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智能均充系统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蓄电池智能均充系统设计.docx(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设计)题目:蓄电池智能均充系统设计学院:一机械工程学院专 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 机自071班学 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2011年5月 25日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责任书木人郑重声明:木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 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中凡引用他人己经发表或未 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己明确注明出处。特此声明。论文(设计)作者签名:日期:目录摘要IV关键词IV第一章绪论11. K蓄电池的介绍11.1. K蓄电池的现状与前景11.1. 铅酸蓄电池的工作原理11.1.3、蓄电池的充电理论基础21.1.4、充电方法的
2、研究31.2、课题的应用背景41.3、课题的研究意义5第二章串联蓄电池组均衡法62.1、引言62.2、蓄电池的不一致性62.3、蓄电池组中各蓄电池容量不一致的影响62. 4、各种均衡充电的方法72.4、K电池单体电压均衡法72.4.2、电容切换均衡法82.4.3、多绕组变压器均衡法8第三章总体设计93. 1、系统的设计要求93.1. K系统的基本功能93.1.2、系统的理想技术指标93.2、充电方法的选择93.3、系统总体框图10第四章各电路(元件)的设计114.1、单片机的选择114.2、整流电路的设计114.3、滤波器的选择124. 3. K电容滤波器124.3.2、电感电容滤波器124.
3、3.3、it形滤波器124.3.4、滤波器的选定134.4、开关管的选择134.5、放电电路的设计134.6、采样电路144.6.1、蓄电池端电压的采样电路144.6.2、蓄电池温度采样164. 7、蓄电池电压均衡电路174.8、A/D转换器的选择184.9、显示电路204.10、D/A转换器的选择214.1K时钟电路224.12、复位电路2323244.13、报第五章软件部分设计5. 1、系统程序流程245. 2、显示子程序的设计255.3、模/数转换子程序285. 4、数/模转换子程序29第六章设计总结30参考文献31致谢32基于单片机的蓄电池智能均充系统摘要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蓄电池
4、正广泛运用于交通运输、电力、通信等领域的各 种设备中。它已经成为这些设备的最为重要的部件,其直接影响到设备的寿命和可靠性。本文介绍了蓄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充电的特性。山于充电方法的选择对蓄电池的性能 和寿命影响较大,因此本文还涉及到LI前该领域中的充电方法。通过综合考虑各个方面, 我们选择了分阶段脉冲充/放电的充电方法。而实现脉冲充/放电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主 要利用了场效管作为开关管使用。通过8051单片机发出电压控制信号,来控制开关管 的导通与截止。另外,本设讣中还提出了电压均衡的实现方法,从而保证了蓄电池组串 充时各节电池的充电状态基本上一致。而这里的一个亮点就是,该系统能根据蓄电池组 的周围
5、环境温度变化而自动地调整其充电电压,使它们处于最佳的充电电压上。本课题 的研制,对蓄电池的大规模应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与应用价值。 关键词:蓄电池,单片机,充/放电Based on the SCM are fully intelligent battery systemAbstractWith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lectronic technology, batteries are widely used for transport, electric power, telecommunications and other fields o
6、f equipment. It becomes the key partial of these equipments, it directly affected the equipment life and the reliability.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 of battery and charger features. As the charging method of choice for the performance and battery life of greater impact, this paper also relat
7、es to the current field of charging method.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all aspects, we have chosen a phased pulse charge / discharge charging method And there are many ways of realizing a pulse charge / discharge charging, this is mainly used to market effectively manage as a switch to use. Thro
8、ugh 8051 SCM issued voltage control signals, it could control the switch conduction or deadline In addition, the design has also raised the voltage to achieve a balanced approach, thus ensuring the battery charge state when the battery charging series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And the one bright spot
9、 here is that the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battery temperature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changes automatically adjust their charging voltage, at their best on the charge voltage The research of this subject will play an active role, and produc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n large-scale application o
10、f battery.Keywords : battery, SCM. charge / discharge第一章绪论1.K蓄电池的介绍1.1. K蓄电池的现状与前景在蓄电池问世一百余年的时间里,山于蓄电池作为一种能源变换器可以方便的存储 与提供电能,且具有可逆性好,电压特性平稳,使用寿命长,适用范围广,原材料丰富 且可再生,使用及造价低廉等优点,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是社会生产经营活动中 不可或缺的重要产品,在大力提倡环保节能、使用绿色能源的今天,蓄电池将具有更加 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蓄电池按其采用原料分,LI前主要应用的多为铅酸蓄电池、银镉蓄电池、银氢蓄电 池及锂离子电池。其中铅酸蓄电池山
11、于具有能够储存大量的电能、提供电流范围宽(从 儿安培到儿白安培的电流)、价格低的特点,主要应用在工农生产中;而锂离子电池由 于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安全可幕的特点,则广泛应用于各类小型设备、通讯设备与日 常生活中。虽然蓄电池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但就其充电方法上来讲却基本上仍然采用较为老套 的常规方法,已经无法满足蓄电池生产企业对其产品质量检测控制、工农业生产和国防 建设发展的需要,严重的影响了蓄电池产品的应用质量和使用寿命,制约与阻碍了蓄电 池产品的发展。1.1.2、铅酸蓄电池的工作原理铅酸蓄电池山正极板(二氧化铅)、负极板(海棉状铅)以及电解液(硫酸)组成。充电 时,硫酸铅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分别恢
12、复成二氧化铅和铅,电解液中的硫酸浓度增大。放 电时,正极板的二氧化铅和负极板的铅与电解液中的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铅,电解液中 的浓度降低。在充放电状态下,铅酸蓄电池的正、负极板上在进行不同的化学反应,产生正负离子形成电流,称为成流反应。正极的成流反应式:PbO2 +3H* + HSO; + 2e o PbSO2 + 2H2O负极的成流反应式:Ph + HSO; o PbSO, +2e + H+电池的总反应式:PhO, +Pb + 2H2SO4 o IPbSO, + 2H2O反应的中间过程可以表示为:Pb o Pb2+ + 2ePb2+ + HSO; o PhSO4 + H +式中左方向为放电反应
13、,右方向为充电反应。研究发现:电池充电过程对电池寿命影响最大,放电过程的影响较少。也就是说, 绝大多数的蓄电池不是用坏的,而是充坏”的。曲此可见,一个好的充电器对蓄电池 的使用寿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1.3、蓄电池的充电理论基础上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马斯对开口蓄电池的充电过程作了大量的试验研 究,并提出了以最低出气率为前提的,蓄电池可接受的充电曲线,如图1.1所示。实验 表明,如果充电电流按这条曲线变化,就可以大大缩短充电时间,并且对电池的容量和 寿命也没有影响。原则上把这条曲线称为最佳充电曲线,从而奠定了快速充电方法的研 究方向。1.1最佳充电曲线山图1.1可以看出:初始充电电流
14、很大,但是衰减很快。主要原因是充电过程中产 生了极化现象。在密封式蓄电池充电过程中,内部产生氧气和氢气,当氧气不能被及时 吸收时,便堆积在正极板(正极板产生氧气),使电池内部压力加大,电池温度上升,同 时缩小了正极板的面积,表现为内阻上升,出现所谓的极化现象。很显然,充电过程和放电过程互为逆反应。可逆过程就是热力学的平衡过程,为保 障电池能够始终维持在平衡状态之下充电,必须尽量使通过电池的电流小一些。理想条 件是外加电压等于电池本身的电动势。但是,实践表明,蓄电池充电时,外加电压必须 增大到一定数值才行,而这个数值乂因为电极材料,溶液浓度等各种因素的差别而在不 同程度上超过了蓄电池的平衡电动势
15、值。在化学反应中,这种电动势超过热力学平衡值 的现象,就是极化现象。1.1.4、充电方法的研究(1)、常规充电方法&、恒流充电法:恒流充电法是用调整充电装置输出电压或改变与蓄电池串联电阻的方法,保持充电 电流强度不变的充电方法,如图1.2所示。该控制方法简单,但山于电池的可接受电流 能力是随着充电过程的进行而逐渐下降的,到充电后期,充电电流多用于电解水,产生 气体,使出气过甚,因此,常选用阶段充电法。b、阶段充电法:此方法包括二阶段充电法和三阶段充电法。二阶段充电法:采用恒电流和恒电压相结合的快速充电方法,如图1. 3所示。首先, 以恒电流充电至预定的电压值,然后,改为恒电压完成剩余的充电。一
16、般两阶段之间的 转换电压就是第二阶段的恒电压。三阶段充电法:在充电开始和结束时采用恒电流充电,中间用恒电压充电。当电流 衰减到预定值时,山第二阶段转换到第三阶段。这种方法可以将出气量减到最少,但作 为一种快速充电方法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c、恒压充电法:充电电源的电压在全部充电时间里保持恒定的数值,随着蓄电池端电压的逐渐升 高,电流逐渐减少。与恒流充电法相比,其充电过程更接近于最佳充电曲线。用恒定电 压快速充电,如图1.4所示。由于充电初期蓄电池电动势较低,充电电流很大,随着充 电的进行,电流将逐渐减少,因此,只需简易控制系统。这种充电方法电解水很少,避 免了蓄电池过充。但在充电初期电流过大,
17、对蓄电池寿命造成很大影响,且容易使蓄电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加快蓄电池的化学反应速度,缩短蓄电池达到满充状态的时 间,同时,保证蓄电池正负极板的极化现象尽量地少或轻,提高蓄电池使用效率。快速 充电技术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下面介绍U前的其中一种快速充电方法:脉冲式充电 法,这种充电法不仅遵循蓄电池固有的充电接受率,而且能够提高蓄电池充电接受率, 从而打破了蓄电池指数充电接受曲线的限制,这也是蓄电池充电理论的新发展。脉冲充电方式首先是用脉冲电流对电池充电,然后让电池停充一段时间,如此循环, 如图1.5所示。充电脉冲使蓄电池充满电量,而间歇期使蓄电池经化学反应产生的氧气 和氢气有时间重新化合而被吸收掉
18、,使浓差极化和欧姆极化自然而然地得到消除,从而 减轻了蓄电池的内压,使下一轮的恒流充电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使蓄电池可以吸收更 多的电量。间歇脉冲使蓄电池有较充分的反应时间,减少了析气量,提高了蓄电池的充 电电流接受率。1.2.课题的应用背景蓄电池因其可循环再充电的特性,以及成本低廉、使用安全、无污染等优点,在口前的工农业生产中的需求正日益增大。相应的,免维护蓄电池的快速充电技术也引起了 普遍地关注。一方面,传统的充电方法充电时间过长,远不能适应现代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资料 表明,使用传统的恒压或恒流充电方法一般需要大约20小时左右的时间才能充满。另 一方面,充电技术不能适应免维护蓄电池的特殊要求
19、,会严重影响蓄电池的寿命。国内 外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免维护电池浮充电压偏差5%,电池的浮充寿命将减少一半。统讣 数据表明,国内通信设备和UPS中的免维护电池很难达到规定的浮充寿命(1216年), 大量的免维护电池在使用儿年后即报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其他方面,由于充电 方法不正确,免维护电池也很难达到规定的循环寿命。1.3、课题的研究意义蓄电池作为一种能源变换器,充电时将电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起来,而放电时将化 学能转变为电能。充电是放电的逆反应,充电的反应物就是放电的生成物,所以充/放 电过程对于蓄电池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但在以往的蓄电池实际使用中,往往过分强调蓄 电池的放电能力与使用寿命,
20、常常忽略了蓄电池充/放电过程对其产生的严重影响。研 究与实践表明,蓄电池组的寿命远远不及单体电池的寿命。蓄电池组的循环寿命往往达 不到厂商标称值。很大部分原因是山于蓄电池组中电池单体不均衡。对电池组充电时, U前普遍采用单一电源对串联电池组进行充电,此时流过各单体电池的电流大小相同, 然而山于电池的化学,运行温度与湿度存在一定差异,可能导致电池的特性有所不同, 单个电池的容量就不一致。研究蓄电池组均衡充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充电不均衡是影响蓄电池组寿命的 主要因素之一。蓄电池在循环使用的条件下,对充电条件的要求更为严格,同样的电池, 在不同的充电条件下,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即所谓的电池的不一致
21、性。蓄电池的不一致 性极大地降低了电池的使用水平,严重影响了装置的寿命,危及系统的安全。因此,研 究一种有效的充电均衡方法,弥补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电池的不一致性,最大限度地发 挥电池的效用,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增加系统的安全性,是十分必要的。第二章串联蓄电池组均衡法2.1、引言山于单体蓄电池电压和容量有限,因此大部分蓄电池系统使用的都是电池组,这些 蓄电池组山单体蓄电池串联或并联而成。在循环充放电过程中,曲于各蓄电池化学组分 的差异,蓄电池运行历史的不同,蓄电池的不一致性会不断扩大,导致在同一充放电条 件下蓄电池充电终止电压不同。若让电池系统在该情况下运行而不加以管理,蓄电池的 使用寿命以及系
22、统的可靠性均会受到影响。为了延长电池组的使用寿命,必须使所有的 蓄电池单体均保持在同样的放电深度,通过均衡充电的方法可加以解决。2.2、蓄电池的不一致性蓄电池的不一致性是指同一型号规格的电池的电压、内阻、容量等参数存在差异。 产生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制造过程中,山于工艺和材料均匀性问题, 使得同批次出厂的同型号电池的容量、内阻等不完全一致;二是在电池装车使用时,ih 于电池组中各个蓄电池电解液密度、温度和通风条件等的差别,增加了蓄电池的不一致 性。在使用过程中,造成蓄电池的不一致性扩大的原因有:蓄电池过充电、充电接受能 力的差异和过放电的影响。2.3、蓄电池组中各蓄电池容量不一
23、致的影响如上所述,组成蓄电池组的各电池的内阻、容量等参数的不一致性,会使电池组中 容量低的蓄电池更容易过充电和过放电,从而使蓄电池组陷于电池极板硫化加剧,容量 差距更进一步拉大的恶性循环中。这不仅缩短电池的使用寿命,而且还会因为蓄电池极 板硫化而内阻增大和有效活性物质减少,从而使蓄电池组充放电转换效率、输出功率和 装置性能下降。2.4、各种均衡充电的方法串联蓄电池组均衡是指对串联蓄电池组中不同的电池(或电池组)采用差分电流。串 联蓄电池组中每个蓄电池的电流通常是一样的,因此必须给蓄电池组增加额外的元件和 电路来实现蓄电池均衡。电池组在串联充电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装置和控制规则使每个电池单体都能充到
24、自 己的最大电量而乂不过充。如果没有充电均衡,那么111于蓄电池单体状况不一致,而流 过其中的电流却是一样的。这样,若充电的控制规则以大容量电池的充电情况作为判据, 则小容量电池必定过充;相反,若以小容量电池的情况作为判据,则大容量电池不能充 满。LI前国内外对于蓄电池的充电均衡方面做得比较成熟,有很多充电均衡的资料和系 统可供借鉴。大致而言,充电均衡电路可分为以下儿类:2.4.1、电池单体电压均衡法如图2. 1所示为蓄电池单体电压均衡法的拓扑结构。在每个单体蓄电池上附加一个 均衡电路,它可以起到分流作用。其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串联电池组中的每个单体 蓄电池都并联一个大电阻。电压较高的蓄电池
25、将会在并联的电阻上消耗较多的能量,尽 管这种方法简单,而且便于实施,但这种方法是以消耗大量能量为代价。而且,电阻的 大小难以确定,太大均衡效果不明显,太小功耗却较大。2.1电池单体电压均衡法的拓扑结构另外,还可以利用三极管和电阻进行串联来实现ICE,在这种模式下,当某个蓄电 池首先达到满充时,其均衡装置能阻止其过充并将多余的能量转化成热能,同时可以对 没有充好的蓄电池继续充电。虽然这种方法也会消耗大量能量,但与纯电阻实现ICE相 比较要优越得多。2.4.2、电容切换均衡法如图2. 2所示为电容切换均衡法,这种方法是利用电容在蓄电池组间来回切换实现 电压均衡充放电,通过单刀双掷的双向开关进行切换
26、。每个电容都与相邻的两个蓄电池 相连。均衡充电时,电容通过其控制开关交替地与相邻的两个蓄电池相连,接受电压高 的电池充电,并向电压低的电池放电,直到两电池电压趋于一致。电羿电容(a)对电压髙的电池电容充电部分5)对电压低的电池电容放电2.2电客切换均衡法这种方法不用消耗能量,效率明显高于上种方法,因此实际应用中较为常见。但是 这种方法山于引进电容,所以均衡频率受到一定限制。2.4.3、多绕组变压器均衡法图2. 3所示为多绕组变压器均衡法拓扑结构。理论上,如果变压器的副边绕组匝数 相等时,它们就能提供相同的电丿玉对各单体蓄电池充电,山此达到电压均衡的LI的。然 而实际上,任何相互耦合的绕组之间的
27、耦合系数都不可能为1,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 必须考虑变压器的漏感,还有副边绕组之间的互感,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副边绕组的匝 数完全相同,它们也未必提供相同的充电电圧。所以,这种方法的重点是如何减小绕组的漏感和互感的影响。12.3务绕组变压器均衡法拡扑结构第三章总体设计3.1、系统的设计要求3.1. K系统的基本功能1. 充电过程可以在系统的控制下智能地快速地完成;2. 充电过程中,实时监测并显示电池的电压和温度;3. 电池充满电后,自动转入浮充状态。3.1.2、系统的理想技术指标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的充电系统应该满足对相应蓄电池进行理想的快速充电。因此 对本系统的电源提出下面的理想技术指标:一、充
28、电电源空载输出电压40V蓄电池组山8节蓄电池构成,每节电池的充电极限状态或高阻抗电池的充电饱和电 压为5V,则8节电池的极限端电压为8X5VM0V,因此电源开路电压必须在40V以上。二、电源的充电电流可在04A范围内调整在充电系统的工作中,应能够根据使用者的需要来改变充电电流的大小。根据实 际情况,我们要求充电电源可以输出的充电电流的大小可山程序控制,在04A范围内 调整。3.2、充电方法的选择充电方法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充电方法,其充电速度的差别可能很大,导 致的充电效果的差距也会很大。针对传统充电方法充电缓慢,安全性能不好等缺点,本 系统选择的快速充电方法,一方面要求能够最大程度地加
29、快蓄电池的化学反应速度,缩 短蓄电池达到满充状态的时间,提高充电速度:另一方面,乂要保证蓄电池负极的吸收 能力足以及时地吸收正极所产生的氧气,以避免电池的极化现象。以这种标准为出发点, 选择了分级电流脉冲快速充电法。在快速充电过程中,采用定电压脉冲快速充电法,将 充电电流分为三级,如图3.1所示。开始充电时采用大电流,随着容量的增加,电压逐 渐升高,电流等级开始降低,使充电电流的脉冲幅度和宽度随蓄电池端电压的升高而分 级减少。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消除充电接近充满时出现的振荡现象及过充电问题。图2 1分级關冲快速充电法3. 3、系统总体框图交流220V的电流,经变圧器降压成66V的交流电,再通过桥式
30、整流和滤波器后, 转换成较为平滑的直流量。而单片机通过发出脉冲控制信号,控制开关管的导通与截止, 从而对蓄电池组进行充/放电,如图3.2所示。图中的电池端电压采样装置和电池组温 度检测装置,分别对蓄电池组中的每节电池的端电圧和电池组的周围环境温度进行实时 检测,通过放大电路放大后,将检测的信号送A/D转换器转换成数字量,输入到单片机 上。单片机内部经过一系列运算,求出由于温度变化而引起的充电电压变化量!;,将 该值经D/A转换后转换成模拟量,输入到减法运算器上,使充电电压适应周围环境温度 的变化。这里还有一个均压装置,对串联蓄电池组进行电压均衡操作,使各节蓄电池的 充电状态尽量接近一致。-2
31、2OV桥式整流減法 运篦器D/A转擬器显示器单片机器/D换A转图3 2系统原理柜厦放电装置第四章各电路(元件)的设计4. 1、单片机的选择目前常用的单片机主要有MCS-48、51、96系列。其中,MCS-96系列是16位单 片机。而MCS-51系列单片机是訂前8位微机中性能价格比最佳,应用较多的系列产品。 MCS-51系列单片机包括8051、8751、8031三种产品。它们的功能相同,主要区别在 于:8051片内有4KB的ROM;8751 片内有 4KB 的 EPROM;8031片内无ROM或EPROM,使用时必须配置外部的程序存储器EPROM。本系统的精度要求不高,8位的单片机已经足够了,而
32、且运行程序不多,可以直接 选用有ROM的8051单片机,无需另外扩展程序存储器。它有4KB的ROM和128B的 RAM,其管脚图见8所示。它有四个8位的并行I/O 口,分别记作PO、Pl、P2、P3。其中P0是访问外存储器 的低位地址和数据总线。P2 口,在访问外存储器时,输出高位地址字节。P3 口具有第 二功能,它实现第二功能时,必须在相应的输出锁存器里写入“1”。这四个I/O 口的输 入低电平:-0.50. 8V:输入高电平:2. 0Vcc+0. 5V;输出低电平:W0. 45V;输出 高电平:2. 4Vo4.2、整流电路的设计整流电路是将交流电压变换为单向脉动电压。为了有效地利用交流电源
33、的正负极 性,本设计选择了桥式整流电路。而其中的整流元件有晶体二极管、电子二极管或晶闸 管,这里选则最常用的晶体二极管作为整流元件。2ZSe_Q22肝o图4. 1桥式整流电路如图42所示,它利用了晶体二极管的单向导通性,在正电流时,晶体二极管1和3导通,而在负电流时,晶体二极管2和4导通,这样就使输出端输出单向的电流。4.3、滤波器的选择滤波器是减小整流电压的脉动程度,以适合负载的需要。LI前,常用的滤波器有电 容滤波器、电感电容滤波器、八形滤波器等。4.3.1、电容滤波器(C滤波器)如图4.2所示,它的电路简单,输出电压较高,脉动也较小;但是外特性较差, 且有电流冲击。因此,电容滤波器一般用
34、于要求输出电压较高,负载电流较小并且变化 也较小的场合。图4. 2 C滤波器4.3.2、电感电容滤波器(LC滤波器)如图4. 3所示,电感电容滤波器比C滤波器能滤掉更多的交流分量,可以得到其 为平直的直流输出电压。但是,由于电感线圈的电感较大(一般在儿亨到儿十亨的范 围内),其匝数较多,电阻也较大,因而其上也有一定的直流压降,造成输岀电压的下 降。具有LC滤波器的整流电路适用于电流较大、要求输出电压脉动很小的场合,用于 高频时更为适合。如图4. 4所示,Ji形滤波器的滤波效果是三者中最好的,所以这种滤波电路主要适用于负载电流较小而乂要求输出电压脉动很小的场合。4.3.4、滤波器的选定山于蓄电池
35、的充电电压对其寿命和容量的影响较大,若充电电压过大,则会造成过 充,严重地降低了蓄电池的实际寿命;反之,若充电电压过小,则使蓄电池充不足。因 此,要选用脉动很少的刃形滤波器。在选择器件时,选择低频电感,电感量为儿十微亨。 因为电感量太大,相应的直流电阻大,负载电流流过电感时,电感上的压降也大,使负 载两端电压降低;若电感量太小,滤波效果差。而滤波电容可用两个容量相同的铝电解 电容,由于变压器次级电压为60V,负载电流较大,故两个电容可选儿千微法的电容。4.4、开关管的选择考虑到功率器件的开关速度、价格成本和驱动电路的简洁,本设讣中选用MOSFET 作为主功率开关管。开关管所需承受的最高电压20
36、V,考虑到电压裕量可以选用额定电压为50V左右的 开关管。考虑到电感有10%的电流波动,则通过它的最大电流为5A。综合考虑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的选取,设计中开关管选用VN05M10,其额定电压 为50V,额定电流在25C壳温时为10Ao如图4.5所示,系统在对蓄电池进行充电操作时,山MOS型场效应管VN05M10 构成的功率单元通过60V直流母线供电,源极通过均流电阻与吊联蓄电池组构成吊联回 路,通过改变栅极电圧控制VN05M10输出电流的大小对充电电流进行控制,实现对串 联蓄电池组的可控充电。丄壬14.6应电电路宜施60VVIW5TiU0 Ca空若电池组+40V图4.5开关电路眈39疋4.5、
37、放电电路的设计为了实现蓄电池组的间歇性放电,可以利用单片机发出的电压控制信号,来控制场 效应开关管的状态。同时,以防放电电流倒流,这里使用二极管来限制电流的流向,如 图4. 6所示。4.6、采样电路蓄电池充/放电系统主要的测量是充/放电电流与蓄电池端口的电压,而这里我们测 量的是蓄电池的端电压以及蓄电池组的温度变化。对于电压量的测量在测量领域来讲是 较为常见的测量,但是由于本课题设计的蓄电池充/放电系统是针对多个蓄电池进行充/ 放电测量与控制的系统,其电压的实际测量存在一些需要解决与克服的实际问题,下面 将对这些问题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办法。4.6.1、蓄电池端电压的采样电路a.端电压的采样对蓄
38、电池组进行测量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每节蓄电池之间都有电位的联系,山于蓄 电池组中的蓄电池数量较多,整组电压很高,因此直接测量比较困难。U前对蓄电池组 监测的采集方式都是采用双刀继电器进行切换,如图4. 7所示。山图4. 7中可见,每一节蓄电池的两端都与一只双刀继电器的两对动合触点相连接。 这样,当继电器都不动作时,所有蓄电池均与测量回路断开。当需要测量某只蓄电池时, 所对应的那只继电器闭合,以使该蓄电池的负端接到测量电路的地端,蓄电池的正端经 缓冲器进入A/D转换器。此时其他蓄电池与测量电路仍处于隔离状态,因而对测量没有 影响。用此方法虽可完成对蓄电池组的测量,但需要的继电器太多,仪器的体积大,
39、功耗和成本及故障率也较高。而本系统采用的是双单刀单掷模拟开关来完成对被测量的蓄电池的切换。如图4.8 所示,通过八路模拟开关DG845分时依次驱动模拟开关AD7512DIKN,把每节蓄电池 电压选送到采样总线V+与V-上。例如:当单片机的P2. 0P2. 2分别为000时,DG845 的AO、A1和A2为000,则S1被选通。驱动第一个模拟开关AD7512DIKN的双单刀, 使其接到第一节蓄电池的两端,这时蓄电池的端电压通过OUT1和OUT2输出信号处理 电路上。而此时其它蓄电池都与数据处理电路断开连接,不会对所输出的电圧产生影响。(DG845的真值如表4.1)WJ512DIET4.8电压采样
40、电路b、数据处理电路山图48可知,OUT1和OUT2输出的电圧是蓄电池的端电压。山于蓄电池端电压在25V之间变化(当其低于2V时,就会自动启动均充器进行充电;当其高于5V时, 就会触发报警电路并停止充电其电压值在A/D转换器的输入电压范围内,故无需 电压放大电路。但本设计中釆用的蓄电池组串充,在某一节蓄电池的任何一端的电位都 可能高于5V,而这里的釆样电压是每一节蓄电池两端的电位差,这个值才在25V之 间。因此,设计中釆用了一个减法运算器,它是利用运算放大器的减法运算功能,如图 4. 9所示。减法运算器的输出电压U二一Uoutl (1+型)-0Uout2R2 + R3R1 R1为了式 u= U
41、outl- Uout2 成立,应使 Rl=Rf,则 R2+R3二2,而这里使 R2= R3=lkQ , Rl= Rf=2 kQo表4. 1DG458的真值表TRUTH TABLE DG458A2AiAoENOn SwitchXXX0None0001100112Q10-301114100151011611017111184.6.2、蓄电池温度采样温度对蓄电池的容量有一定的影响。当环境温度偏离标准温度而升高时,将使蓄电池水分散失,加大了电液浓度;其次,蓄电池温度高会加速合金腐蚀速度,长期处于这 一环境中的蓄电池板栅可因之而穿孔损坏,易使活性物质附着减弱而脱落。山此看出, 环境温度的升高,虽使容量有
42、所增加,但高温乂使蓄电池板栅腐蚀剧增,严重地阻碍着 电极反应,降低了容量的增加。此外,蓄电池的充电电压要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作出相 应的调整。如果环境温度超出标准温度25C时,应将充电电压降低,否则必将引起蓄电 池过充和过热,从而使其使用寿命降低、甚至损坏。若温度低时,山于充电电压增大, 同样会引起充电电流增大、板栅腐蚀加速、寿命提前终止等一系列的问题。而在本系统 中,对温度进行监控,以此作为温度补偿的一个参数。LI前国内常用的温度传感器是热敬电阻,该温度传感器是非线性传感器,在使用过 程中必须外加补偿电路,电路复杂,体积较大。在课题中,我们选用新型的LM35系列 集成温度传感器。LM35系列是
43、精密集成温度传感器。它是直接以摄氏度为测量标准, 不是以绝对温度为标准。其线性比例系数为1 OmV/Co它的测量精度较高,在25C时的 测量精度达到0.5C,非线性误差典型值为士 1/4C.这个测量精度满足系统的要求。同 时它还具有低输出电阻的特性,当负载电流为1mA时,输出电阻仅为0. 1Q。其工作电 流范围从400uAmA,工作温度范围在-o5C+150C之间。如图4. 10所示为温度传感器接线图。我们设定的温度测量范围为0100C,则输 出电压W范圉为:Vi=0+10mV/rxi00C=lV为了使A/D转换的输入统一到05V,我们使用了比例放大器,通过比例放大,使 输出的也达到合适的范围
44、,从而满足了系统的要求。V2=(1+4/1)XVi=5Vi=5V4.7、蓄电池电压均衡电路前面已经提过,用电容与蓄电池并联可使每一节电池的电压趋于均衡。故这里在此基础上,运用模拟开关AD7512DIKN来达到所要的目的,如图4. 11所示。4.8. A/D转换器的选择本设计的采样电压最大为5V,则一般的8位A/D转换器的分辨率为5x -!-x 105 = 9.5mV28而这里的采样电压精度在50mV左右(设计中,电池端电压的采样电压精度取0.IV:而 温度采样精度取1C,由于温度传感器的线性比例系数为10mV/C,故有1 CX10mV/C =10mV,经比例放大器放大后,精度为5X10mV=5
45、0mV),也就是说8位A/D转换器就可 以满足要求,故可采用较常用的ADC0809进行模数转换。其引脚图见10,它是带 有8位A/D转换器、8路多路开关以及微处理机兼容的控制逻辑的CMOS组件;是逐 次逼近式A/D转换器,可以和单片机直接接口。它山一个8路模拟开关、一个地址锁 存与译码器、一个A/D转换器和一个三态输出锁存器组成。多路开关可选通8个模拟 通道,允许8路模拟量分时输入,共用A/D转换器进行转换。三态输出锁器用于锁存 A/D转换完的数字量,当OE端为高电平时,才可以从三态输出锁存器取走转换完的数 据。ADC0809对输入模拟量要求:信号单极性,电压范围是05V,若信号太小,必 须进
46、行放大;输入的模拟量在转换过程中应该保持不变,如若模拟量变化太快,则需在 输入前增加采样保持电路。ADC0809应用说明如下:(1)ADC0809内部带有输出锁存器,可以与8051单片机直接相连。(2)初始化时,使ST和OE信号全为低电平。(3)送要转换的哪一通道的地址到A, B, C端口上。(4)在ST端给出一个至少有100ns宽的正脉冲信号。(5)是否转换完毕,我们根据EOC信号来判断。(6)当EOC变为高电平时,这时给OE为高电平,转换的数据就输出给单片机了。 其主要技术指标和特性如下:分辨率:8位转换时间:取决于芯片时钟频率,转换一次时间为64个时钟周期,当CLK二500KHzH寸,转
47、换时间T二128 us,最大允许值为800KHz。 单一电源:+5V模拟输入电压范围:单极性0+5V;双极性5V, 10V具有可控三态输出锁存器启动转换控制为脉冲式(正脉冲),上升沿使内部所有寄存器清零,下降沿使A/D转换开始这里的采样电压和温度共用一个A/D转换器,因此它们要分时送入到A/D转换器 里,不能同时进行。对于外部环境来说,温度变化是非常缓慢的,而采样电压在任一节 蓄电池的端电压控制下,也是变化非常微小的,它们在A/D转换器转换期间可以认为 是不变的,故这里无需用采样保持电路。只要在单片机的控制下,对A/D转换器中的A、 B和C进行选择,即可实现分时采取电压和温度信息。4.9、显示电路单片机应用系统中,常使用LED (发光二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