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知识梳理.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331948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知识梳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知识梳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知识梳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知识梳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知识梳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知识梳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知识梳理.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知识梳理(适用于新人教版第一到第三单元复习)第一部分 课内现代文阅读理解第一单元散步(原文略)1.文章围绕一家四口写了一件什么事呢?答:我们一家四口在初春的田野散步,在选择走大路和走小路时产生分歧,我决定遵从母亲走大路,母亲却依从了孙儿走小路,走到一处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我们深感责任重大。2.从文中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答:和美、和睦、温馨、充满爱、相亲相爱3.“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调换顺序成:我,我的妻子和儿子,我的母亲。好吗?答:不好,“我”是一家之主,是家庭的“顶梁柱”和“主心骨”,当然排在前面。(排在前面理所当然承担

2、责任。)母亲被排在第二位,看出儿子很敬重母亲,老母亲在家里是有地位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她被家庭成员重视,这是正“孝”的体现。5(1)读一读第二段:母亲开始愿意散步吗?那个字表明不愿意散步,你能结合内容谈谈该词语的表达效果吗。答:“母亲本不愿出来散步”“本”- 它的意思是原先,本来,因为母亲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所以怕给家人添麻烦,这正体现出母亲为孩子们着想,理解体贴关爱子女,表现了母亲的慈爱明理。(2)“正因为这样,才应该多走走。”你能结合内容谈谈该这句话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吗?答:这是我劝说母亲时的语言描写,我不因老人的自愿在家而简单的听从老人,平淡朴素的话语,却让人感到一股浓

3、浓的亲情,真诚的关爱,表现了我对老人的孝顺、理解与关爱。,6.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句子作用)答:“信服”,表明母亲很信任自己的儿子,表明母亲也懂得外出活动活动好。从“便”字中可以看出。一个“便”字,写出了母亲缓慢动作中心情的喜悦。7.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句子作用)答: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不给子女添乱,人老了已是力不从心,就得依靠已长大成人的儿子,儿子孝顺,对老人很好,使老人更加信赖儿子,二者相映成趣。8.儿子明明知道母亲身体不好,走远会累,为什么非要劝体弱的老母亲出来散步呢?读第三段。哪几个字最能表明了我迫切希望母亲到春天的田野走走的原因?答:天

4、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这里用了两个“太迟”,词语叠用,强调等待春天之久,责怪冬天呆的时间太长了。严寒的冬天遏制生命,所以,有一些体弱的老人挺不住。它准确地表现出我迫切地期盼春天早日到来,希望母亲到春天的田野走走,使她那正在衰老的生命也能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9.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你能结合内容谈谈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吗。答:熬:原指烹调方法,把蔬菜等放在水里煮;这里指忍受,艰苦支持的意思。它生动形象、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母亲忍受病痛艰难度过严冬的情景,写出了“我”为母亲的身体而无比担忧和内心的煎熬,又字则突出了我为母亲度过严冬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

5、心情。这句话体现了母亲生命意志的坚强,体现了儿子的真情与孝心。10.读下文中写春景的句子,并赏析。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答:这是我们一家人散步时的自然环境描写,它突出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新绿随意地铺着”、“嫩芽也密了”、“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都给人们渲染着一种生命的活力,尤其是“铺”、“密”这两个动词,充分表现了春天草木萌发,分布广大,生长繁茂,充满朝气。它交代了散步的时间和原因,渲染了一家人散步时的欢乐温馨的气氛,表现了我对生命的热爱,衬托了我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的生命将会获

6、得新的活力而喜悦的心情。读课文段 (1)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答: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分歧 (2)那分歧是怎样解决的?答:“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而母亲又依从孙子走小路 (3)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答:责任重大是大词小用,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词语本身。它突出强调了中年人的责任:“我”在家庭中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而我必须在母子情、父子情、夫妻情、祖孙情之间做出选择,协调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维护家庭的和睦。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11.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

7、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答: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12.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答:这句话运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其中摸摸、“还是走小路吧。”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母亲对孙儿的庝爱,表现了母亲的慈爱明理;母亲改走小路的决定,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句话表现了母亲的温和、谦让、对子女的理解与体谅。13.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答:这是自然环境描写,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

8、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表现了母亲的慈爱明理,对孙儿的尊重、理解与痛爱。14.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答:渲染了一种温馨欢乐的气氛,衬托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和和美美。15.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答:这段话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慢慢”(让年迈的老母亲多看一些春天的美景,让幼小的孩子多呼吸些春天的空气);“稳稳”(母亲年龄大儿子年纪小,都怕

9、摔,都经不起摔),“很仔细”(要给他们以绝对的安全感,不能有一点闪失),这些词语生动准确而传神地写出了我和妻子对老人和孩子的精心呵护,突出了中年人赡养老人抚育儿女的重大的责任和使命感,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16.结合内容谈谈你对“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的理解?答:我和妻子的这一“背”实际上是背起了生活的重任,架起了两代人之间的桥梁,我背母亲是尊老,妻子背儿子是爱幼,整个世界突出了他们都是我们至亲至爱的人,都是我们家庭的重要成员,强调了他们在我们中年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突出了中年一代赡养老人抚育儿女的重大使命,体现了尊老爱幼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大词小用,

10、透露出作者的深意,这里饱含着中年人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点明并深化主题,收束全文,以此结尾,照应开头,含蓄而深沉,意味深长,发人深思。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 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

11、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丘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

12、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1 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

13、”这一内容的原因是:答: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2 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答: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母亲的心里更难受。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答:第一处:母亲喜欢花。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4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点的动词“扑”和“挡”为

14、什么用得好。答: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5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答: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6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答: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7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答:秋天是背景和

15、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第二单元我的老师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王“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

16、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4. 说说语段中“默默”一词的含义及作用。答:“默默”一词更能表现孩子此时与自己喜爱的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因为无声的动作、静态的描写胜过千言万语。5.“迷迷糊糊”与“模模糊糊”两词是否可以调换?为什么?答;“迷迷糊糊”是对清醒说的,是写神智的;“模模糊糊”是对清晰说的,是写说话的。所以两词不能调换。6.文中两个加点“才”字所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答;前一个“才

17、”表示恍然大悟,后一个“才”表示无可奈何。7.“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说说它的好处。答;比喻。表明“我”把老师理解“我”,帮助“我”的事情视同珍贵的宝物藏在心中。再塑生命的人 有一天,莎莉文小姐给我一个更大的新洋娃娃,同时也把原来那个布娃娃拿来放在我的膝上,然后在我手上拼写“doll”这个词,用意在于告诉我这个大的布娃娃和小布娃娃一样都叫做“doll”。 这天上午,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字发生了争执。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二者混为一谈,“杯”也是“水”,“水”也是“杯”。她没有办法,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

18、娃“doll”这个词。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洋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坏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莎莉文小姐把可怜的洋娃娃的碎布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 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 ,我一下子理解了

19、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坏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那一天,我学会了不少字,譬如“父亲”(father)、“母亲”(mother)、“妹妹”(sister)、“老师”(teacher)等。这些字使

20、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8“我”为什么会无缘无故的发脾气? 答;因为“我”处于黑暗世界之中,感到很痛苦,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缺乏强烈的爱。 9“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句中提到的这种眼光是指什么眼光? 答; 这种眼光是指“我”懂得了每样东西都有名称,而且似乎都有了生命。 10“这是生平第一次”这句话中的“这”具体指代什么? 答; 指代“自己干了错事,悔恨莫及,而且两眼浸满了泪水”。 11在这一天里,“我”对生活的态度有了彻底的转变,请你具体说说有什么变

21、化?转变前 “我”整天处于黑暗寂静的世界之中,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 转变后 “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 1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答; “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1)“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是用其喻义)。(2)是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3)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正如作者自己

22、所言:“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第三单元春(一)小草偷偷地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1、想像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下面的诗句中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C)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2、赏析下

23、面句中加点词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二字写出不经意间,小草悄然而出的情态,也表现出作者的惊喜之情。“钻”则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3、这一段写草,突出春草怎样的特征?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嫩、绿、多、软。表达作者对春草的喜爱之情。春草图中作怎样描绘小草的?4、草的情态、质地、色泽、长势。5这一段虽写春草,还写小孩嬉戏的画面,目的是:侧面烘托春草勃发给人带来的欢乐。(二)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24、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她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晴,像星星,还眨呀眨的。1. 全段共5句话,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句意。 _百花争放 花色鲜艳花味香甜 蜂蝶闹春 野花繁多2. 用两个成语概括“春花图”的特点。万紫千红、姹紫嫣红(或繁花似锦、花团锦簇等)3. 写春花的顺序是从 上 到下 ,写出了春花繁密茂盛(竞相开放)、色彩绚丽、香气浓郁的特征作者写树上的花,是从花多、花艳、花甜三个方面来写的。4、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对写春花有什么作用?侧面写春花,用蜜蜂、蝴蝶的繁忙表现了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5、选出对这段话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5、 A )A、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春花图,主要是抓住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的特点写的。B、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万木争春图,主要是抓住桃树、杏树、梨树的特点写的。C、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春意图,主要是抓住花、蜜蜂和蝴蝶的特点写的。D、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春园图,主要是抓住春天花园中的果树和动物的特点写的。6、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闹”字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2)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拟人,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7、“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这个“闹”字用得极妙,不禁使人想起古代诗人宋祁的一句诗:红杏枝

26、头春意闹。1)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散”字生动地描绘出野花的多及分布的星星点点、不集中。“眨”字生动地描绘出野花随风摇动的明丽之态2)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中“仿佛”的作用是什么?“仿佛”一词由实到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想到成语是:春华秋实)(三)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27、,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1、春风本是无形、无味、无声、难以捉摸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形、味、声俱全。第一句从 觉的角度写春风轻柔温暖;第二句从 觉的角度写春风带给我们的气息;第三、四句从 觉和 觉的角度写春风给人们带来的愉快和快乐。全段突出表现了春风 和 的特点。触觉、嗅觉、视觉、听觉、轻和、 芳香、和悦。2、“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出自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杨柳风指的是吹动杨柳的春风,整个诗句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方法,“杨柳风” 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3、春风本是无形、无味、无声、难以捉摸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形、味、声俱全。请给本语段划分层次,并说说作者分别是

28、从什么角度观察、描写春风的?. 触觉 嗅觉 听觉4、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酝酿”这个词原意是造酒,文中形容春天的各种气息在空气中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越来越醇。这一句从嗅觉的角度表现了春风的馨香与醉人。5、地描绘了春雨的特征,回忆你读过的古诗,写出一句能表现这种特征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或: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四)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的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

29、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1、这段文字描绘的是春雨图。作者抓住了雨的特点是_、_ 和_,从静景写到_,从_写到人,由近写到_。细密 闪亮连绵(多、细、密)动景 物 远2文中“密密地斜织着”的“斜”字,不仅明写 ,还暗写了 ,而且也写了“织”字是承上句像_ 的比喻而来,准确地表现了其动态。春雨 、春风、花针3、用“别恼”一词的作用是(C )A、劝别人不要生雨的气。B、写出江南春雨的特点。C、表现作者将要把自己对春雨的喜爱之情传达给读者。D、从物写到人,由近写到远。4、文中“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喻体分别侧重描绘了春雨的特点是 、 、

30、。细且密 细且亮 细且绵长5、“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用了 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 的情状。比喻,细密迷蒙(轻盈)6、本段描写的对象是春雨,为什么还要突出对小草儿和树叶儿的描写: 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写出春雨的可爱7、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逼”字准确地描绘出春雨滋润下的小草极其青绿的色彩。8、“静默”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该词写雨中的房屋有何妙处:“静默”一词用得最妙,是拟人的手法,烘托出春雨中乡村的安静平和 (五)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

31、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1.这三个比喻句分别概括出春天哪三方面的特点?新(或新生、生机勃勃);美(或娇美、千姿百态);力(或健壮、活力无穷)2.这三个比喻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想去创造更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3谈谈这一部分给你怎样的鼓舞和力量。鼓舞人们对光明的未来满怀向往和希望,并决心为此而奋斗4、文章结尾连用了三个比喻来形容春天,它们分别突出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有

32、什么深刻含义?三个比喻分别突出了春天景象的新、美、力的特点。 含义:三个比喻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在春天里奋发向上、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进取的精神5、三个比喻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不能颠倒。因为它们是按照喻体的成长顺序排列的,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最后一个比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愿望。6、如果把三个比喻合成一段,表达效果有什么样的影响?三个比喻独立成段,起突出、强调的作用。若合成一段,它们各自表达出的春的特点就不鲜明,因此会削弱文章语言的表现力。7、我们所学过的古诗(词、曲)中有许多扣住季节特点写出风的佳句,请默

33、写一句并指明季节。例:写春: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风又绿江南岸 夜来风雨声 春风吹又生 随风潜入夜写夏:清风半夜鸣蝉 夜来南风起 风吹草低见牛羊写秋: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古道西风瘦马 长风万里送秋雁 林暗草惊风写冬:北风卷地白草折 风掣红旗冻不翻 夜阑卧听风吹雨 风劲角弓鸣 济南的冬天(一)设若单单只有阳光,那么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

34、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关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35、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1文段中加点的两个它们的意思是否一样,请简要说明。(3分)前一个指济南的山山水水,后一个指这一圈小山。2指出作者描绘景物的观察角度。(3分)先俯视,后仰视3用文中的话说说“济南为什么是个理想的境界?”?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4文中晒睡醒用得很贴切,你是怎样理解的?运用拟人的方法,创设了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5“小摇篮”比喻 ,作用是 ,“小”照应了前面 词。比喻围着济南的一圈小山;这一比喻把一圈小山写得如慈母般的温存、体贴、慈祥。小照应了小山的小。 6请你根据第段的内容,

36、说明济南的人们一看到那些小山,就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的原因。( 3分)因为这一圈小山可以挡住冬天呼啸的北风,保持气温。(或: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的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让济南免受严冬狂风暴雪的侵袭,保持气温。) 7文中“这件花衣”具体是指_ _ ,山的“肌肤”是指 。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春天来临后满山的花草 8这段文字从 变化的角度围绕“_”字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又按_顺序从山上写到山尖、山坡、山腰。色彩 妙 空间 9第段开头,作者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请你根据第段内容,具体说明下点小雪后,景色“妙”在何处。妙在:雪光、雪色、雪态 10文中哪

37、些地方表现了“小雪”的“小”? 雪中的矮松;披雪的山尖;露出草色的山坡;微微露出点粉色的薄雪。 11总说这一段文字内容的一个句子是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12作者赞叹雪后小山的句子是: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二)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A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

38、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1、第段的描写对象是 ,其特征是 。济南冬天的水 暖、清、绿、亮2、第段呼应开头,点出“温暖”之意的句子是: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3、“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此句中的“卧”字用得极妙,理由是形象照应了“暖和安适的睡着”,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4、划线句A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水写得灵气、多情。概括句中“绿的精神”指的是: 。拟人 蓬勃的生机5、这两段文字表现了济南冬天 的特点。温晴6、请你找出两个能概括济南冬天水

39、的特点的词来,它们应是 和 。不结冰 澄清7、加点词“绿的精神”在文中指的是 。(用原文回答)水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热气,水藻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8、“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一句写得很妙,妙在它运用了 的修辞,紧扣住济南冬天的“ ”(用一个字回答),理由是 。比喻 晴 因为晴,天空无云,才空灵;因为晴,天空蓝汪汪的,才像块蓝水晶。(意近即可)9、从这段文字来看,水的灵性的具体表现是: 。不忍得冻上;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第二部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理解世说新语两则咏 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40、。”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本文选自南朝宋彭城人 编著的 一文。2、解释加点的字词。内集( ) 儿女( ) 俄而( )欣然( ) 差可拟( ) 未若( )因风起( ) 即公大兄无奕女( ) 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4、“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等要素。文中“寒雪” “内集” “欣然” “大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 的家庭气氛。5、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撒盐 / 空中差 / 可拟 B白雪 / 纷纷何 / 所似C未若 / 柳絮

41、 / 因风起 D左将军 / 王凝 / 之妻也6、对 “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7、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答: 8、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答: 9、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词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词: 、 句: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加横线的字词。与友期行( ) 太丘舍去( ) 去后乃至( ) 尊君在不( )( ) 待君久不至( ) 相委而去( ) 家君( ) 下车引之( ) 元方入门不顾( )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3、“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 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