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藏语言比较看茶马古道的演化 以汉白彝语比较为基础 附川藏茶马古道的发展历程简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汉藏语言比较看茶马古道的演化 以汉白彝语比较为基础 附川藏茶马古道的发展历程简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摘要】茶马古道本质上是一个网络,将各种不同的文化圈贯通起来。这个 网络是不断演化发展的,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有不同的内涵。语言上的关联是文化 圈形成的最好证据,同源词体现发生学上的自源关联,借词反映接触传播上的联 系。从茶马古道发源的核心地区里分布的藏缅语与汉语的比较,可以发现与茶马 古道的演化密切相关的语言证据,在此基础上,根据历史语言学中的年代测定的 一些方法,能理清茶马古道网络演化中的一些时间层次。【关键词】汉藏比较;茶马古道;演化年代;测定一、茶马古道的演化1988年木霁弘在中甸汉文历史资料汇编序言中首次提出“茶马之道的 名称,1990年7月至10月,木霁弘、陈保亚、徐涌涛、王晓松、李林
2、、李旭徒 步考察了茶马古道(滇藏线和川藏线),1992年出版演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 记述了考察经历及相关研究,并首次以“茶马古道概括云南历史上的对外通道。 为此,通常以1990年作为茶马古道命名和首次徒步考察的关键时间节点。茶马 古道概念的提出以及相关研究历程可参见杨海潮茶马古道的意义:以唐宋以来 的丽江为例。随着研究的深入,对茶马古道性质的认识更加清楚。陈保亚明确 提出.茶马古道是以滇藏川三角地带为中心,跨越世界屋脊带的远征古道,也是 沟通欧亚大陆的重要古道网络。茶马古道是一个文化传播纽带,它以马驮、人背 为主要运输方式(当然也包括牛、骡、驴、骆驼等驮运),以运茶为主要目的, 并伴随着马
3、、骡、盐、酒、糖、皮毛、药材等商品交换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 教、科学观念等精神交换。茶马古道作为一个以滇藏川“大三角为核心地区的古道网络,其形成不可 能是在短时间内突然出现的,必然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如何才能探知茶马古道的演化图景呢?有人群的交往才有道路交通,道路交通的格局与人群之间的文化联系有着密 切的关联。因某一种文化要素而连接起来的人群就构成了一个文化圈。因此,文 化圈是道路交通格局的另一种表述。语言上的关联是文化圈形成的最好证据,同 源词体现发生学上的自源关联,借词反映接触传播上的联系。根据历史语言学的 研究,可以获知各语言人群在历史上如何通过同源分化和接触传播来构成不同时 间层次
4、上的不同文化圈。因此,研究茶马古道网络上分布的民族语言,通过比较 上溯他们的历史关系,可以为茶马古道网络的形成过程提供十分重要的线索。二、茶马古道语汉藏语茶马古道的核心区域是滇川藏大三角,这一核心地区也是所谓的“民族走 廊”经过的地方,主要是藏缅民族南下的通道,现代人群基因学的研究也显示了 这一点。可见,茶马古道的形成与汉藏人群(尤其是藏缅人群)的迁徙与活动有十分 紧密的联系。人群的迁徙与活动往往在语言中留下印记,各种文化要素最直接的 记录就是人群的语言。在茶马古道上分布的主要是汉藏语言。自李方桂提出“一 语三族”的汉藏语系假说以后,很长时间以来,学界(尤其是中国学界)在研究 中都接受汉语、藏
5、缅语族、侗台语族、苗瑶语族之间的亲缘关系,认为它们都是 从同一个原始汉藏语发展而来。随着研究的发展,侗台语族和苗瑶语族与汉语的 关系遭到质疑。根据最新的研究,侗台语族与汉语是深刻的接触关系,并不是亲 缘关系,而苗瑶语与汉语的亲缘关系得到进一步的支持,仍是汉藏语系的成员。 值得注意的是,藏缅语与汉语的联系一直被人们广为接受,鲜有质疑。从地理分 布来看,藏缅语族主要分布在浪、藏、川,而苗瑶语主要分布在黔、湘、川、滇。 下文主要从藏缅语与汉语的历史比较来分析其中的文化关联以及其时间层次。三、汉藏关系词语茶马古道的演化研究笔者曾根据部分汉藏语言在,茶八马八酒,上的对应以及关系词的分布,得出了 以下基本
6、结论:(1),马在汉藏民族中构成两个传播圈,藏语支构成一个独特的文化圈, 其他的汉藏语构成另外一个圈;(2)茶,在汉藏语中来源都相同,构成统一的交流传播圈,把,马,的两个 交流圈系联起来,这也构成了茶马古道的大背景;(3),酒,在汉藏语中有多个不同的群体,构成多个不同的酒文化圈。但这 些文化圈是以何种方式(同源分化或者接触传播)构成的?在历史上的先后拓 展关系如何还需进一步研究。藏缅语族所辖语言甚多,而历史比较工作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笔者近10 年来致力于白语、彝语与汉语的系统比较,建立了 3个语言之间的严格语音对应, 然后确定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语素。白语和彝语是藏缅语言中人口众多的代表性民 族
7、语言,故此,笔者希望以之作为基点拓展汉藏比较研究。我们通过工具质料词 聚(石、铜、铁)、家畜词聚(猪、狗、鸡、羊、马)、蔬菜词聚(葱、蒜、黄瓜) 和水果词聚(桃、李、柿、板栗),来对汉语、白语和彝语3个亲属语言的分化 进行时间测定:白语和汉语分开时间在37003000年前,而白语和彝语分开的 时间范围是50004000年前。目前,藏缅语族的下级分群还没有比较一致的意见,分支分化的层次和时间 仍待大量的工作。目前,我们的策略是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对相关演化做出推 测。为此,我们以汉、白、彝语的材料为基础,选择四个与茶马古道密切相关的 文化因子:,茶“马“酒“盐,来探讨其在汉藏人群中演化传播的过程
8、及时间层次。四、,茶,马,酒,盐,的演化余传播。(一)喋根据最严格的语音对应要求(满足普遍对应和完全对应),汉、白、彝语中 的,茶是关系语素。如下所示:表1 :汉、白、彝语中的,茶,读音表词目索引上古汉语中 古汉语原始白语原始彝语茶4 5 4d r a g d r as 1d ro 11 D 9在历史语言学中,关系语素是指语言之间有语音对应支持的语素,也就是, 它们的关联不是偶然造成的。有两种历史联系可以解释语言之间关系语素的来 源,一是同源关系,二是接触关系。笼统来说,根据以上关系语素,可以断定汉、 白、彝语三者之间存在共同的,茶,文化圈和,马,文化圈。详细来说,这两个共同 的文化圈是如何形
9、成的?以及何时形成的?则需要分辨关系语素究竟是因为三 者在祖语状态就已经有了共同的,茶”马二还是后来通过语言接触,从某一个语 言中借入了,茶一马L杨海潮提出:今人往往以为白语,茶,的读音t s a u 2 1 借用自汉语,但是白语的 C t s a u 2 1 不仅有,茶,的意思,还有,汤汁,的意思,由于茶与汤汁形态相 近,联系蛮书关于南诏饮茶方式的记录和白族,三道茶,的风俗,白语称茶为L t s a u 2 1 未必借用自汉语。笔者主要从韵部对应的规律上,推断原始白语的,茶应是借自汉语,之前的论证抄录如下:表2 :原始白语的,茶,与汉语的语音对应表层次索引词项原始 白语汉语上古汉 语中古汉
10、语广韵词阶2 68horsem as2马m r ag Xm ae 2 b假开 二马1 13 2to rakeb ae1钿bragb ae 1 b假开 二麻L4 54tead rO 1茶d r agd r ae1 b假开 二麻182 9legq hu ae3胯k h r a g hk h wae 3 a假合 二福2假定早期原始白语的元音为*-a,贝J ( 1 ) * r a g r a 也可 以解释#268、#1829和#1132;按照这些规则假设,下列词例可能源自晚 期借用:#454(不合于规则1 ,*- r-o不太可能是白语内部自然的音变)。我们还可以注意到规则(1 )中有SWadeS h核
11、心词表中的T e g 有核心词的对应规律更为基本,更有可能是从原始语言继承的,而不是借用的。 因此,相比较而言,茶的语音对应是晚近层次,应该是借用的。值得注意的是, 白语借用汉语的,茶的时间很早,因为白语各个方言中的,茶二语音对应整齐, 可以据以重构原始白语的形式d ro 1 ,这说明借词发生在原始白语阶段。原始 白语的历史年代仍待进一步研究,但“原始白语的时间层次要比蛮书中记录 的方言早,至少早于记录时间(794年)L也就是,我们可以确定白语借入汉 语,茶的时间下限是794年。进一步推测,茶,文化圈从汉语传播到白语地区的 时间不晚于794年。彝语中的,茶来自何方呢?笔者根据不可释原则认为,从
12、语音表现来看,很 难用借用来解释白语和彝语的对应,因为原始彝语中有d r-,如果借用的话, 应该直接用d r-,而不是上表中的1 一声母。如果不是借用的,那就只好承认 是同源分化造成的。但按照上文图3的分支图,白语和汉语的分化要比彝语的分 离晚至少1000年。这就出现问题:如果彝语和白语早在白语和汉语分化之前就 共享了,茶,就意味着这是三者共同的同源词,那白语和汉语之间的关系语素,茶, 就不是如上文所说的借用关系了。沙加尔提出,茶有可能是从藏缅语借到汉语的。理由如下:(1 )根据前人 研究,汉人饮茶源自四川;(2)茶,的最早汉文献记录见于西汉时期四川资中 诗人王褒的僮约赋;(3)汉代以前,四川
13、主要是藏缅民族;(4)彝语支中 的,茶F a来自原始藏缅语的,树叶,*1 a,这一语义变化在卡钦语(KaCh i n)和缅语中也同样发生了;(5)从音韵关系上看,汉字,茶,的声旁是“余”* 1 a,从上古音到中古音的发展过程是*1 r ad re上古汉语的,茶,比彝语 中多了一个一r一,或许是借入后这个中缀来标明其干树叶的特征,又或许是因 为藏缅中的声母形式其实是一个卷舌的1 El o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沙加尔提到的第4条语义演变可以作为彝语支,茶F a 是原生的,而不是借用或者次生的重要证据。而其第5条理由则提示我们对白语、 汉语和彝语的,茶关系词种新的解释。也就是,白语中的,茶,与彝语并不是
14、同 源分化关系。上文论证主要运用的是不可释原则,其中,我们做了两个假定:(1) 我们重构的原始彝语1 a就是,茶,的最早形态,并且体现了真实音值。但根据第 5条理由中的说明,汉语和彝语的音韵关系也指向早期彝语中的声母/ 1 / 的音值有可能带卷舌的;(2 )借贷方向是从白语到彝语,但根据语义演变和音 韵上的可能,借贷方向有可能是从彝语到白语。因此,现在看来,这两个假定可 能并不成立,我们有必要修订之前认为白语和彝语的关系语素,茶,源自同源分化 的看法,白语和彝语之间的关系语素,茶可能是一种间接关系语素,汉语是二者 的中介。综合以上讨论,根据目前的证据,三个语言在,茶,上的关联历程推测如下: 彝
15、语从,树叶发展出,茶,时间是原始彝语分离出来之后,也即上限为距今5000- 4000年前,之后,汉语从彝语中借入了,茶I href=c时间应在原始白语分离之后, 也即上限为距今40003700年前,下限是前文所述的794年。(二),马,根据最严格的语音对应要求,汉、白、彝语中的马都是关系语素,如下所 示:表3:汉、白、彝语中的,马,读音表词目索引上古汉语中古 汉语原始白 语原始彝语马2 6 8m r a g X mae 2mae 2m u 5汉语和白语的马之间的对应在最早层次上,目前没有证据说明二者之间的 对应是由二者分化之后的接触造成的,根据家畜词聚的情况,我们倾向于在其共 同祖先原始汉白语
16、中就存在了。而根据音韵上的关系,彝语的,马,却是从白语中 借贷的,主要的理据是韵母上的多重对应,如下表:表4:彝语的,马,与白语的语音对应表层 次词 目索引原始彝语原始 日语声对应韵对应调对应词阶白1006phru1b as4p h : br u :ae1 : 41L百824h D1P ae 4h : pD : X1 : 40L马268mu5m ae2m : mU : X5 : 20从彝语的三种表现来看,#1006是带介音一r一的组合,相比其他两个单 韵母而言,在时间上早些。而原始白语的这几个生,白、百来自早期白语的* - r a k , “马”来自* r a g o在原始彝语中可体现出“白”
17、包含着介音一 r而“百、马却显示出一r一介音消失后的情形,因此,二者可看作比白晚 的层次,即二者是晚期借词,都是在白语中的一 r介音小时之后才借入的。不 过,“百、马”二者可能借入的时间层次相同,元音在m后常常容易变成的一u 一或一o -o如果上述推测能够成立,那么,可进一步推断这一借贷应发生在原始彝语分 化之前,因为所有彝语方言的形式可以反映原始彝语的重构,且必须在原始彝语 从汉、白、彝语的共同语中分化出来之后,也即上限为距今50004000年前。(三)酒,酒是中国西南文化的重要因子,不仅跟生活密切相关,在各民族的精神生 活(尤其是文学)中更是重要的催化剂。该语素在汉、白、彝三个语言中的表现
18、 如下:表5:汉、白、彝语中的,酒,读音表词目索 引上古汉语中古汉 语原始彝语原始白语酒452t S j 0 g W t S j u w 2Ntsrhi 1t s u 2每一个语言的祖语中都能构拟出,酒二说明在这些语言各自分化之前,酒, 就存在了,但是,这些原始语的形式却并不构成对应,也就不是关系语素。再进 一步说,汉语、白语和彝语形成了各自的酒文化圈,在各自产生酒文化之初, 各自没有同源分化或者接触传播的关联。从时间节点上看,这些语言各自的,酒, 文化圈是在它们从三者的共同语分化之后各自独立形成的。因此,其时间上限是 3个语言分化的下限。也即,汉白分化的时间,根据图3的估计,是距今2600
19、年前。(四),盐盐,运在古道交通上有重要的地位,考察3个语言中语素,盐,的情况,与,酒,的情形类似,如下:表6:汉、白、彝语中的,盐,读音表词目索引上古汉语 中古汉 语原始彝语原始白语盐6 1盐r a m 1 J i e m 1 dza r 1 d z a 1t s h U D 4p r e n 1在汉语中,有两个词根都比较古老,现代汉方言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盐 但不少人认为“嵯”这个形式与藏缅语的语言有关联,例如,藏语的t shwa, 缅语的t s hao但在对汉、白、彝语进行系统的比较后,并不能在三者之间建 立起比较严格的对应关系,也就是,三者的,盐,都是各自发展的,彝语和白语在 原始语阶
20、段就有了各自的盐,而上古汉语中则有至少两个,盐的词根,说明其 来源更多一些。从时间节点上看,我们可以跟,酒文化圈做类似的推测,这些语 言各自的,盐文化圈是在它们从三者的共同语分化之后各自独立形成的,其时间 上限就是3个语言分化的下限,也即,汉白分化的时间,根据图3的估计,是距 今2600年前(如果根据StaroStinI994年的估计,大约在西汉时期)。五、余论茶马昔道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澄清茶马古道这一复杂古道系统的来龙去脉以 及演化的时间层次,语言学(尤其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可以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客 观的证据。从以上的简单分析中可以看出,结合表现文化因子的语素之间的同源 分化或者接触传播关系,可
21、以推断出各个茶马古道子网络茶文化圈、马,文 化圈、,酒文化圈、,盐文化圈)的形成机制,在历史语言学年代测定的基础上, 为这些文化因子扩散传播确定波及到各个不同的族群中的时间节点,语言学年代 测定越精确,这些文化因子的传播过程也就越清晰。本文以汉语、白语、彝语为基点对研究茶马古道的演化提出了一些参考性的 方法和思路。一方面,这些方法和思路可以拓展到更多的民族语言中,谱系树上 的分支语言越多,可供参考的时间节点就越多,时间范围也就越精确,比目前比 较粗略的年代范围更有参考价值;另一方面,更多的茶马古道上的文化因子可以 纳入研究范围,从而可以呈现茶马古道历史演化更丰富的信息和更全面的图景。 同时,这
22、些方法和思路能在深入研究茶马古道的演化这一课题中得到检验和提 升。简析川藏茶马古道的发展历程摘要:“茶马古道”是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一 条古代通道。茶马古道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长达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 因统治者制定政策的不同而时荣时衰,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不管呈现何种特点, 茶马古道是汉藏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的事实不容置疑。关键词:川藏茶马古道民族历程今日我们所谓的“茶马古道”,是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 输方式的一条古代商道。就川藏茶马古道的路线而言,确切地说有南北两条路线, 谓之“康南大道”“康北大道工一、早期的茶焉古道四川素有中国茶乡的美誉。据史书
23、记载,汉藏茶马古道的正式开通应始于唐 和吐蕃之间的交往。至于茶的传入,藏文史籍汉藏史集中说:“吐蕃赞普都 松莽布支(676-704年)在位期间身染重疾,医生无法调理,将小鸟所衔之物 含入口中,顿感清香,令煮之,好喝。遂令臣下寻之。可见,吐蕃对茶已有认 识,也可推断出此时茶已传入蕃地。茶入蕃可以佐证茶马古道的作用已显现出来。二、唐宋之茶马古道唐蕃关系以“和亲”方式确立之后,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唐蕃古道正式开通。唐 代后期战乱不止,政权分立,互不统属。前蜀王建得蜀,重视茶叶贸易,着力发 展茶叶生产。“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次,贡茶、布十万(担)L可见唐朝 时期地方政权上贡朝廷茶叶数量之巨,也足见
24、茶叶在当时非常珍贵并受到统治者 的青睐。为规范对茶叶贸易的管理,王建制定“榷茶法”,使茶叶的生产和贸易有了保 障,除供给唐王室和大臣及自己享用外,一部分用作与羌蕃交易马匹。“,集诸州 马,大阅于星宿山,官马八千,私马四千,而马之来源,乃出自建以骑将起家, 故得蜀之后,于文、黎、雅、茂诸州多市蕃马,十年之间遂及兹数”。可以看出, 所得之马源于羌蕃部落,且通过茶马贸易换得。而蕃马之出产地点,即今天的廿 肃文县西北、四川汉源、雅安、茂县一带,即岷山、邛蛛山产茶区,而这一带也 正是自王建建蜀至宋代以来一直为官方茶马互市的主要区域。以此得出王建治蜀 使茶马古道有了长足的发展。文成、金城两位公主相继嫁吐蕃
25、赞普,推动吐蕃社会渐成“仰慕华风”之气。 茶叶之特殊功效为吐蕃王室所认同,加之王室信佛,助推僧人饮之。仅此,意味 着茶之大量传入吐蕃。藏史称:“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地和尚,后来喝米王 向和尚学会了烹茶,米扎衮布又向喝米王学会烹茶,以后便依次传了下来。”且 藏语称茶为“榄”(ja),足见茶叶影响之大。吐蕃社会末期,朗达玛“灭佛”,寺院被毁,僧人处境举步维艰,大量隐蔽民 间。民间僧人饮茶方式影响身边之人,藏区的普通百姓也开始用茶。而唐之“安 史之乱”爆发,国家各业受损。出于军事、农业等实际情况需购入大量马匹,限 于财力不足,便以丝绸、茶与吐蕃等边区交易。官、民贸易并兴,迅速发展。五 代十国及两宋
26、迭兴时期,战乱频发,马匹受到统治者高度重视,正式建立“以茶 易马”制度并实施,保证了对藏区茶叶的供应,也促进了藏区茶叶的普及。茶马 古道有了较大的拓展空间。三、元明清之茶马古道元代,出于政治目的,大兴驿站,便利了四川西部与藏区的联系,茶马古道 作用明显增强。明朝建立之初,为继续对西藏实施统治而又不用武力,政府重视 茶叶对安定藏民、巩固边防的作用,制定了严密的互市制度。此外又置茶马司, 专务茶马之政,同时强调严禁私运茶叶,重抑茶之投机倒把。明法规定:“私茶 出境者罪死,虽勋无贷。明朱元璋之婿欧阳伦私运茶叶,被朱元璋依法斩首足 以说明此法之严苛。明“多封众建,尚用僧人”之策的实施及薄来厚往原则的运
27、用,使西藏上层、 地方头人,纷纷朝贡求封,来往之人不绝于道,”今来进贡,专讨食茶之奏时现。 为加强茶区与藏区的联系,方便运茶,开通“碉门路”茶道。四川不仅成了茶叶主 产区,也成了“茶马互市”的贸易区,助推了茶马古道的发展。清代,时局变换,四川在治藏问题方面的作用上升,驻藏官员、所派戎军、 所运需饷等大都出于四川。川藏联系频繁,“茶马贸易”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增强。 此时的茶马互市已不拘泥于茶马交易,而是以茶为主,辅以其他物资的全面贸易。 康熙在位期间,茶马互市的规模之大,交易数量可观,茶马古道发挥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川藏间的茶马古道大体来看呈现出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衰于清之特点。 而在清代后期,清朝统治气数已尽,百废待兴,风雨飘摇,现大厦将倾之势,且 无回天之力。在此种环境之下,行经千年历程伴随茶马古道应运而生的茶马互市 也江河日下,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上。参考文献川陈庆英,沈卫荣.简论汉藏史集J.青海社会科学,1988, (04): 97103.2徐学书.邛睐南方丝路和茶马古道的起始地J.中华文化论坛,2008, (S2): 4649.黄大宏.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考异一则辩证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1, (01):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