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生基础厚植与博士学位论文创新 附图书馆如何加强博士学位论文的开发与利用.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321750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68.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博士研究生基础厚植与博士学位论文创新 附图书馆如何加强博士学位论文的开发与利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博士研究生基础厚植与博士学位论文创新 附图书馆如何加强博士学位论文的开发与利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博士研究生基础厚植与博士学位论文创新 附图书馆如何加强博士学位论文的开发与利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博士研究生基础厚植与博士学位论文创新 附图书馆如何加强博士学位论文的开发与利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博士研究生基础厚植与博士学位论文创新 附图书馆如何加强博士学位论文的开发与利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博士研究生基础厚植与博士学位论文创新 附图书馆如何加强博士学位论文的开发与利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士研究生基础厚植与博士学位论文创新 附图书馆如何加强博士学位论文的开发与利用.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博士研究生基础厚植与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摘要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当下博士生教育和博士学位论文指导的主题追求。在博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厚植博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学科通识基础,既是提升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水平的现实事务,也是确保博士研究生未来学术职业生涯保持创新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关键词创新;博士生教育;学位论文;专业基础创新已经成为当下我国博士生教育的主题追求,并已贯穿到我国博士生或考试或审核的招生审查、课程设置与教学、科研实践训练、博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写作以及学位论文答辩等博士生教育的环节和活动之中。现结合本人的博士生指导实践,就博士生培养中的专业基础与通识基础厚植、博士研究生学位论

2、文创新,谈几点认识。一、博士研究生专业基础厚植的必要性及实施原则(一)专业基础厚植的必要性“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在博士生指导与教育实践中,厚植博士生的研究基础,既是指导博士生顺利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的必要内容,也是在有限的学习时限内提升博士研究生研究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博士生的专业基础如何,不仅决定着其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期间研究性学习的质量,影响博士学位论文创新的水平,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博士研究生未来学术生涯的水平和高度。一般来说,通过或考试录取制、或申请审核制被录取为某一专业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已经为从事相关专业的深度学习和专业研究做了相对充分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准备。一些具有

3、相当工作或专业实践经历,或已在某一专业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博士生研究生,更为关注开展具体的专业问题探究,相对容易忽略专业知识基础的进一步完善,似乎专业知识基础已不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加之当下我国部分院校有关博士研究生学习与评价体系中强调学术论文发表,明确规定将发表不同数量不同级别的论文作为满足博士论文答辩资格或学位授予资格审查的刚性要求,进一步强化了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发表意识。作为博士研究生的一项学业或学位授予资格考核要求,要求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升而言,有其必要性。但若引导或指导不当,或者将学术论文发表数量与博士学位授予资格审查联系起来,则

4、是当前需要破解的问题。研究生若不能正确处理专业知识学习、科研素养提升与论文发表的关系,可能更多地从方便论文发表的角度,而不是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准备基础,从进一步完善夯实自身专业知识基础的角度阅读相关专业文献。多发论文、快发论文以满足相应的学位资格审查要求成为第一要务。再加上在研究生就业或求职的过程中,用人单位也更多地以研究生学术论文发表情况作为是否聘用或录用的“硬条件”,“要么发表,要么出局”,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博士研究生学业生活的第一法则。个别博士研究生抢抓热点问题,热衷于作“短平快”式的学术研究和论文发表,文献阅读的浅层化、碎片化及功利化现象突出。当前.,破除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资格审查或学业

5、评价中的“唯论文论”,解除论文发表与论文答辩或学位授予资格审查之间的刚性联系,将论文发表作为一项鼓励性而非强制性、形成性而非终结性的学术评价要求提出,建立更为多元的能够充分反映不同学科特点的学术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博士生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基础的厚植事务上,需要引起决策者与指导教师更多的思考。关于博士学位授予资格,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从三个层面作出规定:一是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二是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三是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其中“基础理论掌握”上的“坚实宽广”要求和“专门知识”上的“系统深入”要求,均指向研究生专业基础的厚植,表明博

6、士研究生只有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才能为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和在科学或学术上做出创造性贡献奠定理论和专门知识之基础,同时为博士研究生在完成学业步入职业岗位后具有可持续性、可拓展性且不断提升的科学研究能力提供了基础。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博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内容即是开展研究性和创新性的学习与探索活动,而“创新性”绝非研究者“灵光闪现”的结果,而是研究者基于自身较为丰厚扎实且富有深度的专业知识,就学科基础理论问题、社会教育实践问题开展深入研究的结果。(二)博士研究生专业基础厚植的实施原则作为一项普遍性的学习要求,在具体到每一位博士研究生的时候,我们在不

7、断探索的基础上,逐步积累起厚植博士研究生专业基础的两项基本原则,即“因材施教,注重引领二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在课程教学和研究生日常学习指导中,尽可能以查阅学生档案、访谈讨论以及细致观察等手段,全面了解每位博士研究生的学科基础、专业背景、学术志向、知识结构、科研能力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譬如对于非教育专业出身而又有志开展西方大学史问题研究的博士研究生,在制订培养方案或指导计划时,我们一方面建议补修西方大学史硕士研究生课程,同时在西方教育哲学问题研究和西方教育史研究专题课程内容设计上,注重体现希腊城邦哲学与西方古典教育、中世纪教父哲学、经院哲学与中世纪教会教育、经验主义哲学与近

8、代科学教育、理性主义与现代教育等能够体现外国教育哲学基础的重点内容,拓宽学生的学科知识视野。同时.,基于相关高等教育名著的阅读与讨论,聚焦西方大学历史演进、哲学基础、大学理念、学术专业、大学治理等专题进行深度研讨。在引领博士研究生实施文献深度阅读和课程教学中,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注重向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广博的知识图景,注重对学科知识作谱系学的展示和阐述,注重向学生介绍某一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和问题来源的学科基本面,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逐步实现对相关专业问题的知识还原和历史拓展,如对“大学学术自由”问题,不但引导学生从科学研究活动的特殊层面认识“学术自由”内涵及其对现代教师职业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意义,

9、还注重从思想自由、信仰自由与学术自由的理论联系、大学学术自由与中世纪大学作为一种学术行会的历史联系、大学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以及科学研究活动结果的非预期性和试误性特点、学术自由理论与学术自由制度建设的关系、历史和现实中的学术自由案及其判决等层面实现深化性和延伸性理解。所谓“注重引领”,是指在博士研究生学习指导实践中,引领学生立足学科前沿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现实的教育问题保持敏感性,具有运用学科基本理论理解、分析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主动性。如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以来,高等教育发展步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在高等教育实现规模扩张的同时保障高等教育质量,成为国内高等教育亟

10、待理清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为回应这一需求,注重引领学生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中世纪大学发展以降人类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结合美国学者克尔在解释“多元化巨型大学观”时,曾就有关人类大学(观)的演变历程所作的描述:“大学观是一个居住僧侣的村庄。现代大学观是一座城镇座由知识分子垄断的工业城镇。多元化巨型大学观是一座充满无穷变化的城市J从历史与理论相结合的视角,阐述高等教育实现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的迈进所具有的教育民主化意义,阐明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内容,辩证分析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内涵式发展的对立与统一关系,理解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之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意义。国家图书馆如何加强博士学

11、位论文的开发与利用摘要博士论文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国家图书馆对博士论文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收藏,而应该是深层次服务,最终实现博士论文全部信息资源的全面开发和利用。为此,提出4wT建议:扩大博士论文的收藏范围;全面揭示博士论文的信息;完善博士论文的共建共享;加强博士论文的出版发行;建立博士论文的网络交流平台。关键词博士论文深层次服务开发利用1导言自1981年正式实行学位制度以来,随着社会对科学知识需求的不断加大,我国接受研究生教育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从首批18名博士发展到2006年的36247名博士。由于博士论文具有内容专深、选题现实等特点,因而近年来倍受读者的关注和青睐,在图书馆界受重视的程度也在不

12、断提高。但是这部分珍贵的文献,却并没有被充分利用。国家图书馆作为教育部指定的全国博士论文收藏中心,有义务也有能力在博士论文的开发利用中起到带头作用。本文探讨作为国家图书馆,如何带领全国各论文收藏机构,对博士论文由简单的收藏模式,转变到对博士论文的深层次服务中来,最终实现博士论文信息资源全面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博士论文的应有价值。2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利用现状不姜丹H及M,4II木使用M*体僧*未1W!XM*rtIHf*便两 *11个人UQ*住网的g”*g1afltni吊twm 由 IWwt c tfWAftHJ8MFMUfl;人.板HIW用8 c TW W 域Aft)S3工7eGMr燎木使用拿统

13、用*RftGtX7iU!no曷或” 在KifcUW32保再8制但容联 wSA侵用M在欠偿注 b笑名事气川rft*KdMtMtWWJ4坪箫&3内已侵Mm*依怆文1“日IUl式字用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指定的全面收藏和整理我国博士论文的专门机构,专门设置学位论文收藏中心,根据博士学位论文的特点,制作博士论文书目数据提供读者查询;开辟了博士论文文库阅览室,为读者提供包括博士论文在内的纸质版学位论文阅览服务;建立了博士论文全文影像资源库,提供博士论文全文前24页的展示浏览。同时,国家图书馆还注重加强对博士论文二次文献的编写工作。早在1990年,国家图书馆就编辑出版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提要一书,该书

14、分两本,分别介绍了1981年至1990年期间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博士论文7000余篇。2007年,国家图书馆又编辑出版了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提要(人文社会科学部分,2005),收录5600余篇。出版社名称代名出康年石油工业出版社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研究/那学位论文摘要汇编.第集,与泊火然气(石油勘探开发科i院研究生郁啜土生.博1:生论交法麦)1990石油工业出版社八泊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学位沦文摘婴汇编.第二集,油(田钻井1990石油r&出版社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学位论文摘要立:编第三集1994表2博士论文摘要编篡出版情况3博士论文的开发利用作为国家图书馆,如何充分利用代表国内最

15、前沿学术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博士论文,为知识学习、信息传播和教育发展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引导读者最大限度地使用这种文献资源,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仅仅通过图书馆阅览的方式来介绍博士论文,读者面还是非常有限,博士论文的内容也不能充分被利用。以国家图书馆为例,2006年接待查阅学位论文的读者人数为47088人,甚至还不足2006年全部毕业研究生人数的20%o国家图书馆应该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开展深层次服务,为博士论文的深层次开发利用尽自己的力量。3,1扩大收藏范围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的收藏范围包括大陆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博士学位论文、台湾地区部分博士论文、部分海外华人华侨博士论文。除了大陆地区的博士

16、论文得到系统全面的收藏以外,其他收藏还有待改进。首先,作为专业的博士论文收藏机构,不仅应该收藏大陆范围的博士论文,还应收藏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博士论文。由于港澳台地区的博士授予不归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管理,收藏起来必然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增加收藏:1、直接索取。可以由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收藏中心直接和港澳台各学位授予单位或者下属图书馆、档案馆联系,索取他们的博士论文。2、交换。利用馆际交换的方式,国家图书馆与港澳台各学位授予单位图书馆进行交换论文。但是由于博士论文的版权不归国家图书馆所有,可以由国家图书馆或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出面与大陆各学位授予单位进行版权的协调。3、购买

17、。通过图书进出口公司等图书销售单位,直接购买港澳台地区已经处理过版权的博士论文。其次,国家图书馆在做好中国的博士论文收藏工作的基础上,也应该将收藏的范围进一步延伸。例如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及其国际地位的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海外中国学已经成了国际热点。海外中国学在相当程度上代表国际学术界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认识,影响国际社会及其学术界对中国问题的看法,加强对海外中国学的研究己经成为学术界共识。但是国家图书馆关于海外学者(包括华人、华裔和非华裔)研究中国问题的论文却没有收藏。所以国家图书馆在努力收集全球华人博士论文的同时,还应有计划地逐步将亚洲乃至全球范围内研究中国学的博士论

18、文全面收藏。3,2全面揭示信息国家图书馆现在的书目数据可以通过题名、作者、导师、学科专业、 学位授予单位、授予时间这些信息检 索到相关论文。随着图书馆的发展, 对书目数据的要求也不断变化。 MARC作为保存书目信息的方式,其 包含的内容也应随之不断加强。为了增加博士论文信息的深度和 广度,更加充分地揭示博士论文信息, 让读者通过书目数据就可以更全面地 了解博士论文全部内容,应该将博士 论文的摘要、目次、参考文献等信息 放到机读格式中。我国台湾地区早在 上世纪末就已经将学位论文的摘要、 目次、参考文献等信息,放到机读格 式中。具体来说,国家图书馆博士论 文MARC数据除了现在的这些著录项 目,还

19、应该在MARC数据的3字段增 加对摘要、目次、参考文献、基金或 项目等信息的揭示;同时为了丰富研 究生及导师个人信息,让读者通过书 目数据就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研究生和 导师的情况,方便进行人称规范,应 该将研究生及导师的出生年月、性别、 籍贯、民族等个人信息放到机读格式 中,具体来说,应该在MARC数据的 7字段增加研究生及导师信息的揭示, 如表1所示。3, 3资源共建共享作为国家图书馆,要逐渐完善自 建数据库。具体来说,国家图书馆博 士论文全文影像资源库现有博士论文 近10万种已完成影像扫描,但和现在 的博士毕业生人数相比,数据库的进 度还需要继续加快,同时,还应该采公油r业出版计石油勘探开发

20、舁学研究院研究生部宠仪论文要汇编.第Fl集1998行油工业出版M中PUi泊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究生部学位 论文”要W : 0 .第五集:1996 - 20022003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相建省优秀博1:学位论文我要1999清华大学出版社湎华大学博1:学位论文摘要汇第:191988 年(清华大学1 -18年通过博士论文芥解 并授F博1与位的研究斗论文摘要8 CD1991清隼大学出版M沛华大学博L学位论文摘汇仪购r1993清华大学出版社消隼大学博I学位论文摘要r编I9W1993清隼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博L学位讫文摘要汇编19M年1994清华大学出皈社衅大学博1:学位讫文摘要iE0182 2002中国

21、农业大学中国农,大学博上学佗论文摘要. 1财尔1999取其他方式直接获取电子版博士论文。例如,争取得到学位授予单位或者博士本人的许可,获取博士论文的使用授权,直接使用博士自己的电子版,既提高了数据库的制作速度,又避免因扫描带来的误差。国家图书馆还可以借助联合编目的力量提高博士论文的编目速度。国家图书馆全国联合编目中心现在拥有学校成员馆数百家,如果这些成员馆都可以为国家图书馆提供博士论文的联合编目数据,在实现博士论文书目数据资源共建共享的同时,不仅提高了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编目的速度,也提高了文献信息和作者信息的准确性。3,4出版发行由于许多博士论文的选题直接来自国家各部委的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 攻

22、关项目,各类基金和攻关项目主持 单位通常要求项目承担者将最终成果 以报告形式公开出版。因此,近年来 博士论文以纸本印刷方式公开出版的 数量大幅增长。但是,在博士论文总数中能够出 版发行的所占比重仍然很低。截止到 2004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人数达到13 万余人,而能够正式出版发行的学 位论文仅3590篇。同时,虽然有40 余家出版社出版了不同数量的博士论 文,但是出版有一定延续性,达到一 定数量的出版社很少。而且出版方式 混乱,有的按学校出版,有的按学科8作#名男己使露3bZ移的M余那分木使用sz再射*ttm701个人名林一等同Je8f年代求使用$ K名字刘?碑的*开断式未使用SP 飘机构/Jt

23、Al本的冽S3规整汜M号ern$4”任方式已使用3牛期名作SMfflIKZW均放余格分木使用Mltn-/ C名*附加未使用Sf年代未使用*名字首字母的战开M式未使用东便用未使用*4 Jrft方式S学口板位名总点使用UI Ifl体匕券一等M如 (“机 WMim未使用S4*任方式火使用出版,甚至会造成重复出版的后果。国家图书馆应该发挥自己有出版社的优势,联合教育部、学位授予单位等相关机构相互沟通协调,建立一个有序的出版网络,尽可能多地出版博士论文,力争系统地对博士论文进行资助出版,全面揭示我国博士论文研究成果。由于博士论文内容专深,尤其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博士论文出版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全面、快速传

24、播数量巨大的博士研究生研究成果,应该全面编纂博士论文摘要。摘要通过较短的篇幅概括出论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揭示出论文的精神要义,反映出作者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的优势,便于读者掌握某一专业在某一时期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和内容。现已编纂出版的博士论文摘要如表2所示,但是统计发现,博士论文摘要的出版发行情况并不受重视,无论是结集出版还是在杂志上刊登,无论是按照学科门类还是授予单位出版,都缺乏连贯性。国家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自身既是博士论文收藏机构,又拥有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双重优势,一方面将2005年以后的博士论文摘要继续编辑出版,同时尽快地将1991年至2004年之间的博士论文摘要回溯出版。保证中国博士

25、学位论文摘要的连贯性和完成性。3,5网络交流平台作为信息资源中心的国家图书馆,应开辟一个专门的学术交流平台,提供一个能够迅速调整与更新的网络环境,集合海内外博士,介绍各自博士论文的内容,就各种议题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使专家学者能较及时地发现最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为各学科的发展建设献计献策。可以在图书馆学方面建立这种学术交流平台。目前,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在互联网、馆域网上向读者提供超过200TB的丰富数字资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与国家图书馆签署了合作协议;图书馆学专业博士后工作站也已经设立,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将图书馆学的学术交流平台建立起来。图书馆学作为一门应用科学,与图书馆的具体工作是分不开的。在这个学术平台上,图书馆学博士不仅可以方便与其他博士交流,更方便他们真实接触到图书馆的实际工作。而对于图书馆员,也比以往更容易学习到先进理论,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流程。4结语博士论文作为重要的科研文献资源,系统、全面、具体地反映了各学科专业前沿领域的科研成果和发展状况。加强对博士论文的开发利用,可以更好地提高博士论文利用率,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