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339840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 页数:66 大小:2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doc(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小学) 第一部分 教师问题 【案例1】 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感化心灵 宇是后来进入我班的学生,他是体育特长生,学习对他来说远远不如足球重要。他刚进班,我就断定他肯定是个调皮蛋,于是第一个深入了解的对象就选定了他。开始的几周他倒是有几分收敛,但是上课基本上不听讲。有一次上课看漫画书,被我没收了,他却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于是怎样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成了我的首要难题。起初他并不愿意和我多说话,也不大喜欢和班里的学生交流,于是我开始主动地接近他,专门找一些有关足球的话题和他探讨。他是个很坦诚的孩子,几次交流过后,他就经常给我说他从小到大有关足球的故事。从他的故

2、事中我读出了他的坚韧,他的毅力,他的追求。 他的足球技术还算是不错的,文化基础比较差,对于一个体育生来说,这将意味着前途的渺茫。随着我们交流的深入,我开始涉及学习的话题。他却有些退缩了,一下子拉大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弄得我措手不及。直到那天下大雨,我发现他一个人在卫生区打扫卫生,雨水几乎湿透了他的全身,我看到这样的场面心里顿时颤了一下,马上找来一把伞为他遮雨。事后我在班里表扬了他,我说他让我感动,让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幕。后来他告诉我,我们之所以能像现在这样的彼此信任,正是那次为他撑伞的事深深地感动了他,从那时候起他把我当成了朋友。 就在冒雨打扫卫生区当天,我在他的作业本上这样写道:“你的行为让我感

3、动,我相信自己的眼光,你是个好孩子,我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感到自豪,我愿意陪你一起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第二天他给我一封长长的信,里面写下了他的故事,他的想法,他的追求以及他的困惑。他还把日记给我看,让我彻底地了解他。这是一个很懂事、很孝顺、很好强的孩子,他的最大的追求就是是球,为了足球他可以放弃很多东西,但是学习决不能放弃,所以我计划从数学开始着手,加强对他学习的督促。 在我的劝、哄、鼓励的作用下,他开始上课回答问题了,也开始自己做作业了,而且有时候还来问我题,我高兴极了。我和他定的目标是期中考试至少数学及格。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上课有了明显的变化,政治、历史课也开始回答问题了。当我们俩都期盼

4、的期中考试成绩下来后,发现历史59分,数学48分,我对此没有做任何的评价,让他自己总结。他在给我的信中写到,这次考试成绩下来后他很难过,以前的他从来不会因为考试成绩而伤心,而这一次确实觉得不好意思了,尤其是那个59分,如果再多背一个题就及格了。看了他的信,我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了他,让他谈谈得59分的感觉,告诉他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期待着他的努力,相信他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就这样,我们一直进行着良好的沟通。我看到了他的进步,起码他知道学习了,虽然有的科目还是很差,但他知道努力了,我为此而感到欣慰。现在的他,是班里的体育委员,对班级的工作非常有责任心。他遇到了不高兴的事也是第一个告诉我,就连他

5、出去比赛也会每天向我汇报行程,我知道我已经成为了他的朋友,甚至是亲人。他曾说过:“李老师,除了我爸妈,就你最疼我了。”虽然我无法承担这句话的分量,但是我的学生着实一次次地感动了我,是他教给了我这样一句话“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感化心灵”。有了和宇的接触,我坚信我可以用自己的心灵感化更多的心灵。 附:这可能不是一篇好的教育案例,但这是我当班主任以来感触最深的一个教育过程。虽然我现在并没有和每一个孩子达到这么顺畅的师生关系,但我一直在努力,因为我始终相信用真心可以换得真心。也许宇将来不一定出人头地,但我会成为他记忆中最深刻的老师,因为我是在用真心教育他、关怀他。(misspuck)【点评】 智慧与

6、爱心同等重要 misspuck老师文章的题目是“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感化心灵”,可是我们纵观全文,其中教师的一片爱心倒是看得很清楚,而智慧,恕我直言,就不明显了。这正是目前中小学教师工作的普遍弱点。 学生宇是个“调皮蛋”,不爱学习,只爱足球。misspuck老师看到了这些现象,不假思索地就给自己确定了以下任务:“于是怎样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成了我的首要难题”。我发现很多老师都是这样思考问题的,已经公式化了。 这种思路是智慧的吗?恐怕不是。可能misspuck老师一抬脚就走错了路。 这种思路的推理是:学习不起劲,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一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就会努力学习,而且能学好。

7、这个推理经不起推敲。 实际上学生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不但口头上知道,而且心里也很明白。家长和老师天天挂在嘴边的观点,他们怎么能不知道?再说,我们社会的整体风气分明对高学历者有利。学校里,成绩好者出尽风头,成绩差者灰头土脸;社会上,高学历者名利双收,低学历者就业困难。学生再傻,也能看清这种现实。 明明知道学习重要,为什么还提不起劲呢?这样提问题,就有点智慧了。 那是因为,认识到一件事情的重要,并不能保证人做这件事情有劲头,更不能保证做得好。 举例来说,哪一位老师不知道差生教育的重要性?然而不是仍有很多教师看见差生就头痛,恨不得他们赶快全都转学吗?请想一想,教师一提差生就晕和学生一提学习就烦有什么

8、区别?这几乎完全是同一种心态。 当你面对一个困难,发现自己总是不能克服它,感觉自己找不到出路,怀疑自己能力的时候,别人还向你强调此事的重要性,只能使你对此事更反感、更沮丧。 坦率地说,教师对学习障碍生大谈学习的重要性,做的就是这种傻事。 于是你就明白为什么misspuck老师和学生宇虽然搞好了关系,但是只要“涉及学习的话题”,他就“退缩了,一下子拉大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弄得我措手不及”。这其实是最正常的心理反应,就像很多老师提起班上的“麻烦制造者”就皱眉一样。 所以,面对一个学习障碍生,教师千万不要再说教。那些话,学生都背下来了,甚至比老师还会说呢!教师的最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入具体地分析,他的

9、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 有些老师遇到这种情况,往往采用“爱心治疗法”。先和学生搞好关系,misspuck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也有效果。这比那种“横眉冷对法”当然要好得多。但是教师一定要明白,这种方法只能给学生努力学习提供一个较为良好的心态基础,而并不能解决具体的学习问题。就好像医生与病人关系好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要治好病人,医生还需要有专业能力,能对症下药。 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而且我再说一句可能得罪人的话:爱不属于专业能力(虽然它对于教师是必须的,非常重要)。爱,谁不会?家长对孩子的爱,难

10、道比教师对学生的爱少吗?为什么他们反而常常来求老师教育他的孩子?他们缺少的不是爱,而是理智、是智慧、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智慧,即使不比爱心更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 misspuck老师说:“用真心可以换得真心。”不一定。如果没有更多的智慧相伴,则真心换回来的很可能就不是真心,而是寒心。浙江最近就有一位老师,应家长的要求好心照管一位差生的全部生活,结果被这个学生打成脑震荡住院了。现在令教师寒心的事情多极了,该是清醒的时候了。 【案例2】 找骂 肖这孩子实在不像话,简直是无法无天了,搞得每个老师一走进四。二班教室头就疼。 数学课,大家都在认认真真地听讲,他突然来了一声鸡叫,教室顿时炸了

11、锅,调皮的小家伙们都跟着学起来,数学老师气得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可肖倒好,一本正经地坐在那儿,没事人似的。 思想品德课上,老师说一句“做人要诚实”,他就跟一句“诚实要吃亏”;老师讲一句“拾金要不昧”,他就来一句“不拿白不拿”。年轻气盛的周老师当然不会放过他,课也不上了,训了他整整大半堂课。可他挺受用似的,听得嘴巴快咧到耳边去了。 音乐课,他扯着破钟似的嗓子边吼边扭;科技课,他用剪刀把前面孩子的衣服剪了个大洞,还美其名日“防空洞”;体育课上,他又偷偷地把同学的鞋带系到一块儿,害得那个同学摔伤了膝盖,连带着让教体育的陈老师也受到了学校的处分 老师们一个个都把“状纸”递到了班主任管老师那里。 管老师

12、找肖和颜悦色、语重心长地谈了好多回,可肖就是不长记性,前面点头,后面又犯。 今天,肖直接把“战火”烧到了管老师的头上。 语文课上,管老师带着同学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行间陶醉地踱着步子,肖冷不丁地横扫出一条腿,把没有防备的管老师摔了个“五体投地”,眼镜也跑出去跟墙壁“亲吻”了。管老师把肖像拖“死狗”一般拖进了办公室。 “说,你哪天不挨骂就浑身不舒服,是不是?”平日里温文尔雅的管老师此时全没了淑女风范,“你到底对老师们有什么不满?你说啊,你!” “因为因为你们都是女的。” “岂有此理!女老师好欺负是不是?!”管老师更是怒火中烧,偾怒的拳头狠狠地砸向桌子,巨大的响声吓得办公室里的其他老

13、师个个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肖也吓得一哆嗦,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他边抹着眼泪,边抽抽噎噎地说:“不是这样的。自从妈妈和爸爸离婚以后,妈妈就不知上哪儿去了,看见你们骂我,就好像妈妈还在我身边一样。所以我经常捣乱,好看到你们生气的样子。对不起,老师” 管老师心尖猛地一颤,把肖紧紧地搂在怀里(王晓琴)【点评】 批评不是研究方式 这个故事令人心碎。孩子太可怜了。 他居然用这种方式寻找失去的母爱,恐怕是很多老师始料不及的。老师们都只看到了事物最表层的现象,不知其本质。 我相信这些老师都是爱学生的。可是,光有爱心,不一定能走进孩子的心里;要了解事物的本质,需要科学,比如心理学。 一个人的个性,他的心理

14、特点,他的本性,都不是“爱”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 爱能解决很多问题,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正像科学能解决很多问题,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一样。 其实这个孩子“捣乱”的本质是管老师在偶然中发现的,是撞上的,不是研究出来的。 很多老师都领教过这个孩子,但是好像没有人研究过他,甚至没有人提出一个最普通而又最重要的问题:“他为什么会这样?他心里在想什么?” 是没有研究的工夫和精力吗?不是。是没有研究的习惯。老师们更习惯于“教育”这个孩子。而所谓“教育”者,批评也。 然而批评并不是一种研究方式。您见过一个“批评”天气的气象学家吗?批评最多是一种带情绪的管理方式。 当你不知道某种事物的真相的时候,批评它,只能进

15、一步掩盖它的真相,而不会使它的真相显现出来。 换句话说,批评一个事物,并没有使你对这个事物加深什么认识,批评半天,你也没学到点什么。 于是你就明白为什么许多老师越批评学生越不管事,越不管事越批评,直到气晕了他们压根就没搞清这孩子怎么回事!我把这种老师称之为“蒙在鼓里的教育者”。 于是你也就明白许多教师的素质为什么长期得不到提高了。 没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绪化的教育,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最大障碍。 这种教育现在很流行。我们必须想办法改变它。 王山而老师跟帖: 批评也是一种研究方式 晓春先生分析得入情入理,读后深受启发。但对其中的一句话我有点想不明白。想说:“换句话说,批评一十事物,并没有使你对

16、这个事物加深什幺认识。批评半天,你也没学到点什么。”(批评不是研究方式)不知您这里说的“批评”是指真正意义的“批评”,还是特指“指责”、“训斥”式的“批评”?真正意义的“批评”有两个义项:指出优点或缺点:专指对缺点或错误提出意见。我觉得这两者也都有“研究”的成分。比如您的给阿德老师的建议和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就是真正意义的“批评”,也是“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不但您自己“对这个事物加深”了“认识”,大家也跟着“学到点什么”了。由此说来,“批评”也是一种研究方式。难道批水浒传或评红楼梦不是对这两部书的研究吗?如果教师对学生不是一味地“指责”、“训斥”,而是真正意义的“批评“,并且允许学生辩解,这就

17、不能不带有“研究”的成分了。 王晓春回复: 非常感谢王老师的意见。我表达得不够好。 我文中所谓的“批评”,指的是学校里通常发生的事情,即教师对学生缺乏分析地指责,与学术性的和研究性的批评不是一个概念。 我读过王山而老师不少帖子。王老师总是能启发我的思考。您这种批评,对我好处很大。 十分欢迎您经常到这里来批评指正!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案例3【案例3】 教育专家的方法为何不灵?一个师范生,学教育学的时候老师举了一个例子。说一个教育专家,有一次发现一个孩子在摇晃一株小树苗,便走上前去说:“小朋友,小树苗可不能摇呀,你一摇,它头就晕了,要叫疼的,就要流泪了。”孩子于是很懂事地不摇了。这个师范生真的佩服这位

18、专家,于是一直记着。后来他毕业了,好长时间后,他竟也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有一个小朋友在路边摇晃着小树苗。他也学着那位教育专家的口气说:“小朋友,小树苗可不能摇呀,你一摇,它头就晕了,要叫疼的,就要流泪了。”可小朋友却说:“老师,你骗人,小树怎么会头晕怎么会想事情怎么会说话呢,”他晕了!心里想,现在的孩子怎么啦?(大潮河)【点评】 教育专家的办法为什幺就必须灵?我也想起了一个故事。 说古时候有一个人决心学医。他读了一些医书,记住了,然后就给人看病。看了一个,没治好,又看了一个,还是没治好。人家问他:“您怎么治不好呢?” 这位先生愤愤地说:“我明明是按照医书开的药方,可恨这些病人不按照医书得病!”

19、大潮河老师说的这位师范生也是在按照医书(教育专家的成功案例)在开药方,结果也失败了,他和那位蹩脚医生一样,责备学生为什么不按照教育专家描写的那样幡然悔悟。这不是很有趣吗?不很有趣。有点可怕。说明我们的师范教育有问题:只让学生记住了某些现成的结论,没有帮学生学会探究的思路;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责备学生,不会反思自我。这样下去,我们的教师队伍里可能叉会增加一位牢骚家这种人已经够多了,都是我们师范教育的产品。 根本就不应该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我们主观想象那样去行动,就像医生不能要求病人只得“标准病”一样。 有的孩子可能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发达,换位思考能力强,有同情心。对这种孩子,你用拟人法是可能唤起他对小

20、树的同情的。有的孩子可能缺乏想象力,很现实死心眼,或者不善于换位思考,或者缺乏同情心,对这种孩子,你用拟人法就可能完全不顶事。这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医生有时候用某种药,不也不顶事吗?怎么办,换一种药再试试就是了。再不行,重新检查,重新诊断。谁说过解决学生问题必须一次完成?这地方我们就看出某些师范毕业生的思维方式多么狭窄,多么死板,多么拘谨,一点都展不开。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因为他们经验少。愚以为,经验少不是主要原因。 有这样的思维方式,他们很难刨造和积累新经验。你想,一个认定病人应该按照医书得病的医生,上哪里去积累经验?他根本不想学习新经验。病人得病超出医书,这本是研究新问题的好机会,他

21、却觉得可恨。其前途可知。 【案例4】 师范教育中到底什么是最要紧的?每年学校里都要来一批新老师,套用一位前辈的话,良莠不齐。其实在自己上大学时就很纳闷,受过师范教育的人不会教育学生,甚至于和学生谈话都说不明白。有些名校毕业的学生不会和学生打交道,反倒不如一些专科生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今天在办公室里和同事们讨论说,教育学、心理学其实是自学的,不如把各位名师的教育日记好好研读研读,再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自己的成长历程来理清自已的工作思路。教育学、心理学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吗? (老师你好)【点评】 最要紧的是学会学习和研究 我们的师范教育着实问题不小。正如这位网友所说,“教育学、心理学其实是自学的”。

22、这不是个别人的看法,师范毕业生大都有这样的体验。 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在于,我们的师范教育是知识教育而不是能力教育。学的多是死知识,死知识只在考试中有用,实际工作需要的是能力,死知识当然就用不上了。 有人认为这是由于那些知识脱离实际,若讲的知识都能联系实际,学生参加工作“拿来就能用”,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事情恐怕不是这样简单。 实际生活千差万别而且瞬息万变,想让师范教育把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全部包括进来,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想让师范教育预见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将要发生什么情况,并且预设具体的解决方案,那也是绝对不可能的。师范教育不能给自己提出这样大而无当又细致人微的任务那太不明智了。 愚以为,师范

23、教育给自己提出的任务应该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这样,他们参加工作以后,即使遇到从未见过的难题也没关系,他们知道怎样着手去研究它,解决它。不怕没见过,就怕没思路。 可惜,这个最重要的方面,在我们的师范教育(非师范教育其实也差不多)中,却最薄弱。 一个师范毕业生如果没有研究能力,又无法逃避眼前的实际问题,那他拿什么来应对呢?恐怕就只有模仿他人了。很多青年教师就是这样模仿老教师的,结果不久就“未老先衰”了。 模仿是最低级的学习。靠模仿永远也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所以我们周围,多的是“教书的人”,而不是“教师”。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师范教育中搞“研究性学习”。也就是说,学生不

24、能是光学习和记住某些知识(这也是必要的,因为必要的知识是思维材料,没有材料无法思考),他们要学会发现问题,学会研究确定研究方向,找到研究突破口,知道如何收集资料知道采用适当的思维方式进行合乎逻辑的思考,知道对自己的结论进行各种反驳以便使它更合理等等。 这种研究性学习,恐怕离不开案例,所以师范教育的案例教学应该大大加强。 案例教学实际是以例子为“由头”的思维教学,它提供的主要不是某种具体办法,而是一个思路;它不是要告诉学习者“怎么办”,而是要帮学习者学会“怎么想”。 愚以为,对于师范教育和教师在职培训这才是最要紧的。 【案例5】 质疑数十万元造神童 据央视报道,最近,北京的某机构推出了一项培养神

25、童的“日出计划”,称只要孩子从小接受他们的培训,10岁时就能赶超大学生。目前,已经有160多个孩子参加了“日出计划”,其中最小的只有9个月,最大的也不超过10岁。果真有这幺神奇的培训吗? 在这家机构的网站上,记者看到,“日出计划”培养的主要是16岁的孩子。学习课程包括大学微生物学、化学、植物学等。授课老师是正在高校就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根据师资配备不同该计划被分为四个等级,收费从每年2万元到13万元不等。 记者注意到,“日出计划”对孩子不需要筛选,交费就能参加。并且这个机构承诺,任何孩子在接受培训后,到l0岁时综合智力就能超越大学生。 “日出计划”创始人攸武说:“我告诉我的研究生,必须把l岁或

26、5岁的孩子看成你的同学,对他讲最高的专业术语。不要管孩子懂不懂。他现在是不懂,因为他的大脑是空白的,但是他有潜能,能产生一种高级的思维,并不是记忆。” 这位负责人表示,任何孩子都有“高级思维”的潜能,只要方法得当,就能激发潜能,从而成为世人所说的“神童”。在多次要求下,记者观摩了一次“日出计划”的上课情景。 接受培训的孩子叫小小,只有1岁ll个月大,已经接受了大约7个月的“日出计划”培养。 记者看到,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小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显微镜,并且能辨认出水分子、氮气、氧气等的分子模型。小小的老师告诉记者,小小是她的学生里教学效果比较好的一个孩子。 小小的家长也对培训效果感到比较满意。可是,

27、当记者把这段录像给有关专家看的时慎,专家则认为,这种学习方法和通常的幼儿教育一样,都是利用了幼儿的形象思维,让他认识世界。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忠心说:“大学讲的知识是抽象的,是理性思维,可孩子的思维方式是具体的行动思维、形象思维,不可能理解大学的知识。” 这样的教育虽然对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有一定的作用,但不可能达到“10岁超越大学生”的神童效果。 专家提醒家长们要用平常的心态来看自己的孩子,不要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从而给孩子过多的负担。(2005年4月20日东方早报)【点评】 我的看法 l.人类对自己的潜能,自己的思维,还知之甚少。孩子究竟怎样学习更好,现在众说纷纭,很难做

28、出统一的结论。对现今教育的不满,更促使人们进行新的探索。我以为,有探索精神是好事。 2.要证明某种理论,必须有科学的实验,而在实验进行中,是不可以推广的。“日出计划”是实验其对象是人,而且是孩子。以孩子为实验品,必须非常慎重,尤其是幼儿,他们的早年经历可能影响其一生。一个严肃的科学工作者,要有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良心。章未经反复实验证明成功的教育方法来推广,有违科学精神。 3.我最反对把这种研究商业化。研究成果可以商业化,研究过程不可以商业化,你不能拿你自己尚没有把握的东西来卖钱,而且卖高价。大家都知道,做虚假广告,做不能兑现的承诺,是要负法律责任的。为什么乱做教育广告就可以不负责任呢?比如

29、有一所名校声称“我校无差生”,好多家长就慕名送孩子去了。这口号就不够实事求是。哪里有无差生的学校?没有差生哪儿来的好学生?所以我建议国家成立专门机构,审查这类口号和承诺。你个人看法自然随便说,但是只要你从事商业活动,你的广告词就必须经过审查。家长的钱跑到别人的兜里去倒是小事,要是把孩子毁了,那可太不值了。只有一个孩子,不敢冒这种风险。 案例6】 爬树风波 “你为什么爬树,”我压着心头的不满看着眼前这个黑黑的孩子,早上我刚和他们讲到不能爬树,这不,刚吃过中饭,就有小朋友来告状说他爬树。 “我我找不到小朋友了。” “找不到小朋友就可以爬树?”对他的回答我又好气又好笑。 “我看不到他们,我就爬到树上

30、想看看他们在哪里。” 原来如此,孩子的一个想法竟是如此的简单,我不仅在心里开始微笑,也为刚才没有马上发脾气而感到庆幸。孩子们许多调皮的做法,很多时候往往源于一个淳朴的理由。我们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批评指责,打掉的不是孩子的缺点,往往会是孩子对我们的信任。想到这,我微笑着看着他,问:“如果我找不到小朋友站到你的肩膀上去找,你愿意吗?”孩子摇摇头。“是啊,小树一样不乐意你踩到它身上啊,下次可要知道不能这样做了。”孩子点点头。“去吧。”看着孩子快乐而击的身影,我的心也为这件小事而明朗了半天。(黄玫瑰)【点评】 面对问题,要探究 刚说完不让爬树,学生就公然违反,这岂不是向老师挑战吗?很多老师就是这样想事

31、情的。他们总认为,学生“顶风作案”,明摆着就是和老师作对。其实很多学生违反纪律,本来主观上并没有和老师作对的意思,他的心思并不在老师身上,是老师自觉主动把矛头引向自己的。 教师这样不加分析地贸然站到孩子的对立面去,而且多次如此“导向”,最后孩子就索性和老师对立起来了,真的成心捣乱了。 我把这种教育方式称之为“制造敌人”。 黄玫瑰老师就很聪明,她能“化敌为友”。 但这首先不是因为她聪明,而是因为她心理健康水平高。 黄玫瑰老师发现学生公然不听她的话,第一个反应也是“不满”,实属人之常情。问题是她能压住自己的不满,而且能成功地把这种不满迅速转化为“探究”,去询问孩子“为什么爬树”。这是一个看起来很平

32、常实际,很了不起的转折。有大批的老师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都没有能力实现这种转化,他们的思路沿着“不满”向前进变成了“发泄”,于是点燃了战火。 黄玫瑰老师遇事能保持平常心;很多老师不能,他们失控了。 所以要搞好教育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 还要有科学精神,有研究心态。 经验告诉我们,人有研究心态他是不会向研究对象发脾气的。地质学家不会对化石这样喊:“你怎么可以出现在这个地方?”当你把对方当作研究对象的时候,你就不会幻想对方适应你的要求,恰恰相反,你得想办法使自己的认识客观地反映对方的现实状况。这是科学的思维方式。 黄玫瑰老师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所以她不生气(一个想研究学生的教师是“没有时间”生气的

33、),结果她得出了一个很科学的结论:“孩子们许多调皮的做法,很多时候往往源于一个淳朴的理由。我们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批评指责,打掉的不是孩子的缺点,往往会是孩子对我们的信任。” 有科学的结论才会有正确的教育方法。既然孩子并不是想与老师作对,既然他爬树只是因为一个淳朴的理由而忘记了纪律(这种“忘记”当然也是缺点,不管理由多么淳朴),那么这孩子需要的就不是简单的批评和纪律的重申,而是要想办法使他下次遇到同类事情的时候“不这样做”。这比“承认错误”要重要。黄玫瑰老师采用的是“拟人法”,把树拟人,让孩子替树想想,不要踩到它身上去。对于小学生,我以为这种方式挺好的。当然,要树立纪律“观念”,这还只是个开端。

34、 许多老师遇到问题,只会自我中心地想事情,说的话全都是他自己的感觉,立足点从来不会变一变。黄玫瑰老师不然。她不但能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而且能从孩子的角度,甚至能从树木的角度看世界。我们把这叫做“立足点的多元化”。能多角度看世界,是为智慧。 学生顶风爬树,这件事放到有些教师手里,本来可能成为个把老师气得发疯,弄得满城风雨,甚至惊动校长的“事件”,可是到了黄玫瑰老师手里,在微笑中,举重若轻就处理完了,教师还因为此事心情“明朗了半天”。黄攻瑰老师把麻烦酿成了快乐。 黄玫瑰老师热爱学生,热爱教育。更重要的是,她热爱生活。 教师素质不同,理念不同,思路不同,人生哲学不同,教育效果就会有如此大的区别。 【

35、案例7】 来,让我抱抱你 孩子们在我身边蹦跳玩耍,每张脸上都绽放着天真无邪的笑容。牛牛他却靠在教室的墙壁上偷偷地打量着同学,目光中流露着无限的羡慕,迟迟不敢上前和同学们一起玩。开学快两个月了,他却还没有交到一个朋友。 牛牛不爱整洁。每次午餐后,你都能看见一只“小花猫”红红黄黄的汤汁遮住了半边脸颊,胸前更是画上了一幅“现代抽象画”。他的桌子上五花八门,堆满了散乱的书籍,课桌里拖下一条长尾巴那是艺术课的画纸准备随风飘下。我曾跟他谈过几次,都没有明显的进展。 我就这样注视着牛牛时,脑海中灵光一闪。我今天穿了一件纯白的外套。我微笑着朝他招招手。他慢吞吞地靠近我。我亲切地说:“牛牛,来!让老师抱抱!看看

36、有没有长胖呀?”他很开心,正想扑进我怀里时,猛然发现了自己胸前的那幅“现代抽象画”,马上就止住了脚步,偷偷地看了我一眼,好像是说:“我会把你的衣服弄脏的。”看着他僵在那儿尴尬的样子,我连忙说:“明天让我抱抱你好吗?”他用力点了一下头,目光中盛满了欢乐!我相信,明天他一定会干干净净地等着我去抱他。(fangqiong)【点评】 两种教育方式 一个学生不讲卫生,教师对他进行个别教育,通常的方式是什么?告诉他:你太脏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要求他:你必须把自己整干净。(严厉地或者温和地)第一句话是向孩子耳朵里输入教师评价。 第二句话是向孩子的耳朵里输入教师指令。 我把这种教育方式称之为“干涉式教育”

37、。 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师一张口,教育架势就摆出来了。 干涉式教育通常属于“低科技含量”的教育。进行这种教育,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靠条件反射就可以实施了。 所以,经常用这种方式教育学生的教师,教育能力一定会停滞不前。这种办法不怎么需要动脑筋的。 fangqiong老师的教育却不是这样。 她既没有评价牛牛,也没有命令牛牛。她只是设计了一个“拥抱情境”,让牛牛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且鼓励牛牛改正。 我把这种教育方式称之为“帮助式教育”。 帮助式教育是隐蔽的教育,学生甚至可能没感觉到老师在教育他,可是他已经受到教育了。这种教育讲的是实效,而不是表面形式。 实施帮助式教育,不但需要有爱心,

38、而且需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主体性,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而不是拔苗助长),而且需要技巧。这个“拥抱情境”,一看就很“专业”,非“业余选手”所能为。 这才像个教师。要知道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士呀!每天用简单粗暴的方法管教学生,不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却用“恨铁不成钢”为自己辩解。这种老师实在应该仔细想想fangqiong老师这个小例子。小例子里有大文章。 最后要说明的是,我并不完全否定“干涉式”教育的作用,这种教育方式不可能完全取消。我要说的是,此种方式不可多用。这是笨办法。 【案例8】 课间有学生打架了 课间学生打架也成了我的快乐事情,关键是换个角度看问题。 班长让我看看她的裤子,说是被冯踢的

39、,我一看满裤腿上都是脚印,笑着为她扫了扫,安慰安慰后,让她把冯叫来。 你知道这冯何许人也?是这学期刚从一班过来的孩子,内向到极致。开学一个多月了,我还没见过他张嘴说话。他怎么会打班长呢?来到办公室,他就站着,一言不发。我对他说:“来到办公室,老师想听听你来到这儿的收获。每说一句话,加2分,说够10分,你就可以走了。” 他坐在我旁边,我开始备课。 十分钟后,他说第一句话:“我不该打毕。” “好,奖励2分,说明了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继续说。” 二十分钟后,说第二句话:“我应该上课发言。” “好,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再加2分。” 三十分钟后,说第三句话:“因为不守纪律,耽误上科学课了。” “好,认识

40、到有损失,说明这节课过得有价值。” 下课时,他说了两句话:“一节课老师都在忙于备课,还要解决我的问题,老师很辛苦。今天我们小队得不了自律小队了,这是我的责任。” “再说一个好,好在你会体谅老师了,同时老师相信你能做一个负责任的孩子。”我握了握他的手,把他送出了办公室。(快乐014)【点评】 两种教育思路 处理学生问题有两种思路。 1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学生成长。 2看到现象进行教育达到教师目的。 第一条思路的主线是“问题”,第二条思路的主线是“管理”。 窃以为快乐014老师处理学生冯打架事件,其思路属于第二种。 冯踢班长,这是个现象。教师把他叫到办公室,用发言记分不发言不让走的办法迫使他承认自

41、己不该打人,上课应该发言,不该耽误上课,影响了集体荣誉,害得老师很辛苦;老师说了四声“好”,鼓励冯“做一个负责任的孩子”,于是这件事就处理完了。 搞不清老师到底打算解决什么问题。打人问题,不发言问题,不守纪律问题,不能体谅老师问题,还是什么问题。又好像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看不出这次谈话的主题,看不出冯经过这样的工作有多少进步,他只是“承认”了许多错误而已。一个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用处不大。因为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犯的大多数错误,在犯错之前就明知道这是错误的。难道冯不知道踢人不对?不知道应该守纪律?知道不对,如果只承认了不对,不知原因何在,不知以后如何避免这种错误,认错又有多大意义?我发

42、现很多老师都是这样,把学生承认错误看作教育的成功,看作处理一件事的结尾,殊不知这常常连开头都算不上。 这种教育,可以称之为“认错教育”。从科学角度看,这种“教育”在多数情况下都属于做无用功。 更重要的是,我看不出这位老师经过这次谈话,自身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有什么提高。教师没有研究任何问题。 这种教育,可以称之为“无研究教育”。教师素质提高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把精力都用在这种实际上没动脑筋的教育上了。 据快乐014老师说,冯是一个“内向到极致”的孩子。他是从来如此,还是转到本班来才变成这样?这非常重要,应该了解清楚。一个十分内向的孩子发生攻击性行为,这是心理问题的征兆,而且按我们的经验,问

43、题还不小。教师应该追溯孩子成长史,搞清原因(有好几种可能的原因),进行心理调治,否则今后还会出现类似事情,而且可能愈演愈烈。 教师最后鼓励冯“做一个负责任的孩子”,似文不对题。冯的问题可能主要是心理问题而不是责任感问题。 总之老师这件事不是以问题为主线,而且老师似乎并没有研究问题的愿望,所以他的思路是漂移的,问题可以随时变动。打架问题可以转移成不说话问题,又可以转移成责任感问题,逻辑很混乱。那么到底这位老师打算解决什么问题呢?不大清楚。我的感觉是,只要学生认错服软,答应今后不给老师添麻烦,教师就认为成功了。也就是说,教师的工作目的是方便今后的管理,而不是学生真实的成长,或者也可以说,教师认为只

44、要学生服从教师的管理,就是成长了。我们把这叫做教师中心。 处理学生问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真问题的研究为主线的时候,才谈得上素质教育。 【案例9】 水彩笔的故事 “老师,钱不还我的水彩笔。”课间,王和陆拉着手出现在我办公室门口。我随口说:“去让她还给你。”她们出去了一会儿又回来了,陆委屈地告诉我:她还是不还给我。”陆和钱平时是好朋友,怎么回事呢?我问她:“是不是她把你的水彩笔用完了?”“没有。” 按照往常的做法,我差点脱口而出:“去把她叫来!”在这句话就要出口之际。不知怎的,我脑中思维一闪蛮成了这样一句话:“她是不是正在画画啊?”陆点点头。“那她肯定是想把那幅画画完。你就让她画完,再让她还

45、给你好吗?”小姑娘点点头又去了,这次没有再回来。这件小事让我明白,在做出决定之前,我们有时不妨多转个弯想一想。(黄玫瑰)【点评】 要有探究的愿望和习惯 黄玫瑰老师运用的是科学家常用的思维方式:遇到问题先提出假设(假说),然后加以验证。 医生治病就是这样的思路。当你向医生叙述自己病情的时候,医生实际上是一边听一边在心中做出假设。他心中可能有好几种假设,然后他通过检查、验血、验尿等方式验证自己的假设。一旦发现检查结果与自己的假设比较符合,他就可以开药方了。 所以,遇到问题能不能提出几种“假说”,这是检验一个教师是否是科研型教师的重要标准。 黄玫瑰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钱不还陆水彩笔。她提出了两种假说。

46、第一种:钱把水彩笔用光了,用完了不还与没有用完性质不一样。结果证明不是这样。于是教师又想到了第二种:钱不是不想还,而是画得正高兴,不愿意还。结果证明是这样。于是黄玫瑰老师开的药方“你就让她画完,再让她还给你好吗?”就管事了。 这里有个前提,就是教师要有探究(研究)的愿望。如果教师听说有人借东西不还就表现出强烈的道德义愤,那他肯定就不会再去思考什么“假说”了,他会风风火火地去主持正义。结果呢?当然也能“解决问题”,把陆的水彩笔要回来,这个不难。但是两个学生就会互相怨恨,埋伏下今后问题的隐患,而教师的能力则没有丝毫提高。 黄玫瑰老师有一个非常好的思维习惯,她遇事总想问个为什么,而且喜欢猜一猜有几种

47、可能的原因,然后加以验证。这正是科学家的思维方式。 我要给黄玫瑰老师补充的一点是,不妨再深入研究一下钱的心理。 我怀疑她是比较自我中心的,顾自己不顾别人,独生子女常有这种现象。 或者她是太喜欢画画了,忘乎所以(这也是两种假说)。不过无论哪种情况,都应该告诉钱,借人家东西,当人家索还的时候,应该立刻还给人家,如果还想再用一下,应该向人家说明,征得人家的同意,否则就是侵犯主人的权利(反客为主),而且也是不礼貌的。这是人际交往的一般规则,应该让孩子们知道。 【案例10】 换个角度(摘要)不知什么时候,班上的男生迷上了踢瓶盖。一下课,三五成群的男生围着一个瓶盖,你一脚我一脚地将瓶盖踢来踢去。 我笑问学生:“这是什么玩意儿?”学生乐呵呵地说:“这是在踢小足球!” “小足球”的魔力已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但意识到这一点的毕竟是个别学生。假如此刻班主任就以此为由下令禁止活动,可能不但不能把学生的心收到学习上来,还可能因此引起逆反心理,由“公开”转入“地下”,从而引I起更多同学对此项游戏的痴迷。可是不禁又不行,这是明摆着的,可怎么个禁法呢?正当我一筹莫展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那天中午,我刚坐下休息,一群男孩大呼小叫地向我汇报,说强抢踢“小足球”把脚扭伤了。我急忙赶到教室,只见强痛得眼泪汪汪,他的身旁正围着一群男孩,涛正用手给他揉 我顺手拉过涛,说:“听说小足球是你发明的?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