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站工程安全验收评价安全对策措施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电站工程安全验收评价安全对策措施建议.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水电站工程安全验收评价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安全评价的安全对策措施是要求生产单位在生产经营和生产管理活动中,应采取的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它是保障整个生产、劳动过程中安全卫生的对策措施,企业采取相关安全措施后,可有效预防事故和职业危害。安全对策措施的基本要求为:能消除或减弱电站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危害因素;将产生危险、危害因素的可能性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电厂工作人员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有害因素;能有效预防电站运行过程中重大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发生;发生意外事故时,能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和互救条件。安全对策措施的制定原则为:当安全对策措施和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优
2、先考虑安全对策措施,并遵循清除、预防、减弱、隔离、警告的顺序;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对策措施应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安全设计规定的有关要求。安全对策措施主要包括:安全技术对策措施、安全管理对策措施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1.1存在的主要问题电站道路未平整硬化,不符合消防通道的要求。安全标志设置不全,尤其是前池、尾水边、发电厂房、变压器、进厂交通道口应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消防、疏散标志。电站无消防器材和设施。压力前池无防护栏杆,集水井未铺设防护盖板。农灌渠首、前池缺少观测设施。发电厂房无事故照明。操作间未设置防火门,没有挡鼠板。配电柜前未铺设绝缘胶垫。照明线路敷设不规范,发电机输出线路穿墙时
3、未穿管。未制定设备缺陷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制度、安全生产例会制度和设备定期试验轮换制度、安全生产档案管理制度等。(11)未建立特种作业人员档案。1.2整改对策措施电站道路应平整硬化,设置符合消防要求的回车场地。电站站区内前池、尾水边、发电厂房、变压器、进厂交通道口应设置醒目的安全标志。电站发电厂房、操作间、变压器应按规范要求设置消防设施和配置消防器材。压力前池周围应设置防护栏杆,发电厂房内集水井设置盖板,防止人员坠落。农灌渠首、前池应按水电规范要求设置观测设施。发电厂房应设置事故应急照明。操作间应设置乙级防火门,门口设置挡鼠板,防止小动物进入损坏电气设备。配电柜前应按要求铺设绝缘胶垫。发电厂房照
4、明线路、电缆应安全防火要求穿管敷设。应按要求补齐、完善电站运行安全管理制度,并督导职工遵守。(11)建立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及特种作业人员档案。1.3安全技术对策措施1.3.1 工程总体布置对凌空的坠落面设置栏杆,以防人员、车辆误入或坠落。升压开关站周围设置围墙或围栏,进出大门平时应上锁,并专人管理,防止无关人员误入引起触电事故。对于火灾、爆炸及触电危险性较大的场所及设备,发电厂房的湿度、采光、照明和噪声等,应当严格按照设计要求,以及相关规程、规范与标准之规定,采取相应的工程安全防范措施。桥吊平台、变压器周围、门槽、通气孔等,要设置栏杆或围墙,以防坠落伤害或电伤害。根据枢纽总体布置,在建筑物的
5、周围及道路两侧和其它适当地方,宜植树、种植花草,以绿化环境。1.3.2 防洪厂区各种管沟、道路通道等出口高程均应高于厂房下游校核洪水位以上;周围边坡应设置泄洪沟道;尾水渠下游沿河设置“防止突然来水”的标识。加强洪水期的安全管理,制定严格的巡检制度。1.3.3 防水淹厂房洪水期加强与上下游水电站的联系,防止水库水位超标漫坝水淹厂房。排水管出口、道路通道、公路路面高程均应高于厂房尾水水位。制定定期巡察和清除排水井、排水沟内垃圾等杂物的制度,防止排水管沟出现堵塞、排水不畅等引起渗漏淹没的危险性。定期对前池、尾水渠、进水闸门进行检查。1.3.4 防火在防火部位禁止烟火。定期进行预防性试验,更换不合格的
6、机电设备;大、小修工作中对全部接点紧固一次。保持消防设备良好,及时清除易燃物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定期进行绝缘预防性试验,发现有不合格线棒,及时更换;接地线应编号,对号入座。采用防火性能好的F级绝缘。运行中严格控制温升限值,以保证绝缘在正常使用寿命下运行。定期检查旋转部分的机械情况,发现缺陷及时处理。加强运行中温度监视,防止发生局部过热。保障按规定设置的安全疏散通道、消防通道出口畅通,并设置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疏散标志。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11)消防设施和器材上设置明显标志,并对灭火和应急疏散方案,定期组织消防演练。保证通讯线路和报警设施的正常运行。禁止在工作场所使用明火采暖。1.3.5 防爆
7、炸变压器应设置有泄压装置,泄压装置应避开运行巡视工作的部位,以防止当设备故障时保护装置失灵,通过泄压装置释放内部压力时伤害工作人员。加强对变压器、互感器类设备运行管理,明确变压器专责人员及其职责;设备采购时,应要求制造厂有可靠的密封措施。防止变压器近区的短路事故;加强继电保护的管理和定值的整定,加强绝缘监督等。注意检查变压器绝缘情况,保证各部绝缘良好,保证变压器额定电压与电源电压一致;严格执行绝缘监督规定,做好定期试验工作。要加强对变压器各零部件的检查,发现有破损、漏油等异常现象及时处理,检修还应特别谨慎,不要损坏绝缘,检修结束后,应有专人清点工具(以防遗漏在油箱中造成事故),检查各部件,测试
8、绝缘等,确认安全可靠才能投入运行。要注意引线的安全距离,防止由于距离不够而在运行中发生闪络,造成事故。控制油温,对油定期抽样化验,发现变质或酸量超过规定值时要及时处理。对变压器保护应有足够的泄压面积和外部的防爆廊道。按规定在主变压器下面设鹅卵石坑,并设置主变压器事故油池或盛油设备。变压器的本体、有载开关的重瓦斯保护应投跳闸,如需退出重瓦斯保护时,应预先制定安全措施,并经总工程师批准,限期恢复。(11)按规定完善变压器的消防设施,并加强管理,重点防止变压器着火时的事故扩大。(12)防止套管存在问题,套管渗漏油时,应及时处理,防止内部受潮而损坏。1.3.6 电气安全防触电事故建立由电站、班、组等各
9、级技术人员组成的“防误”组织网络,明确各级人员的“防误”工作职责,制定严格的“防误”管理制度。高压开关柜、开关设备、电气一次系统模拟图板必须选用满足规范要求的产品。在水电站内开展全员安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把认真执行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电力建设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工作规定等作为全员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各类电气设备布置的安全间距、绝缘等级、过电压保护、防雷、接地、照明及低压安全照明、事故照明等要符合现行的电气设备安全设计导则等有关规定。为防止人员不慎接触电气设备造成伤害,主要应采取如下措施:在人员经常通行、工作或易于接触电气设备的部位设置保护网;对屋内配电装
10、置设置防护隔板或防护围栏。设置安全标志。对电气设备周围设置的防护围栏和防护隔板等有可能引起触电的部位,都应设置明显的安全标志。防静电事故生产操作和安全管理中应严格遵守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所有设置在户外和厂房内有可能发生静电的管道和设备,均应连成连续的电气通路并接地。当润滑油的电阻大于106Q时,设备的旋转部分必须接地;否则应采用接触电刷或导电润滑剂。移动的导电容器或器具有可能产生静电危害时应接地。当利用导电地板、导电工作台和其他接地物体相连接的方法不能确保其可靠接地时,必须采用可挠的铜线将其接地。利用工具操作或检修这类设备时,工具也应可靠接地。防雷电事故按水力发电厂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设计技
11、术导则(DL/T5090)要求,做好水电站的防雷接地装置。雷雨时,危险场所应停止工作,人员撤出。所有电气设备和线路的选型、安装必须符合设计规范的安全要求。厂内各种电气设备的外壳必须每天清理干净。对低压和弱电设备采用可靠的防雷保护装置。定期对防雷装置进行检查。1.3.7 防机械伤害、高处坠落(D)所有闸门槽孔、集水井、尾水平台、进人孔等设置盖板或防护栏杆,检修时设临时围栏,在转子检修平台、尾水平台的坠落面设置固定式防护栏杆,以防工作人员坠落。盖板应能承受2000Nm2的均布荷载,以满足人群荷载和行走需要。防护栏杆高度均应满足现行机械安全防护装置固定式和活动式防护装置设计与制造一般要求的规定。进入
12、主厂房桥机轨道梁处设有安全标志,桥机顶部留有足够的检修空间。主厂房桥机等轨道的两端设置带缓冲器的装置,以防止刹车失灵等引起的越轨事故。主厂房桥机还应设行车声光报警信号。固定钢直梯和固定式钢斜梯均考虑电气安全距离和水力冲击的影响,钢直梯高度超过3.Om时应设置防护笼,钢斜梯设置栏杆和扶手。高度较高的钢直梯和钢斜梯,中间设置休息平台,并采取防滑措施。启闭设备均分别装设有制动装置、荷载限制器、行程限制器、缓冲器等安全装置。楼梯、钢梯、平台用的踏脚板均采用花纹钢板等防滑措施,以防止人员滑倒摔伤。有防护栏杆、通气孔井等均应按安全标志的规定设置安全标志。对主机设备、各类辅机系统设备和金属结构设备,其外露的
13、且可能造成不安全的旋转零部件均设置有防护罩。凡坠落高度在2.Om以上的工作平台、人行通道(部位),在坠落面设置固定式防护栏杆。1.3.8 职业危害与作业环境不良防噪声和防振动对策措施水电站对噪声和振动的防治措施,一是尽量消除振源,二是采取消声和阻隔噪声的技术措施。电站的防噪声及防振动设计应遵照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85)的规定。结合本电站的特点,建议采取以下主要措施:设备布置合理,要采取消声、吸声、隔声等控制噪声的有效措施。水轮发电机组的噪声和各部位的振动值应符合水轮发电机组安装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厂区室内工作区噪声应按照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有关规定控制,定期进行检测。防尘
14、、防污染、防腐蚀、防毒对策措施防尘为进一步提高室内空气环境条件,充分保证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行,建议采取以下对策措施:a.中控室、室内配电装置室地面采用坚硬的、不起尘埃的材料。门窗作密封处理,防尘、防水、隔热。h厂房内整体采用地成地面或木质活动地板地面,防止人员、车辆行走时地面起尘。C.中控室应设置通风空调系统,在新风口、回风口处均应设有过滤器,设置位置应满足规范要求。防污染a.电站应设置污水处理设施,生产及生活污水须经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地面水体。b.选用环保型无放射性、无毒性的建筑装修材料,要求其性能均应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规定。c.在供货合同中要求机组轴承及其润滑系统采取有效的消除油气
15、溢出、甩油和漏油的措施。防腐蚀a.设备支撑构架、水管、气管、油管和风管采取经济合理的防腐措施,除锈、涂漆、镀锌、喷塑等防腐处理工艺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支撑构架应有一定强度。h有腐蚀物质的房间设独立的通风系统,通风管路亦采用防腐材料。防毒易发生火灾的部位均设置事故排烟设施。温度、湿度控制对策措施厂房应有组织地通风,主厂房通风要保证排除主厂房内的余热、余湿,以满足主厂房内对空气质量要求;厂房水泵房等设备基础旁应设排水沟,确保地面不积水。采光与照明对策措施厂房和各建筑物设事故照明系统,当交流电源失去后可满足主要区域的照明。全厂应设应急照明,应急灯内的蓄电池应随时充满电。电站要采用高效节能光
16、源、灯具,使水电站建筑物的照明设计更科学、舒适、安全和节能。防辐射对策措施电站的辐射危害主要是电磁辐射危害。为了减少电磁辐射对运行人员的伤害,电站应根据电磁辐射防护规定、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的相关规定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如用金属板(网)制作接地或不接地的屏蔽,近距离屏蔽辐射源,将电磁场限制在限定范围内,防止辐射能量对作业人员和其他仪器、设备的影响。1.3.9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对策措施在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生产经营单位应严格执行“先检测通风,再作业”的制度,根据作业现场和周边环境情况,检测有限空间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未经检测,严禁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在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和作业过程中,应采取强制性
17、持续通风措施,保持空气流通,并为作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通风设备、检测设备、照明设备、通讯设备、应急救援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要建立健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许可证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有限空间作业负责人、作业者、监护者的职责,不得在没有监护者的情况下进行作业。有限空间内发生险情后,监护者应及时报警,救援人员应做好自身防护,配备必要的呼吸器具、救援器材,方可实施救援,严禁盲目施救。要制定有限空间作业应急救援预案,明确救援人员及职责,落实救援设备器材,掌握事故处置程序,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1.3.10 安全管理管理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
18、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电站已建立了企业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员应及时参加专业安全培训,经培训合格后上L-Lj冈。水电站应建立完善的的制度:水电站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水电站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包括新进厂职工“三级安全教育”考核制度、调换工种和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工人进行“四新”安全教育规定、安全培训计划管理和定期考核奖惩制度。定期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改考核制度。工伤保险管理制度。防火(动火审批)管理制度。安全用电管理制度。建立职业危害因素(粉尘、噪声、低温、潮湿、电磁辐射等)定期监测和预防制度;建
19、立职业健康档案及职工定期体检制度。劳动防护用品发放和使用管理制度。伤亡事故报告与处理制度。水电站安全生产例会制度。安全生产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岗位(主要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急救援预案有一定数量的应急救援设施、设备。根据要求制定应急救援预案,根据本电站的特点,应制定专项预案有:触电应急救援预案、火灾爆炸应急救援预案、系统断电应急救援预案。定期(每年至少一次)组织应急培训和事故应急演练。安全培训与安全检查对策建议对新进、转岗员工进行入厂培训、转岗培训,并有完好的培训记录。定期对全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特种作业人员应进行特种作业培训,保证100%持证上冈O制定月度或季度安全检查计
20、划,并按计划进行检查,对检查出的事故隐患及时整改。实施安全监督和日常检查监督和检查是安全管理对策措施的动态反映。要监督检查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安全培训的有效进行;监督检查安全投入的有效实施;监督检查安全设施的正常使用;监督检查作业现场的安全状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与此同时,还应定时对特种设备、安全设施、安全装置进行安全技术检验、检查;应根据工程特点配置声级计、温度计、照度计、振动测量仪、电磁场测量仪、微波漏能测量仪等监测仪器设备和必要的安全设备,对职业危害因素(粉尘、噪声、电磁辐射等)定期进行测量。企业应依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的要求,加强安全标准化建设管理,逐步完善管理制度、增强人员安全素质、提高装备设施水平、改善作业环境、强化岗位责任落实,提高安全生产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