的827人中有31人患包虫病,其患病率为7.71%。2004年县防疫部门于9月10日至10月12日采用B超和酶链免疫实验,对泥朵、大则两乡的十村和两所小学的2073人进行了详细调查,其中泥朵乡调查人数为1296人,发病71人,患病率为10.57%;大则乡调查人数为777人,发病137人,患病率为9.14%。三、包虫病感染和流行的情况分析 因牧民群众沿袭逐水草而

5、居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以糌巴、面粉、牛羊肉、酥油、奶制品为主食,常年饮用沟水、河水,有喝生水、吃生肉的习惯;境内除牧民饲养的牛、马、羊外,均有养犬防盗的习惯,因此家犬、野犬在牧区随处可见,还有野生高原鼠兔、青海田鼠等大量与包虫病传染相关的中间宿主动物栖息,其排出的粪便严重污染草场、水源,被虫卵感染的机率增加;加之牧民群众家中无卫生设施,卫生防病的观念较差,没有形成未病先防和主动接受健康检查的意识,患者常因经济拮据、路途遥远等原因,病情发展到中晚期才到医院就诊,给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带来困难,因此包虫病患病率较高,而且一直呈逐年增高趋势,特别是大则、泥朵、康勒、大章等纯牧区包虫病患病率较高,而

6、色尔坝片区5乡镇是半农半牧区,群众多是定居生活,卫生习惯相对较好,虽然也有养狗看家的习俗,但犬的数量较少,且多是栓养,因此人群感染的机率较少,发病率相对牧区较低。四、防治措施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 包虫病是高原牧区特有的地方病和传染病,长期危害着农牧民群众和广大干部职工的生产生活以及身体健康,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及政治稳定等起着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和谐、小康、平安社会的今天,加强包虫病的防治工作,切实为广大农牧区群众解除疾苦,逐步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色达县在充分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县情、疾控工作和农牧区群众的实际,从加强组织领导入手,狠

7、抓各项措施落实,积极开展预防和治理包虫病工作,切实减轻包虫病对广大干部群众的危害。(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包虫病防治工作作为农村卫生工作的重点,作为农村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地方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二)加大投入,切实改善防治包虫病的医疗设施。新一届县委、政府和上级卫生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包虫病防治工作,在资金十分拮据的情况下,仍拨付专用资金,加强包虫病防治工作,积极购置必要的诊疗设备、常用药品和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防治包虫病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三)积极呼吁,争取项目。色达县包虫病发病率居全州第二,并成逐年上升

8、趋势,严重组碍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县委、县政府争取内地经济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利用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医疗设备以及雄厚的经济实力实施对口帮扶工作,同时积极寻求国际上各种组织、个人无条件的无偿援助。(四)加强宣传,转变观念。保护易感人群,通过健康教育,提高牧民群众对包虫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教育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不喝生水,不吃生食,饭前、便后洗手,不在草地上随地坐卧,不食患病动物和不明原因死亡动物的内脏,降低感染率。(五)消灭传染原、切断传播途径。 一是实施改水工程,兴建人畜饮水设施,改善饮水条件;二是定期对农牧户饲养的家犬进行驱虫,并对家犬的粪便进行妥善处理,对野犬进行集中捕杀深埋,消灭传染源;三是对患包虫病的动物的内脏,集中烧毁或深埋;四是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包虫病调查工作,掌握包虫病的流行趋势,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达到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