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332222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教学设计与案例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体验或查阅资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等方法,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及功能,培养学生通过间接的手段获取有关人体内部器官知识的能力、查阅资料进行对照的能力;2. 使学生懂得保护消化器官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知道怎样爱护消化器官,促使学生自觉地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注重饮食卫生;3. 初步认识人体消化器官及功能,能在自己身上指出这些消化器官的位置,知道食物的大致消化过程。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消化器官。教学难点:了解消化器官的作用及消化过程。三、教学准备每人一小块馒头、做消化器官模型需要的纸(挂历纸、卫生纸等)及剪刀、胶水等。有关人体消化

2、器官及作用的资料、挂图或多媒体课件人体的消化器官。四、教学过程1、引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健康的认识,包括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及自己对健康的理解。在讨论的基础上,由每一个学生把自己对健康的理解进行整理,并记录在书上。引导语:“健康从饮食开始。吃下的食物要靠我们的消化器官消化后人体才能吸收,我们首先来学习有关人体消化器官的知识。”2、认识消化器官。体验活动:把一小块馒头放进嘴里,咀嚼后慢慢咽下。根据我们的感觉和经验,说说食物在我们的身体里会经过哪些地方?我们的消化器官有哪些?交流: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哪些?(教师板书)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上找到这些消化器官的位置。 小组活动:制作一个消化道模型。对照人

3、体消化系统的挂图,检查连接是否正确。3、了解消化器官的作用及人体的消化过程。刚才咽下的馒头在我们身体里是怎样被消化的?用文字和箭头表示食物进入人体后经过的路线。在这个过程中,消化器官的各部分起什么作用?对照图写出各部分的作用。了解消化器官各部分的作用。计算和解释:人体的消化道大约长9米,食物在人体中停留的时间大约为24小时,根据自己的经验,估计食物在每个消化器官中停留的时间。解释小肠与大肠的长度和食物消化有什么关系。 4. 保护消化器官。引导语:“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都要靠我们的消化器官,怎样保护我们的各个消化器官呢?”说说自己有过哪些消化道疾病,这些疾病是怎样引起的?交流和讨论:怎样保护我们的消

4、化器官。小结: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1)吃食物要细嚼慢咽、不用开水或汤泡食物吃、不能边吃边看电视、饮食要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不偏食、少吃零食、饭后不做剧烈运动。(2)不吃腐烂变质和不清洁的食物、不喝生水。(3)重视早餐和早餐的质量。(4)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3)我们有过消化器官生病的经历吗?原因是什么?5、课后拓展:向家里人宣传饮食卫生。(二)饮食和健康教材共2页,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摄入的能量要适当健康离不开科学的饮食。食物中的营养可以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构建身体的各部分,提供身体需要的能量。但是不是营养越多越好呢?尽管大多数的人会认为并不是营养越多越好,但是他们并不了

5、解应该怎样去合理饮食,以致于产生了许多小胖子、“豆芽菜”。所以提倡科学地饮食,摄取适当的能量和均衡的营养对学生的健康生活是很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摄取的能量过多,造成肥胖;摄取的能量不足,会影响自己的生长和生活。要保持身体健康,人们需要保持摄取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之间的平衡。那么我们一天中,大致需要消耗多少能量呢?教材提供了两组不同年龄每千克体重需要的能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重计算自己一天所需要的能量。教材还提供了两份资料:食物营养成分的热含量、人体所需能量的组成。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人体能量的来源、能量的去向,继而产生“我们每天摄取的能量适当吗?”的问题。“千焦”是一个什么概念,教师可以向学生

6、做一个说明:1千焦的能量可以使大约250克(半斤)水上升1摄氏度。通过对能量单位“千焦”的认识,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能量和饮食。第二部分:我们每天摄入的能量适当吗学生们已经计算了自己每天消耗的能量,当他们提出“每天消耗的能量和摄取的能量均衡吗?”于是学生将考虑得到自己每天摄取的能量数据。这就需要知道自己每天摄取了哪些食物,这些食物分别含有多少能量,继而对比自己的能量消耗和能量摄取是否均衡。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我一天中食物种类和数量的统计表”以及“各种食物能量表”。这个活动可能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提供更多品种的食物能量数据表,同时学生的统计和计算也并不准确。这其实并不重要,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活

7、动,对今后的饮食均衡引起重视。教材还列举了10种不良饮食习惯,这些不良饮食习惯中,有的属于能量摄取过多的问题,有的属于能量摄取比例失调的问题,还有的属于能量摄取不足的问题。检查自己有哪些不良的饮食习惯,怎样纠正。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了解“摄取的能量要适当”,除了每天摄取量要与消耗量均衡,还有每餐的摄取量也要与消耗量均衡,食物的营养成分要合理搭配。配制的原则是,食物多样,粮食为主,保证乳类、蛋类,增加蔬菜、水果。饮食和健康教学设计与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道食物是能量的来源,能量在维护人体正常活动中的作用;2. 通过计算我们每天需要的能量和实际摄入的能量,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判断自己每天摄入的能量是否

8、适当;3. 试用科学的标准合理安排自己的一日三餐,做到热量分配合理,营养均衡;4. 对照检查自己的饮食习惯,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摄入的能量要适当。教学难点:研究我们每天摄入的能量适当吗。三、教学准备有关各种食品能量的资料,可以把它们做成图片。让学生课前记录自己一天当中的食物种类及数量。四、教学过程1、引入:人为什么要吃食物?人的哪些活动需要能量?人体维持呼吸、心跳、一定的体温需要能量;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及废物的排泄需要能量;学习、工作、劳动、锻炼等活动也需要能量。这三种能量消耗的比例大致50%、40%和10%。2、摄入能量要适当。食物中的

9、哪些营养素能够给我们提供能量?能量的摄入是不是越多越好?计算我们每天大致需要多少能量。3、我们每天摄入的能量适当吗?拿出自己一天的食物种类和数量的记录,根据教材和教师提供的食物能量表,计算自己一天摄入的能量。对照标准检查自己一天饮食的能量符合标准吗?差不多或超过多少?统计小组、全班同学中,某一天摄入的能量基本正常的有多少,不足和超过的同学有多少?讨论:如果长期摄入的能量相差太多或超过太多有什么不好?4、我们的饮食科学吗?不良的饮食习惯是造成营养不良或能量过剩的主要原因,对照检查自己是否有不好的饮食习惯。这些不好的饮食习惯为什么会造成能量摄入过多或不足,我们应该怎样才能使能量摄入适当?。5、活动

10、。根据能量摄入的标准和一日早、中、晚三餐能量的分配比例,试着给自己安排一周营养丰富的早餐或某一天的膳食。(三)选择健康食品教材共2页,分为2个部分。当我们吃的是无害、无毒食物(即放心食物)时,健康就有了基本的保证。相反,当食物含有某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就会直接伤害健康,引发许多疾病。当前由于环境污染等原因,人们对食品越来越不放心。因此人们在选择食品时,越来越关注食品的安全、无污染等问题。这些,学生们都耳闻目睹。第一部分:什么是对健康有利的食品当学生意识到要关注食品安全时,就会想到:“什么样的食品才算是安全的呢?”教材介绍了健康食品的概念,它有几个常用的指标:安全、无污染、优质、有营养、无毒等。

11、那么怎样理解这些指标呢?教材以“无污染”为例,引导学生调查了解食品是怎样受到污染的,这样学生不仅能对食品污染有所了解,也能关注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平时吃的食品是不是都是健康食品呢?教材提供了多种不宜多吃或不能吃的食品,不过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安全食品,让学生进行区分和讨论。通过对各种食品的安全性进行讨论和争辩,学生会更深入地理解健康食品,同时想到“怎样选择有利健康的食品”。第二部分:怎样选择有利健康的食品怎样选择有利健康的食品,教学时可让学生进行充分地讨论,在这方面,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获得了较多的经验。因此,教材只提供了一些容易引起误解或难以判断的案例,让学生加以区分。一是绿色食品和天然食品;

12、二是不同的需要和不同保质期的选择;三是;有虫眼的蔬菜和无污染的蔬菜等。教材还组织学生通过调查和请教有经验的人,了解蔬菜、水果、水产的选择。这里的选择主要指对上述食品进行有无受到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污染的判断。一般来说,目前市场上的蔬菜水果,或多或少都有农药残留,怎样有效地除去蔬菜水果上残留的农药,也是学生应该要了解的基本常识,一般有:浸泡洗涤、加热烹饪、清洗去皮、储存保管等,吃水果时尽量去皮。教师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知识。选择健康食品教学设计与案例一、教学目标1. 通过查阅资料、参观、访问、交流,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健康食品、食品受污染的途径,以及如何选择健康食品;2. 增强学生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的意

13、识;3. 培养学生的关擦黑能力、收集相关信息的能力和调查、交流的能力;4. 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对有毒有害食品进行抵制和投诉举报,使学生养成尊重和维护法律法规的意识和习惯;5. 用科学知识指导和改善自己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怎样选择有利健康的食品。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挑选绿色食品。三、教学准备有关食品安全的资料,被污染的蔬菜、水果、肉、鱼等食品的实物或照片。有关绿色食品标志的食品包装袋。四、教学过程1、引入:引导语:“如果一个人能活到70岁,按每天吃300克粮食、500克蔬菜、250毫升牛奶、一个鸡蛋来计算,那他这一生分别要吃掉多少食物?如果所吃的这些食

14、物中含有对人体有毒害的成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举一个因长期食用被污染的食物,而导致人生病致死的真实事例。引导语:“为了身体健康,我们的饮食除了营养均衡、摄入适当的能量外,还要注意食品中是否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要吃健康的食品。”2、什么是对健康有利的食品?说说自己判断健康食品的标准。看教材或自己搜集的资料,读读什么是健康食品并相互交流。健康食品是对人体健康有利的食品,具体的标准是安全、无污染、优质、有营养。讨论、交流。“哪些我们不能吃?哪些要少吃?为什么?”(教师可在课前做调查。)小结:以上食品中“无检疫标志的肉类、霉变的粮食、酸败变质的油”绝对不能吃,其余食品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长期食用对

15、身体有害,不要经常吃。(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3、怎样选择有利健康的食品。怎样选择有利健康的食品?(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如:为什么要到商品周转快的商店购买?怎样辨认食物的新鲜程度?)讨论、交流:可以从哪些方面选择我们放心的健康食品,为什么?如果有几种不同的保质期的食品,我们选择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教师小结。指导学生认识绿色食品标志,介绍了解常见的绿色食品。调查:让学生在课余到商店看看哪些是绿色食品,问问买这些食品的人多不多。留意家长买来的食品中有没有绿色食品,记下食品名称、商家、产地等信息。4、报告会(或调查、走访):请有经验的人谈谈怎样选择蔬菜、水果、鱼、虾、肉,怎样有

16、效地除掉蔬菜、水果上的残留农药。5、调查自己家里买的食品中有哪些是绿色食品。(四)水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素教材共2页,分为3个部分。水为什么是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素呢?因为水对人的生命活动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水虽然不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等这些能转化成能量的营养素,但是自然水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矿物质,能帮助我们把其他的营养素转化为营养。如果没有水,即便吃进再有营养的食物也不能被人体吸收。不仅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需要水,人的所有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合格的水是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素,人不仅需要食物,更需要水。第一部分:水对生命存在的重要性教材列举了如果植物缺水就会死去。人在饥饿或无法进食的情况

17、下,只要供给足够的水,就可以勉强维持生命。相反,如果人体内的水分损失超过体内应有水分的20%,生命就无法维持。并且要学生回忆自己口渴时的感觉。第二部分:水在体内的存在教材从“喝下去的水到哪里去了?”引起话题,显然,学生最容易想到是的“到胃、肠里去了”、“还有些变成尿、汗排出体外了”。这样的认识是不够的。于是教材提示学生可以观察剖开的鱼、鸡,看看它们身体里面哪些地方有水,然后类推到我们人体。教学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类似的观察材料,也可以让学生事先在课外进行观察和调查,如果学生能根据经验说出水存在于全身各个地方,也未尝不可。接着教材通过资料向学生介绍水占我们人体的比例,并要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重计算自

18、己身体里含有多少水,让学生体会水是人体的重要物质,不可或缺。第三部分:水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水对人体的消化活动有什么意义?教材先安排学生咀嚼一块馒头,体会“它有什么变化?是谁使它变化的?”根据以前的经验,学生们知道馒头变甜是因为馒头中的淀粉变成了糖。为了让学生认识唾液在消化中的作用,教材设计了一组对比实验。将馒头放在嘴里分别嚼上1分钟、2分钟10分钟,然后放在盘子里分别滴上一滴稀释的碘酒,观察有什么现象。如果实验成功,结果应该是与唾液接触时间越长的馒头呈现的颜色越淡,因为食物中的淀粉被分解成了麦芽糖,这说明馒头被唾液消化了。这个实验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如果10小块咀嚼了不同时间的馒头要在同一时间

19、滴上碘酒,观察其颜色的变化时,要考虑到先得到了馒头糊会不会从嘴里取出后继续与唾液进行反应,所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使其更科学有效也是值得研究的。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只是消化的第一步,食物要进一步消化还要进入到胃肠等消化器官。让学生说说有关食物在胃肠中的消化的事情,同时教材提供了有关消化液分泌量的资料,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有关消化的知识。另外还要说明的是,水不仅参与了身体中的消化过程,人体还有许多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展开调查,去进一步了解水对维持生命还有哪些作用。水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素教学设计与案例一、教学目标1. 引领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实验、计算、观察剖开的动物等途径了解

20、水在人体内无处不在,提升学生关于水对于人体生命活动重要性的认识;2. 通过观察剖开的鱼、鸡体内哪些地方有水,推测人体哪些地方有水,培养学生类比推理的能力;3. 通过实验认识水在消化食物中的作用,进一步了解食物被消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比实验的能力,以及实验中应有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生命活动中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剖开的鱼和鸡观察它们体内哪些地方有水。三、教学准备小组活动材料:每组1条小鱼或1块肉,植物全株或部分;放大镜、大小相同的馒头、盘子、稀释的碘酒、滴管。展示食物在胃、小肠中的消化过程的相关资料。四、教学过程1、引入你们还记得种过凤仙花吗?做过绿豆种子

21、发芽时需要水量,谁说说水对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你自己如果半天或一天喝不到水的感觉。人在饥饿或无法进食的情况下,只要提供足够的水就可以勉强维持生命。但如果体内水分损失超过20%,生命就无法维持,所以水对人来说是粉肠重要的。身体健康仅仅靠食物来保证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水。2、我们身体里哪里有水?有多少水?讨论:喝下去的水到哪里去了?观察活动:剖开的鱼或鸡,看看鱼或鸡的哪些地方有水。(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或借助放大镜观察。)提问:猜测一下我们的身体中哪些地方有水?教师小结:水不仅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而且是生命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就人类而言,构成我们身体的组成部分大致如下:蛋白质占17%,脂

22、肪14%,碳水化合物1.5%,钙等矿物质6%,剩下的61.5%为水,也就是说,体重的2/3为水。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也大都由水来支持,人体器官组织的含水量大致如下:血液90%左右,肌肉76%,肺、心脏80%,肾83%,肝68%,脑75%,就连骨骼也含水10%22%。计算自己身体中有多少水。3、水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体验、思考:慢慢咀嚼一块馒头,它有什么变化,是谁使它发生变化的。对比实验:把馒头放在嘴里,嚼不同的时间,仁厚滴上碘酒,观察馒头糊的变化。分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变化?唾液的作用是什么?食物的消化还要经过哪些器官和过程?其中有哪些消化液参与消化?4、课后拓展。查阅资料:人体还有哪些生命活动离

23、不开水?(五)我们每天应该喝多少水教材共2页,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每天喝多少水这部分内容分为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统计我们每天排出了多少水,从而得出我们每天应该喝多少水。学生都知道人体主要通过排尿和排汗两种形式排出体内的水分,其中主要是排汗。要计算自己一天的排尿量,看似简单,实际上会遇到许多问题:一是尿液的收集,男女同学情况不同,导致收集方法不尽相同(前提是学生们愿意去收集尿液);二是涉及到学生们愿意去收集尿液吗,即学生本身对这项活动的赞同度;三是这些尿液如何统计。教学前可以让同学们事先在家里做这样的统计(最好用双休日)。通过这样的统计,可以使我们知道每天应该喝多少水。由每日水分流失的状况

24、,可推算出人体至少每天应补充18002500毫升水。知道了一天的排水量,那么我们一天的饮水量是不是和排出的水量一致呢?这就需要算算我们每天喝的水够不够。每天摄取水的途径有二:一是直接喝水,二是通过食物吃进。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喝了多少水呢?学生可以自己动脑计算,如使用量筒先测量一杯水有多少毫升,一天喝了多少杯水,以此来测量自己喝了多少水。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矿泉水瓶的容量来估算。计算从食物中摄取的水量比较困难。教材以西红柿为例子,指导学生学习西红柿的含水量,不过这样方法比较烦琐,经历的时间也长。教学时可以用其他的物品,如红枣干和吸满水的红枣(相当于新鲜的红枣)进行重量的比较,测算出红枣的

25、含水量。教师可以多准备一些这样的干货和浸泡一天后的这种物品。计算米饭里有多少水可以用反过来的方法,即先称出米的重量,再称出煮熟后的饭的重量,最后根据米本身的含水量测算出饭的含水量。其他食物的含水量情况如何?教材提供了一份数据表。计算食物中的含水量和计算自己一天中从食物中获取的水分,对于学生们来说是比较复杂的。我们让学生开展这样的活动,并不是要获得一个准确的结论,而是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一种研究的方法、体会到一种研究的态度。我们要健康生活就要知道我们每天从饮用水和食物中获取的水分能否和我们排出的水量大致维持平衡。如果排出的水量多于进入的水量的话,就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每天需要再多喝一

26、些水了。第二部分:我们应该喝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水喝下去才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益处呢?可让学生自己说说平时都喝什么水,然后比较一下这些水有什么不同的特性。纯净水、白开水、矿泉水、蒸馏水都是我们平时常见或常喝的水,它们之间有哪些区别?教材上的资料给我们做了介绍。引导学生们读读这些小资料,然后请学生从有利健康的角度出发,分析自己应该经常饮用什么样的水?为什么?我们应该倡导学生多喝白开水,不仅是因为它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而且物美价廉。矿泉水是一种经过简单净化处理的水,但真正优质的矿泉水也是理想选择。学生们可能会想,饮料和果汁中不是含有更多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吗?为什么就不提倡喝这些饮料呢?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讨

27、论,再让学生了解到绝大多数的饮料和果汁中,含有糖份、色素、香精以及其他添加剂。如果是一些伪劣产品,甚至还危害身体健康。那么我们平时应该喝什么样的水?怎样喝水呢?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到一些喝水的卫生、养成良好的喝水习惯。比如,自来水要烧开后才能饮用、不喝生水、要喝符合标准的矿泉水、运动前应提前喝水、不暴饮狂饮等。通过教学要让学生科学饮水、饮用优质水,注意饮水卫生。我们每天应该喝多少水教学设计与案例一、教学目标1. 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怎样科学饮水,即必须保证每天吃进身体里的水量和排除的水量保持基本平衡;要饮用优质水;要注意饮水卫生;2. 通过统计自己一昼夜中排出水量的多少,计算食物中的含水量等活动

28、,培养学生统计、记录、测量、计算的科学探究技能;3.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饮水习惯。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统计我们每天排出多少水,得出我们每天应该喝多少水。教学难点:学习计算从食物中吃进多少水。三、教学准备材料:西红柿、小碗、小棒、纱布、量筒等、食物含水量情况表。四、教学过程1、引入:“你们知道自己一天喝了多少水吗?知道自己一天喝的水够不够吗?”“我们每天喝的水量必须和排出的水量基本平衡。”2、我们一天应该喝多少水?怎样知道我们一天应该喝多少水?(要统计计算自己每天排出多少水)怎样统计计算每天排出多少水?统计计算每天的排水量。(安排几个学生或双休日让学生进行统计)汇报、小结:我们每天应该补充多

29、少水?(我们每天应该补充1800毫升2500毫升水)讲解:水通过两个渠道进入我们的身体,一是食物,二是喝水。我们要知道每天喝的水够不够,必须知道通过进食吃进多少水、直接喝下去多少水。现在我们来看看怎样计算。计算每天自己直接喝下去多少水。计算自己每天从食物中吃了多少水。(教师要进行指导和示范,先以西红柿为例讨论怎样计算,然后再计算米饭和其他食物。教师可以先统计自己或某位同学一日三餐的饮食,在这基础上学生再开始活动。一个小组可以只计算某一位同学一天从食物中的获水量。)3、我们应该喝什么样的水?交流:平时我们喜欢喝什么样的水?阅读教材上的资料:纯净水、蒸馏水、白开水、矿泉水各自的性能、特点(教师可以

30、根据学生饮水的情况,再对其他一些大家爱喝的水进行补充介绍)。我们应该经常饮用什么水?为什么?为什么饮料和果汁不能多喝?教师讲述有关饮水卫生的常识。比如不要暴饮、狂饮,不要等口渴时才喝水,每天清早要多喝水,饮水机里的水不能存放太久,等等。4、把学到的有关科学饮水的知识告诉家人,向他们宣传有关饮水健康的知识。(六)健康需要新鲜空气教材共2页,分为2个部分。洁净的水、营养丰富的食物、新鲜的空气是保证我们身体健康的三大要素。新鲜的空气靠我们的呼吸器官从外界获得的。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进新鲜空气,呼出

31、废气。第一部分: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本活动主要包含三个内容:感觉自己的呼吸、了解人体呼吸器官、计算自己每天吸进的空气量。感觉我们的呼吸是一个体验活动,把手放在鼻子前面,用手掌对着鼻孔,我们就可以感觉到自己的呼吸,学生还可以想出其他的方法来体验自己的呼吸活动。“用手捏住鼻子或屏住呼吸,试试我们能坚持多久,会有什么感觉?”这个活动是让学生通过体验加深对呼吸的认识,能够认识到人不仅要呼吸,而且不停地在呼吸。教材上提供的资料证实,人只要停止呼吸(缺氧)几分钟,脑细胞就会死亡。学生可能会想到:“既然呼吸对于我们如此重要,那么人为什么要呼吸呢?”这样的想法在这时候出现,也是顺理成章的。不过教材为了突出这个

32、问题的研究,将它作为一个新的探究内容,着重在后一个环节进行研究。教师可以视情况,将这个环节进行调整。身体中的哪些器官承担了呼吸工作呢?教材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推测,体会呼吸时自己身体的胸部和腹部的变化。然后根据自己的体验,推测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它们是怎样进行呼吸的(不过许多学生的回答将利用自己的已有的知识经验,而不是科学推测)。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出示呼吸器官的挂图或课件,指导学生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然后让学生在自己身上寻找这些器官的位置,这个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不过教师还可以游戏的形式来增添学习的乐趣。教材还希望学生计算人体在一昼夜中吸进的空气量,主要是让学生感

33、受到人体呼吸的空气量之大,也为后续的调查居室的空气质量和关注空气质量打下基础。第二部分:吸进的和呼出的有什么不同学生原本就有一个疑问,即“人体为什么要不停地呼吸?”顺着这个问题的讨论,可以吸进空气和呼出空气的成分的对比研究,只有找到了差异,才有可能找到呼吸的本质。学生一般会事先知道,人体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事实真是如此吗?教材在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之前要求他们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怎样收集呼出的空气和吸进的空气,二是怎样对比它们之间的不同特征。为此,教材插图做了一些提示,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来领会插图中实验的目的和方法,教师甚至可以讲解。当学生的实验结束之后,教师应该再做一个演示实验,来凸

34、显实验现象。通过交流实验现象,解释现象的产生原因。最后通过阅读资料,来进一步理解“人的呼吸实际上是进行气体交换”。教师还可以通过课件等形式向学生说明我们的呼吸器官是怎样进行气体交换的。最后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就呼吸卫生、保护自己的呼吸器官等做一番讨论。健康需要新鲜空气教学设计与案例一、教学目标1. 引领学生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2. 认识人体呼吸器官,对人体呼吸的过程有大致的了解;3. 通过比较呼出和吸入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4. 教育学生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二、教学重难点观察比较吸进和呼出的气有什么不同。三、教学准备人体呼吸器官的挂图或多媒体课件、模

35、拟呼吸装置。分组实验材料:集气瓶、玻璃片、乳胶管、水槽、火柴、细竹棍。四、教学过程1、引入:“我们的生命除了需要食物、水,还需要什么呢?如果你们生活在空气污染很大的地方会怎样?”2、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体验活动:把手放在鼻子前面,用手掌对着鼻孔,感觉到自己在呼吸。体验活动:感觉我们一刻也不能停止呼吸。讲解我们为什么要呼吸,为什么每时每刻都要呼吸。3、认识呼吸器官。体验活动:我们在呼吸时,胸、腹部有什么变化?讨论交流:呼吸器官有哪些?在图上标出它们的名称。小结:人体的呼吸器官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肺分左肺和右肺,肺里面有许多肺泡,总数幼

36、.5亿个,如果把肺泡展开,表面积可达55平方米70平方米。肺泡表面密布毛细血管网。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具模拟演示肺如何进行呼吸。计算我们一昼夜需要多少新鲜空气。4、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讨论:怎样收集这两种气体?它们会有什么不同?怎样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指导实验操作。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操作方法和步骤然后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教师进行演示学生分组实验。(按书上的实验方法进行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汇报、交流。实验中出现了什么不同的现象?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我们的猜测正确吗?阅读资料。让学生阅读教材上提供的资料,并对照自己的猜测,看看是否完全正确,什么地方需要修正。人的呼吸实际上是进行气

37、体交换,如果没有氧气,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停止。5、讨论:怎样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七)关心我们周围空气的质量教材共2页,分为3个部分。健康生活需要新鲜的空气,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质量,判断周围空气质量的好坏,营造一个空气清新的环境,是人人都关心的事情。第一部分:了解我们周围空气的质量学生经常采用新鲜或浑浊来形容空气的好坏,同时也知道哪些地方、哪些时候的空气比较新鲜,而哪些地方、哪些时候的空气比较浑浊。他们也有自己的方法来评估一个环境里的空气是好是坏。教材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交流判断空气是否被污染的一些做法。一般来说,学生们的方法大多是通过感官进行的,比如,看空气的透明度、有无烟雾和粉尘

38、、周围的物品上是否清洁,闻空气是否有异味等。而运用这样的方法来判断空气的质量好坏,是不准确的。于是教材引导学生学会看空气质量预报。在这个学习活动中,教师首先应该指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空气质量,空气质量的好坏是怎样区分的。然后提供一则空气质量预报,指导学生学会看其中的信息,并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坚持记录一周的空气质量预报,不仅是要学生学习和了解空气质量预报,了解空气质量预报和人们的生活关系,而且也是通过坚持记录,培养学生一种科学研究态度。那么当空气被污染的时候,我们需要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保护自己呢?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讨论,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正面和反面的案例,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

39、意识和能力。第二部分:居室空气质量的考察室外空气质量对我们的健康影响很大,居室空气质量对我们健康的影响更大。因为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活动都是在室内展开的,因此让学生了解居室空气质量和营造居室良好的空气环境,是必要且重要的。教材提供了两种居室空气质量考察的方法,意在引发学生更多的考察方法。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地展开研讨,寻找更多的、更有创造性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制订考察计划,完成考察报告。另一方面,教材还提供了阅读资料,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室内更多的污染源,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关心自己生活环境里的空气质量。第三部分:营造空气清新的学习和居住环境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把关注环境的意识落实

40、到具体的行动中,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般来说,学生都知道应该怎样做,重要的是要从“知”转变为“行”,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这些好的想法落实到具体行为上,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操作、实践活动,并做好评价工作。关心我们周围空气的质量教学设计与案例一、教学目标1. 引领学生开展考察空气质量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关注周围环境的意识;2. 记录一周的空气质量报告,初步学会看空气质量报告,养成关心空气质量的习惯;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他们综合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判断周围空气质量是否受到污染的能力;4. 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创建优美校园、社区、街道、城市的活动中,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5. 养成

41、良好的卫生习惯。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调查居室空气质量。教学难点:学会看空气质量预报。三、教学准备空气质量预报的多媒体资料或图片、周围环境空气质量考察记录表、有关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资料。四、教学过程1、引入:“健康生活需要新鲜的空气,我们周围环境中的空气怎么样?是否受到了污染?这是我们人人都关心的。”2、关心我们周围空气的质量。“健康生活需要新鲜的空气,我们来说说周围空气质量的好坏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影响。(空气质量差就表示空气中混入了许多对人体有毒有害的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还有粉尘、烟尘等颗粒物。人体如果吸入二氧化硫,会影响呼吸道,使呼吸道系统功能受损;吸入二氧化氮可对肺组织产生

42、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从而引起肺水肿。对于儿童来说,二氧化氮可能会造成肺部发育障碍。可吸入颗粒物呢功能随人体呼吸作用深入肺部,产生毒害作用。)教师举有关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关系的案例。(例如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怎样知道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否受到污染?3、学习如何看空气质量报告。平时看到或听过环境空气质量报告吗?空气质量报告有哪些内容?分别代表什么意思?讲解一些空气质量指数的含义。(环境空气质量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空气、污染指数;二是首要污染物;三是环境空气质量等级。污染指数越大,空气质量等级就越高。空气质量一级为优;二级为良好;三级为轻度污染;四级为中度污染;五级为重度污染。)出示某日我过各省会城市的

43、空气质量报告,让学生说说各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4、怎样用感官观察周围环境空气是否受到污染。除了看环境空气质量报告,我们还有什么办法知道周围的空气是否受到污染? (可以用眼睛观察远处的物体,如果空气里的粉尘、烟雾等颗粒物污染严重,远处本来可以看见的物体就看不清楚了,天空灰蒙蒙的;树叶上、建筑物上就积有较多的尘埃;把湿润的纸巾挂起来,上面会粘有很多灰尘。如果空气里有较多的有毒有害气体,鼻子就能闻到刺鼻、呛人的气味,喉咙会发痒,引起咳嗽。)5、居室空气质量的考察。除了室外的空气会受到污染外,我们家里的空气质量怎样?有什么事实依据?怎样验证我们的看法?阅读资料。布置考察任务。各小组制订考察计划。分组

44、对周围环境的空气质量进行考察,每组可选择室外或室内的一个地方进行考察。考察前要制订考察计划,计划包括考察目的、地点、内容、方法等。6、改善周围环境的空气质量,创建空气清新、优美的学习环境和居室环境。提出改善空气质量,创造优美环境的建议。和家人一起商议如何改善居室环境,减少居室污染。用实际行动保护周围环境空气质量。(八)运动与健康教材共2页,分为2个部分。本课从“运动后心跳、呼吸频率增加,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着手,引导学生探讨坚持体育运动对加强身体各器官的功能的作用(提高身体体能和机能),从而提高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第一部分:运动起来会怎样运动起来会怎样?心跳加快、呼吸加快。几乎所有学

45、生都有这样的经验,这里再一次重复三年级时的这个活动,目的有三:一是通过计算确切地了解运动前后呼吸和心跳差异的数据,引发心跳加快的探究活动。二是测量的数据为第9课提供依据。三是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科学的测量,如方法的择优、重复测量、获取准确的数据等。第二部分:为什么会心跳加快运动起来,除了心跳加快、呼吸加快以外,能量的消耗、水的消耗都加快了。这个学生是有经验的,但并不一定能说得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这将为后续的探究活动的理解提供帮助。运动起来,能量消耗加快,就与呼吸加快、心跳加快有什么关联呢?关于水的消耗,学生可以从能量消耗和消化的关系以及消化与水的关系中联系起来。关于呼吸的加快,学生可

46、以从能量消耗与氧气的关系中联系起来(这部分内容教师要在呼吸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而关于心跳加快与能量消耗有什么关系?学生们也会循着这样的思路去思考,于是就产生了“心脏不停地动是在干什么?”的问题。学生的解释可能是浅近的,如“心脏跳动是为了输送血液”,这样的理解不能完全解释心跳与能量的关系。于是教材提供了进一步的资料,有心脏的图片、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心脏机能的模拟实验。这些资料,主要由教师讲授为主。在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时,教师可以用自制的心脏泵送血液的装置来演示,可使学生加深对心脏作用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计算和比较运动前后心脏泵送血液量的差异,以及阅读血液的运输作用的资料,于是学生对心跳

47、加快和能量消耗之间的关系豁然理解了。在这个探究活动中,主要渗透了逻辑思维的指导,学生对运动前后产生的各种变化的推断和解释,实质上是将本单元的饮食、呼吸、血液循环等知识利用运动(即能量消耗)组合在一起,这对全面认识和理解健康生活、怎样去健康生活提供了帮助。运动与健康教学设计与案例一、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通过对运动前后呼吸和脉搏频率的对比,探究加强体育锻炼的意义;2. 指导学生准确地测试、计算、对比运动前后的心跳、呼吸次数,及运动前后每分钟吸入空气、泵送血液的能力,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3. 亲历模拟心脏舒张和收缩的活动过程,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的原理;4. 尝试对运动时心跳、呼吸频率加快的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心跳加快的原因分析教学难点:建立运动与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身体变化之间的联系三、教学准备测试运动前后心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