拦水坝工程施工设计总说明.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344309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拦水坝工程施工设计总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拦水坝工程施工设计总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拦水坝工程施工设计总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拦水坝工程施工设计总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拦水坝工程施工设计总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拦水坝工程施工设计总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拦水坝工程施工设计总说明.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工程地质1、地质构造工程区岩层倾向120,倾角在37。左右,在该场地内的山坡上有基岩零星出露,基本呈单斜产出,无次级褶皱,构造裂隙不发育,场区末发现断层通过,场地地质构造简单。场区裂隙主要发育以下三组:J1i216oZ75o,延伸58m,间距1.23.0m,宽13mm,裂面平直光滑,一般无充填,仅在强风化带中充填少量泥质薄膜,在弱风化带岩层中结合程度一般,属硬性结构面。J2:317N65,延伸24m,间距1.52.5m,宽15mm,裂面平直光滑,一般无充填,仅在强风化带中充填少量泥质薄膜,在接近岸坡地表时,其张开度较大,在弱风化带岩层中结合程度一般,属硬性结构面。J3:120。N37。,为

2、层面裂隙,延伸6Ilm,间距1.02.0m,宽36mm,在顶部强风化层中可见软弱夹层,半充填,以粘土为主;结合程度极差,属软弱结构面。以上、两组在平面上呈“X”型共趣剪切裂隙。2、地层岩性坝址区揭露的地层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坡残积红粘土(Qi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lfI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W)素填土:灰紫色、褐黄色,由碎块石和红粘土组成,碎块石含量515%,直径516cm,局部可达25cm以上,尖棱、次尖棱状,碎块石为强、弱风化的石灰岩构成,排列杂乱,分布不均匀;其余为可塑状的褐黄色红粘土。该层结构松散至稍密,该层成份不均匀,级配较差,稍湿,为修建道路原时人工堆填而成,堆积

3、时间在6年以上。主要分布于公路沿线和居民区一带,厚度在1.8m2.7m。拦水坝工程施工设计总说明一、工程概况拦水坝工程坝址位于涪陵区武陵山乡武陵山村5组,武白二级公路旁,乌江二级支流茶园溪上,距武陵山乡集镇约600m涪陵区武陵山乡龙塘拦水坝工程是一座以景观功能为主,兼有供水、旅游开发等综合效益的水利工程。坝址以上集雨面积4.47k,多年平均径流深614mm。正常蓄水位973.50m,对应库容18.6万n,设计洪水位974.16m,校核洪水位974.27m,总库容27.1万m主要水工建筑物按5级设计,次要建筑物及临时建筑物均按5级设计。二、水文气象工程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072mm,冬季流域受偏北

4、气流的控制,气温偏低,降水偏少。春季以后,降水天气系统逐渐形成并加强,4月至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7%,尤其以7月降水最为集中,12月至次年2月降水为最小,仅占全年降水的5%。多年平均日照1300h.无霜期340d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多年平均风速0.8ms,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2.2ms,实测最大风速24.4ms0多年平均气温18.2C,历年最高气温422C,最低气温-27C。设计洪水标准为10年一遇(P=10%),校核洪水标准为20年一遇(P=5%),下游消能防冲洪水标准为10年一遇(P=10%),施工导流洪水标准为5年一遭P=20%1设计洪峰流量38.46m3s,校核洪峰流量48.3

5、6mVs,导流流量2.99m3s有少量的人工素填土和坡残积成因的红粘土,最大厚度在4.0m左右。场地现状稳定,植被良好,没有失稳变形迹象,对大坝安全影响不大,第四系土层较松散,在开挖时可能会出现小范围的滑塌现象,需加强坡面的防护工作。4、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地下水按其特征可分为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种类型。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填土层中,随季节变化,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顺地形向坡下及下卧层排泄,具有含水层薄,分布不广,透水性强,赋水性差,旱季基本无水的特征。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水量贫乏且受大气降水影响明显,主要赋存于强风化基岩构造裂隙中,其赋存条件受构造裂隙分布情况和裂

6、隙发育程度控制,接受大气降水或上覆第四系孔隙水补给。工程区域内覆土层主要为粉质粘土,局部为素填土,下伏基岩为泥岩、砂岩。素填土和砂岩为含水层,泥岩和粉质粘土为弱含水层。场地地下水的主要类型第四系孔隙水和浅部基岩裂隙水,地下水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补给,属中等透水性,场地水质在I类环境中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对钢结构有微腐蚀。5、不良地质作用经地表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揭露表明:勘察场地及周边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6、天然建筑材料本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的天然建筑材料包括土料、块石料和混凝土粗细骨料等。坝址处均分布有坡残积成因的红粘土,呈可塑状态,

7、分布范围较大,局部夹有碎块石或孤石,但土料质纯,粘性强,可直接将坝基开挖后的红粘土用作围堰的防渗料,运距在Ioom内,不得在库内新开挖。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红粘土(Ql)红粘土:褐黄色,成份以粘粒为主,少量粉粒,质较纯,无包含物,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呈可塑状,局部含少量强风化基岩碎块和母岩碎屑颗粒。在场地内原始地形的沟谷地带分布较厚,山坡地带分布较薄,厚度在多2.7m4.0m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lf)该套地层为海相、浅海相沉积,岩性和厚度变化不大,该场地范围内以石灰岩为主,砂质页岩次之,局部地段砂质页岩多呈夹层、尖灭、透镜体型式产出。砂质页岩:紫红色、暗紫色,泥质砂质结构

8、,薄至中厚层状构造,成份以粘土矿物为主,普遍含灰绿色粉砂质团块或条带较重,失水易崩解,砂质页岩越接近地表,其风化越强,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局部充填粘土,层面裂隙中多见泥质薄膜和铁镒质渲染,质软,手折易断,断口陈旧,锤击声哑。弱风化岩石完整性较好,岩质稍硬。该层厚度较稳定,坝址区钻探本次露厚度0.7m左右,在右坝肩上游约20m处的民房后及山坡上,通过地质点调查,其厚度约在8.0m左右。石灰岩:灰、浅灰、深灰色,隐晶质结构,矿物成份主要以方解石为主,含少量白云石和硅质,遇稀盐酸起泡强烈,常见乳白色网状方解石脉,与砂质页岩交接部位渐变为泥质灰岩。3、物理地质现象坝轴线附近上部岩体较破碎,钻探时循环液

9、下渗至河床。左岸钻探揭示有溶洞,最深9.3m。其余地段溶蚀现象不发育,偶见溶蚀小孔洞,直径在12mm,彼此不连通。本层岩质坚硬,锤击声清脆,断口新鲜,裂隙较发育,岩体较完整,除顶部少量为强风化外,基本上为弱风化岩石。本次提露厚度在2.515.4m。左坝肩居民房旁发现1处塌陷坑(直径约1.2m,深度约0.2m),坝基施工时应做有效处理。在坝址处无滑坡及泥石流等其他危及大坝安全的物理地质现象存在。地表(4)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379-2007);(15)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97);(16)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导流设计规范(SL623-2013);(17)其它相关规范。五、工程设计大

10、坝型式为埋石混凝土重力坝,坝轴线左端点坐标:X=3269206.407,Y=456574.293;右端点坐标:X=3269255.628,Y=456676.010,坝轴线长113.0m,坝顶宽度4.5m,坝顶高程975.3Om,最大坝高11.3m1、非溢流坝段设计非溢流坝段总长69.0m,左岸长55.0m,右岸长I4.m坝体基础为厚2.0m、防渗等级为P4,抗冻等级F50的C20混凝土,在基坑开挖成型并清理干净后及时浇筑混凝土进行封盖。坝体采用C15细石混凝土埋块石,埋石率为20%o大坝迎水面为铅直,设厚0.5m的C20钢筋混凝土防渗面板,防渗等级为P4,抗冻等级F50,防渗面板与坝体间采用锚

11、筋连接,锚筋长LOm,间距LOm,梅花形布置,锚入防渗面板长0.4m。背水面正常蓄水位以上部分坝体为铅直,正常蓄水位以下部分为坡度108的光滑斜坡。坝内预埋DNlOO无砂混凝土排水管,排水管横向坡度为1:50。坝基预设lOO排水孔,排水孑而置于灌浆帷幕后,单排布置,间距3.0m,孔深为帷幕深度的一半。排水孑L横向排水管由边长0.2m的纵向方形钢筋混凝土排水管连接,方形排水管位于坝轴线偏向下游05m处。非溢流坝段(规划道路范围内)坝顶为厚0.3m的C25钢筋混凝土,坝顶路面沿坝轴线向上下游各放1%的坡,以利于排水,栏杆根据景观需要外购,若栏杆底部为非镂空形式,则栏杆底部须间隔5.0m预埋DN50

12、PVC排水管,坡度l:20o碎石、块石可从鸭江十公里采石场购买,运距34km。四、设计依据与相关技术规范1、设计依据(1)设计委托书与合同;(2)1:500地形图;(3)1:10000航测图;(4)涪陵区武陵山乡龙塘湿地拦水坝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重庆致科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5)涪陵区武陵山乡龙塘拦水坝工程初设批复。2、技术规范(1)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2)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3)防谢示准(GB50201-2014);(4)水工建筑物荷载设计规范(SL744-2016);(5)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SL319-2018)

13、;(6)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601-2013);(7)溢洪道设计规范(SL253-2018);(8)水利水电工程进水口设计规范(SL285-2020);(9)水工钢筋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2008);(1()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SUT62-202);(1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17);(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13)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SL386-2007);放水设施为放水管,位于桩号轴()+050.50处,放水管兼作放空管。进口中心线高程为967.10m,管材采用D4268的Q235焊接碳钢管,放

14、水管总长26.8m0并于坝后桩号放0+013.00处设置闸阀井,闸阀井为C25钢筋混凝土结构,尺寸为3.81.93.2m(长X宽高),闸阀井内设置一道DN400闸阀,闸阀型号为SZ45-10o放水管经过闸阀井后转向,穿过尾水渠边墙后伸入尾水渠,平面转向角度为56.19-,转弯处设置C15混凝土镇墩。冲沙设施为冲沙管,位于桩号轴0+052.0()处,进口中心线高程为967.20m,管材采用D6309的Q235焊接碳钢管,放水管总长23.3m。冲沙管与放水管共用一个闸阀井和镇墩,冲沙管闸阀型号为SZ45-10放水管和冲沙管进口处设置集水井,集水井采用Ci5混凝土现浇,尺寸为3.42.42.4m(长

15、X宽X高),壁厚0.3m,井顶设置拦污棚。5、尾水渠泄槽末端布置尾水渠,尾水渠全长135.57m,底坡为1:100,尾水渠断面形式为梯形,边坡系数为0.5o尾水渠底宽由44.0m渐缩至20.0m,再收缩至7.0m。底板为厚0.3m的C15混凝土,边墙为M7.5浆砌块石,边墙为仰斜式,顶宽0.8-l.5m于距渠底高0.5m处设第Tl50PVC排水管排水管横向坡度为1:20排水管间距20m,呈梅花形布置,并于墙后设置反滤包。边墙每10.0m设一道伸缩缝,缝宽2cm,采用沥青衫木板填缝,底板横向和纵向每10Om设一道伸缩缝,采用沥青衫木板填缝。6、固结灌浆固结灌浆前先浇筑2.0m的混凝土盖重,待混凝

16、土盖重达到80%设计强度后再进行钻孔。灌浆孔距、排距均为3.0m,采用梅花型布置,共127个固结灌浆孔,灌浆深度初定以入岩5.0m进行控制,固结灌浆总进尺899m。7、帷幕灌浆坝体基础浇筑完成后,开始帷幕灌浆帷幕向左岸延伸20.0m,向右岸延伸43.0m,2、溢流坝段溢流坝段总长440m,采用开敞式溢洪道。间隔8.0m设一道C25钢筋混凝土桥墩,桥墩长3.0m,厚LOm,墩头和墩尾作修圆处理,半径0,5m桥墩将溢流坝段分为5孔,单孔尺寸为8.0l.25mo桥墩顶部设置二毡三油支座,支座为C25钢筋混凝土结构,支座与桥墩连接处设置锚筋,锚筋长0.8m,锚入支座长0.4m。桥板置于支座上,支座与桥

17、板间预留伸缩缝,缝宽2cm,采用沥青麻絮充填。桥板为C30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板尺寸为9.9.5)450.15m(长X宽X高),梁截面为距形,断面尺寸为9.00.30.4m(长X宽X高),桥面高程与坝顶高程齐平,分别向上下游放I%的坡。溢流堰为宽顶堰,堰顶宽度30rn,溢流净宽40.0m,堰顶作修圆处理,圆角半径和角度分别为0.5m、90-和1.0m、51.34o溢流面厚0.5m,采用高强度、低流态、抗冲耐磨的C25钢筋混凝土,防渗等级为P4,抗冻等级F50o泄槽为阶梯式,梯高0.5m,梯宽()4m,泄槽与溢流堰由一段长0.97m、坡度108的光滑斜坡连接。溢流面与坝体采用锚筋连接,锚筋长LOm,

18、间距LOm,梅花形布置,锚入长度均为0.4m。导流墙采用厚0.5m的C20钢筋混凝土,导流墙嵌入非溢流坝段坝体内,嵌入深度为0.5m,并设置锚筋,锚筋长1.Orn,间距Lom,梅花形布置,锚入长度均为0.5mo3、坝体分缝、止水为减小坝体的不均匀沉降,综合考虑地形、地质、工程布置等方面的因素,大坝设5条横舞,分别位于桩号轴0+015.00、轴0+035.0()、轴0+055.00、轴0+076.50及轴0+099.00处。横缝上游面和下游面高程968.10m以下设止水,采用铜止水片,铜片厚1.2mm,鼻子朝向水流方向。溢流面横缝设一道止水,采用止水铜片。两道止水铜片间采用沥青麻絮填缝。4、放水

19、与冲沙设施开挖进入完整弱风化灰岩中须至少2.0m,并加强灌浆工作,灌浆孔间距可适当缩小,建基面高程视现场开挖情况而定;河床段开挖按伸入弱风化石灰岩中2.0m控制,若开挖过程中出现局部风化深槽或囊状风化带,须将其彻底清除后再用C20混凝土回填至设计高程。4、混凝土浇筑在任何部位浇筑前,用压力水清洗基坑表面杂物,确保浇筑面的清洁,对松动的岩石应先处理后浇筑。混凝土浇筑前应详细检查仓内模板、钢筋、永久施工缝及浇筑准备工作是否完成,要求模板架立要稳,表面光洁,接缝严密,缝内止水安装满足规范要求,不漏水不渗水。混凝土工作缝面主要采用人工凿毛,在混凝土终凝后进行,以露出粗砂或小石为准。采用钝斧人工凿毛,禁

20、止使用尖锐工具,防止损坏混凝土结构。基础约束区浇筑块分层厚度为LOm,非约束区浇筑块分层厚度2.0m,两岸坝肩浇筑块分层厚度为2.0m埋石混凝土埋石率不得大于20%,施工时应先铺一层混凝土后再放一层块石,块石应分布均匀,石块间距不小于0.1m,距离模板不小于0.15m,待振捣密实至块石深入混凝土中,再浇筑混凝土,每层混凝土浇筑厚度不大于0.3m,所用块石尺寸不得大于一次浇筑混凝土体积最小尺寸的1/3。块石上下层之间须有0.1m以上间隙,块石上须有0.1m的纯混凝土覆盖层。其它要求同普通混凝土浇筑。5、固结灌浆固结灌浆孔深根据先导孔压水试验而定。灌浆过程中,要求严格控制灌浆压力;灌浆压力根据不同

21、孔序、前后灌浆段分别确定,控制在00.3MPa,灌浆压力应逐级缓慢加压,每级压力增幅为0.03MPa,并保证在施工时盖重未被抬动达0004mm;浆液水灰比按10:1、5:1、3:1、2:1、1:1、0.8:1逐级加浓施灌。制浆选用国标425号帷幕总长1760m,坝体中部孔距1.5m,两岸孔距LOm,共布置13()个灌浆孔,灌浆深度以伸入相对不透水层(q5Lu)5.0m进行控制,帷幕灌浆总进尺904.3m8、安全监测设置3个水准基准点,4个校核基点及8个坝体观测点监测坝体的水平位移和垂直沉降,设置了测压管和渗压计监控坝体渗流情况,同时设置水尺和自记水位计和水尺监控水位的变化。六、施工要求1、导流

22、采用枯水期河床一次断流+管道导流的导流方式,导流时间为U3月,导流管采用Q235焊接碳钢管,管径为DNIOOO,壁厚为14mm,钢管总长IOOm,坝内段导流管间隔5.0m设一道截水环。工程施工完成后,拆除延伸出坝体两端钢管,并采用C20混凝土封堵两端头。2、建筑材料混凝土骨料饱和抗压强度要求不低于40MPa,碱合性要求不大于0.1%。3、基础处理坝体须置于弱风化岩层上,伸入弱风化岩2.0m,设计地基承载力要求不低于2.0MPao基础开挖首先应清除河床冲积层和岸坡段坡积层,开挖岩石不得采用爆破,坝基开挖须预留保护层,保护层采用人工开挖的方式。由于两岸岸坡较缓,直接按设计坡比开挖成斜坡,宜开挖成略

23、向上游倾斜的断面。左坝肩轴0+006.00处出现掉钻漏水现象,推测该区域岩溶发育或基岩破碎,深度约为9.3m,须将溶洞岩体和破碎岩体整体挖除,再将大坝置于完整的弱风化石灰岩中,且至少应伸入完整弱风化岩中2.0m,该段建基面高程和开挖范围视开挖后的具体情况而定;右坝肩上部岩体较为破碎,出现钻孔循环液渗漏至河床的现象,该段施工期间遇降雨基坑可能会积水,为保证施工利进行,在基坑两侧开挖集水坑,施工期间配备两台潜水泵,用于地表水、地基渗水等经常性排水。七、注意事项1、尾水涵洞不在本次设计范围内,但其尺寸偏小,不满足行洪要求,故尾水渠设计以涵洞尺寸7.0x3.5m(宽X高),单孔3.0x3.5m(宽X高

24、),底坡i=0.01为前提,建议业主结合两岸公路规划对涵洞进行改建。2、人行桥设计荷载35KNm?,栏杆可根据业主要求由景观设计单位进行优化设计,但应保证人行桥结构的安全。3、如遇特殊情况应会同业主、设计、监理及施工各方协商解决。4、本说明中有与相关规范冲突部分,以相关规范为准。普通硅酸盐水泥,其细度要求通过80m方孔筛,其筛余量不大于5%.灌浆完成后,应布设检查孔对灌浆情况进行检查,其数量不少于灌浆孔总数的10%,检查标准为透水率小于IOLu,检查合格率要求不低于85%经检查无问题后,采用水灰比为1:1的水泥浆进行封孔。6、帷幕灌浆帷幕灌浆孔采用单排布置,灌浆材料采用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425

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灌浆孔坐标和孔底高程误差控制在10Cm以内,铅直孔偏斜率不得大于1.5%;灌浆按分序加密的原则进行,本工程按三序施工;灌浆孔的基岩段长小于5m时,采用全孔一次灌浆法,大于5m时,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射浆管距孔底不得大于50cm。灌浆机采用双罐灌浆机;灌浆深度和灌浆压力宜通过先导孔压水试验确定;浆液浓度应由稀到浓,逐级变换。帷幕灌浆浆液水灰比可采用5:1、3:1、2:1、1:1、0.8:1.0.6:1.0.5:1七个等级,开灌水灰比可采用5:1,当灌浆压力保持不变,吸浆量均匀减少时或吸浆量不变,而压力均匀升高时,灌浆工作应持续下去不改变水灰比。当某一级水灰比浆液的灌入量已达

26、300L以上或灌注时间已达30min,而灌浆压力及注入率均无改变或变化不显著时,应提高灌浆浓度。当其注入量大于30Lmin时,根据具体情况越级变浓。灌浆过程中,如灌浆压力过大或注入太快,应立即查明原因,进行处理后再继续灌注。根据灌浆施工的需要,可选用适当的外加剂。灌浆过程中可根据吸浆情况来调整灌浆压力和浆液浓度,当注入率不大于0.4Lmin时,继续灌注30min;当注入率不大于ILZmin时,继续灌注60min,灌浆可以结束。帷幕灌浆施工完成后,须对灌浆效果进行检查,检查标准以透水率5Lu为标准。检查孔数不得低于总灌浆孔数的10%,且孔深不得低于灌浆孔深度。基岩段使用061以上的水泥浆以灌浆机封孔,不加表压,封孔次数以封满为止,每次封孔,都应待前次浆液经24h的初凝后方可进行。对每个灌浆的封孔时间、次数和用料量应详细记录。7、基坑排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