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汇龙社区十二五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作总结]汇龙社区十二五规划.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汇龙社区十二五建设规划一、“十二五”社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及初步构想(一)总体思路积极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精神,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根据镇党委、政府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围绕夯实基础、三大产业、四个转型、五项措施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提升社区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努力建成充满活力、平安宜居的和谐社区。(二)初步构想经过“十一五”时期小规模的古镇维修,新街破烂不堪的明清房屋已经逐渐失去踪迹,取而代之的是古色古香的明清房屋。“十二五”期间,在社区正街、顺河街的土地上,又将展开大规模古镇维修,规划恢复古色
2、古香的明清一条街的古建筑群。东正街、宾河路步行街也将开工建设。汇龙社区还将由比较单纯的生活居住社区向商业商务、高档住宅混合区华丽转型。针对社区环境、功能形态、人员结构等因素的变化,汇龙社区从以下七方面确定发展构想。(1)构建文化、教育、卫生、生活、就业等各类民生服务为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发挥社区党支部、驻社区单位在社区公共资源整合中“统筹、统揽、统合”的作用,将政务服务、公益服务、便民服务有机结合,从社区发展的全局出发,加强对社区服务业和社区公共事业发展全局的考虑和长远规划。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核心,以社区多层次、多样化的居民区活动地为基础,以凉桥公园、丹霞绿地、滨河绿地等公共绿地、社区各类
3、文体设施和资源、社区灯光球场等为补充,形成群众性、公益性、开放性的文化服务网络。深度挖掘服务功能,拓展活动项目,策划文化活动,发展文化团队,将社区建设成为集文化、体育、健身、艺术、教育为一体的社区居民综合文化娱乐阵地。计划5年内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0场,吸引社区群众 16000人次参与活动。培育各类文体团队5支。以创建市级和谐社区和学习型社区为载体,依托青少年科技探索,通过与2所中心学校互动,积极开展社区科普活动,办好社区学校,精心组织好科技节、全民健身日、健身周、健身节等重要活动。创建和谐小区5个,到2015年力争创建成为市级和谐社区。根据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加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以社
4、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调整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布局,形成10分钟卫生服务圈。将社区卫生服务重心从居民区延伸到学校、敬老院等,不断提升社区医疗卫生网络的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真正实现卫生服务社区化。整合社区养老育幼、助残帮困、就业便民等各类民生服务场地和资源,培育一批有责任感、事业心的社区服务人员队伍,构建以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和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为龙头,以居民区便民服务分中心为基础,以便民服务直通车为辅助,以二十多家社区单位资源为补充,涵盖助老、助残、助困、就业、便民等各类社区服务内容的社区、居民区两级生活服务网络。构建覆盖各个年龄层次、各种不同类别的为老服务体系,通过敬老院、居家养
5、老,满足多层次、全方面的老龄需求。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整个辖区的养老床位数达到200张,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率达到95%以上,社会参与率达到80%以上。深化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规范化管理,提升社区行政服务功能和水平,实现中心服务窗口“全年无休”的工作模式。结合古镇改造,根据社区需求,适当实现对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的整体优化提升,择机在东正街衙门头、东皇店、三星桥区域调整新建社区生活中心,将社区食堂、社区菜场、家政服务、生活服务、居家养老、助残就业等各项内容有机整合,形成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调整或新建4个居民区服务分中心,将社区文化分中心、生活服务点、党员服务点、卫生站点、就业服务站点等资源整合
6、其中。完善各类硬件配置,引入高服务水准的专业化管理服务团队,打造高水准的社区综合服务品牌。再增加2个菜点,实现社区1个标准化菜场与5个便民菜点的有效衔接,以10分钟服务圈为路程,方便居民生活。继续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目标,努力做好促进就业、推动创业工作。认真分析就业形势,做好摸底调查,完善求职数据库,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将青年失业群体、就业困难人员列为重点援助对象,加强对失业青年的个性化指导,针对需求和特点,组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见习等活动。为每位就业援助对象建立个人档案,定期跟踪走访,及时了解其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指导化解。同时,依托社区就业指导站,为有创业意向和创业初期的人员提供
7、多层次、全方位的长效服务,提供政策指导,在资金、场地、补贴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加大对社区就业扶持力度,完善服务机制,为积极创业的社区人员开辟创业实习基地。“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增就业岗位数500个,确保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安置率100%、失业青年就业推荐率100%,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吸纳创业企业、非正规组织10家。加强社区“和谐家园”网站建设,使之成为社区综合服务体系的信息化支撑平台,实现受理、求助、咨询网络化接受反馈功能。同时,让“和谐家园”网站、龙华新貌等社区媒体真正成为社区信息发布的阵地,传递社区各类资讯,推进和谐社区共谋、共建、共创,实现社区服务信息化与实体化的有效结合。(2)以社
8、会救助、综合帮扶为重点,以全覆盖为目标,构建社区、居民区两级保障平台培养一支扎根社区、广泛联系居民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作为居民区社会保障平台的重要组成力量,收集和传递社情民意,了解和掌握各项救助政策,对社区低保家庭、重残无业人员、特殊救济对象等各类困难群体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按照“应保确保、应助尽助”的要求,通过两级救助保障平台,不断扩大帮困救助面,全面落实对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的各项刚性惠民政策。有效整合综合帮扶资源,按照“政府推动、社会参与、民间运作、综合帮扶”的原则,重点分析社区各类困难群体的个性与共性问题,研究解决因病致困、因残致困等支出性贫困家庭的个性化帮扶方案。加大对特殊困难
9、家庭的助学、助医、助困力度,加大对孤老、孤残、一老养一老、一残养一残等特殊群体和家庭的结对帮困,为构建和谐社区奠定基础。“十二五”期间,将新建一个标准化的老年公寓,实现社区救助500次,综合帮扶250人次,覆盖社区困难人群达90%以上。广泛宣传发动,吸引更多企业、社会组织、团体筹措更多的慈善基金用于社区帮困,以项目化为基本操作方式,开展社区“帮困送温暖”活动。拓展“慈善爱心超市”的业务范围,推进慈善事业进小区、进楼院。在11个居民小组建立慈善爱心超市5家,提高“爱心超市”知晓率,树立品牌效应。健全慈善先进典型表彰激励机制,着力提升慈善公益组织的公信力。通过“仙山下的至爱”活动,为慈善事业搭建社
10、区平台,做好结对帮扶,使慈善帮困真正落地生根。不断加强对社区妇女儿童的保障救助。从促进妇女就业、提高妇女政治地位、改善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减少儿童伤害等方面努力,加强社区的司法救助、心理救助和预防救助,建立相应的健康档案,实现妇女儿童权益在社区的根本保障。(3)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健全党建联建共建、三四级有效衔接的基层自治格局优化党员队伍,协助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做好居民区和商务楼宇的党建工作。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把踏实肯干、经验丰富的党员和党员社工选派到党总支书记助理岗位上,通过拜师带徒等方式,在工作中重点培养,条件成熟的补充到社区居民委员会岗位上,从而加强基层党建队伍建设。调整充实“社
11、区文体旅游协会”“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社区综合治理委员会、调解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凸现代表性和典型性,进一步扩大、提高社区单位对社区建设的参与面和参与率。以精神文明联创、互助服务联手、社区发展联动、社区治安联防为抓手,形成楼院与居民小组的良性互动。加强在职党员“双重管理”,建立在职党员服务社区的长效机制,让在职党员在社区发展中贡献力量,主动融入社区发展。每年召开12次社区代表、户代表、党代表会议,参与社区重大事件的讨论、研究、决策,发挥共治平台的作用,营造共建共治的社区环境。继续围绕生态立镇、工业富镇、旅游兴镇战略目标,坚持“为民、靠民、惠民、富民”的文明创建理念,以提
12、升龙华古镇文明程度和社区居民文明素质为核心内容,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平台,继续以市级文明社区-文明小区 -文明家庭和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抓手,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将继续争创市级文明社区,11个居民小组力争全部创建成为市级文明小组。健全常态、长效、长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机制,扎实有效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生动展现与龙华古镇文化特色相匹配的精神文明风貌。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进一步完善居委会、居民小组、居民楼院三级组织架构,创新群众自治方式,创出群众管理特色。不断提高居委会推进社区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完善居委会“一会五委”的组织体系,发挥
13、居民自治的主体作用,开展“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活动,在楼组长的配合下,做好所辖片区的工作。(4)围绕社区服务和管理,开发项目,分类指导,政策配套,着力扶持和推进社会组织做强做专社区群众工作站工作,争取政府加大对社区工作中心的政策扶持、资金保障、人员培训、业务指导等支持,同时加强对社工中心提供的管理和服务项目的考核和评估,以提高社工中心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确保有效承接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委托的相关事务。明确社工职能和性质,拓宽社工服务范围,理顺各类社工队伍,将社工的社区工作领域从现有的救助、卫生、司法维权等逐步拓展到社区服务、就业援助等领域,并探索社工中心和相关条线部门双重管
14、理模式,增强社工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能力,从而更好地承担起社区的发展任务,真正成为立足社区、服务社区的本土化社会组织。健全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助残服务社、环境管理服务中心等一些初具规模的公益性社会组织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增强服务能力,扩大服务功能,开发新的服务项目,以便在公益服务领域更好地适应社区发展的需求。特别要在适应社区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上,提升这些社会组织的自身竞争力。通过资源整合、资金扶持等方式,加大对社区群众性活动团队、科普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的长期培育和发展,鼓励和创造条件让他们更多地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5)以完善“五联机制”为着力点,以“六五”普法,依法治理为枢纽,提
15、高社会矛盾调处能力倡导平安联创,以“平安乡镇”、“平安社区”、“平安单位”等系列创建活动为载体,检查指导辖区单位、居民小组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到“十二五”末,建成四川省级平安乡镇、平安社区。突出治安联防,定期分析社会治安形势,及时发布治安预警,以“人防、物防、技防”为三大重点,加强群防群治队伍的建设,安装电子眼22个,提升社区整体的治安防范水平。确保全年无重特大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发生。采取问题联治,定期排查治安混乱地段和突出治安问题,强化对重点单位、重点区域、重点场所的日常治安、消防、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和管理,协助相关职能部门开展集中整治,落实整改,长效管理。“十二五”期间,更新灭火器1
16、00只,漏电保护器覆盖达90%以上。确保每年无重特大火灾事故和安全生产事故。加强人员联管,以“两个实有”工作为基础,对辖区内的外来人员、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涉毒人员等进行重点教育和管理。人口信息采集准确率达到90%以上,社区矫正对象重新违法犯罪率为零,刑释解教人员重犯率5%以下,涉毒人员帮教率达到90%以上。强化矛盾联调,发挥综治工作站(点)、综治工作中心、调解委员会三级组织的作用,健全矛盾纠纷以及各类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和处置工作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发生。在矛盾大调处格局中,综治工作中心要承担社会矛盾一口受理、分类化解和跟踪督办等职能。为了做好督办催办,综治工作中心应定期向社区各
17、职能部门的上级主管部门、区纪委(监察局)效能监察部门反馈矛盾联动处置绩效,并纳入各部门的年度考核结果。努力做到初信初访接待受理率达到100%,信访矛盾化解率70%以上。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居民纠纷化解率达到90%以上,避免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群体性矛盾,避免发生因为矛盾调解不力导致的民事案件转刑事案件。(6)以社会协同、公共参与为重点,形成社区合力,共同推进社区管理和建设在对镇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基础上,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更强调社会协同、公共参与。要建立相应的社会协同和公共参与机制,并通过制度化纳入各项社区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要同步建立完善社区综合管理监督和评估机制,完善对专业管理和行政执法的协调
18、、监督、评议工作,确保社区各项事务在共商、共议、共为、共管的前提下有序有效地推进,提升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总体水平,更大范围获得社区居民认同感和责任感。坚持资源整合、部门协同、形成合力。在社区古镇改造和环境建设中,公开改造整治方案,征求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让社区居民共同参与方案的设计和制定。计划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同步做好居民区垃圾箱房、公共卫生设备的改建、更新和维修工作。实施顺河街、正街古镇改造工程、禹帝宫景观建设、滨河路建设,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总体建设。增加社区绿化面积,使社区绿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推进“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提升环保意识,加强社区环保建设,普及环保
19、节能型设施,做好2个绿色小区的创建工作,做好无燃煤街道的防控工作,走绿色发展之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做好娱乐场所防病宣传培训工作。巩固龙华平安社区创建成果,加强社区各对应职能部门的协同配合,进一步加强安全宣传和教育,扩大安全促进项目,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完善特色安全项目,力争到“十二五”末,创建成为四川省级安全社区。(7)以文化为主线、服务为核心,探索全新的龙华社区发展模式龙华社区未来五年综合开发规划用地面积约10公顷,其中涉及东正街衙门头、东皇店、三星桥、向家坝等开发地块,可建用地面积8公顷,规划开发建设总量80000万平方米。古镇顺河街、正街是最大危房改造地区,景观建设也将同步进行。到“十二
20、五”期末,该区域将成为龙华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胜地。根据初步规划,龙华社区将定位于商业、办公、居住、文化旅游等综合功能,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旅游业、高档居住区,以文化为主线,努力塑造现代社区形象。同时注重滨河环境的营造和延伸,并在环境和功能的有机结合下,实现整体开发。在整体设计上,规划沿古镇的滨河路至凉桥形成4米宽的步行街地,将古镇、凉桥、禹帝宫等景观资源衔接成一个整体,延续传统历史文脉,展现文化底蕴。串联起沿线的办公、酒店、商业、娱乐、居住等功能建筑。同时借助东皇店、衙门头、三星桥建设带来的契机,结合市场、车站、学校、加油站建设实现周边各地块之间的联通,建成社区商业圈、社区广场等多种形态组合的社
21、区枢纽式公共活动中心,形成汇龙社区新的亮点。以服务为核心,全面加强服务软环境建设。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一文化理念贯穿于龙华的打造和建设中。以凉桥公园、滨河绿地、灯观球场为依托,串联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以社区文化广场为平台,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同时借助龙华文体旅游协会作为社区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展示平台,促进龙华社区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优化商务、居住软环境。发掘龙华休闲旅游功能。这也是“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点工作。开发汇集古镇观光游览、文化活动观摩等特色内容的旅游观光项目,将大小龙溪河的文化历史与现代和谐共融,从而激活龙华经济,缔造雅俗共赏的文化品牌。加强和改进现代化社区建设
22、,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能力。重点瞄准新社区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针对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共存的情况,优化居委会办公及活动场地的布局,完善硬件设施,提高社区服务。以小龙溪河为界,在社区西正街区及东正街区分别择址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及分中心将社区各项服务延伸,实现从平面到立体的全方位服务。发挥社区文化中心的场馆资源,满足社区居民健身习舞、图书借阅、影片观赏、交友互动等娱乐学习需要,使文化中心成为“文体休闲的乐园、终身学习的校园、艺术熏陶的花园、精神文明的家园”。落实社区卫生服务进机关、进小区,提供基本医疗咨询和卫生服务,缓解员工精神压力。在周边配套建设快速便捷的公共服务设施,如便利店、净菜点、家政
23、服务社等,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二、“十二五”社区建设的主要举措(一)形成社区管理新的体制机制,提供制度保障1、进一步增强社区公共服务能力(1)健全群众需求民主征询机制。采取服务对象座谈会、上门走访调研、设立投诉热线、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各类服务需求进行征询,重点围绕助老、助残、育小、医疗、生活、帮扶等课题展开。对调查结果进行分类分析研究,根据需求设计和调整服务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政策配套,改善运行效能,提高服务效率,体现社区关怀,确保政府资金真正落在实处。(2)建立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机制。通过社区居委会对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监督评估。对生活救助、福利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实施效果、
24、落实情况和意见建议进行归纳整理、释疑解惑和监督反馈,定期开展低收入、老年人和残疾人家庭的评估,依照“适度普惠型”的发展模式,整合各类政策和各种资源,确保刚性政策的标准性和柔性政策的公平性实现优势互补。(3)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多元化提供机制。广泛听取居民群众呼声,征集社区公共服务需求。根据需求类型、市场化程度,灵活采取政府全额出资、财政补贴和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建立和完善由低层次、保障性的无偿托底性公共服务,公益性、社会化的低偿民生服务,专业性、个性化的有偿社会服务构成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服务实效,确保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贴近民生、服务大众,使社区真正承担起“百姓确实需要,
25、市场无法满足,政府必须扶持”的基本公共服务功能。2、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机制(1)探索建立贫困预警机制。积极探索建立贫困人群的发现预警机制,在完成标准化的“收入型贫困”基础救助上,重点加强对因医疗、教育、住房等原因造成低保边缘型贫困家庭的个案预警能力。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深化救助帮困信息“一口上下”管理,逐步变被动救助为积极主动救助,变事后救助为事前、事中救助,变以核定收入为主的救助为兼顾核定收入和支出为准实施救助,构筑两道贫困保障线,做好社区困难群体的托底保障。(2)探索社会化帮困机制。深化适度普惠型的民生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综合帮扶体系,使各项保障普及落地。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完善帮
26、扶基金管理,提供“保基本、可叠加、可组合”的救助套餐,按照“一户家庭、一个计划、一缕阳光”的工作理念,探索对边缘型对象或享受政策覆盖后仍有突出困难的对象,给予政策外的帮扶,使制度性救助的缝隙得到有效填补。(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评估机制。探索建立“支出型贫困”救助评估机制,重点突出对因医疗、教育等“硬支出”致贫家庭的科学分析,着力提升综合帮扶的精确度和有效度。注重发挥居委会综合帮扶评议、政府社会救助、县民政综合帮扶三级信息网络平台的作用,不断深化救助工作“一口上下”运行机制。利用县民政局建立的“居民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及时核对、校正居民经济状况,把握“核贫”标准,逐步实现社会救助公平、公正。3、
27、进一步完善社区自治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1)健全居委会“三自”机制,推动居委会自治职能归位。进一步规范居委会规章制度,提高居委会有效处理社区事务和协调社区矛盾的能力。在居民区推行工作例会、听证会、协调会和评议会制度,充分引导居民群众参与民主自治。切实加强居务公开和党务公开,健全居民公约,规范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程序。(2)逐步建立居委会“一站受理”前台服务和专业社区组织后台保障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居民区“居委会委员带块为主、居民组带条为主,条块结合”的工作模式,居委会重点承担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活动组织、服务管理,通过强化咨询、指导、协调、代理、民主自治等服务功能,成为最贴近居民生
28、活的“前台”服务窗口。社区主要承担街道办事处下达的各项政务事务,成为能及时解决居民、社区单位各类问题和矛盾的“后台”。(3)建立社情民意沟通反馈机制。构建及时反映社区居民需求的信息机制,拓展社区居民融入群众自治的参与机制,创新与社区居民沟通的交流机制。做好“两代表”联系社区工作,充分发挥“和谐家园”网站和信访接待平台的作用,建立人大代表、党代表信箱,健全网上信访,强化居民区信息员队伍建设,进一步拓宽民意反映渠道,完善搜集民意、反映民意、回应民意的工作机制。准确把握群众诉求走势,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4、进一步促进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1)建立健全“发动、互动、联动、带动”的社会组织工作模式。坚持“
29、党建带社建”,加强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加快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步伐,不断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力争在5年内,将本社区社会组织的党组织覆盖面扩大4%。发挥社区社联会的枢纽式平台作用,进一步完善功能定位,立足服务协调,创新工作手段、方式,健全沟通交流的工作机制,主动为各领域社会组织互联、互补、互动提供服务和帮助,努力实现社会组织间的强强联合。(2)规范政府购买社区服务和社会组织基地运作机制,引入优胜劣汰的公平竞争激励机制。引入社区其他民间组织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项目的设计构思、招投标方案设计的全过程,并充分发挥民间组织联系社区各社会组织的桥梁作用,引进更多社会组织承接社区购买服务项目。在辖区内寻找合适的场
30、地建立社会组织基地,坚持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建立机制,吸引优秀的社会组织入驻社区,将社区变成社会组织集中活动的场所。(3)启动“引领工程”,培育社会组织领军人物。采取资金扶持等方式,支持社会组织吸引优秀人才。研究制定汇龙社区工作规划,从政策、机制、环境、资金上,进一步明确领军人物、骨干队伍的资格条件,积极搭建平台,研究推进社会组织领军人物、骨干队伍建设相关机制、途径和办法。实行社会组织人才“三带”机制,即社会组织领军人物带后备队、后备队带业务骨干、业务骨干带社会组织后备人才,推动社会组织领军人物的脱颖而出。5、进一步加大化解社会矛盾的力度(1)完善矛盾源头发现和预防机制。找准各类矛盾
31、发生的源头,把矛盾消化在源头和萌芽状态。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做到“谁制造矛盾谁负责任”。对在街道辖区内实施的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政策、重大改革措施和重点项目,实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报告制,由决策部门和项目报建部门编制风险分析和评估报告,及时向政府综治工作中心备案,综治工作中心在初步分析和研判基础上,与县委政法委和综治办最后研究确定项目是否继续实施。(2)健全矛盾诉求和利益表达机制。通过居委会、社区法援助工作站代理群众信访等办法,从根本上减少非正常集访的产生。发挥第三方的监督和协调功能,快速有效地帮助居民群众实现利益诉求和矛盾化解。(3)建立化解社会矛盾的监督机制。支持政
32、府龙华新貌、“和谐家园”网站等媒体关注民生、反映民意,鼓励媒体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一是建立健全媒体采访制度、新闻发言人制度、民生问题责任人制度等,形成政府部门与媒体的互动机制。二是组织媒体开展对重大政策、重大规划、重大工程建设的全程跟踪报道,加强媒体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化解政府与群众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矛盾纠纷。6、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分级负责的社会建设工作机制成立由社区党支部书记担任组长,社区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对应职能部门领导、任副组长,居民小组组长任成员的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对本社区的建设开展调查研究,进行统筹规划,提出意见措
33、施,加强指导和协调。形成社区党组织统一领导、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分级负责的社区建设工作机制。(二)加强社区各类队伍建设,提供人力保障1、规范社区干部录用、培训、发展和考核机制 通过民主选举、社会公开招聘、上级党组织指派、高校推荐等多种招录方式,不断为社区干部队伍输送新鲜血液。建立社区与高校挂钩的职业对接机制,通过吸收高等院校培养的社区工作专业毕业生,调整充实社区干部队伍的人才结构。制定科学长效的培训计划,采取初任培训、在职培训和晋升培训相结合、中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政策业务培训和思想作风培训等相结合的方式,从政策理论、法律法规、社区工作方法、交际与口才
34、、心理学、社会学等各方面不断提高社区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依法管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依托社区党校建立社区干部培训基地,借助县委党校的师资力量,规范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及培训内容,不断加大对社区干部分层分类指导的力度。建立教育培训档案,把接受教育培训情况及培训结果纳入个人年度绩效考核项目,作为评优选先的重要依据。鼓励在职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社区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力争5年内社工资质证书持证率达到100%。建立科学完整的阶梯式职业发展体系,为社区干部队伍打开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完善职业发展资金配套措施,建立四等十二级社工队伍职业化发展阶梯,吸引优秀的、具有社会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加入社区
35、干部队伍。鼓励社区干部参加公务员招录考试,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对于年度考核合格的社区干部,可参照市平均工资上升水平,每年按照一定比例适时调整提高,将薪酬待遇与本人的任职年限、专业职称评定、年度考核结果挂钩,激发其工作热情。进一步完善考核奖惩制度,在原有的考核体系基础上,引入服务对象监督评议机制,邀请居民群众、服务对象等各方代表共同参与对社区干部的考核评价,最终形成符合社区实际、具体化、操作性较强的社区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作为决定社区干部能否继续任职重要依据,为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社区用人机制提供制度保障。2、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按照“社会化参与、项目化运作、规范化
36、管理、整体化推进”的工作要求,以活动项目为载体,积极探索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志愿者工作模式,进一步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为促进社区和谐发展作出贡献。成立社区志愿服务领导协调机构,领导、协调、规划全社区的志愿服务工作,形成由社区牵头,各条线部门共同参与的管理机制,改变以往志愿服务“各自为政”的状态。探索建立统一的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设立志愿人员资料库,实现志愿资料共享。积极拓展志愿者队伍与服务项目,实现社区单位、居民区的对接。以居民区为单位,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志愿服务项目和服务基地,明确各类志愿服务项目的时间、地点及联系人,在政府“和谐家园”网站上公布。动员吸纳更多社区内的党员、团员、在校学生、
37、低龄健康老人等加入志愿者队伍。进一步整合社区单位中教育、医务、法律、文体等各类志愿服务资源,动员社区单位申领志愿服务项目,落实服务人员。本着“谁申领、谁负责、谁实施”的原则,按照“设立项目申领项目确立项目”的流程,使志愿服务取得实效。项目化运作可以采取单独承办、多方联办、上下合办等方式,确定项目承办单位,同时落实一定的经费。项目确立后,承担单位要及时执行项目实施方案,明确项目责任人,采取有力措施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有效整合社区干部、志愿者两种人力资源,实现互动合作,共同促进社区工作发展。对社区志愿者有计划、分层次、多形式地开展社区工作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提升志愿者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搭建社区干部、志愿者信息系统的联动平台,实现两者的信息共享、优势互补、资源配置。让社工与志愿者活动联办,相互交叉参与,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做到各项工作相互协商,确保联动工作扎实开展。大力宣传居民身边涌现出来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人物,使志愿服务的价值得到认可、劳动得到肯定、精神得到弘扬,努力在社区范围内形成人人争做志愿者的良好氛围。二一年十二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