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心得感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泊船瓜洲心得感悟.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泊船瓜洲心得感悟 泊船瓜洲心得感悟1【教材简析】泊船瓜洲系人教版九册第二组“思乡”主题古诗词篇目的第一篇,是北宋王安石作于1075年。该诗用蒙太奇手法描绘出几幅生动画面,诗句凝炼,意境优美,字里行间透出浓浓的思归思乡情。一个“绿”字让此诗曾获“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彦周诗话)的赞誉。【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之于知晓诗面意义、领会诗含境界不是难事,难在“绿”字深刻理解和真正领会诗人才离乡就思归的复杂情感。【设计理念】营造相称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去理解感悟,用诗般方法教学,让课堂流淌浓郁的文化味,让学生受到古诗词文化的熏陶、感染,为学生真正喜欢上古诗词积淀一次颇有价值的学习之旅。【教学
2、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有韵味儿地朗诵,并背诵诗文。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含义。3、领会“绿”字的妙用。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咏中,形象感知诗的意境。2、读中生疑,读中释疑,联系上下文,真正理解字里行间的深刻含义。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文学习,学生加深理解“家乡美、家乡亲”,并再次唤醒其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营造相称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去感知诗文的意境。教学难点:领会诗人刚离乡就思归思乡的复杂情感。【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读问结合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知人论世解诗题1、思乡导入。同学们,“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
3、自己的家乡,他们中不少提笔留下佳作,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由北宋诗人王安石写的佳作泊船瓜洲。2、走进作者。(1)身世简介。王安石(10211086),宋朝文学家、政治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进士。曾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公元1074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公元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
4、义、诗义钩沉等。(2)解读作者。师:同学们,从王安石的身世简介,你试着概括归纳、梳理提炼,你认为王安石是怎样的人?他的人生怎样?引导学生认识到王安石:为官三十几载,权至宰相;伟大抱负推行新法,政绩有声;仕途不顺两次罢相,新法终遭废弃;文如其人才华横溢,雄健清新。小结过渡:同学们,这首泊船瓜洲正是1075安年王安石再次出任宰相的途中所写。让我们通过欣赏这首诗,领会他刚离乡就思乡的复杂情感。二、读通读顺明诗意1、读出节奏: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2、读出韵律:间:应读jin,若读四声,则第二句的末字读一声,音调降度过大,读来别扭;不妨让学生比
5、较一下两音的朗诵效果(本诗的格律属于七言仄起首句入韵式)。京口瓜洲一水间,- - 钟山只隔数重山。- - 春风又绿江南岸。- - - 明月何时照我还。- - - 3、配图写诗:师:诗中有画,会学的同学们,请你们用简笔画为泊船瓜洲配幅插图,并试着写几句散文诗,让画与诗辉映生趣。三、字斟句酌悟诗情1、“一”字琢磨。设疑:京口瓜洲一水间,这水指什么?京口瓜洲一水间,在诗人.眼里看来,京口与瓜洲相距远吗?1075年二月,当时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奉诏进京,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2、“只”、“数”字琢磨。设疑:“数重山”之外的钟山近吗?那又为何是“只隔数重山”呢?
6、言为心声,定是家在诗人心中,身在瓜洲,心在故乡,天涯若比邻,依依不舍回望钟山。3、“绿”字琢磨。设疑:据传,诗人王安石在作泊船瓜洲时,先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后来他觉得“到”字不好,就改为“过”,接着又改为“入”“满”等字。经过十多次修改,都不大满意。最后他从“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这句诗受到启发,才决定改用“绿”字。好好推敲一下,你认为一个“绿”字好在哪里?一个“绿”字,令读者目睹:百草从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为诗句着上生机勃勃的底色;同时也为下句“思归”埋下铺垫,因为草绿与思归是联系在一起的,唐朝王维送别中“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4、“又”字琢磨设疑:“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又”
7、字,春风不只一次吹绿了江.南岸,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吧,为会么非得说“又绿江南岸”?诗人言意何在?引导学生认识到这首诗写于1975年第二次出任宰相,奉诏进京。“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即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再次被重用,新法可能再被推行,所以是“又绿江南岸”。四、情境朗诵品整体1、欣赏配乐视频朗诵。2、集体、个人配乐朗诵。五:板书设计:篇五:泊船瓜洲教学反思泊船瓜洲一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是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远。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诗中悟情、句
8、中品情、诗中入情等环节,尤其是注重加入信息技术,优化了课堂情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第一环节,导入入情: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读诗时,我把PPT诗配画投放给学生,加上音响渲染、诗人范读等方法使学生在自读、听读、情境中悟情,学生很快就进入情境。二、第二环节,句中品情:通过诵读,PPT展示诗的韵律使学生在读诗时能够很轻松地结合诗的意境去体味诗所映射的情感,也就能把学生带进诗中。如读“间”字品情;读“绿”字品情(拓展诗人几次改字的情景);(PPT诗人的背景介绍)按诗的节奏读出诗人想回家却又不能回的无奈之情。此环节中学生开始读诗
9、时对诗句的情感把握总不到位,但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他们理解诗句的情感把握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引领作用。三、第三环节,拓展抒情。诵读拓展古诗文六首(PPT展示思乡诗句六首),进一步感受诗人用月亮寄托情思的情怀。学生在读中继续加深了对古诗的情感体验。尤其是最后环节中学生对出示的图画再配以诗,从而很好地体会出该诗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泊船瓜洲心得感悟2在4月19日全区六年级语文教研活动中,围绕“读中求解,读中求悟”这一主题,我执教了第18课泊船瓜洲。教学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我试图从新课标所提出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进行操作。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0、诗歌;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主要的教学流程是:1、抓字眼,明诗意;2、入诗境,悟诗情;3、归纳学法,拓展学习。为切合本次活动的主题,我侧重解与读的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收获是有的,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试梳理如下,作今后教学之鉴。一以课为例,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5、6年级诗歌学习的目标是:“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的环节中,其中一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a. 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b. 指名读,正音:间、重、还c. 说说诗歌
11、大致的意思。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a. “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看示意图)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读一读,读出距离短。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通过示意图直观了解京口于瓜洲的位置关系。)读一读,读出路程近。c. 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
12、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二引入情境,利于感悟诗情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情感体验同样对认识过程起着很大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 ?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次第出示江南春景图片,教师描述)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
13、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在学生体悟到诗歌蕴含的情感后,再次指导个体、集体品读:(指名说)你有过思家的感受吗?(本班在五年级时开展过为期四天的农村实践活动) 你想家时心里是什么滋味?诗人和你是同样的感受,他会怎样吟诵这首诗?如此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促使学生想象,让他们的情绪在情境中与诗人产生共鸣,更能体悟作品蕴含的情感。三运用所学,适时拓展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7条强调,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完成泊船瓜
14、洲的学习任务后,及时归纳学法,让学生自学补充作品。在拓展学习上,我选择了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这篇作品与泊船瓜洲在体裁、情感以及作者与南京的关系都是是相近的,容易帮助学生体悟生活经历中尚难理解的去国离家的情感;但不同的是,一是古体诗,一是现代诗,拓宽了阅读的时间跨度;一是思家,一是思家更思国,实现了情感升华,深化了学生情感内涵。“读中求解,读中求悟”,顾名思义,读是解与悟的方法和前提。为迎合这次活动的主题,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读,但仍然无法实现读中求解、求悟,只能从解悟入手促读。貌似指导学生“如何读”以促解悟,而细想,确实有些牵强。这也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数十字,学生在不解
15、的情况下如何读?这样的读又如何促解促悟?能为大家展示一节课,并得到很多中肯的评价,于我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良机。而从授课过程来看,反映出对新课标理解的不透彻,从而造成这样或那样的缺憾,确实值得反思了。泊船瓜洲心得感悟3泊船瓜洲一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是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远。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诗中悟情、句中品情、诗中入情等环节,尤其是注重加入信息技术,优化了课堂情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第一环节,导入入情: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读诗时,我
16、把PPT诗配画投放给学生,加上音响渲染、诗人范读等方法使学生在自读、听读、情境中悟情,学生很快就进入情境。二、第二环节,句中品情:通过诵读,PPT展示诗的韵律使学生在读诗时能够很轻松地结合诗的意境去体味诗所映射的情感,也就能把学生带进诗中。如读“间”字品情;读“绿”字品情(拓展诗人几次改字的情景);(PPT诗人的背景介绍)按诗的节奏读出诗人想回家却又不能回的无奈之情。此环节中学生开始读诗时对诗句的情感把握总不到位,但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他们理解诗句的情感把握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引领作用。三、第三环节,拓展抒情。诵读拓展古诗文六首(PPT展示思乡诗句六首),进一步感受诗人用月亮寄托情思的情怀。学生
17、在读中继续加深了对古诗的情感体验。尤其是最后环节中学生对出示的图画再配以诗,从而很好地体会出该诗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泊船瓜洲心得感悟4在五月份全县古诗文教学比武中,我执教了第九册教材泊船瓜洲一课。教学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我从新课标所提出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进行操作。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收获是有的,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试梳理如下,作今后教学之鉴。一、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
18、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让学生收集、诵读有关思乡的诗歌。二、引入情境,感悟诗情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情感体验同样对认识过程起着很大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如:辨别京口、瓜洲、钟山方位时用简笔画的形式;讲解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时,出示江南春景图片,展现花红柳绿,
19、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让学生形象感受;教学完古诗,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边欣赏情境图,一边跟唱歌曲。三、读中求解,读中求悟:“读中求解,读中求悟”,顾名思义,读是解与悟的方法和前提。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读:一开始让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讲解诗句时,又指名读、小组读、男女比赛读、全班齐读。但仍然无法实现读中求解、求悟,只能从解悟入手促读。貌似指导学生“如何读”以促解悟,而细想,确实有些牵强。这也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数十字,学生在不解的情况下如何读?这样的读又如何促解促悟? 能为大家展示一节课,于我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良机。而从授课过程来看,反映出的
20、问题,造成这样或那样的缺憾,确实值得反思了。在学生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我就感慨:农村学生的朗读能力确实和实小学生的差距很大,连我本身都自愧不如;古诗文看是几句话,其实蕴含的内容丰富,以至于在初设计时想用画画的方法都无法施行,有些字词的挖掘也显得苍白;课外延伸-思乡诗歌的收集也无法在课堂上交流。泊船瓜洲心得感悟5这首诗是泊船瓜洲。这是一首王安石思念江南金陵的诗。整首诗是这样的: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然而,又有谁知道王安石在这句诗中付出了多少心血呢。据说,王安石最初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写好后他觉得“到”不
21、如“过”好,就改为“过”;后来,又觉得“过”不如“送”表达得更好,就又改成了“送”;接着又改为“入”和“满”,但是,他觉得都不满意,最后才改为“绿”。经过他的.反复修改,这首诗也终于成为一首好诗,被人们千古传诵。读了这首诗,了解了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后,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一件事情的成功不是也同样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吗!就拿写字来说吧,要写出一手好字,不仅需要我们反复地练习,尤其需要我们用心地去思考,就象王安石改诗一样,只有反复推敲,仔细琢磨才能写出好字来。同时,读了这首诗,了解了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后,我也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要想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半途而废只能导致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