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效应的文献综述与未来展望与同伴效应研究中问题回顾.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323260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伴效应的文献综述与未来展望与同伴效应研究中问题回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同伴效应的文献综述与未来展望与同伴效应研究中问题回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同伴效应的文献综述与未来展望与同伴效应研究中问题回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同伴效应的文献综述与未来展望与同伴效应研究中问题回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同伴效应的文献综述与未来展望与同伴效应研究中问题回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同伴效应的文献综述与未来展望与同伴效应研究中问题回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伴效应的文献综述与未来展望与同伴效应研究中问题回顾.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同伴效应的文献综述与未来展望【摘要】本文首先对同伴效应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进行了梳理。其次对研究者们提出的选择性问题、影像问题和相关效应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和建议。最后总结出研究同伴效应还要用更多的数据来做更多的模型研究分析,使得同伴效应的研究结果更加可靠。【关键词】同伴效应学业成绩Abstract:Firstly,thispaperreviewsthedevelopmenthistoryandresearchstatusofpeereffect.Secondly,somesolutionsandsuggestionsareputforwardtotheselectionproblem,ref

2、lectionproblemandrelatedeffectsputforwardbyresearchers.Finally,itisconcludedthatmoredataareneededtodomoremodelresearchandanalysistostudypeereffect,whichmakestheresearchresultsofpeereffectmorereliable.Keyword:peereffectsacademicperformance一、引言随着社(的飞速发展,同伴效应和其带来的影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研究者们认为同伴效应的研究对我国经济、教育及劳动力

3、市场等具有较高的意义。(叶星、熊伟,2017)目前,人们对教育非常重视,教育关乎着我国未来的多方面的发展,父母和老师也希望学生能够在同伴的影响下提高学业成绩。那么同伴效应是否存在呢?自Coleman(1966)通过研究发现同伴会对学生学业成绩产生影响(袁玉芝,2016)后,引发了大批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对教育中的同伴效应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因此,本文将对同伴效应的文献进行梳理。二、同伴效应的概念同伴效应,也称为同群效应,温斯顿和日蒙曼认为同群即同伴群体,这是由在交往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的个体与他人所形成的群体,如果个体会在同伴的影响下形成一定的表现或产生某种结果,那么可认为同伴效应存在(温斯顿、

4、日蒙曼,2003)o而教育领域中的同伴效应选择宿舍、班级或年级中的群体作为同伴群体,用同伴的表现行为对个体的表现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来分析同伴效应。(杜育红、袁玉芝,2016;袁玉芝,2016;梁耀明、何勤英,2017)o三、同伴效应的理论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一)理论发展历史高等教育中同伴影响的研究最早在西方社会背景下进行。Coleman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同伴作用是对学生成绩产生影响的第二大因素(CoIeman,1996)oHarris则认为,同伴作用是儿童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Harris,1998)oLudwig等(2001)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发现同伴效应在短期内提高了低收入家庭孩子

5、的学习成绩,但SanbOnmatSU等(2006)以进入LUding等(2001)计划的四到七年的家庭为样本,却发现对低收入家庭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同伴效应并没有显著影响(崔静、冯玲,2017)o杨针的研究表明同伴效应存在但不显著(杨针,2009)oPOldin等(2015)只在大学好友或学习伙伴之间发现同伴效应。(崔静、冯玲,2017)袁玉芝通过OLS模型分析指出:同伴学业水平越高,对个体的学业成绩影响越好(袁玉芝,2016)o但权小娟指出:美国等国家使用的OLS模型在我国并不适用。她通过交叉随机效应模型研究显示同伴影响显著并稳定地存在(权小娟,2015)o(二)研究现状很多研究者对同伴效应进行

6、了研究分析,但结果表明同伴效应是否存在的结论不尽相同,研究结果还没有形成统一。目前来看,研究结果总体上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矛盾:首先,部分研究指出同伴效应是存在的,但也有不少研究显示同伴效应不存在;其次,关于同伴效应的性别差异影响的研究结果相互矛盾。同伴效应对于男性学生的影响更大还是对女性学生的影响更大?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梁耀明、何勤英,2017;权小娟,2015)四、现有研究述评面对相互矛盾的研究结果,究其原因,学者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第一,同伴群体的定义不同。比如当验证同伴效应在同学之间是否存在时,很难准确指出同伴群体,它是指整个班级里的同学还是指同一个小组的同学?目前对于相

7、关群组的定义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明(崔静、冯玲,2017)c第二,研究选择的统计模型不同。例如,如果用线性模型研究,只能得出同伴效应对学生的正负影响性;而采用非线性模型,研究结论则还会显示不同学生受同伴效应的影响程度不同。此外,研究者们大多认为在研究同伴效应时主要会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体进入同伴群体圈子时存在选择性的问题;第二,同伴群体和个体之间还存在映射问题,这是指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第三,如果有某些原因导致相似的学生集中到一起,即使没有同群效应,我们也会观察到学生成绩与同伴效应正相关,然后误认为同群效应存在并且显著,ManSki将这种关系定义为“相关效应”(权小娟,2015;梁耀明

8、、何勤英,2017;叶星、熊伟,2017;ManSk21993)。五、总结与未来研究展望针对以上研究者们总结提出的选择性问题、映射问题以及相关效应这三个问题,本文认为:首先,个体可能会有选择性的进入到一个自己喜欢的群体,例如喜欢弹钢琴的学生去参加钢琴辅导班,成绩好也许是兴趣使然,我们不能够分辨出成绩好到底是因为自身的偏好原因使得成绩变好还是由于同伴的作用影响使得成绩变好。所以为了排除选择效应而准确的衡量同伴效应,我们可以选取宿舍里的群体作为考查檬本。宿舍的人员分配是随机的,因而不存在个体对群体进行选择产生选择效应。权小娟、张羽等研究者就采用了宿舍群体作为样本对此进行研究。第二,个体在受群体影响

9、的同时,同样会对群体产生影响。如果群体的成绩会受到个体成绩的影响,同伴成绩是会变化的,最后测出的结论会是两者相互影响之下产生的结果,而不仅仅是的同伴对个体成绩的影响。并且同伴的成绩作为衡量同伴效应对个体影响程度的重要因素,如果使用受过个体影响的同伴成绩来解释个体的成绩,那么这样测出的同伴成绩和个体成绩是有误差的。所以我们可以假定个体不会对同伴群体产生影响,以个体刚进入群体时的同伴成绩作为同伴平均成绩,观察个体在进入群体后的成绩变化考察同伴效应。虽然这样的测量方法也不是完全的解决了影像问题带来的干扰,但相对而言会把误差减小一些。这与丁维莉(2005)等人的研究方法相似。第三,分班等有选择性的因素

10、造成相似的学生聚集到一起,导致无法得知他们本来成绩就好还是因为同伴效应的作用成绩变好。我们可以理解为,如果是本来成绩就好的学生分班进入到优秀的班级,同伴的成绩同样不错,那么我们容易简单的得出同伴效应存在并且显著,然而这并不是正确的结论。对此,我认为可以把个体在进入群体之前的成绩与进入群体之后的成绩结合起来,共同来衡量同伴效应。以进入群体前的成绩作为基数X,观察进入群体后的成绩XI,计算出X,分析个体的成绩变化来考察同伴效应。但是,也不排除有可能是个体在进入群体后,个体的家庭原因或者自身身体健康的原因会造成成绩不理想,这样我们就不能观察到同伴效应,也同样导致了研究结果的不准确。所以,在研究同伴效

11、应的时候,我们要排除非同伴因素造成的影响,因此,简单的线性回归是不能满足研究要求的,我们还要依靠于工具变量或者其他的研究模型来研究同伴效应。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研究同伴效应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要解决所有的这些问题得到一个准确的结论是很复杂也很困辘的,对于现在的研究技术和方法模型,只能解决其中某一部分,而每位研究者对同伴效应有不同的见解,研究者们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处理研究过程中的不同的偏误性问题,侧重解决的点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就不统一。而跟西方国家的研究相比,国内的相关研究还十分有限,而西方国家的制度体系大多都与我们不同,所以对同伴效应的研究我们应该从国内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的考察同伴效应,继

12、而为我国的教育以及社会经济领域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参考文献:1叶星,熊伟.国内外同群效应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17(04):83-88.2梁耀明,何勤英.大学生学业成绩的宿舍同伴效应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7(04):83-88.崔静,冯玲.同群效应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J1.商业经济研究,2017(10):101-103.4叶星,熊伟.国内外同群效应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17(04):83-88.5杜育红,袁玉芝.教育中的同伴效应研究述评:概念、模型与方法J.教育经济评论,2016,1(03):77-91.6袁玉芝.教育中的同伴效应分析基于上海2012年PISA数据J.上海教育科研,20

13、16(03):30-34+25.7权小娟.大学成绩的同伴影响研究:基于多层次模型的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05):66-76.宗庆庆,李雪松.基础教育中的同伴效应估计J.财经研究,2018,44(07):4-15.9杨仲.同伴特征与初中学生成绩的多水平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7(04):50-64+189.10丁维莉,陆铭.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是鱼和熊掌吗基础教育财政的一般均衡分析UL中国社会科学,2005(06):47-57+206.111JGordonC.Winston,DavidJ.Zimmerman.PeerEffectsinHigherEducationJ.

14、NBERWorkingPaper,2003(2)12Coleman,J.S.,Campbell,E.Q.etal.EqualityofEducationalOpportunityZ.WashingtonDC,OfficeofEducation,USDepartmentofHealth,Education,andWelfare,1966.13Harris,J.R.TheNurtureAssumption:WhyChildrenTurnOuttheWayTheyDoM.NewYork:TheFreePress,1998.14Manski,C.E.IdentificationofEndogenous

15、SocialEffects:TheReflectionProblemJ.TheReviewofEconomicStudies,1993,60(3):531-542.同伴效应研究中问题回顾提要同伴效应作为影响教育产出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被国内外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学高度关注。但是,由于同伴效应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给同伴效应的识别增加了很多难度,近些年来随机试验以及自然试验的兴起给因果关系的识别带来曙光。本文从同伴效应的概念出发,介绍同伴效应估计的一般模型均值线性模型。指出同伴效应估计过程中出现的三个主要障碍,分别是自选择、反向因果和机械关联性。回顾目前兴起的利用随机试验和自然试验识别同伴效应,从

16、而展望新的研究方向和未来的新进展。关键词:同伴效应;随机试验;自然实验;自选择:反向因果;机械关联性劳动经算学非常共同关注一个问题: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响学生的教育生产过程,从而决定其教育获得以及教育成就。总的来说影响教育的各种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学生个人的特征,如学生本身具有的能力特征影响了教育成就;二是来自家庭的影响,父母的教育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认知水平;三是所在学校的资源、师资、管理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学校教育存在异质性特点。以上三点影响教育的因素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在短时间内改变比较有难度。影响教育生产第四类因素是学生的同伴这是较易于改变的,通过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在各班级的重

17、新配置,从而可能扭转学生教育获得的不利局面。同伴效应是从同伴个体间交互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溢出效应,这种影响可以来自于不同家庭背景之间的融合,也可以是同伴之间行为的互相影响。例如,如果一个同伴成绩相对突出,其他同学可以直接向他学习,还可通过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其他同学,包括同伴之间的竞争行为都是同伴效应。总的来说,同伴效应限制在一他群内,群内个体之间相互影响。这些研究的群体范围广泛,包括在高等教育,班级、年级以及学校内的同伴效应的研究主要在初等和中等教育,大学宿舍间的同伴效应。二、同伴效应的估计模型同伴效应估计过程中的最常见模型是线性均值模型,学生的结果变量是学生的背景特征(包括一些人口学特征)

18、、同伴的背景特征、同伴平均结果的线形函数。这种模型具有简化分析的优势,方程一方面考虑到了同伴当前结果的内生效应,也考虑同伴背景特征的外生影响。这个模型是一个同质化的模型,也就是所有的学生背景和能力分布水平上同伴效应的大小固定不变。因为模型的简化,带来了估计的极大便利,均值线性模型也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伴随着同伴效应的同质化和依照结果变量和背景变量均值线性变化的假设,线性均值模型在实证研究中也面临着两个主要问题。Hoxby(2000b)和HoxbyWeingarth(2005)指出,一方面,从这个一般化模型出发,同伴结果和背景特征对群内个体的平均影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不同个体在各个群体之间重新

19、配置,影响的只是个体水平上和单个群体水平上结果的变化,不会影响所有群体总的结果。从福利角度出发,不同成绩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班级之间的配置不会影响总的社会福利水平。从福利水平角度,特别是想提高社会总体福利水平角度出发,这个同质化的模型可能不是太具吸引力。另一方面,从经验证据角度,研究者已经发现这种同伴效应事实上并不是依照均值线性变化的。一些文献存在这样的结论:最有能力的学生受益于有更多的高能力学生,而能力最差的学生实际上是会受到高能力学生的加入和低能力学生移除的负向刺激。HoxbyftWeingarth(2005)以及BUrkeandSass(2008)利用中学测试成绩作为结果变量,都发现了这种

20、互补性因素的存在。在大学教育中,Sacerdote(2001)发现了一些证据,高能力学生互相受益超过平均受益或低能力学生的收益。考虑到同伴效应的均值线性模型的不足,同伴效应的异质性分析在近些年来受到广泛关注。Hoxby和Weingarth(2005)在研究三到八年级学生的同伴效应。根据学生过去的成绩,将学生分为十个百分位,用学生先前成绩的百分位和落在每十个百分位上的同伴进行交互,共获得IOO个交互项。研究发现处于分位数最底端的学生的成绩受处于分位数15%的学生的成绩的影响,处于最高分位的学生的成绩受同样处于高分位的学生的成绩的影响,处于中间分位的学生的成绩受到同伴效应的影响则相对较小。Ding

21、和Lehrer(2007)利用中国江苏的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分析,发现与低能力的学生相比,高能力的学生从较高成就且方差较小的同伴中获益更多。对异质性同伴效应的研究,打破了传统线性均值模型认为学生个体在不同班级的重新分配,都无法增加总的学生成就水平,也无法增加总的社会福利水平。三、同伴效应估计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同伴之间具有的关联,可能是由于其他因素导致了相似的结果,即使是缺乏真正的同伴效应,在同伴效应的估计过程中存在着三个主要经验研究的挑战:自选择问题、反射问题和机械关联性。(一)自选择问题。人们通常会选择自己所在的社区、学区、班级同学和室友。因此会出现重点中学学生升学率明显高于其他一般学校,表

22、面上看好像是优秀的班级同学提高了整体学习水平,但实质上可能是成绩好的学生一种主动选择在一起。这种选择性偏误实质上是一种遗漏变量问题,关键问题是这种选择机制有时候是很难完全掌控的,在同伴效应的均值线性模型中,用同伴的平均能力(行为或者结果)估计自身能力,不可避免的受到选择性偏误的影响,因为同伴的能力和自身的能力可能共同收到学校声誉的影响,同伴效应的估计很难控制这些混杂因素,这给估计真正的同伴效应的大小带来了很多不便。(二)反向因果问题。这种反向因果问题也称为反射问题,在同伴效应的均值线性模型中,如果自变量和因变量都是结果变量,这个结果变量在时间上可能会同时产生,也就会产生通常所说的联立方程组问题。在实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般情况是,在估计同伴效应时,将个体学生成绩作为因变量,将同伴的平均成绩作为自变量。但这个时候就会出现问题,单个个体的学生成绩同时也会影响其他同伴的学习成绩,因此就很难估计同伴效应的净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