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竹园至怡豪公路起点接线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路线.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345823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7.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斑竹园至怡豪公路起点接线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路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斑竹园至怡豪公路起点接线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路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斑竹园至怡豪公路起点接线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路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斑竹园至怡豪公路起点接线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路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斑竹园至怡豪公路起点接线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路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斑竹园至怡豪公路起点接线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路线.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斑竹园至怡豪公路起点接线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书第二篇路线1设计依据1、酉阳县公路事务中心与我司签订的S305斑竹园至怡豪公路起点接线工程设计合同书2、酉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3、酉阳县“十四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4、酉阳县小坝创业园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5、S305斑竹园至怡耍公路改建工程两阶段初步设计文件6、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7、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8、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9、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10、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2-2021)2路线平面、纵

2、断面设计说明2.1采用的技术标准本项目施工图设计阶段采用的技术标准为二级公路(设计时速40Kmh)标准设计,兼顾市政功能,路基标准宽度采用21.5m,路幅分配:双向四车道+人行道,沥青路面。技术指标按照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2-2021)的规定执行,主要技术标准见表2.序号指标名称单位规范值采用值1公路等级二级公路2设计速度Km/h403路基标准宽度m21.54圆曲线一般(极限)最小半径m100(60)3405回头曲线最小半径m30-6不设超高例曲线最小半径m6006007回旋线最小长度m35608最大纵坡%7%1.65%1处9凸

3、形竖曲线般(极限)最小半径m700(450)-10凹形竖曲线一般(极限)最小半径m700(450)-Il竖曲线一般(最小)最小长度m90(35)-12桥涵设计荷教公路T级13设计洪水频率大、中桥1/100、小桥、涵洞1/5014会车视距(停车视距)m80(40)2.2路线设计原则在设计的过程中原则上尽可能少占用耕地,避让不良地质,避免出现高填深挖断面,减小项目的实施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尽量减少挖方及借土填方工程量,尽量减少拆迁量,尽量通过单边加宽路基减少施工难度。路线设计充分考虑技术指标的合理性、线形的连续性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不片面追求高指标,树立“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设计新理念。路线

4、顺应地形布设,灵活采用技术指标,避让不良地质,尽可能保持原地貌形态和自然景观,以实现安全、环境优美、节约资源、质量优良、系统最优的目标。从景观、声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社会环境、水土保持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从设计阶段减少因公路建设对当地景区的破坏。表2.IT主要技术标准值表在路线平面设河中,线型采用基本单曲线、“S”形曲线、卵形曲线等,根据公路工程整个断面同绕中心线线旋转,直至达到超高横坡值为止。内外侧路肩横坡值及方向:路肩与行车道横坡一致。具体超高设置方案如下:(I)当超高值大于2乐且超高渐变率大于1/330时,超高渐变在全缓和曲线段内线性过渡。(2)当超高值大于2%,按在全缓和曲线过渡计算

5、,其超高渐变率小于1/330时,取-2%至2%段的渐变率为1/330,2%至超高值在剩余的缓和曲线长度内作线性过渡。(3)当平曲线为S型,且两平曲线均有超高时,取反弯点GQ处的超高横坡为0%:(4)当平曲线为卵型曲线时,路拱横坡从RI超高值线性渐变到R2超高值。2.6 加宽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本项目为二级公路,采用第3类加宽。加宽设在圆曲线内侧,在超高过渡段内设置加宽过渡段,加宽过渡方式采用线性。路基横断面组成为:3.Om(人行道)+0.25m(路缘带)+3.75m(大车道)+3.5m(小车道)+0.5m(中间带)+3.5m(小车道)+3.75m(大车道)+0.25m(

6、路缘带)+3.Om(人行道),总宽21.5m02.7 平、纵组合设计平、纵而设计的内容是线形几何设计,满足在一定车速条件下汽车动力学的要求,本项目的平纵结合设计主要遵循以下设计原则:1、满足各自规定值的要求,避免最不利值的组合设计。2、保持线形在视觉上的连续性,白然诱导驾驶者的视线。3、指标的选用及其组合保持均衡性,与相邻路段技术指标的均衡、连续,保持线形在视觉上、心理上的平衡。4、根据路面排水和汽车动力学要求,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技术标准(JTGB01-2014)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的要求,结合本项目的实际地形、地质情况,尽量减少征地数量,降低工程造价。竖曲线半径

7、一般采用大于一般最小半径的要求,同时避免出现断背、驼峰等不良线形,对局部受地形限制需设置较小竖曲线半径的地段,经透视图检查,不满足视距要求时,采取开挖视距平台等工程措施以达到停车视距要求。2.3 平面设计本项目平面充分结合地形、地质、地物与现状道路衔接等多方面因素,平面指标的选用在考虑了减少工程量的前提上,尽量采用较高的标准,设计中路基横断面布置等。主线路线总里程O.25Km,共设平面交点1个,平均每公里6.3个,最小平曲线半径340m,平曲线占路线长度的69.284%。本项目路线平面布设主要考虑以与旧路拼宽搭接为主。平面指标的选用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保持指标的均衡、连续,以及与纵断面线形

8、和横断面的组合协调,平面线形高、低指标之间逐渐过渡。我们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尽量增大行车视距,加大平面半径,改善平面线型和改善旧路纵坡;对于平面半径较小的路段,缓和曲线尽量取较大值,以保证超高渐变率满足1/3301/150的要求,外业选线时以Lh=(iXB2)p控制缓和曲线最小长度,这样既保证了行车安全又满足了行车的舒适性。2.4 纵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充分考虑沿线地形、地质、路基等因素,尽可能减小路基填挖高度,最大纵坡1.65%o路线设计过程中,密切注意平纵配合,严格把握平、纵线形设计标准。平面、纵断面设计过程中,对立体线形已经进行透视图检查,路线平纵配合良好。2.5 超高设计高及超高旋转轴为公

9、路中心线。路基超高过渡方式:先以路中线为旋转轴,使外侧车道与内侧车道变为同一单向的横坡后,5、技术指标的选用及其组合设计,同车辆相邻路段的运行速与设计速之差不超过土20kmh6、结合地形、地质、水文等建设条件,充分考虑工程设置条件及工程规模,做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7、与沿线社会、人文、自然等环境配合,做到与周围环境相和谐。2.8 会车视距根据公路路线设冲规范(JTG-D2O-2O17)7.9.2条规定,设计速度40kmh的停车视距为40m,二级公路的视距应满足会车视距(不小于停车视距的2倍)要求,采用会车视距为80m。视距按汽车汽车沿曲线内侧行驶,驾驶者视线高出路面1.2m,物高采用0.Im

10、,汽车轨迹与视距线之间的横净距进行视距检查。2.9 坐标系与高程系统(1)平面系统采用CGCS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2)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3施工注意事项(1)施工前必须对控制点进行复测、校核,确认满足规定精度后方可使用。对增设或恢复遗失的控制点,应按公路勘察测量要求进行布设,精度应满足规范要求:若项目分合同段实施,施工控制测量还应及时与前后合同段衔接好.(2)为了保证公路建设的顺利实施,征地拆迁工作应提前作好协调准备工作,对沿线地上地下管线,开工前根据拆迁调江的相关表格沿线核对、补充调查,以免施工过程中破坏,对项目涉及到的需要改移的高压输电线路应取得其同意后方可进行施工,对其的改移应满足规范规定的净空高度,对地方道路改移工程应先行施工。(3)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占墓或其它历史文物,应立即做好现场保护工作,并报请当地文物部门,以便进行妥善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