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 本草源头之作(讲稿).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308156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农本草经》 本草源头之作(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神农本草经》 本草源头之作(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神农本草经》 本草源头之作(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神农本草经》 本草源头之作(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神农本草经》 本草源头之作(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农本草经》 本草源头之作(讲稿).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药物的需求和认识也在不断提高,人们也对于治疗疾病的药物不断地摸索和实践。到了东汉时期,一部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一神农本草经问世了。“本草”是中药的代称,虽然在药物中,动物类和矿物类以及其他种类的药物也很多,但是占绝大多数的是草木之属。植物的种类繁多,采撷方便,所以常用“本草”来指代全部中药。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了,名借“神农”,也是象黄帝内经一样,托.占人之名的方法。神农本草经是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对于药物及药事(采摘、炮制及使用方法等)的论述,到了今天,仍是医药工作者的主要理论依据和操作规范。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该书在记载药物的时候,将药物按照效用分为下、中、下

2、“三品上品120种,主要是一些无毒药,以滋补营养为主,既能祛病又可长服强身延年;中品120种,一般无毒或有小毒,多数具补养和祛疾的双重功效,但不须久服;下品125种,是以祛除病邪为主的药物,多数有毒或药性峻猛,容易克伐人体正气,使用时一般中病即止,不可过量使用。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全书共记载了365种药物,而这种分类方法也是最原始的药物分类法,便于选择和使用可以轻身延年及养生保健的药品,同时提供了治疗疾病的安全有效的药物范围。但是,这种分类方法并不能明确分出药性和主治病证的特点,不太方便于从医者的学习和整理,现在已不常用了。另外,本经依循内经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也将药物以朝中的君臣地位为

3、例,来表明其主次关系和配伍的法则。本经对药物性味也有了详尽的描述,指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成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性质的不同选择用药。寒病选热药;热病选寒药;湿病选温燥之品;燥病须凉润之流,相互配伍,并参考五行生克的关系,对药物的归经、走势、升降、浮沉都很了解,才能选药组方,配伍用药。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药学一大关键,本经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药物之间,有的共同使用就能相互辅佐,发挥更大的功效,有的甚至比各自单独使用的效果强上数倍;有的两药相遇则一方会减小另一方的药性,便其难以发挥作用;有的药可以减去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常

4、在炮制毒性药时或者在方中制约一种药的毒性时使用;有的两种药品本身均无毒,但两药相遇则会产生很大的毒性,损害身体等等。这些都是业医者或从事药物学研究的人员必备的基本专业知识,十分重要,甚至操纵着生死之关隘,不可轻忽一分半亳。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神农本草经都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或者是作为必读书,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书中对于药物性质的定位和对其功能主治的描述十分准确,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到今天,也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支柱。对于现代的中医临床,神农本草经的论述仍旧具有十分稳固的权威性,同时,它也成为了医学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神农本草经与黄帝内经这两部巨著,

5、是中医药的百川之源,前者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后者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与黄帝内经一样,都是我国古代先人智慧的结晶,融汇了多家经验理论的著述。成书年代大约在汉代,我们是炎黄子孙,炎帝神农被请去托名,领衔主编了神农本草经;黄帝被请去托名,领衔主编了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也是中药发展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的问世,奠定了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形成了以神农为代表的药学文化。神农本草经最初的版本虽已亡佚,但其内容已被保存在后世多本著作中。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都是明清之后的辑夏本,说明这部开山之作、源头之作,影响了千秋万代。灿若北斗神农本草经,全书共约13000字,由两部分

6、组成。第一部分为序录,类似现代药学著作的总论。短短几百字,涉及中药的基础理论,如四气五味、七情配伍、君臣佐使等,药材生长环境、采收加工、调剂剂型、服药时间、药物治疗等多个方面,都可以追溯于此。以四气五味为例,四气指的是寒热温凉,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这是一个中药的基本定位,关键属性。恰好似经纬度一样,明确了定位与方向。序录指出处方用药时应注意药性,分别多寡、主次:“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宜摄合和。宜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对药物配伍禁忌方面,也说得很详细:”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

7、。若有毒宜制0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在采药、制药、用药等方面,强调采药时则应注意药性、时间、产地、干燥、真伪,“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治时日,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二制药时也要注意药性,“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管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可违越”。在用药方面,更应慎重其事。应先察病源:病源不清,不可乱用药物。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己成,可以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在病源病机察清楚后,用药时:“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饮

8、食不消以吐药,鬼注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所宜”。关于剂量问题,则说“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则倍之,不去则十之。取去为度”。服药时间,因病而异:“病在胸隔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神农本草经所奠定的中药基础理论成为后世2000年的药学发展的主旋律,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根深叶茂神农本草经第二部分是各论,共收录365种药物,说来很好记,365以应周天之数。这些药物又被分成了上、中、下三品。每味药物下的条文,不再是抽象的理论,有的放矢、掷地有声。拿着这些药,是要直接用于临床检验,

9、直接面对患者进行验证的。上品120种,无毒,大多属于滋补强壮之品,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轻身益气延年。以人参为例: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生山谷。简言之,人参的功能在于补气,补脏腑之气,能生津止渴,可安神益智。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人参的生长环境。中品120种,无毒或有小毒,其中有的能补虚扶弱,如百合、当归、龙眼、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葛根、麻黄、黄苓等。以葛根为例:葛根,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神农本草经记述葛根有解肌退热、生津舒筋之功,故“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诸证。葛根主上升,既主

10、解表解肌热,又能升阳止泻,主清气下陷之泄泻。张仲景伤寒论中的葛根汤,是临床上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方剂。下品125种,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积,如乌头、甘遂、巴豆等,不可久服。以巴豆为例:巴豆,味辛、温,主伤寒,温疟,寒热。破般狼,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胀,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神农本草经将巴豆作用叙述得淋漓尽致。这365种药已经使用了几千年,至今大多数仍旧可考、可用、有效,成为经典药。神农本草经似乎也在为我们解答一个问题:什么是好药?有疗效的药,资源丰富的药,百姓见得到、吃得起、吃着安全的药,就是好药。依托着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中国古代的本草典籍都是以神农本草经为核心,

11、这颗生命力顽强的种子,如今己经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根深叶茂,枝繁果丰,西立于世界传统医药之林。本草无疆神农是农耕之祖,是药学之祖。古代很多神农像都画有头生牛角、尝药草的特征,正是为了突显神农对我国农业与医药的贡献。“神农尝百草,一口遇七十二毒”。这强调的是一种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吃苦耐劳、自强不息、舍己救人更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体现。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作者不详,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必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它三部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是已知最早的中医药学本草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经方中医师临床必用药;它提出

12、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本经认为药有阴阳,有四气,有五味,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本经序录中即言:“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如人参、甘草、地黄、黄连、大枣等;上经的药用于养生可以久服;“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需判别药性来使用,如百合、当归、龙眼、麻黄、白芷、黄苓等;中经的药用于调养治病,需要斟酌使用;“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如大黄、乌

13、头、附子、半夏、芫花、甘遂、巴豆等;毒药攻邪,下经的药用于祛邪,需要专业经方医师指导用药。神农本草经.序录认为:“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这说明本书作者在认真总结前人用药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到服药时间与药物疗效之间的密切关系。神农本草经.序录认为“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府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此处首先告诫人们,有病必须早治;其次强调了疾病的痊愈与否,不能完全依赖药物的作用,主要是机体的防御机能和在药物干预下机体驱邪愈病的内在能力。有毒

14、、大毒、剧毒的背后,是以多少生命为代价的宝贵经验的总结。详实记录在册,以警示后人。久服轻身延年,是多少代人通过认真观察、整理的智慧结晶。从某种程度上说,一部神农本草经,就是一部华夏民族的奋斗成长史,就是一部中华先民探索大自然的历史史诗与颂歌。岐黄有术,本草无疆。中医药的种子己经撒向了世界,愿中医药之花开遍全球。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其中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

15、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在李时珍出版本草纲目之前,该书一直是被看作最权威的医书。神农本草经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家等各方面的用药经验,对已经掌握的药物知识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整理。书中药味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称为“三品分类法”,以应“天地人”三才。上品一百二十种,无毒。大多属于滋补强壮之品,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可以久服。中品一百二十种,无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补虚扶弱,如百合、当归、龙眼、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黄连、麻黄、白芷、黄苓等。下品一百二十五种,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积,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不可

16、久服。这是我国药物学最早分类法,为历代沿用。当中药物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所载药物药效绝大部分是正确的。神农本草经的问世,对中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本草,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都渊源于神农本草经而发展起来的。神农本草经规定了药物的剂型:本经序录认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主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J此处一方面体现了在2000年前中药剂型已有的成就,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药物剂型工艺以及对哪些药宜用哪种剂型的研究经验。神农本草经对药物治病取效有客观评价。神农本草经序录认为“凡欲治病,先察其

17、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府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神农本草经序录提出“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在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疡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此语不但突出了辨证施治用药的主旨,还提示在辨证施治用药的前提下,务必要辨别疾病的性质寒、热用药,辨别病因而审因论治,辨别病情轻重并根据病情轻重而施以用药,还要辨别躯体病与内脏病的差异而用药。神农本草经重视服药时间与疗效的关系。神农本草经序录认为:“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这说明本

18、书作者在认真总结前人用药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到服药时间与药物疗效之间的密切关系。神农本草经践行“药有阴阳”理论的价值,内经首先提出了“药有阴阳”理论,本经对这一理论予以践行。所谓“药有阴阳”,其含义甚广。若仅从植物药与矿物药分阴阳,矿物药质地沉重而主降,属性为阴,植物药质地轻清而属阳。若就植物药而言,凡药用其花、其叶、其枝者多属阳,若用其根、其干者多为阴。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本经序例所谓“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其本义是指人们可以品尝到的药物真实滋味以及其对人体气血阴阳的作用。药物真实滋味不止五种,由于受事物五行属性归类理论的影响,于是自古至今,将药物之滋味统统纳之于五味之中,并将涩

19、味附之于酸,淡味附之于甘,以合药物五味的五行属性归类。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气”,本经所言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气。四气,即四性,是药物或食物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与人们味觉可感知的五味相对而言,四气属阳,五味属阴,也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为气,阴为味”之意。认为药“有毒无毒,斟酌其宜二本经序录中“有毒无毒,斟酌其宜”指的是在临证用药时,务必要熟悉哪些药物有毒,哪些药物无毒。有毒之药,其毒性之大小及程度何如等等,然后再根据临证实际情况,斟酌用药。认为药有“七情和合”。本经序录认为: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这就是药物配伍理论中

20、“七情和合”的源头,指药物配伍中的特殊关系。本经虽经后人归类为医学传统经典,但严格站在医学角度来说,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本经还是存在一些缺陷的。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药物总数的确定拘泥于术数,书中收载的药物仅365种,在汉代以前,人们认识的药物已远不止此数。部分药物学理论受儒家思想影响,而脱离临床实践。受方士的影响,片面夸大药物的养生延年作用。对金石类药物的功效和毒性存在错误认识,故对后世造成不良影响。本经很少涉及药物的具体产地、采收时间、炮制方法、品种鉴定等内容,这一缺陷直到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才得以克服。尽管以上诸多局限与缺陷,本经在药学史上的贡献仍然是不容抹煞的。总之神农本草经是中药学科学体系发生的源头,其贡献就药物学而言,几乎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至今仍是医师临证组方用药的准绳和规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