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理工精神病学基础教案03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321469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1.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北理工精神病学基础教案03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华北理工精神病学基础教案03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华北理工精神病学基础教案03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华北理工精神病学基础教案03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华北理工精神病学基础教案03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北理工精神病学基础教案03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北理工精神病学基础教案03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程名称中文精神病学基础英文Basisofpsychiatry授课对象2019级精神卫生专业本科层次课时2学时授课周节第工教学周周三第3-4小节上课教室东二5教室授课章节笫三章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一描述性研究二分析性研究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目标:掌握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的概念熟悉描述性研究及分析性研究方法教学要求:掌握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的概念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的概念教学难点:分析性研究方法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举例法教学手段:电化教学(投影、幻灯、照片)教学重点中的概念,主要通过幻灯片形式以及讲授方法为学生讲授;教材与教具

2、教材:精神病学基础,主编江开达,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教具:多媒体课件专业词汇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epidemiologyofmentaldisorder)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study);分析性研究(analyticstudy)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引言部分:介绍什么是流行病学及其研究的范围,引出这节课要讲的内容。10分钟基本部分:68分钟笫一节概述(28分钟)一、流行病学的发展历史及其概念(3:钟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概念(5万钟三、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的目的四、特殊性UO4匚笫二节流行病学研究方法(40分钟)一、描述性研究:20分钟二、分析性研究.20分钟结束部分

3、:强调重要概念,提示下节课继续讲授第三章内容,要求学生做好课下预习与复习。2分钟授课内容目的教法时间注解第三章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案例法、10,流行病学是医学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其研究讲授法对象由传染病、急性病,扩展到研究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研究内容并扩大到研究人群的生理异常、意外伤害以及遗传等与健康有关的问题成为一门研究疾病分布,探索并验证病因与评价防治措施的学科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已成为当代精神疾病研究工作的一个新的领域。第一节概述一、流行病学的发展历史及其概念早期的流行病学:主要是研究各类传染性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分布的规律和频率,从而提出防治措施的一门学科。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

4、概念案例法、讲授法283,现代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以及制订预防、控制和消灭这些疾病对策与措施的科学。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概念5z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是将流行病学的基本方法应用于精神卫生领域。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发展的背景1.一些欧洲国家要求地方社区为精神病人提供照顾的立法,因此需要了解精神病人的数量、病情以及他们的情况和要求。2.医学遗传学的发展,开展对精神病人家系研究,因此需要对社区人群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3.随机抽样技术的应用,使研究人员能对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从而得到更准确的研究结果。三、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的目的10(一)描述

5、各类精神疾病的人群分布情况,作为制订防治措施的依据和判断防治工作的效果。(二)探讨疾病的病因及性质。(三)探索各种精神疾病发病诱因,以及影响病程及预后的因素。(四)了解某些疾病完全的临床相以及描述其自然史四、特殊性(一)精神障碍诊断和分类系统的特点(二)病例检出方法的标准化是流行病学调查的前提(三)危险因素研究是精神障碍流行病学始终关注的热点(四)慢性疾病的纵向研究是最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之10,授课内容目的教法时间注解笫二节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类型: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一、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studies)是描述某地区、某特定人

6、群中某种疾病发生或死亡的频度及其变化趋势;包括描述疾病的各种分布特点,可疑的流行因素,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等。 (一)现况研究 (二)疾病监测 (三)随访研究 (四)历史资料分析(一)现况研究:现况研究又称横断面调查(cross-sectionalstudies)。是在某一特定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采用统一诊断标准,在特定时间(某时点或一短的时期)内,收集疾病资料,并同时收集社会人口学、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资料,以描述疾病分布以及某些因素或特征与疾病之间的关联。1、普查 优点:由于调查所有成员,所以在确定研究对象上比较简单;数据对疾病的流行因素研究有一定的启示。 缺点:普查对象多,调查

7、期限短,难免漏查;调查质量不易控制;对患病率低,诊断技术复杂的疾病不易开展。2、抽样调查根据抽取样本所调查出的结果可以估计出该人群某疾病的患病率,或某些特征性的情况。目前所使用的抽样方法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级抽样。(1)单纯随机抽样(simplerandomsampling)是按一定技术程序以同等概率抽样。随机化需要一定的技术来实现,抽签法,随机数字表法,计算机提供随机数字法均可采用。(2)系统抽样(systematicsampling)是按一定比例和一定顺序,机械地每隔一定数量抽取一个观察单位的方法。(3)分层抽样(StratifiCdSamPIing)是将总体

8、按调查对象的不同特征分成不同层次,再按一定比例分别由各层抽样,然后将各层样本合成一个样本。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熟悉发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案例法、讲授法4020,10,授课内容目的教法时间注解(4)整群抽样(clusterSamPling)是随机抽取若干个群体,被抽到的群体中全体成员均为调查对象。(5)多级抽样(InUlti-StageSamPling)又叫多阶段抽样。就是将调查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阶段进行抽样。特点是,在对超大而又复杂总体调查的抽样中实施和管理更加方便,且不需要对每级抽样单位编制完全的抽样框。3、误差(1)抽样误差:因抽样产生的样本指标(统计量)与总体指标(参数)存在的差异。(2)系

9、统误差:有某种固定的原因导致的,使测量结果偏高或偏低。4、样本大小估计样本量大小的因素:对调查结果准确性要求高,即容许误差小,则样本量大。预计现患率或阳性率高,样本量小。5、表示疾病频度的指标(1)患病率(prevalencerate):为某一时点(或时期)受检人口中患有某种疾病人数的比例。患病率又可根据调查期限是按时点还是时期分为时点患病率(pointprevalence)和期间患病率(periodprevalence)。(2)发病率(incidencerate):表示在某一时期内,暴露人口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发病率是用来衡量某时期一个地区人群发生某种疾病危险性大小的指标。(新发)(3)

10、病残率:表示在一人群中,一定期间内每百(千,万,十万)人中实际存在的病残人数。(4)死亡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的频率,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5)潜在减寿年数(PYLL):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6)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生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和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是衡量疾病负担的主要指标。(7)质量调整寿命年(QALYS)是用生命质量来调整期望寿命或生存年数而得到的一个新指标。二、分析性研究分析性研究(analyticstudies)是一种检验可疑因子与疾

11、病之间是否有统计学关联的特殊研究方法。其特点是在研究开始前的设计中,已设立了可供比较分析的两个组,通过比较分析两组资料的差异,并借助于病因推断技术,从而达到探索和检验有关疾病病因假设的目的。案例法、讲授法10,510,20,授课内容目的教法时间注解1.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某疾病的患者对照组:不患该疾病并具有可比性的个体搜集既往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暴露史,测量和比较患病者与未患该病的对照者暴露于某可能危险因素的百分比差异,并经统计学检验来确定这些因素是否与该病存在关联,从而推断出可能的一个或多个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是:适用于罕见疾病的病因研究;研究样本需要的数量较少;一次性研究可探索多种病

12、因假设;省时、省力,能充分利用信息。其缺点是:研究中控制选择性偏倚和回忆偏倚的难度较大;对照组的选择较困难;一般病例和对照的选择不是来自于某个人群,所以不能估计疾病率。匹配(matching):是病例对照研究中选择对照使其在一定特征上与病例相同的方法。常用的匹配变量有年龄、性别、民族、地区等。匹配的方法:a)个体匹配:一个病例配一个对照(1:1配对)或多个对照(LM配比)的方法b)频数匹配:也叫群体匹配、成组匹配,即在选择对照组时,使所要求匹配的因素在所占比例上与病例组中的一致。如病例组中男女各半,65岁以上者占1/3,则对照人群也如此选择。c)个研究同时包含几种匹配形式时,叫混合匹配。其中最

13、常用的是1:1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分析步骤如下:(1)将资料按2x2表格式整理,用来表示暴露与疾病之间的联系。(2)比较两组资料中有暴露史的比例,即比较a/a+c与b/b+d之间是否有差异。卡方检验,如果差异显著,说明暴露因子可能与疾病存在关联。(3)计算相对危险度(relativerisk简称RR)和比值比(OdCIratiO简称OR)来估计某个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联强度。2.群组研究群组研究(COhOrtstudies)又称队列研究、定群研究。案例法、讲授法10,10,授课内容目的教法时间注解是将特定人群分为暴露于某因素与非暴露于某因素的两组,追踪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某病的发病率,如

14、果两组的发病率经统计学检验确有差别,则认为该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关联。群组研究的优点是:可以直接获得两个组的发病率;在发病之前已收集了有关暴露的资料,可避免偏性;可获得多种结局的资料。主要缺点:观察时间较长;实施难度较大;不适用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研究。教学参考资料教师参考:精神病学,沈渔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精神病学,李凌江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精神病学简明教程,姜佐宁北京:科学出版社变态心理学第9版,主译:汤震宇邱鹤飞2005年7月第1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学生参考:专业书籍:精神医学,王祖承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专业期刊:中华精神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有关网址:中国心理治

15、疗师,中华精神卫生网思考题与作业思考题:1、如何理解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2、谈谈你所见过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作业:1、请简述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的目的和用途?2、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有哪些?3、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定义?其它说明教学效果与课后分析课程名称中文精神病学基础英文Basisofpsychiatry授课对象20m级精神卫生专业本科层次课时2学时授课周节第M教学周周五第3-4小节上课教室东二2教室授课章节笫三章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第二节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三实验性研究四理论性研究第三节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的实施过程第四节国内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概况第五节精神障碍的遗传流行病学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

16、目标:熟悉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实施过程了解国内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的概况教学要求:熟悉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实施过程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实施过程教学难点:国内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概况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举例法、图解法教学手段:电化教学(投影、幻灯、照片)教学重点中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实施过程,主要通过幻灯片形式以及讲授方法为学生讲授;国内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概况主要通过幻灯片及照片图解的方式为学生讲授。教材与教具教材:精神病学基础,主编江开达,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教具:多媒体课件专业词汇信度(reliability);效度(validity)

17、偏倚(bias);评定者间信度(inter-raterreliability)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引言部分:复习上节课所讲内容,介绍这节课所讲内容基本部分:73分钟第二节流行病学研究方法(10分钟)三、实验性研究7T钟)四、理论性研究笫三节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的实施过程(30分钟)笫四节国内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概况(23分钟)笫五节精神障碍的遗传流行病学(10分钟)结束部分:总结这节课所讲内容,提示下节课所讲内容,要求学生做好课下预习与复习。2分钟授课内容目的教法时间注解三、实验性研究通过讲解案例教学10,实验性研究(CXPeiInCntaIstudies)又称流行使学生能法、视频病学实验。够掌握流

18、多媒体教实验性研究具备四个基本特征:设立对照组;随行病学研究方法学法、讲授法T机分组;人为干预;前瞻追踪。缺少任一特征的实验性研究均称为类实验。实验性研究多用于验证病因,评价预防措施,考核药物疗效等。四、理论性研究包括流行病学数学模型和理论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数学模型是在已知某疾病的流行过程、影响流行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制约关系的基础上,用数学表达式定量地阐述流行过程的特征,并以实际的流行过程进行检验和修正,从而建立了流行过程的理论,并促进流行机制和理论的发展。第三节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交的实施过程一、调查设计中的有关问题首先要制订严密的设计方案L明确调查目的。2 .确定调查范围(包括哪些病种),调查

19、的单位(以个人或以住户或以团体为单位)和调查的内容。3 .确定抽样框架(samplingframe),抽样方法和调查程序。4 .明确诊断标准5 .各种调查工具(instrument)及表格(SChCdUle)的制订,并对各种工具进行评价。二、评价工具的标准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需要一个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的筛查工具,对调查人群作一初步筛选,然后对筛选阳性者进一步明确诊断。1 .可靠性(信度):是对测定工具所测定结果的稳定性的度量。影响工具可靠性的三大因素:测定内容、测定时间和测定人(1)重测信度:相隔一段时间,再用同一工具测定同一组调查对象,比较两次测定结果的一致程度。(2)评定人员之间的一致

20、性:不同评定人员对同一组调查对象同时进行评定,看其一致的程度。测定评定人员一致性的方法有配对一致率,卡帕值,组内相关系数等。2 .真实性(效度):是指工具所测结果与真实情况的吻合程度,也就是测定工具的准确性。3,3015z授课内容目的教法时间注解测定效度包括两个成分,即灵敏度(发现真阳性的效率)和特异度(发现真阴性的效率)。(1)灵敏度(真阳性率):有病而被筛查出的(2)特异度(真阴性率):无病而被判无病的(3)假阴性率:有病而被判为无病的(4)假阳性率:无病而被判为有病的三、实施调查前的准备工作1 .在确立调查设计方案的基础上,编写调查手册或指南,印刷各种调查表格。2 .确定调查人员并组织培

21、训。3 .收集调查地区社会人口学资料。4 .做好调查组织工作。要与调查地区的行政领导取得联系,并做好各方面的宜传工作,使群众了解调查的意义,取得配合。5 .做预调查,熟悉调查程序。通过试点调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后,开始全面调查。6 .做好经济预算。四、一致性检验尽管在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中,所使用的工具多为标准化的,但在使用过程中还可能出现不一致。L卡帕值:是在去除机遇一致概率之后,实际观察到的一致概率与理论的一致概率之比值。2.组内相关系数:是主要用于评定连续性资料(定量资料)的一致性检验方法。15z通过讲解案例法、23,第四节国内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概况近年来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发展很快

22、,主要因为有了国际通用的诊断分类系统,标准化精神状况检查工具、词汇,并应用了当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在研究设计上重视了社会人口学、生杰学、社会环境及社会心理因素等对精神疾病的影响。1958年:全国第一次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之后,在一些省市曾进行过多次精神疾病患病率调查,但由于调查方法和诊断标准不统一,调查结果之间可比性较差。1982年:为与国际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接轨,80年代中国引进了国际通用的标准化工具和诊断标准,并由IVHO在北京举办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讲习班,全国12单位组成协作组,于1982年在中国实施了第一次全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1993年:实施了第二次全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一、

23、1982年全国12地区和1993年全国7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使学生能够了解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概况讲授法授课内容目的教法时间注解1 .精神障碍总患病率2 .几种主要精神障碍患病率二、各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在全国两次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协作调查之后,未参加协作的一些省市地区参照全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开展了本地区调查。三、老年期痴呆和老年抑郁症流行病学研究L老年期痴呆患病率3 .老年期痴呆随访研究4 .老年抑郁症患病率5 .老年抑郁症随访研究第五节精神障碍的遗传流行病学任务:L所研究精神障碍是否有家族聚集性。2.研究精神障碍家族聚集性产生的原因。3.精神障碍在家系中的传递方式。4.提出精

24、神障碍的预防策略和措施。一、群体研究:研究环境与遗传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包括发病率在时间、地点、出生季节、胎次等的变化,以及比较疾病易感基因在病例与对照分布的关联。二、家族聚集性研究判断标准:L患者亲属的患病率或发病率高于对照亲属或普通人群。2.有家族史患者亲属的发病率高于随机人群患者亲属。3.与患者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4.数量性状亲属对之间的相关大于非亲属对。三、双生子和寄养子研究:用于区分遗传和非遗传病因。寄养子研究是通过比较寄养子与其同胞及其生身父母某疾病或性状的相似性和与其寄养同胞或养父母的相似性,可以研究在某种疾病或性状发生中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对作用的大小。四、

25、遗传方式的研究:由于实际遗传方式较复杂,采取简单化模型,即证实单位点的存在。五、易感基因的定位近年来应用全基因组扫描的方法来进行疾病基因定位。六、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遗传与环境相联系,基因可能影响个体对高危环境的选择、修饰机体对环境因子的易感性。通过讲解使学生能够了解精神障碍的遗传流行病学情况案例法、讲授法10,教学参考资料教师参考:精神病学,沈渔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精神病学,李凌江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精神病学简明教程,姜佐宁北京:科学出版社变态心理学第9版,主译:汤震宇邱鹤飞2005年7月第1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学生参考:专业书籍:精神医学,王祖承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专业期刊:中华精神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有关网址:中国心理治疗师,中华精神卫生网思考题与作业思考题:1、如何理解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2、谈谈你所见过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作业:1、请简述进行精神症状、心理和社会因素测量时的注意事项?2、精神障碍遗传流行病学的任务主要是解决哪些问题?其它说明教学效果与课后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