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297935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春 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注释】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1) 诗中“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一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在“又逐春风到洛城”句里,“逐”字运用得高妙,试简要分析。 【答案】 (1)阴阴;又(2)“逐”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杨柳阴阴细雨晴”的意思是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

2、,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其中的“阴阴”一词表现了杨柳的枝繁叶茂。“又逐春风到洛城”的意思是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又”表示这是梦境的再次出现。据此可作答。 (2)“又逐春风到洛城”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作者把无形的乡梦写成有形可感之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阴阴;又; “逐”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本题考查学

3、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这句诗把无形的乡梦写成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诗歌赏析 次北固山下王 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_的情怀。 (2)请简要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 【答案】 (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解析】【分析】(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

4、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这两句前一句问,后一句答,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两句炼字炼句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故答案为:(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

5、思念; (2)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解答时需要理解诗歌内容大意。 (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_的感慨。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2)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

6、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3)这首诗描写了长江的风光。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江”(长江)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_”和“_”。(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答案】 (1)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2)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3)不尽长江滚滚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析】【分析】(1)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

7、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2)句中的“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观察图一,画面写船行江中,帆正迎风飘扬。而图二则是水落石出,明显与诗句内容不符。(3)考查对诗句的积累。只要写出的诗句包含“江”或与“长江”有关,书写不出现错字即可。故答案为:(1)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2)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

8、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3)不尽长江滚滚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会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先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整体感知文本,再结合写作背景和具体语境分析画面描述的内容。(3)本题考查学生古诗词的

9、背诵能力。诗词在背诵时不仅要注重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一些易错字可结合词义去背诵。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地判断。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溪居即事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1)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虚掩的柴门,_,_,奔走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把小童的心理和形象表现得巧妙而富有情趣,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轻柔的春风;漂荡的小船等(2)诗人用

10、“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解析】【分析】(1)考查对意象的把握和提取。“不系船”侧面写流动的溪水。“春风吹入钓鱼湾”写轻柔的春风。(2)考查词语的表现力。“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有一位小孩正玩得高兴,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村里来了客人,急急忙忙地跑回去,去把柴门打开。诗人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此题要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作答,

11、要联系到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故答案为:(1)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轻柔的春风;漂荡的小船等(2)诗人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点评】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感官)描写夜雪的?请作具体分析。

12、 (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 (1)触觉:冷;视觉:明;听觉:声。(2)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情。 【解析】【分析】(1) “已讶衾枕冷”的“冷”是触觉感知到的;“复见窗户明”的“明”是明亮的意思,是视觉感知到的。“时闻折竹声”的“闻”字突出是听觉。 (2)明确诗意: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又见窗外一片通明。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已讶衾枕冷”写天气的寒冷,营造了一种带有凉意的氛围,作者在深夜听到雪落、折竹的声音,暗示作者无心睡眠、内心孤寂凄凉。 故答案为:触觉:冷;视觉:明;听觉:声。 表

13、现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情。 【点评】本题是对写作手法的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从写作角度方面,进行解答; 本题是根据诗歌描写的情景对诗人心境进行感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诗歌中描写的景物进行分析。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宋)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 , 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注】短篷:有篷的小船。杖藜(l):用藜做成的拐杖。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2)“杖藜扶我过桥东”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

14、效果? 【答案】 (1)春季。“杨柳风”就是春风。(或:“杏花雨”为清明时节所降之雨,时值杏花盛开,特指春雨)(2)拟人,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将杖藜人格化,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和安全感。 【解析】【分析】(1)从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中的“杏花雨”和“杨柳风”可知,这首诗所写的季节是春天。两句诗的意思是: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仿佛是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风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心旷神怡。 (2)语句“杖藜扶我过桥东”,赋予“杖藜”以人的情态,本来是诗人拄杖藜,这里却说是“杖藜扶我”,仿佛“杖

15、藜”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一样在桥东和桥西游玩,表达了作者游玩的快乐之情。 故答案为:春季。“杨柳风”就是春风。(或:“杏花雨”为清明时节所降之雨,时值杏花盛开,特指春雨) 拟人,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将杖藜人格化,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和安全感。【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语句进行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注意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注意常用答题模式的运用。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

16、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 诗歌第一句点明了诗人是在什么时节听闻朋友的消息? (2)诗歌的后两句最为人称道。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谈谈它的妙处。 【答案】 (1)暮春时节(2)示例:拟人修辞的角度,想象的角度,情景交融的角度 【解析】【分析】(1)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可知此时为暮春时节。 (2)从想象的角度,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

17、幸的迁谪者。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诗人心中怀念和同情朋友,明月和清风同样也是同情和怀念, 故答案为: 暮春时节 示例:从想象的角度,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诗人心中怀念和同情朋友,明月和清风同样也是同情和怀念,【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干的要求,找关键语句进行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

18、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思想,选取好赏析的角度,结合诗句、内容、主题进行分析。8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1)从诗中的“_”、“_”、“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 (1)青苔;绿树(2)“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解析】【分析】(1)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筛选具体的意象填写作答。这首诗写夏季的生活场景主要用“青苔”“绿树”“昼梦”“南风”等几个意象。据此可

19、填写作答。 (2)诗句“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中的“偷”字,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将“南风”赋予人的情态,写南风这个旧相识吹开了房门,吹动书卷的情景,写出了南风的顽皮可爱,表达了诗人闲适惬意的心境。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青苔 ; 绿树 。 “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答题时应注意,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 本题考查赏析

20、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发潭州杜甫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拟归洛阳,终因时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惟以舟为家,漂泊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本诗作于大历四年离潭州赴街州时。(1)古人的诗作中常常提到“酒”,下列诗句所表达的饮酒心情与本诗中诗人心情

21、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B.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C.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D.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2)诗的颔联写景很有特色,试从景与情的角度加以分析。 【答案】 (1)B(2)岸花风吹滑落,樯桅春燕作语,这本事极普通的现象,但是人以我观物,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有力地渲染了一种悲凉冷落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是人对自己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 【解析】【分析】(1)本诗写于杜甫因时局动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以舟为家,四处漂泊之际,表现了诗人沦落他乡、抱负不能施展的愁绪。“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表现了诗人因不堪回首的往事黯然神伤的心境。

2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写出了李白在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时,内心更加烦忧苦闷的心境。二者心情最接近。而A项表达的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的豪情,C项是通过写对把酒共饮的渴望,体现了朋友间诚恳亲密的关系,D项抒发苏轼由打猎激发起来的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故选B。 (2)“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表面是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人扬帆启航,环顾四周,只有岸上春风中飞舞的落花在为他送行;船桅上的春燕呢喃作语,似乎在亲切地挽留他,一种浓重的寂寥凄楚之情溢于言表。岸上风吹落花,樯桅春燕作语,这原本是极普通的自然现象,但诗人“以我观物”,而使“物色带情”,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

23、来“送客”、“留人”,这就有力地渲染了一种十分悲凉冷落的气氛,这种气氛生动地表现了世情的淡薄,人不如岸花樯燕;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 故答案为:B; 岸花风吹滑落,樯桅春燕作语,这本事极普通的现象,但是人以我观物,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有力地渲染了一种悲凉冷落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是人对自己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一定结合主题“酒”分析即可读出答案; 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10诗歌鉴赏。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

24、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这是一首抒写_的五言律诗。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答案】 (1)思乡之情(乡愁、羁旅之思等)(意对即可)(2)C 【解析】【分析】(1)考查诗歌抒发的情感。从“客路青山外”、“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等句的内容来看,应该是思乡之情。 (2)C“颈联在描写景

25、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错。“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此两句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故选C。 故答案为: 思乡之情(乡愁、羁旅之思等)(意对即可) C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题材的把握,注意结合画龙点睛的诗句明确题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1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1)

26、应傍战场开中“傍”的意思是_。 (2)这首诗写的是中国哪个传统节日?你从诗中哪些词看出来的?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靠近(2)重阳节,“九日”“登高”(3)寄托着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对国事的忧患、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或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的渴望。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要结合整句诗的意思来理解。“应傍战场开”意思是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傍:靠近、接近。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岑参这首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

27、了诗文写作的时间。既是重阳节“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联想到家乡的“故园菊”。 (3)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概括。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应傍战场开”对故园菊花,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故答案为:靠近; 重阳节,“九日”“登高”; 寄托着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对国事的忧患、对饱经战争忧患

28、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或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的渴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描

29、绘出一幅怎样的深秋晚景图?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什么? (2)这首小令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萧瑟(萧索)、荒凉;映衬,以景衬人(背景与主体相映衬) 。或:寓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2)孤寂愁苦,思念家乡。 【解析】【分析】(1)一问,考查对这首曲子所描绘的图景的概括能力。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由此这幅深秋晚景图的意境特点可概括为萧瑟、荒凉

30、。二问,考查表现手法的运用。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同时“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苦凄凉以及对亲人的思念。 (2)夕阳西下:一层指的是当天的时间已近黄昏,另一层意思指的是年纪垂暮。断肠人在天涯:漂泊在外的游子,已然垂垂老矣,觉得心凄肠断。表达出的画面是夕阳即将落下地平线,远方马上的行人在孤独的赶路,但却路途遥遥,不知所向。夕阳西下写人生之苍暮,时日无多。断肠人写出一生之伤悲。天涯,离家之远,思落叶归根,却是路之不可得。它不仅在一种萧瑟中与前面的诗句

31、发生着共振,而且还将迷离的夕晖洒上了那些似乎孤立的意象,表达了作者感叹年华逝去,游子思乡的感情。 故答案为:萧瑟(萧索)、荒凉;映衬,以景衬人(背景与主体相映衬) 。或:寓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 孤寂愁苦,思念家乡。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13古诗阅读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金元好问枝间新绿

32、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注释】 赋:吟咏。且教:还是让。(1)诗中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绿肥红瘦”有相似之处的两句是“_, _。”(2)如果你是花,想做“莫轻吐”的海棠,还是想做“闹春风”的桃李?为什么? 【答案】 (1)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2)我想做海棠,希望自己养精蓄锐,做好充分准备,厚积而薄发。 我想做桃李,要让自己充满生机和活力地展现自己,表现自己。【解析】【分析】(1)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意思是说,此时的海棠树已是枝叶茂盛了,可是还没有开花,这时不仔细观察是不会发现有花开放的,可是诗人驻足细看,发现这小小的、可爱的花

33、蕾全都悄悄的“藏”起来了,并且是藏在枝叶茂盛的地方。这两句话表达的意境正好和“绿肥红瘦”比较相似。 (2)诗歌结尾两句把海棠桃李进行了对比,海棠爱惜芳心不轻吐,不像桃李那样,它无意争春,谦虚地躲在一旁,待群芳落尽后,才绽开她美丽的容颜。而桃李呢,它们在熙的春风中,竞相开放,争奇斗妍,但这热闹毕竟是短暂的,几度风雨之后,它们也就都纷纷坠落、凋零了。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他倾心于海棠,不喜欢桃李哗众取宠,肆意张扬的个性。其实这里作者托物言志,把海棠和桃李比作两种人,一种是不轻易暴露自己的实力,养精蓄锐,准备厚积而薄发的人;另一种是让自己充满生机和活力地展现自己。能结合诗歌中海棠和桃李的形象答题,意对即

34、可。 故答案为: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我想做海棠,希望自己养精蓄锐,做好充分准备,厚积而薄发。我想做桃李,要让自己充满生机和活力地展现自己,表现自己。【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注重诗句中的关键词理解诗歌的意思,然后再根据题意要求筛选出合适的诗句即可。 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答这样的题,首先要抓住诗中描写这一事物的语句,分析事物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然后再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总结塑造此形象的意义。1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思吴江歌张翰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1)请结合

35、全诗赏析“秋风起兮木叶飞”一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答案】 (1)该句通过对秋风、落叶的描写,交代了写作的时节,勾勒出一幅凄冷、萧条的画面,诗人触景生情,引出下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奠定了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情基调。(2)表达了作者思乡而不能归乡的遗憾与悲伤之情。 【解析】【分析】(1) “秋风起兮木叶飞”,即见其思情的发动。悲凉的秋风最易触动人们的节序之感和念远之情。从时间上说,“秋”通常意味着岁暮的到来,使人觉着时光的流逝、流年的虚度。从空间看,秋高气清,万木萧萧,视野一下空阔起来,不自觉中自有人在何方、家在何方之叹。 (2)诗的后两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

36、禁兮仰天悲”,明白地点出了故乡千里未能归去的“恨”与“悲”,强化了前两句中蕴涵的情感,却远没有前两句含蓄深厚,滋味深远。与上两句的眼见秋风又起了,秋风吹落了树上的黄叶,家乡鲈鱼肥美,可自己却在这遥远的北方,远隔数千里,想回又回不去,做着与自己的期望相背的工作,怎么不令人伤悲。可悲的是这种伤悲还无人可以诉说,只能压抑在胸中。 故答案为:该句通过对秋风、落叶的描写,交代了写作的时节,勾勒出一幅凄冷、萧条的画面,诗人触景生情,引出下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奠定了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情基调。 表达了作者思乡而不能归乡的遗憾与悲伤之情。【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全诗的内容和情

37、感的基础上,对诗句的内容、蕴含的情感、运用的手法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诗人的情感,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意,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1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唐)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注】翻:义同“反”。(1)这是一首写与故人相逢会聚的诗。标题中“_”一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_”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有人认为这首诗伤感多于惊喜,你赞同吗?请任选一联,简要分析。 【答案】 (1)偶;城阙(2)示例1:我赞同。能在京城与故人像在江南一样聚会,却令人怀疑是梦中相逢。由此可见

38、相遇不易,衬托出离家在外的凄苦心境,确实伤感多于惊喜。 示例2:我不赞同。今日的相逢,恍如往日的聚会,疑在梦中。一个“疑”字,充分表现了作者在异乡与故人相会似信非信的惊喜之情。示例3:我赞同。与故人偶集固然有一些惊喜,但客舍外秋风惊动枝头栖宿的乌鹊,寒虫在挂满露珠的草从中悲鸣,更多的是让人感受到异乡游子的漂泊之苦、思乡之切。示例4:我赞同。漂泊在外的人但愿长醉不醒,相互挽留怕听报晓的钟声,因为酒配之后,钟声响起,就意味着分别,初时的欢愉又将变成长久的苦楚,更添伤感之情。【解析】【分析】(1)此诗正写于作者江南入幕期间结果在一个秋天的夜晚,于江南某旅店之中,偶然遇见离别多年的同乡旧识,不觉满怀惊

39、喜;但是相逢苦短,天亮又将分别,却不知下一次相会将在何时何地,这引起了诗人的满腹惆怅。偶集:偶然与同乡聚会。城阙(qu):宫城前两边的楼观,泛指城池。标题中“偶”一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城阙”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写相逢,并交代了相聚的时间、地点。首联交代了时间(秋夜)和地点(长安),一个“满”字,写出了秋月之状。颔联则极言相聚的出其不意,实属难得。诗人作客在外,偶然与同乡聚会,欣喜之中竟怀疑是在梦中相遇。“还作”和“翻疑”四个字生动传神,表现了诗人的凄苦心情。这两句充分表现了诗人惊喜交集的感情。颈联和尾联伤别离。颈联描写秋月萧瑟的景象。这两句紧紧围

40、绕“秋”字写景,秋风吹得树枝飘摇,惊动了栖息的鸟鹊;秋季霜露很重,覆盖了深草中涕泣的寒虫,到处都能感觉到秋的寒意和肃杀,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生活的凄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诗人借用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含义深刻,写出自己与故友分别之苦,表现了诗人客居中的辛酸之情。故友的异乡羁旅生活都很凄苦,相逢不易,于是一起欢聚畅饮,长夜叙谈。尾联二句,诗人又以害怕天亮就要分手作结。这二句中的“长”和“畏”二字运用得极为恰到好处,“长”字意谓宁愿长醉不愿醒来,只有这样,才能忘却痛苦,表现了诗人的颠沛流离之苦;“畏”字意谓害怕听到钟声,流露出诗

41、人怕夜短天明,晨钟报晓,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心情,这一切充分表现出诗人对同乡聚会的珍惜和同乡深厚的友情。据此理解作答,赞同与不赞同均可。 故答案为:偶;城阙; 示例1:我赞同。能在京城与故人像在江南一样聚会,却令人怀疑是梦中相逢。由此可见相遇不易,衬托出离家在外的凄苦心境,确实伤感多于惊喜;示例2:我不赞同。今日的相逢,恍如往日的聚会,疑在梦中。一个“疑”字,充分表现了作者在异乡与故人相会似信非信的惊喜之情; 示例3:我赞同。与故人偶集固然有一些惊喜,但客舍外秋风惊动枝头栖宿的乌鹊,寒虫在挂满露珠的草从中悲鸣,更多的是让人感受到异乡游子的漂泊之苦、思乡之切; 示例4:我赞同。漂泊在外的人但愿长醉不醒,相互挽留怕听报晓的钟声,因为酒配之后,钟声响起,就意味着分别,初时的欢愉又将变成长久的苦楚,更添伤感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诗歌鉴赏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