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教育知识能力辨析题.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301712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教育知识能力辨析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1年教育知识能力辨析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1年教育知识能力辨析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1年教育知识能力辨析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1年教育知识能力辨析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教育知识能力辨析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教育知识能力辨析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1年教育知识水平辨析题汇总1 .教育在人的身心开展中起决定作用.【答案】题干中的说法是错误的.影响人的身心开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这四个因素,对人的身心开展分别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遗传是人的身心开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开展提供可能性.环境是人的身心开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开展可能性变成现实.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开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开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人的身心开展中决定作用的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而非教育.故题干中的说法是错误的.2 .教学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答案】题干中的说法是错误的.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包括

2、传授系统的科学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开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根底;关注学生的个性开展等四项任务.因此,教学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说法是错误的.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成正比.【答案】题干说法错误.根据耶克斯一多德森认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呈倒形曲线关系.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而且动机的最正确水平随任务性质不同而不同:任务较容易,最正确动机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正确动机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正确动机水平越低.因此,题干说法错误.4 .品德形成受情感的影响.【答案】题干中的说法是正确的.

3、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那么行动时所表现的稳定特征或倾向.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开展,即这四个心理因素的形成与开展的过程.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四种品德心理因素并使之协调开展的过程.知即道德熟悉,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因此品德的形成受情感的影响说法是正确的.5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答案】此题说法正确.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其中相对独立性包括三方面,分别是: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开展的不平衡性.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6 .教学是学校实

4、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答案】此题说法正确.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标准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进行全面开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开展提供科学的根底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开展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根本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也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途径.7 .注意的分配就是注意的分散.【答案】此题说法错误.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时间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它是主动的,是注意的重要品质;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它是被动的,是注意

5、稳定性相反的一种现象不能将二者混淆,故上述说法是错误的.8.学生知识越多,说明学生水平越强.【答案】此题说法错误.知识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水平是指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并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水平形成的根底,并能推动水平的发展,水平影响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学习进度.但是知识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水平的开展,知识的掌握只有到达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水平的开展,故上述说法不正确.9 .教育对人开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教育的正向功能(积极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

6、进步和个体开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负向功能(消极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开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10 .总体而言,学校课程内容主要由间接经验构成.【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熟悉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教学活动是学生熟悉客观世界的过程,要以间接经验为主,但也要辅之以直接经验,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11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在良好的外界环境作用下,学生的认知开展可以从前运算阶段直接跨越至形式运算阶段.【答案】此说法错误.皮亚杰认为认知开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分别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

7、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每一个阶段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12 .学习材料的难度越大,越难以产生迁移.【答案】片面.学习材料对学习迁移桔优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完全的越难的材料越难以迁移.学习的迁移主要由情景因素,学习主体因素.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而并非难度大的材料就难以迁移.13 .教育具有自身的开展规律,不受社会开展的制约.【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一方面,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是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达.但另一方面必须注意,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由于(1)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开展和政治制度决定的.(2)每一时代的教育从以往教育中继承什

8、么,也与当时的生产力开展和政治制度分不开.(3)在新的政治制度下,与旧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内容,决不会长期存在下去,迟早要改变.(4)新的教育思想、只能在新的政治制度下才能真正得到普遍的实施和开展.故,以上说法错误.14 .知识越多,水平越强.【答案】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水平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从事某种活动必须以一定的水平为前提.(1)水平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2)水平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开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水平的增长和发挥.(3)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水平的开展是不同步的.知识多

9、了,水平并不一定就高.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和开展学生的水平.故以上说法错误.15 .接受学习一定是有意义学习.【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奥苏贝尔从两个维度对学习做了区分: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所谓接受学习(receptionlearning),指人类个体经验的获得,来源于学习活动中,主体对他人经验的接受,把别人发现的经验经过其掌握、占有或吸收,转化成自己的经验.有意义学习,与学习者各种经验融合在一起的、使个人全身心投入其中的学习.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

10、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接受学习分属于不同的划分标准之下,接受学习可以是意义的接受学习,也可以是机械的接受学习.故上述说法错误16 .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开展的阶段是固定的,相同年龄段的人都能到达同样的开展水平.【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开展阶段论.分别是:(一)前习俗水平分为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二)习俗水平分为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取向阶段.(三)后习俗水平分为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研究说明,大多数10岁以下儿童的道德推理处于第1、2阶段水平,10岁以后开始进入习俗水平;但仍有少数青少年以及青少年与

11、成人罪犯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推理阶段;青少年和成人大都使用第3、4阶段的道德推理;只有大约35%的人在1625岁之后到达后习俗道德水平.故上述说法是错误的.17 .德育的起点是提升道德熟悉.【答案】此观点错误.(1)德育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的道德熟悉、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提升的过程,道德熟悉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熟悉和评价,以及在此根底上形成的品德观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根底;道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道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标志.(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升道德熟悉、陶冶道德情感亿师学考试研究院整理、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德育

12、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开展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开端.(3)作为一名教师,应意识到品德的构成要素具有多种开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18 .教学具有教育性.该说法是正确的.(1)教学具有教育性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传递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学生掌握知识和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具体表达在三个方面: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根底;思想品德水平的提升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预防两种极端倾向.(3)作为一名教师,在

13、教学中不仅应传递科学知识,还要贯穿思想品德教育,将知识和思想品德结合起来.19 .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答案】此观点错误.记忆的三级模型包括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大约在20秒左右,最多不超过1分钟的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终身保持的记忆.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保持时间是有限的.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加以复述,便可以进入长时记忆,得以继续保存;如果它们得不到复述,就会很快消失掉.因此,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复述.(3)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重要的知识进行复述,使得重要知识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

14、,得到长期保存.(4)综上所述,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复述而不是想象,题干观点错误.20 .负强化和惩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答案】此观点错误.(1)强化有正负之分,负强化通过终止不愉快的刺激增强行为反响的概率.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响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响发生的过程.(2)负强化的目的是提升行为反响的概率,而惩罚的目的是消除或抑制某行为反响.(3)因此,负强化和惩罚本质并不相同.21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答案】正确.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遗传因素为心理开展提供了生理前提、物质根底和开展的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个体受到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使

15、遗传素质发生一些改变.22 .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答案】错误.教学任务不仅仅是指给学生传授知识,还包括道德教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内容.23 .行为改变都是学习的结果【答案】错误.行为改变并不一定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是通过练习和反复经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有些行为改变,如酒后的一些行为,并不是学习.24 .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答案】错误.焦虑对学习具有双重作用.适当的焦虑水平,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过度焦虑那么会降低学习效率,起消极作用.25 .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根据人的开展需求确定.【答案】错误.教育目的确实定除了人自身

16、的开展需求这个因素以外,还要考虑社会的需求,此外,不同教育者的教育思想也应该作为教育目确实定的依据.26.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升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答案】错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开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到达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开展.27.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就会持久保存.【答案】错误,工作记忆是短时记忆的一种,处于工作状态中的短时记忆就是工作记忆,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和贮存的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在许多复杂的认知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因而它符合短时记忆的特点,不会持久保持.28.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答案】错误.智商与学习成绩之间确实存在正相关,即智商越高,一般学习成绩越好;智商越低,一般学习成绩越差.但它们并不是因果关系,一个人学习成绩的影响因素很多,比方个人的努力程度等因素.止匕外,智商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智力受遗传影响较大,智商保持相对稳定,但智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