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大田玉米高产栽培与测土配方施肥中的运用.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318533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大田玉米高产栽培与测土配方施肥中的运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大田玉米高产栽培与测土配方施肥中的运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大田玉米高产栽培与测土配方施肥中的运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大田玉米高产栽培与测土配方施肥中的运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大田玉米高产栽培与测土配方施肥中的运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大田玉米高产栽培与测土配方施肥中的运用.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大田玉米高产栽培与测土配方施肥中的运用摘要:市区地处松嫩平原腹地,位于吉林省中西部,市的北端,在当地展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打造优越的生长环境,提高农产值和作物质量,在科技水平日益提升的前提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也从传统的单一性逐渐变得更加完善,具有更高的价值和发展空间。以信息技术为前提,该文立足于测土配方施肥的基本原则展开讨论,给予针对性的方法论指导。关键词:测土配方;信息技术;可持续原则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对目标位置的进行土壤养分分析测定,包括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酸碱度等,根据数据内容展开分析与操作,从而选择最佳作物种类,合理设计施肥方案,有效提升资

2、源利用率,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一致。在新时期背景下,测土配方施肥中逐渐渗透信息技术,为了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的优势,相关人员需要总结问题并进行合理优化。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信息化原则1.1可持续发展原则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现阶段农业生产中比较常见的技术,主要用于通过对土壤肥力的测定,结合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需肥规律制定实施方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测土配方施肥中需要优先考虑可持续发展原则,采用有机物与无机物相结合、大量与微量元素相结合等方式确保土壤内所含有的养分达到农作物生长的需肥量,从而提升作物产量与质量,同时增强土壤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务必注重多种形式相结合,切忌过于单一,影响肥力效果,

3、避免造成盐碱化、盐渍化等现象。2“用”“养”结合原贝IJ用养结合原则顾名思义就是在利用土地的同时实现养护,中国黑土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是难以再生的资源,也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随着黑土开垦年限的增加,掠夺式生产,导致耕层已经被严重破坏,有机质面临着逐步下降的危险。基于用养结合原则,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以养分归还(补偿)学说、最小养分律、同等重要律、不可代替律、肥料效应报酬递减律和因子综合作用律等理论依据,在最大保护土壤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肥料的最大增产效益。在生产实践过程中需要牢记八字原则,即“稳氮、调磷、补钾、补微”,同时需要有针对性地增施有机肥。2测土配方施肥信息化建设方法论指导测土配方

4、施肥技术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结合当地土壤实际状况制定特定的实施方案,因此,在信息技术建设过程中也会十分复杂,其中比较常见的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和平台系统。在数字化时代,需要合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对施肥信息进行整合,对内优化对外创新,呈现有价值的数字化测土配方施肥信息。2.1 加强资源开发相关数据表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时间长、操作繁琐,而信息技术在测土配方施肥中的应用能够代替以往纸质传媒的局限性和滞后性;提升信息采集的准确性,以数字化、智能化的形式制定采集方式,提升配方施肥方案的可行性。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俨然己经成为各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向,其中农业作为中国传统基础行业,其发展与经营必定会

5、向信息化转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己经展示出了较好的效用,能够有效提升作物产量和质量,并将对环境的污染控制在最低。在研究过程中需要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针对不同区域的土壤环境进行科学检测,制定相应的施肥方案,整合相关资源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务体系,科学构建手机移动终端服务系统,做到跨区域联系11。在该系统中需要收录丰富的农业资源,务必关注两个关键性主体,其一是农作物自身,其二是土壤信息。在系统中需要具备有关于地图的基本功能,其中包括属性查图、卫星定位导航、缩放、图像、浏览等功能,同时配备现场施肥、查询特定区域所用肥料信息、病虫害问题等相关功能,通过构建手机终端服务能够进一步加强区域间

6、的合作,在加强资源开发的同时实现互补。2.2 强化组织领导,减少不合理施肥为了加快测土配方施肥与信息技术之间的结合,相关部门需要尽可能完善数字化系统,由于不同区域间土壤成分存在差异的问题,需要对各个部分进行针对性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给予可行性方案,从而促进农业科学发展。相关部门可以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能力过硬的队伍,安排专人提供相关服务,结合区域差异展开测土配方施肥调查,从而精准定位,并将最终数据录入到对应的系统中,为更多人群提供服务。在此过程中务必助于加强监管,有效提升工作人员的重视程度,严格按照标准流程完成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实施,避免影响后续工作的准确性。例如: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信

7、息化指引,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背景下测土配方施肥平台下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势,明确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展开调研工作之前,需要明确信息技术建设重点,按照先开发、后收集、最后制定信息化方案的顺序,确保收集工作顺利开展。在此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需要明确不合理施肥的界定范围,其中比较常见的不合理施肥包括表面施肥和双氯肥。前者肥效往往不会渗透到农作物根系,不仅影响整片作物种植,还会造成一定资源浪费,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背道而驰;后者的含氯量高,极易会让幼苗或作物根系被灼伤,造成大规模农作物坏死,长成的植物纤维多且口感差2。除此之外,一些尿基复合肥和缩二肥含氮量也略高施肥不当也会对苗造成一定损伤,因此,需要合理运

8、用信息技术进行计算,明确各种肥料用量以及对不同区域会造成的多样性影响,从而制定针对性的实施方案。2.3 完善数据库维护管理工作信息技术在测土配方施肥中的应用能够根据作物的生长原理和需肥规律,分析其他影响因素,如土壤肥力、常年积温以及排灌能力等,在数据库中形成一个基础模型,再根据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自动生成实施方案,推荐合适的配方肥。信息技术在测土配方施肥中的应用主要在于展示详细的数据库,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地优势优化实施方案,在收集过程中不断充实数据库信息,确保能够为使用者提供准确、真实的信息,使其进一步了解土壤情况,这也是执行施肥工作的重要依据。数字化系统建设过程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属性数

9、据。属性数据是针对特定区域内土壤信息进行采集(如地理位置信息),并以数字化形式展现出来,当全部信息被整理完成后,会建立起空间数字模型,为后续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其本质在于借助地理信息技术。第二,空间数据。空间数据库是区域内关于一定空间要素特征的数据集合,需要相关技术人员根据信息技术采集目标区域内的土壤信息(如图形、影像、土壤类型、检测数据等)并将数据详细录入,能够直观展示区域内的土壤肥力等级。2.4 优化应用管理系统信息化施肥系统地应用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估模式,相关研究人员需要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定制阶段性实施方案,利用专业设备明确具体参数,科学推算耕地质量与各项指标,再利用数据资源库和地理信息

10、技术构建相应模型,为土壤优化和耕地资源管理提供主要的参考依据。在建立完善的模型后需要开展耕地质量评价,结合特定区域内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系统实现量化评估。在应用过程中可以发现,部分土地尚未被录入到系统中,因此可以设置现场调查功能,即相关技术人员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实际信息后,输入对应的数据,如:土壤类型、土壤养分数据、土壤生物多样化等信息,再由系统根据数据自动检索相似参数,或进行科学配比,从而形成模拟施肥模式,从而提供科学施肥建议。3结语综上所述,想要进一步发挥测土配方施肥对农业生产的作用,需要融入新时期客观条件的优势,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为测土配方施肥提供考察条件,进一步了解当地

11、各土壤类型的范围,协助施肥调查,为后续工作创造基础条件,同时打造完善的数字化系统,为更多农业种植者提供帮助。参考文献:1李峰,宋俊峰.浅谈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J.种子科技,2021,39(23):117-118.李丹,卢嘉威,何少芳,等.智慧农业生产示范管理服务平台设计与应用J.现代农业装备,2020,41(4):48-54.摘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不断进步,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在各个行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大田玉米的种植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大田玉米的实时管理,以此有效提高玉米种植与栽培的效率。该文以智慧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切入点,重点分析大田玉米高产栽培过

12、程中应用信息化技术的要点,以期对相关人员提供必要的理论借鉴。关键词:大田玉米;信息化技术;高产栽培;要点近年来,随着国家农业政策的逐渐完善与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大田玉米种植效率、经济效益也在随之而增加,与此同时,信息化技术在玉米种植中的应用,使原有的种植模式得到了进一步创新,实现了种植全过程的实时监控与管理,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1信息化环境下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信息化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体现之一就是精准农业,其主要是利用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对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实施全程监测以及管控,从而达到精准育种、精细化管理的目标。玉米作为靖边县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在高产栽培的过程中应用信息化技术,

13、如定位技术、传感器技术,能够对大田玉米的生长周期实施动态化监测,减少广大种植户的工作强度,利用智能化的种植管理,有效避免病虫害对玉米生长造成的影响,为玉米的稳产高产提供重要技术保障川O2大田玉米高产栽培中应用信息化技术的要点2.1 合理选择地块通常情况下,耕翻土层的深度应该在20Cm以上,但是从靖边县大田玉米种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玉米栽培的面积较大,种植户在耕翻土壤的过程中比较“粗放”,底土深翻技术工作做的不全面,土层中仍然残存前茬玉米根,因此对高产种植的效果也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为此,应合理使用信息化技术于土壤耕翻环节中,测定出较为理想的耕翻深度;还可以使用无线通讯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状

14、态监控传感技术等,对土壤的面积、翻耕深度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并测量出准确的深耕数据,为种子的迅速萌发创造优越的生长环境2。2.2 人工智能选种玉米种子的处理是种植玉米过程中极其关键的环节之一,首先,随着信息化仪器设备的出现与应用,农作物育种数据能够直观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且得到的育种数据与单一性的田间性状结果有一定的区别,并包含栽种区域的环境条件、水分条件、土壤肥力状况以及影响玉米生长因素等相关数据,在选择玉米品种时可以利用以上数据作为参考依据,保证品种选择的针对性与合理性。其次,利用人工智能对种子进行处理。例如对天气情况进行智能化预测,在合适的天气内实施晒种处理,晒种23天后将种子与化学药剂

15、进行混匀和浸泡,同时运用智能技术提高药物搭配的精确性,使种子达到最佳的育种效果。2.3 合理施肥与种植密度控制针对于地膜覆盖种植的玉米而言,应施入经过腐熟后的农家肥,在整地时可以适当的加入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肥料的施入量也需要根据种植的密度来确定,利用智能化系统判定适合玉米的种植密度,并按照科学的比例施入肥料,以确保施肥的效果。利用计算机视觉扫描技术对玉米的种植密度进行检测,不同玉米种类间的种植密度也有一定差异,但玉米普遍需要较大的种植密度,约为35004000株/667m2。在实际种植过程中,种植户应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土壤条件、天气环境等各种因素,按照大数据分析后的结果相应调节栽培密度,以保

16、证玉米品种有充分的生长发育空间。2.4 监测田间管理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及卫星导航系统,可以对玉米种植区域实施全过程的监控。前期管理时可利用远程监测技术开展查苗以及补苗工作,若有缺苗现象可利用移栽的方式实施补苗措施,并注意在补苗过后为种苗提供足够的水分。在中期管理方面,主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施肥中的需水量进行严格的把控,在中期施肥时应选用肥效强、水分高的化肥,同时结合科学的灌水技术,可采用自动灌水、循环浇水等方法,以提升水的利用效率和浇水精准度。2.5 防治病虫害发生比较频繁的玉米病虫害,如大小斑病、锈病、黏虫以及地下害虫等,这些病虫害不仅会对玉米的植株、叶片带来影响,致使玉米出现减产、减质,甚至

17、还会出现绝收的现象。而信息化技术在病虫害防治环节的应用,能够将病虫害的发生范围进行合理的分析,例如利用病虫检测设备扫描田间的病虫害类型,再利用互联网系统寻找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防治,从而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3结语在农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为有效实现大田玉米高产、稳产的目标,应注重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在大田玉米种植过程中的合理应用,从而为玉米的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持。与此同时,在地块与品种的选择、整地措施、播种、田间管理与防治病虫害等方面,也应积极应用各个类型的信息化技术手段,为玉米的顺利生长构建适宜的生长环境,推动玉米种植业的现代化进程。参考文献:1弓文香.农业信息化背景下玉米栽培促高产的技术应用J.农业工程技术,2021,41(30):39-40.2马晓鹏,曙光.依托农业信息化技术提高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农业工程技术,2021,41(24):65-66+6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