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如何养成良好的情绪.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述如何养成良好的情绪.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 简述如何养成良好的情绪。(1)形成正当的、合理的需要;(2)培养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3)锻炼身体和培养幽默感;(4)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2.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2)在实践中培养与锻炼学生的性格;(3)家长与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4)建立优良学生集体,形成良好班风与校风,提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5)注意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性格培养。2.简述教师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1)合理地没计问题;(2)面向全体学生提问;(3)目的明确,把握好时机;(4)提问的语言要准确,具有启发性;(5)提问的态度要温和目然;(6)及
2、时进行评价和总结。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中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2)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3)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2. 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区分美与丑、善与恶,用合理的信念知道自己的行为,从而塑造良好的性格。(2)及时强化学生
3、的积极行为,有助于这一积极行为的重复出现,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告诉了学生什么行为是合理的、正确的,有助于其良好性格的培养。(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教师应经常给学生讲解优秀人物的事迹,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同时,教师也应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学生在集体中,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相互学习从而促进性格的自我完善。(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倾向因材施教。(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因为做任何一件事情个体内在的主观能动性才是起决定作用的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答: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
4、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1)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2)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于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3)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简述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1)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简述思维的类型。(1)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可以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5、;(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4.简述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1)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2)行为规范的示范者;(3)班集体的管理者;(4)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5)学生成长的合作者;(6)教学的研究者。1.知觉有哪些基本特性?知觉的基本特性有:(1)选择性(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2.教师如何备好课?教师备好课应做好的三方面工作是:(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阅读有关参考书。(2)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
6、、学习方法和习惯。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和作出准确的预见。(3)设计教法。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考虑如何把教材传授给学生,其中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确定教法等问题。3.说明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定、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制约着教育发展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4.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有哪些知识素养?(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3)广博的
7、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5.人的思维分哪些种类?1)根据凭借物或形态不同可分动作(或行动)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律可分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3)根据思维过程指向性与答题目标不同分集中(求同)思维与发散(求异)思维。1.二十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有哪些?(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6)教育全球化;(7)教育信息化;(8)教育具有科学性。2.试述教育学的研究价值。从宏观角度看,其研究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
8、理论与实践。从微观角度看,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有:(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5)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3.试述课堂提问的要求。(1)合理地设计问题;(2)面向全体学生提问;(3)目的明确,把握好时机;(4)提问的语言要准确,具有启发性;(5)提问的态度要温和自然;(6)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4.试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
9、用。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5.试述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6.一名优秀教师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职业素养?(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2)教师的知识素养;(3)教师的能力素养;(4)职业心理健康。7.试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
10、径。(1)师范教育;(2)入职培训;(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8.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化?一方面,国家和政府应对教师专业化形成系统的保障。(1)加强教师教育;(2)制定法律法规;(3)提供经济保障。另一方面,教师个人需要为实现专业化应做出主观努力。(1)善于学习;(2)恒于研究;(3)勤于反思;(4)勇于实践。 9.试述学生的特点。(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10.为什么说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第二,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第三,学生具有发展的需要。11.试
11、述现代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12.试述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第一,首先教师方面应该做到:(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5)发扬教育民主;(6)主动与学生沟通,
12、善于与学生交往;(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其次,学生方面应该做到:(1)正确认识自己;(2)正确认识老师。最后,其他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有:(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2)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地学习,这对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13.试述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4)心理相容。14.试述活动中心论的优缺点。.优点:(1)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在课程设计与安排上满足了儿童的兴趣,有很大的灵活性,调动了学生
13、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去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局限性:过分夸大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与顺序,从而使课程设置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因此不能保证课程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零碎片段的知识,不能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降低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教育质量很难保证。因此,表面上看它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实质上却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另外,以儿童为中心,容易轻视教育的社会任务。15.校本
14、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有哪些?(1)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2)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3)校本课程开发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4)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5)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16.试述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合理性(相对优越性),即指课程设计以及课程计划的编写是否具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否确实改进了已有的课程;和谐性,即课程计划的制定不仅要考虑未来人和社会的发展,还应考虑当下人和社会的要求;明确性,如果缺乏明确性就容易造成使用者的混淆,以致增加困惑和挫折感。简约性,过于复
15、杂的课程设计可能不易被理解或无法被接受,导致实施困难;可传播性,即课程计划向各地学校推行的难易程度;可操作性,实施、使用的方便程度。(2)教师的特征教师对课程实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的参与;教师的态度;教师的能力;交流与合作。(3)学校的特点学校领导和行政部门的态度与工作;学校支持系统的保障;学校环境的氛围支撑,这包括学校环境所形成的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4)校外环境政府机构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力量,学校的课程计划与学校所在地的需要越一致,就越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社会各界如新闻媒介、社会团体、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也可以成为推动课程实施的无形动力。17.论述教学的基本任务。(1
16、)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3)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5)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18.论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19.试述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这一类教学方法运用极为广泛,主要
17、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四种。(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直接性和真实性的特点,主要有演示法和参观法两种。(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四种。(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主要是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教学方法。20.试述班级授课制的优
18、缺点。(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2)班级授课制的不足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班级授课制中,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只能适应部分学生;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21.论述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1)适当缩
19、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2)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3)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4)探索个别化教学。22.试述上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标明确;(2)教学内容准确;(3)教学结构合理;(4)教学方法适当;(5)讲究教学艺术;(6)板书有序;(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23.试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24.试述我国当前中小
20、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趋势。(1)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中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知与行分离,重视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2)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确立符合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和形式;坚持知和行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
21、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25.试述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26.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27.试述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的教师教学行为发生的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
22、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28.试述新课程改革中新的教学观。(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4)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29.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应遵循哪些原则?(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23、(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30.如何上好多媒体课?(1)紧扣教材重点,有的放矢;(2)个性突出鲜明,富有创意;(3)适度的艺术性,激发情趣;(4)讲究画龙点睛,适度动用;(5)信息量适度,以学生为主;(6)交互设计合理,智能性好。31.试述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1)教师职业道德适用的针对性;(2)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双重性;(3)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4)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多样性;(5)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典范性;(6)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的广泛性。32.试述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1)树立远大的职业道德理想;(2)掌握正确的职业道德知识;(3)陶冶真诚的职业
24、道德情感;(4)磨炼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5)确立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6)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33.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34.新课程提出的三维是什么?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1)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目标,重在智能的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极性目标,重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与方法是关键性目标,是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5、目标达成的途径。可以说,知识与技能是物质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动力,过程与方法是策略,三者是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有机体。35.设计教案的要求有哪些?(1)端正态度,高度重视;(2)切合实际,坚持“五性”;(3)优选教法,精设课型;(4)重视“正本”,关注“附件”;(5)认真备课,纠正“背课”;(6)内容全面,及时调整。36.课堂板书有哪些要求?(1)精选内容,突出重点;(2)条理清晰,层次分明;(3)形式灵活,布局合理;(4)文字精当,科学性强;(5)书写规范,示范性强;(6)把握时机,适时板书。37.试述课堂教学口语的基本要求。(1)符合规范,内容科学,合乎逻辑;(2)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26、富于启发;(3)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4)富于创造性,有独特的风格;38.教态语言的基本要求有哪些?(1)身姿稳重端庄,自信得体;(2)表情真实自然,适度适当;(3)衣着朴实整洁、美观大方。39.说课中应注意哪些问题?(1)处理好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教材不是唯一的标准;(2)处理好说课和备课的关系,说课不能照教案说;(3)处理好说课与上课的关系,说课不能视听课对象为学生;(4)说课要注意详略得当,突出“说”字,切忌“读”和“背”;(5)准备说课教案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40.教师招聘面试时的语言表达应注意哪些问题?(1)忌自己和自己抢话也不让别人插话;(2)忌语言的反复追加;(3
27、)忌确定性的两个极端;(4)忌语言呆板、重复使用某种句式或词语;(5)忌随便扩大指代范围;(6)忌口头禅和伴随动作。41.论述知、情、意三者之间的关系。(1)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2)认知过程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基础,情绪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知过程;(3)认知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知过程;(4)人的情绪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绪情感。42.试述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首先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的安静;其次则应充分利用容
28、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如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再次要考虑学生本身状态,如不易过度疲劳,讲课内容符合学生需要,引起学生无意注意。(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一方面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目的越明确,注意越容易集中;另一方面要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如课堂提问。同时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间接兴趣。(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如上课之初教师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的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形成有意注意;讲授新的内容时,设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讲授重点难点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形成有意注意,等等。43.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1)引导学生
29、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此外,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如学习的坚韧性、独立性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应教会他们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44.试述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
30、料进行精细的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45.联系教学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是学生目前和将来从事创造活动的心理条件。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需要做到五个方面。(1)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手段和运用不同措施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改进表象的质量,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3)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想象并不是凭空产生,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除了需要有丰
31、富的表象储备为基础外,还需要大量的知识经验。(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绘画、手工、雕刻以及文艺演出等活动,都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积极的幻想对学生的想象活动具有直接推动作用。46.联系实际,论述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教学是引导学生获得科学概念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3)充分利用“变式”;(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47.思维品质的特性是什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
32、特性是:(1)思维具有广阔性与深刻性;(2)思维具有独立性与批判性;(3)思维具有灵活性与敏捷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48.试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以及防止遗忘的方法。影响遗忘的因素有:(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3)识记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4)识记方法;(5)时间因素;(6)情绪和动机。防止遗忘的方法:(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
3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7)掌握复习的量。49.结合实际,谈一谈教师怎样才能善于识别学生的情绪状况并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1)教师只有明确了良好情绪的标准,才能正确识别和把握学生的情绪状况。良好的情绪有以下几条标准: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良好的情绪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2)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需要做到以下几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培养学
34、生能够正确看待问题;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50.什么是焦虑?焦虑对学习有何影响?如何使学生保持适度的焦虑水平?(1)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以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对于学生来说,最常见的焦虑来源是考试。(2)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有助于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焦虑程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学习效率,特别是过度的焦虑会使学生焦躁不安,记忆力下降,免疫功能下降甚至引起疾病的产生。(3)要使学生保持适度的焦虑水平,教师应注意以下工作:首先要对学生做出正确的估计,以确立适合学生能力的学习目标;其次教学生合理设置自己的期望,不能过高或
35、者过低;再次是教学生一些基本的缓解焦虑的办法,最常见的就是放松训练、深呼吸等等。51.根据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分析“高分低能”(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对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在一个人身上,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它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增多而不断丰富;而能力的发展则有一定的限度。知识、技
36、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多了,能力并不一定就高。(3)“高分低能”的人,他们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但在生活实践中不能灵活应用知识。这主要是因为在发展知识的同时没有注重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向能力迁移;同时,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52.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6)提高学生的
37、自我教育能力。53.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兴趣的形成和表现上有很大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应对严重偏爱某一学科的学生给予正确引导,一方面使其在对某一门学科感兴趣的基础上培养起对其他学科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应以此为中心兴趣,指导学生在该领域涉猎更广泛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以此为自己的志趣,甚至是一生的事业。(2)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好学生和差学生。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必须区别对待,因材施教。54.论述需要层次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发
38、。(1)只有满足学生合理的最基本的需要,比如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学生才能积极努力地学习;(2)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学习需要,比如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听课和做作业的积极性;(3)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所以在思想工作中,要重视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和美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55.论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教学工作的启示。(1)教学工作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教学过程应该始终围绕着这个基本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教授学生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各科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智力
39、和自知智力。(2)教学和课程设置应该全面,改变以往重智育轻美育和体育的观念。加强音乐课和文学欣赏课教学,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加强体育教学,锻炼学生良好的体育智力。争取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各方面能力达到平衡和谐。(3)多元智力理论扩展了智力的范围,不同的学生智力结构和各种智力的发展不均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和潜能提供适当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在某些领域成为“专家”。(4)为我国新课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支持。56.论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及其教育意义。(1)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
40、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发展健全的人格。这八个阶段分别是: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岁1.5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岁3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主动感对内疚感(4岁5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11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18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
41、性。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2)教育意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的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57.论述认知方式差异的教育含义。认知方式只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优劣好坏之分。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应做到:(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
42、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如斯金纳等人提倡的程序教学。58.论述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1)性格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性格特征差异分为四个方面: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类型差异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组合,如内倾型与外倾型、独立型与顺从型等。(2)教育意义:性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的速度与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以及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因此,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59.论述
43、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童年期。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学习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儿童的自我意识增强,对自我有了一定评价。(2)少年期。少年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柱。思维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也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龄人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3)青年初期。青年初期相当于高中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这一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自我同一性建立,处理不好这时期的矛盾容易出现自我同一性混乱。60.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启示(1)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