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检测混凝土缺陷作业指导书.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297413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声波检测混凝土缺陷作业指导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超声波检测混凝土缺陷作业指导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超声波检测混凝土缺陷作业指导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超声波检测混凝土缺陷作业指导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超声波检测混凝土缺陷作业指导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超声波检测混凝土缺陷作业指导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声波检测混凝土缺陷作业指导书.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xxxxxx公司超声波检测混凝土缺陷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版 本 号:分 发 号:编 制:批 准: 生效日期:超声波检测混凝土缺陷作业指导书1. 目的试验结果是否正确,除了要求试验仪器本身达到规定的精度外,同时还要求试验人员必须熟悉试验机操作方法。为了使检测员更好地掌握本职工作,保证检测数据科学、公正、准确,特制定本规程。2. 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岩海公司非金属超声波检测仪,也同时适用于其它型号的非金属超声波检测仪3. 检测依据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CECS 21:2000;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2004。4. 检测设备 RS-ST01C型非金属超声波检测仪 ; 38k

2、Hz厚度振动式换能器5. 检测前准备5.1 超声波检测仪应满足下列要求 5.1.1 具有波形清晰、显示稳定的示波装置; 5.1.2 声时最小分度为0.1s; 5.1.3 具有最小分度为 1dB的衰减系统; 5.1.4 接收放大器频响范围 10500kHz,总增益不小于 80dB,接收灵敏度(在信噪比为3:1时)不大于50v; 5.1.5 电源电压波动范围在标称值10%的情况下能正常工作; 5.1.6 连续正常工作时间不少于 4h。5.2 换能器的技术要求 5.2.1 常用换能器具有厚度振动方式和径向振动方式两种类型,可根据不同测试需要选用。 5.2.2 厚度振动式换能器的频率宜采用 20250

3、kHz。径向振动式换能器的频率宜采用2060kHz,直径不宜大于 32mm。当接收信号较弱时,宜选用带前置放大器的接收换能器。 5.2.3 换能器的实测主频与标称频率相差应不大于10%。对用于水中的换能器,其水密性应在1MPa水压下不渗漏。5.3检测前应取得下列有关资料: 5.3.1 工程名称; 5.3.2 检测目的与要求; 5.3.3 混凝土原材料品种和规格; 5.3.4 混凝土浇筑和养护情况; 5.3.5 构件尺寸和配筋施工图或钢筋隐蔽图; 5.3.6 构件外观质量及存在的问题。 5.4 依据检测要求和测试操作条件,确定缺陷测试的部位(简称测位)。 5.5 测位混凝土表面应清洁、平整,必要

4、时可用砂轮磨平或用高强度的快凝砂浆抹平。抹平砂浆必须与混凝土粘结良好。 5.6 在满足首波幅度测读精度的条件下,应选用较高频率的换能器。 5.7 换能器应通过耦合剂与混凝土测试表面保持紧密结合,耦合层不得夹杂泥砂或空气。5.8 检测时应避免超声传播路径与附近钢筋轴线平行,如无法避免,应使两个换能器连线与该钢筋的最短距离不小于超声测距的 1/6。 5.9 检测中出现可疑数据时应及时查找原因,必要时进行复测校核或加密测点补测。6.声学参数的测量6. 1采用数字式超声检测仪测量应按下列方法操作: 6.1.1 检测之前根据测距大小和混凝土外观质量情况,将仪器的发射电压、采样频率等参数设置在某一档并保持

5、不变。换能器与混凝土测试表面应始终保持良好的耦合状态; 6.1.2 声学参数自动测读:停止采样后即可自动读取声时、波幅、主频值。当声时自动测读光标所对应的位置与首波前沿基线弯曲的起始点有差异或者波幅自动测读光标所对应的位置与首波峰顶(或谷底)有差异时,应重新采样或改为手动游标读数; 6.1.3 声学参数手动测量:先将仪器设置为手动判读状态,停止采样后调节手动声时游标至首波前沿基线弯曲的起始位置,同时调节幅度游标使其与首波峰顶(或谷底)相切,读取声时和波幅值;再将声时光标分别调至首波及其相邻波的波谷(或波峰),读取声时差值t(s),取1000/t即为首波的主频(kHz); 6.1.4 波形记录:

6、对于有分析价值的波形,应予以存储。 6.2 混凝土声时值应按下式计算: tci=ti-to 或 tci=ti-t (4.2.3) 式中 tci第i点混凝土声时值(s); ti第i点测读声时值(s); to、too声时初读数(s); 当采用厚度振动式换能器时,t。应参照仪器使用说明书的方法测得;当采用径向振动式换能器时,too 应按附录B规定的“时-距”法测得。 6.3 超声传播距离(简称测距)测量: 6.3.1 当采用厚度振动式换能器对测时,宜用钢卷尺测量 T、R 换能器辐射面之间的距离; 6.3.2 当采用厚度振动式换能器平测时,宜用钢卷尺测量 T、R 换能器内边缘之间的距离; 6.3.3

7、当采用径向振动式换能器在钻孔或预埋管中检测时,宜用钢卷尺测量放置 T、R换能器的钻孔或预埋管内边缘之间的距离;6.3.4 测距的测量误差应不大于l%。7 裂缝深度检测 7.1 一 般 规 定 7.1.1 适用于超声法检测混凝土裂缝的深度。 7.1.2 被测裂缝中不得有积水或泥浆等。 7.2 单面平测法 7.2.1 当结构的裂缝部位只有一个可测表面,估计裂缝深度又不大于 500mm 时,可采用单面平测法。平测时应在裂缝的被测部位,以不同的测距,按跨缝和不跨缝布置测点(布置测点时应避开钢筋的影响)进行检测,其检测步骤为: 1 不跨缝的声时测量:将 T 和 R 换能器置于裂缝附近同一侧,以两个换能器

8、内边缘间距(l)等于 100、150、200、250mm分别读取声时值(ti),绘制“时-距”坐标图(图7.2.1-1)或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求出声时与测距之间的回归直线方程: l =a+bti 图 7.2.1 -1平测“时-距”图 图 7.2.1 -2 绕过裂缝示意图 每测点超声波实际传播距离l 为: li =l+ a (7.2.1-1) 式中 li 第 i点的超声波实际传播距离(mm); l第i点的R、T换能器内边缘间距(mm); a“时-距”图中l轴的截距或回归直线方程的常数项(mm)。 不跨缝平测的混凝土声速值为: vb(km/s)7.2.2 进行跨缝的声时测量:如图(7.2.1-2)所示

9、,将 T、R 换能器分别置于以裂缝为对称的两侧,l取100、150、200、250mm、分别读取声时值 ,同时观察首波相位的变化。 平测法检测,裂缝深度应按下式计算: 公式5.2.2-1 .公式5.2.2-2式中 li 不跨缝平测时第i点的超声波实际传播距离(mm); hci第i点计算的裂缝深度值(mm); 第i点跨缝平测的声时值(s); mhc 各测点计算裂缝深度的平均值(mm); n测点数。 裂缝深度的确定方法如下: 跨缝测量中,当在某测距发现首波反相时,可用该测距及两个相邻测距的测量值按公式1计算hci 值,取此三点hci 的平均值作为该裂缝的深度值(hc ); 跨缝测量中如难于发现首波

10、反相,则以不同测距按公式1、公式2计算hci 及其平均值(mhc )。将各测距与mhc 相比较,凡测距小于mhc 和大于3mhc,应剔除该组数据,然后取余下hci 的平均值,作为该裂缝的深度值(hc)。 7.3 双 面 斜 测 法 7.3.1 当结构的裂缝部位具有两个相互平行的测试表面时,可采用双面穿透斜测法检测。测点布置如图5.3.1所示,将T、R换能器分别置于两测试表面对应测点l、2、3的位置,读取相应声时值ti、波幅值 Ai 及主频率fi 。(a)平面图 (b)立面图 图5.3.1 斜测裂缝测点布置示意图 7.3.2 裂缝深度判定:当 T、R换能器的连线通过裂缝,根据波幅、声时和主频的突

11、变,可以判定裂缝深度以及是否在所处断面内贯通。8 不密实区和空洞检测 8.1 一 般 规 定 8.1.1 本章适用于超声法检测混凝土内部不密实区、空洞的位置和范围。 8.1.2 检测不密实区和空洞时构件的被测部位应满足下列要求: 1 被测部位应具有一对(或两对)相互平行的测试面; 2 测试范围除应大于有怀疑的区域外,还应有同条件的正常混凝土进行对比,且对比测点数不应少于20。 8.2 测试方法 8.2.1 根据被测构件实际情况,选择下列方法之一布置换能器: 1 当构件具有两对相互平行的测试面时,可采用对测法。如图 8.2.1-1 所示,在测试部位两对相互平行的测试面上,分别画出等间距的网格(网

12、格间距:工业与民用建筑为100300mm,其它大型结构物可适当放宽),并编号确定对应的测点位置; 2 当构件只有一对相互平行的测试面时,可采用对测和斜测相结合的方法。如图8.2.1-2 所示,在测位两个相互平行的测试面上分别画出网格线,可在对测的基础上进行交叉斜测; 3 当测距较大时,可采用钻孔或预埋管测法。如图 8.2.1-3 所示,在测位预埋声测管或钻出竖向测试孔,预埋管内径或钻孔直径宜比换能器直径大 510mm,预埋管或钻孔间距宜为 23m,其深度可根据测试需要确定。检测时可用两个径向振动式换能器分别置于两测孔中进行测试,或用一个径向振动式与一个厚度振动式换能器,分别置于测孔中和平行于测

13、孔的侧面进行测试。图8.2.1-2斜测法立面图 (a)平面图 (b)立面图 (a)平面图 (b)立面图 图8.2.1-1 对测法示意图 图8.2.1-3钻孔法示意图8.3数据处理及异常点判断8.3.1测位混凝土声学参数的平均值()和标准差(Sx)应按下式计算: (8.3.1-1) Sx (8.3.1-2) 式中 Xi第i点的声学参数测量值; n参与统计的测点数。 8.3.2 异常数据可按下列方法判别: 1 将测位各测点的波幅、声速或主频值由大至小按顺序分别排列,即X1X2XnXn+1,将排在后面明显小的数据视为可疑,再将这些可疑数据中最大的一个(假定 Xn)连同其前面的数据按本规程第 8.3.

14、1 条计算出 mx及 Sx值,并按下式计算异常情况的判断值(xo): X0 = m x -1 .sx (8.3.21) 式中 1取值(详见规范)。 将判断值(X0)与可疑数据的最大值(Xn)相比较,当 Xn 不大于X0 时,则Xn 及排列于其后的各数据均为异常值,并且去掉 Xn,再用 XlXn-1 进行计算和判别,直至判不出异常值为止;当Xn 大于X0时,应再将Xn+1 放进去重新进行计算和判别; 2 当测位中判出异常测点时,可根据异常测点的分布情况,按下式进一步判别其相邻测点是否异常: X0 =mx -2 .sx 或 X0 = m x -3 .s x (8.3.22) 式中2 、3 取值(详

15、见规范)。当测点布置为网格状时取2;当单排布置测点时(如在声测孔中检测)取3。 注:若保证不了耦合条件的一致性,则波幅值不能作为统计法的判据。8.3.3 当测位中某些测点的声学参数被判为异常值时,可结合异常测点的分布及波形状况确定混凝土内部存在不密实区和空洞的位置及范围。9 混凝土结合面质量检测 9.1 一般规定 9.1.1 本章适用于前后两次浇筑的混凝土之间接触面的结合质量检测。 9.1.2 检测混凝土结合面时,被测部位及测点的确定应满足下列要求: 1 测试前应查明结合面的位置及走向,明确被测部位及范围; 2 构件的被测部位应具有使声波垂直或斜穿结合面的测试条件。 9.2 测试方法 9.2.

16、1 混凝土结合面质量检测可采用对测法和斜测法,如图 9.2.2 所示。布置测点时注意下列几点: 1 使测试范围覆盖全部结合面或有怀疑的部位; 2 各对 TRl(声波传播不经过结合面)和 TR2(声波传播经过结合面)换能器连线倾斜角测距应相等; 3 测点的间距视构件尺寸和结合面外观质量情况而定,宜为 100300mm。 9.2.2按布置好的测点分别测出各点的声时、波幅和主频值。图9.2.2混凝土结合面质量检测示意图 9.3 数据处理及判断 9.3.1 将同一测位各测点声速、波幅和主频值分别按本规程第 8.3.1 和 8.3.2 条进行统计和判断。 9.3.2 当测点数无法满足统计法判断时,可将

17、TR2 的声速、波幅等声学参数与 TRl进行比较,若TR2 的声学参数比TRl 显著低时,则该点可判为异常测点。 9.3.3 当通过结合面的某些测点的数据被判为异常,并查明无其他因素影响时,可判定混凝土结合面在该部位结合不良。10.现场检测工作的安全措施。现场检测人员必须穿戴劳保用品,安全帽,进行测试时应注意安全。超声波测混凝土缺陷记录表委托编号: 检验编号: 委托日期: 检测日期: 工程名称: 委托单位: 设备型号: 设备编号: 纵向号12345678910工程部位横向号声时s声速m/s声时s声速m/s声时s声速m/s声时s声速m/s 声时s声速m/s声时s声速m/s声时s声速m/s声时s声速m/s声时s声速m/s声时s声速m/s 检测: 复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