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枢神经系统知识点.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篇 神经系统 第一章 总论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构成反射弧反射活动的形态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感觉)神经中枢传出(运动)神经效应器神经系统常用术语 经元胞体和树突 轴突中枢NS 灰质、 白质 皮质、 髓质 神经核 神经纤维束周围NS 神经节 神经脊髓位置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下端约平第1腰椎体下缘。脊髓节段:与每一对脊神经相连的那段脊髓,称为一个脊髓节段。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 椎骨的椎体 第1第4颈节 第1第4颈椎 (一对一) 第5颈节第4胸节 第4颈椎第3胸椎(高一) 第5第8胸节 第3第6胸椎
2、(高二) 第9第12胸节 第6第9胸椎 (高三) 第1第5腰节 第10第12胸椎 全部骶节和尾节 第12胸椎和第1腰椎后角固有核:接受脊神经后根的纤维,与皮肤痛、温、触觉的传导有关。中间外侧核:位于前、后角之间。在胸1腰3节段处形成侧角。脊髓丘脑束1)脊髓丘脑侧束 位置:外侧索的前部。起始:主要起于对侧脊髓后角固有核。终止:背侧丘脑。功能:传导痛、温觉的冲动 2)脊髓丘脑前束 位置:脊髓前索内。起始:大部分起于对侧后角固有核,少部分起于同侧后角固有核。终止:背侧丘脑。功能:传导粗略触觉冲动。皮质脊髓束1)皮质脊髓侧束 位置:外侧索后部; 起始:对侧大脑皮质 终止:同侧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功能:传
3、导运动神经冲动 2)皮质脊髓前束 位置:前索的前正中裂两侧; 起始:大脑皮质。终止:大部分止于对侧的、少部分止于同侧的前角运动细胞。功能:传导运动神经冲动脑干脑干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3部分组成。延髓在枕骨大孔处与脊髓相连,中脑向上与间脑和端脑相续,延髓和脑桥腹侧附于颅后窝的斜坡上,脑干背面与小脑相连脑 干 外 形脑干的腹侧面延髓与脑桥借延髓脑桥沟为界,脑桥与中脑借脑桥上缘为界。主要结构:锥体、锥体交叉、橄榄、脑桥基底沟、小脑中脚(脑桥臂)、脑桥小脑三角、大脑脚、脚间窝。脑干的背侧延髓与脑桥借髓纹为界,脑桥与中脑借下丘下缘为界。主要结构: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脑下脚、小脑中脚、小脑上脚、菱
4、形窝、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角、前庭区、面丘、内侧隆起、上丘、下丘、上丘臂、下丘臂与脑干相连的脑神经 前外侧沟内有舌下神经 橄榄后沟自下至上有副神经、迷走神经、舌咽神经 延髓脑桥沟内自外向内有位听神经、面神经、展神经 穿脑桥臂的是三叉神经 穿脚间窝的是动眼神经 穿下丘下缘的是滑车神经第四脑室是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的室腔,其顶朝向小脑,呈帐篷形,由前、后髓帆和脉络丛组成;底为菱形窝;侧壁由小脑的3个脚组成。第四脑室向上经中脑水管通第三脑室,向下通脊髓中央管,并借正中孔和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脑干内部结构躯体运动核(柱)舌下神经核位置:延髓舌下神经三角深面。传出纤维:组成舌下神经,支配舌内
5、外肌。传入纤维: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的纤维。展神经核位置:脑桥面神经丘深面。传出纤维:组成展神经, 支配眼球外直肌。传入纤维: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纤维滑车神经核位置:中脑下丘平面。传出纤维:组成滑车神经,支配眼球上斜肌。传入纤维: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纤维.动眼神经核位置:中脑上丘平面。传出纤维:组成动眼神经,支配除上斜肌和外直肌以外的眼球外肌(上、上、内、下、下)。传入纤维: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纤维.副神经核位置:颈髓上6节为副神经核。传出纤维:副神经核发出的纤维,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传入纤维: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纤维疑核位置:纵贯延髓全长。传出纤维:上部纤维加入舌咽神经;中部纤维加入迷走神经;下部纤
6、维加入副神经,支配咽喉、软腭各肌。传入纤维: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纤维。面神经核位置:脑桥,展神经核的腹外侧。传出纤维:组成面神经,支配表情肌、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和镫骨肌。传入纤维:上部: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纤维(睑裂以上)。下部: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的纤维(睑裂以下)。三叉神经运动核 位置:脑桥中段,三叉神经脑桥核的腹内侧。传出纤维:组成三叉神经,支配咀嚼肌。传入纤维: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纤维一般内脏运动核(柱)迷走神经背核位置:延髓迷走神经三角深面。传出纤维:副交感节前神经纤维,加入迷走神经,支配颈部、胸腔、腹腔大部分脏器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下泌涎核位置:散在延髓上段的网状结构中。传出纤维:副交
7、感节前神经纤维,加入舌咽神经,控制腮腺的分泌。上泌涎核位置:散在脑桥下段的网状结构中。传出纤维:副交感节前神经纤维,加入面神经,控制舌下腺和下颌下腺的分泌动眼神经副核位置:中脑上丘平面。传出纤维:副交感节前神经纤维,加入动眼神经,控制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的活动。上述4种核团传入纤维为:大脑边缘系统的下行纤维;内脏感觉纤维(完成反射活动内脏感觉核(柱)孤束核 位置:延髓后部孤束的周围,贯延髓全长。传入纤维:头部-接受面神经和舌咽神经中的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味觉)。尾部-接受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颈动脉窦、体;咽喉、心、肺、肠道等)。传出纤维:头部(味觉)丘脑大脑皮质。尾部(一般)网状
8、结构边缘系统躯体感觉核(柱)三叉神经脊束核位置:贯穿延髓全段和脑桥中下段 传入纤维:头面部的痛温觉经三叉神经入脑桥下行成三叉神经脊束的纤维。传出纤维:交叉至对侧上行构成三叉丘脑束丘脑大脑皮质。三叉神经脑桥核位置:脑桥中段。传入纤维:头面部触觉经三叉神经传入。传出纤维:大部分交叉至对侧上行参加构成三叉丘脑束丘脑大脑皮质。三叉神经中脑核位置:脑桥中段至中脑上段。传入纤维:头面部本体感觉经三叉神经传入。前庭神经核位置:第四脑室底前庭区的深面。传入纤维:平衡觉感受器(球囊斑、椭圆囊斑和壶腹嵴)经前庭神经传入蜗神经核位置:小脑下脚处,听结节的深面。传入纤维:螺旋器经蜗神经传入。传出纤维:交叉至对侧(斜方
9、体)上行为外侧丘系丘脑大脑。薄束核和楔束核位置:A.薄束核-位于延髓薄束结节的深面。B.楔束核-位于延髓楔束结节的深面。传入纤维:接受薄束和楔束的纤维。传出纤维:绕中央灰质形成内弓状纤维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丘脑 大脑。上行(感觉)传导束脊髓丘脑束(脊丘系)由脊髓内的脊髓丘脑前、后束上升至延髓中部合并而成。向上终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功能:传导躯体和四肢痛温觉和粗略触觉内侧丘系由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纤维,绕中央管形成内弓状纤维,在中央管的腹侧交叉为内侧丘系交叉,之后上行而成。向上终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功能:传导躯干和四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三叉丘系(三叉丘脑束)由三叉神经脊束核及脑桥
10、核发出的纤维,大部分交叉至对侧后上行而成。向上终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功能:传导头面部痛温觉和触觉。下行(运动)传导束锥体束主要由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的锥体细胞的轴突构成。下行经内囊中脑大脑脚底中3/5脑桥基底部 延髓锥体。分部:皮质核束:下行中分散走行,直接或间接止于脑干内各脑神经运动核。皮质脊髓束:在延髓形成锥体:A.大部分纤维锥体交叉脊髓外侧索皮质脊髓侧束。B.小部分纤维脊髓前索皮质脊髓前束。小脑、间脑小脑的分叶(填图题)绒球小结叶:绒球 + 小结。在种系发生上是小脑最古老的部分,称原(古)小脑。其纤维主要与脑干前庭核和前庭神经相联系,故又称前庭小脑。前叶:小脑上面原裂以前的部分 + 下
11、面的蚓垂和蚓锥体。在种系发生上晚于绒球小结,称旧小脑。主要接受来自脊髓的信息,故又称脊髓小脑。后叶:原裂以后的部分,占小脑的大部分。在进化上是新发生的结构,称新小脑。大脑皮质通过皮质脑桥束、脑桥核和脑桥小脑束与新小脑相联系,即是随大脑皮质的发展而发展的,故又称大脑小脑。齿状核:位于小脑半球的白质内,接受新小脑皮质纤维,发出纤维经小脑上脚,并在中脑交叉后止于对侧红核及背侧丘脑的腹中间核和腹前核背侧丘脑形态和位置:呈卵圆形。外侧面接内囊;背面和内侧面参与构成第三脑室的侧壁。腹后外侧核:传入纤维:内侧丘系和脊髓丘脑束。传出纤维:丘脑中央辐射(丘脑皮质束)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功
12、能:躯体、四肢的感觉腹后内侧核:传入纤维:三叉丘脑束及味觉纤维。传出纤维:丘脑皮质束 - 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下部。功能:传导头面部感觉及味觉。内侧膝状体:传入纤维:下丘借下丘臂的听觉纤维。传出纤维:听辐射 内囊后肢 大脑皮质颞横回。外侧膝状体 传入纤维:上丘借上丘臂的视觉纤维。传出纤维:视辐射 内囊后肢 大脑距状沟两侧的枕叶皮质室旁核由加压素神经元和催产素神经元构成。视上核由加压素神经元和催产素神经元构成。室旁核和视上核的功能均分泌加压素和催产素至垂体后叶。漏斗核分泌的释放因子和抑制因子,影响垂体前叶。端脑端脑的外形和分叶分为5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岛叶上外侧面的沟和回 额叶:中央沟、中央
13、前沟、中央前回、额上-下沟、额上-中-下回。顶叶:中央后沟、中央后回、顶内沟、顶上小叶、顶下小叶(缘上回、角回)。颞叶:颞上-下沟、颞上-中-下回、颞横回内侧面的沟和回:胼胝体、胼胝体沟、扣带沟、缘支、中央旁沟、扣带回、额内侧回、中央旁小叶、顶枕沟、距状沟、楔前叶、楔叶、舌回。下面的沟和回:嗅束沟(嗅球、嗅束、嗅三角)、直回、眶回、枕颞沟、枕颞内-外侧回、侧副沟、海马旁回、钩、海马。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运动中枢(第躯体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感觉中枢(第躯体感觉区) 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运动中枢和感觉中枢的共同特点:对侧支配;头脚倒置;机能为主视觉中枢(视区)位于枕叶距状
14、沟周围的皮质。听觉中枢(听区)位于颞横回。内脏调节中枢位于边缘叶。语言中枢(语言区)(1)运动性语言(说话)中枢Broca区。位于额下回后1/3部。(2)听觉性语言(听讲)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3)视觉性语言(阅读)中枢:位于角回。(4)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端脑的内部结构基底核为埋藏在大脑白质中的灰质(1)尾状核:长而弯曲,分头、体、尾部。(2)豆状核:壳和苍白球(3)屏状核(4)杏仁体纹状体:是尾状核与豆状核的合称。新纹状体:尾状核和壳。旧纹状体:苍白球内囊在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的白质投射纤维。分部:内囊前肢: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内囊后肢: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内囊膝:前、后
15、肢之间神经传导通路 下行(运动)传导通路A.包括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两部分 B.锥体系上、下神经元的部位C.交叉部位D.锥体系经内囊的部位E.功能意义及损伤表现脑 和 脊 髓 的 被 膜、血 管及 脑 脊 液 循 环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和脊髓的被膜有3层 :硬模、蛛网膜、软膜硬膜1. 硬脊膜:与椎管的骨膜间有硬膜外隙(腔)。上端附着于枕骨大孔。2. 硬脑膜:有两部分组成 内层与硬脊膜延续;外层颅骨内面的骨膜。隔幕 大脑镰;小脑幕小脑幕切迹。硬脑膜窦:为颅内静脉血的回流管道。海绵窦:位于蝶鞍两侧。其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外侧壁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蛛网膜蛛网膜下隙(腔):蛛
16、网膜与软膜之间的空隙。蛛网膜下池 有小脑延髓池、脚间池、交叉池、终池 等。 蛛网膜粒软膜1. 软脊膜: 齿状韧带2. 软脑膜:脉络丛产生脑脊液脑和脊髓的血管脑的动脉1. 来源:椎动脉和颈内动脉2. 主要分支 1)颈内动脉:眼动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2)椎动脉:大脑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 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 , 3. 分支类型: 皮质动脉(支)中央动脉(支)大脑动脉环由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前交通动脉在脑底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吻合而成,具有调节血流的作用脑脊液循环产生:脑脊液由脉络丛产生循环: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归入颈内静脉。 中央管脊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