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西省出土六朝青瓷探究当时社会文化习俗.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280183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9.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江西省出土六朝青瓷探究当时社会文化习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从江西省出土六朝青瓷探究当时社会文化习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从江西省出土六朝青瓷探究当时社会文化习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从江西省出土六朝青瓷探究当时社会文化习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从江西省出土六朝青瓷探究当时社会文化习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江西省出土六朝青瓷探究当时社会文化习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江西省出土六朝青瓷探究当时社会文化习俗.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江西出土六朝青瓷探究当时社会文化习俗罗劲松六朝时期的江西陶瓷业有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进步,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江西是我国原始瓷重要产地之一,有着较好的制瓷基础。至六朝时,青瓷器已普遍烧造使用,陶器在日常生活中已退居次要的地位。自二十世纪五十至九十年代,江西考古工作者在全省各地先后发掘了几百座六朝墓,出土了大批青瓷器。对于六朝墓葬出土的这些瓷器,多数学者都简单地将其划分为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器和随葬冥(明)器两大类。这种分类,由于缺乏充分依据,往往混淆不清。分类的目的,是对其功用进行研究。由于分类不当,对这些瓷器的功用自然也就认识不清。因此,有必要开展新的分类和功用研究工作,以便让这些出土文物发挥其

2、历史研究价值。本人新近反其道而行之,从功用出发,对六朝墓葬出土青瓷重新进行了分类,并对各类瓷器所蕴含的社会文化习俗进行了简单的探讨。这种研究尚处于尝试阶段,难免贻笑大方,但目的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对六朝种类丰富、造型各异的瓷器给予更多的关注。本人将六朝青瓷按其功用大致分为四类,一为反映农耕经济生活场景的瓷器,如房屋、杵、臼、谷仓、灶、井、灯、火盆、熨斗、碗、盘、碟、钵、鸡鸭牛马等家禽家畜,这类瓷器过去一般被称为冥(明)器;二为反映茶文化的饮茶用具,如托盏、托杯、擂钵、带盖钵、盅、五盅盘、盘托三(五)足炉等;三为反映酒文化的饮酒用具,如盘口壶、鸡首壶、罐、尊、耳杯、盏、凫头勺(带柄钵)、盘托炉、

3、鐎斗等;四为反映医药卫生文化的卫生用具,如唾壶、净手壶、匜、盆、虎子、厕所等。其他还有反映文人文化的砚台、水盂、注滴等文房用具以及各类主人侍从俑等。下面即分类介绍。一、从牛羊成群、鸡鸭满圈看当时的农耕生活中国人崇尚孝道,主张“事死如事生”、“厚葬以明孝”,将生、死、丧看作人生三件大事。佛教传入中国后,“灵魂不灭”、“来生转世”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丧葬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六朝墓葬出土的大量瓷器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那些反映死者生前生活场景的所谓冥(明)器,有居住用的房屋,杵、臼、谷仓等粮食加工工具,碗、盘、碟、钵、灶等饮食器具,水井、灯、火盆、熨斗等生活用具,还有大量的鸡、鸭、鸡笼、犬、羊、猪、

4、牛、马等家禽家畜,一派牛马猪羊成群,鸡鸭鹅满圈的六禽兴旺景象。从这些出土文物,可以看出江西及南方各地地主庄园经济发展的概况。立鸟谷仓 1997年南昌县小兰乡西晋元康七年(公元297年)墓出土。仓体近球形,平底。近顶部和腹部分置三周凸棱。顶部立一鸟。腹中部开一方形仓门,门两侧各置一有孔耳形门套,带钮方形仓门板与其组合配套使用(照一)。通体施青绿釉。该仓造型别致,设备齐全。既有防盗设施,又兼顾防渗漏、防潮,是西晋时期南方地区谷物储藏的一个实物见证。船形灶 1997年南昌县小兰乡西晋元康七年(公元297年)墓出土。船形,灶口方形,灶腹微鼓,灶尾排烟口上翘,高于灶口。灶面三孔,分置甑、锅、罐。灶体饰方

5、格纹。施青绿色釉(照二)。该器出土于纪年墓中,是青瓷中断代的标准器,亦是古代灶具演变发展的实证。人字架井、桶 1997年南昌县小兰乡西晋元康七年(公元297年)墓出土。井直口,直腹,平底。人字形井架。伴有一配套汲水工具人字架水桶(照三)青釉六畜 1997年南昌县小兰乡西晋元康七年(公元297年)墓出土。鸡与鸡舍组合,与马、羊、犬、猪、鸭构成一幅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的六畜兴旺图,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西晋时期江西地区的农村生活景象(照四)。当时江南社会长期处于六朝的统治之下,这些割据政权的力量均弱于北方,为了建立起与北方相抗衡的强大经济、军事实力,都比较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六朝各代帝王大都能较充分地认识

6、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故一夫辍稼,饥者必及。仓廪既实,礼节以兴” 宋书卷五文帝纪,第91页。的道理,在“首食尚农,经邦本务” 宋书卷六孝武帝纪第114页。的思想指导下,采取种种措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江西地区古称“蛮荒腹地”,至东汉时仍被时人目为“卑薄之域” 后汉书卷五十三徐稚传。六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不断,江南较为安定,出现了大批北方世家大族举家南迁的现象,江西的人口数量也随之急剧增长。这些南迁之民到江西后,可谓开疆拓土,披荆斩刺,对江西农业发展做出了极出贡献。在人生地不熟的环境下,他们是多么地渴望过上牛羊成群、鸡鸭满圈、丰衣足食的生活。六朝墓葬常见随葬鸡、鸭、犬、羊、猪、牛、马等家禽

7、家畜和谷仓等粮食加工和储存器具,正是寄托着他们希望死后也能过上衣食无忧生活的美好愿望。二、从青瓷茶具看当时的茶文化从文献记载看,茶作为饮料的历史,至迟在周代已肇端,到汉魏两晋时,饮茶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例如三国时,吴帝孙皓每次举行酒宴,都令臣下喝得酩酊大醉,臣僚韦曜不善饮酒,孙皓便“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 三国志卷六十五吴书韦曜传。东晋时,由于经济凋敝和玄学风盛等,饮茶成了官僚士族标榜俭朴和超脱的佳品。大将军桓温宴请宾客,只用“茶果而已” 晋书卷九十八桓温传。东晋以后,饮茶风渐盛。因为饮茶不仅对身体健康有益,而且被认为可以醒脑、抑制性欲,所以颇受佛僧道士的吉水东吴墓出土盏托 喜爱。而佛

8、道信徒借助饮茶来修身养性,又反过来促 进了饮茶风的盛行。江西六朝墓葬出土青瓷中,也有不少的茶具。如1994年1月,在江西吉水富滩发掘的一座东吴晚期墓葬 李希朗江西吉水富滩东吴墓,南方文物1996年第3期。,就出土了成套茶具,其中包括青瓷盏托、擂钵、带盖钵等(见线图)。仅就青瓷盏托而言,它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实物。这就充分说明,早在三国时期,江西人民已开始养成饮茶的习惯,并掌握了一定的制茶技术。 吉水东吴墓出土擂钵盏托是指带托子的盏,有的称托盏,即指用来 置盏的托子,或称茶托子。盏托有盏和托两部分组成,是古代较考究的茶具。相传这种茶具为唐蜀相崔宁之女发明。据唐语林记载:“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

9、,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手,取碟子承之。既啜,杯倾,乃以蜡环碟中央,其杯遂定,即命工以漆环代蜡。宁善之,为制名,遂行于世。其后传者,更环其底,以为百状焉。”根据文献记载,“茶托子”似乎是唐人发明的,其实不然, 1975年吉安县龙塘南朝齐永明十一年(493年)墓就出土了一件青瓷莲瓣纹盏托(照五),1984年南昌县莲塘南朝墓也出土过一件盏托(照六)。1984年南昌县小兰南朝墓出土的一件青瓷高足转杯,整体似高足盘托高足杯,杯直接套坐在盘中杯足上,杯体可左右转动,可谓构思奇巧,工艺精湛,为南朝青瓷中难得的珍品(照七)照五 照六照七 总之,吉水东吴墓出土的这套茶具,反映了东吴时期我国南方地区加工制作擂茶、茶

10、叶储存、饮茶等方面的生活习俗,为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及生产工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此外,常见于江西、福建两省的五盅盘、盘托三(五)足炉,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器皿,可能也是茶具,而且形似后来的功夫茶具,说不定就是功夫茶的鼻祖。青瓷五盅盘:1998年南昌县尤口乡南朝 照八 墓出土。盘口微敛,圆唇,直腹,胫部内收。盘内置五盅,呈梅花状排列,与盘体结为一体(照八)。青瓷五足托炉:1982年南昌县莲塘南朝墓出土。整器由托盘和五兽足炉组成。均敞口,卷沿,圆唇。托盘矮足折腹,炉腹部饰五道弦 照九纹(照九)。三、从青瓷酒具看当时的酒文化在江西六朝墓葬出土的众多青瓷器皿中,酒具的种类、数量都很丰富。盘口壶、

11、鸡首壶、耳杯、凫头勺、莲花尊等都属于酒具。盘口壶,是指一种盘口,束颈,腹圆鼓,平底,肩部置系的壶类器,是一种储酒器具,从汉代到唐代都很常见。其造型由早到晚从口小、盘浅、颈短、腹圆鼓向口渐大、盘渐深、颈渐细长、腹椭圆方向演变,系也由少到多,由半圆系和桥形系到桥形系普遍出现。盘口壶,是当今人们的 照十 南昌小兰南朝墓出土盘口壶一种叫法,实际上这种器物古时并不叫壶,而很可能叫瓶。1954年洛阳西郊东汉墓地出土的一件陶罐,形与晋代盘口壶相仿,其身上写有“解注瓶”字样,它的名字显然叫瓶。鸡首壶,是指以雕塑鸡头为装饰成壶嘴的瓷壶,创制于三国时期,盛行于两晋,其前身是盘口双系壶。在东晋时期,鸡首壶成为我国南

12、方普遍使用的一种酒具。1972年南京化纤厂东晋墓中出土一件青瓷鸡首壶,其底部铭刻: 照十一 南昌京山东晋墓出土鸡首壶“罂主姓黄名齐之”字样,说明鸡首壶在东晋时称作“罂”。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酒德颂有句云“先生于是方捧罂承槽”,双手捧罂在酒床的流槽下接酒,明明白白说罂是盛酒器。耳杯与凫头勺(带柄钵),也是六朝墓中常见的酒具。在南京市西善桥东晋墓中,发现刻砖壁画竹林七贤图 杜金鹏等编著中国古代酒具之“竹林七贤酒杯、勺”,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图上人物袒胸跣足,坐于林中弹歌酣饮。在阮籍、山涛和王戎面前,各有一凫头勺,勺头呈圈足钵状,有柄弯如凫首。王戎勺内,还画有一只小鸟。山涛、王戎和刘伶

13、每人还有一件耳杯,杯作元宝形,两端微翘,双耳较短(见图)。前述吉水富滩东吴墓中,就见有与竹林七贤图中一模一样的耳杯和凫头勺。两只耳杯大小相同,置于一浅盘当中,并与盘粘连。凫头勺为敛口,圆唇,弧腹,平底,口沿处有一弧形短柄,形似鸟头。2002年南昌县小兰乡县烟草公司宿舍工地一座南朝墓也出土一件类似平底凫头勺(照十二)。1979年樟树山前一座南朝元嘉二十七年的墓葬中还出土过一件三足凫头勺(照十三)。 照十二 照十三1975年冬在河北省赞皇县南邢郭村发掘的北朝东魏重臣李希宗夫妇墓出土了一套酒具,这套酒具计有铜托盘一件,铜鐎斗一件,铜壶一件,银盏一件,瓷碗5件。出土时的配置情况是,铜盘中央是鐎斗,周围

14、放铜壶、银盏和瓷碗 同上。这套酒具包括了温酒、盛酒和饮酒三种功能的酒具,说明了鐎斗、盏、碗也属于酒具类。中国酒文化比茶文化的历史更为悠久。早在夏代,人们已学会了造酒,史籍中有“仪狄作酒”、“少康作秫酒”的记载。仪狄是大禹之臣,是造酒的鼻祖;少康即杜康,他改进了造酒技术,发明了高梁酒。殷商时,人们已学会了用粬造酒的技术,酿酒业大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酿酒业已十分发达,仅齐民要术中就记载有十几种酿酒的方法。据有关专家研究,这些方法都极为先进。魏晋玄学盛行,玄学名士有两大嗜好:一是酒,二是药(服寒食散)。他们公开宣称:“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刘义庆世说新语任

15、诞篇,第39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以嵇康、阮籍为首的“竹林七贤”无不嗜酒成癖,刘伶更是一个著名的酒鬼。他常乘鹿车,携一壶酒,让仆人扛着锄头跟在后面,说:“死便埋我。”妻子怕他伤了身体,泼了酒,毁了器,哭着劝他戒酒。他答应说:“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并让妻子准备好酒肉于神前。刘伶跪下暗中祷告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 晋书卷49刘伶传,第1376页。又马上饮酒进肉,直至大醉。在六朝江西名人中,陶渊明堪称酒仙。他一生饮酒赋诗,怡然自乐。在做彭泽县令时,打算将县里拨给的公田全部种秫谷(糯谷),用来酿酒,说:“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16、。”妻子再三请求种秔(晚稻),乃用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辞官归隐之后,进门的第一件事就是饮酒,其归去来辞说:“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晋书卷94隐逸陶潜传,第2461页。在漫长的隐居生涯中,除在自家饮酒外,还常与众乡亲共饮,无论识与不识,有酒必至,遇酒则饮,酣醉便返。酒也成了他赋诗的重要题材,在现存的160多首陶诗中,提到酒的将近50首,其中不乏专门写酒的诗,仅饮酒诗便有20首,另有述酒、止酒诗各一首。四、从起居卫生用瓷看当时的医药卫生文化卫生,是古代人们在长期与自然界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并认识到的一种社会常识。起居卫生用瓷的出现,大大地改善了人们的

17、饮食起居卫生,减少了人类的疾病发生,降低了死亡率,延长了人类的寿命,是社会进步的具体反映。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普遍对卫生有了很高的要求,除了普遍用陶瓷制品这种难以使病菌生存的容器来蒸煮消毒,盛装食物饮料外,还使用了洗、匜、净手壶、盆等用来盥洗,唾壶用来承接唾弃食物废渣或吐痰,虎子用于男子便溺,熏炉用来驱赶蚊蝇,在室外还建造了专门的厕所来解决人们排泄物污染生活环境的问题。青瓷双系镂空蒸煮器 1972年瑞昌码头西晋墓出土。敞口,溜肩,圆鼓腹,平底。口边斜置一对绳纹双耳。腹、底部分别有三、四行排列整齐的圆形镂孔。还配置有笠帽状盖,瓜形纽(照十四)。该器造型精巧,属于卫生消毒

18、用具,极为罕见。 照十四青瓷唾壶 1998年南昌县尤口乡南朝墓出土。盘口,高颈,溜肩,扁圆腹,假圈足(照十五)。唾壶,亦叫唾盂、痰盆,古代人们大多用于唾弃食物废渣或吐痰等,属于卫生器皿类。这种大敞口、鼓腹、平底的造型,显示出它特有的功能,口阔便于承接吐弃,鼓腹装废弃物多而不易溅出,厚平底稳重不会轻易倒覆。 照十五青瓷茧形虎子 1980年九江市国棉四厂东晋墓出土。整个器身呈 蚕茧形,虎头部堆塑鼻、眼、眉、耳,背上有半圆形提梁,股上堆塑三角形兽尾,股下有四兽足(照十六)。虎子,亦称溺器、夜壶。其功能有二:从先秦到西汉时期,是洗涤污秽的盥洗器,东汉初逐步成为溺器,即夜壶,亦称虎子。从造型和功用分析,

19、多为男子所用。风靡了相当长的时期,隋代开始走下坡路,唐代基本不见。熏炉 在江西六朝墓中常见,以丰城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东晋青釉博山炉(照十七)和1962年永丰县沙溪南朝墓出土的一件青釉立鸟博山炉(照十八)最为精美。熏炉的出现,从一个侧面提示了古人驱蚊的手段。商代的时 照十七候,纯粹用它来熏赶蚊虫。发展到东晋、南朝,又派生出博山炉,功能逐渐增加。由于它的造型优美,又成一种陈设艺术品。使用它,可以起到美化居室的作用。熏炉在焚烟驱蚊的同时,在炉内也可装填香料加以焚烧,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那香气四溢的生活空间,为文人吟诗作画,提供了高雅的环境。烟雾缭绕,又增添了些许神秘的气氛。 照十八青釉茅厕 1997年南昌县小兰乡西晋元康七年(公元297年)墓出土。一门四墙,内设台形蹲坑,坑前置一圆形踏脚。墙外一侧排污口处,塑争食犬一对。两犬相互对视,形态逼真(照十九)。该器在制作上采取写真手法,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照十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