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昭帝平陵.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351675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0.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昭帝平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汉昭帝平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汉昭帝平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汉昭帝平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汉昭帝平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昭帝平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昭帝平陵.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汉昭帝平陵平陵是汉昭帝刘弗陵和孝昭上官皇后的合葬陵墓。陵冢封土为覆斗形,底部周长2700米,高29.2米。西有上官皇后陵。原有陪葬墓57座,现存23座。主要有窦婴墓、夏侯胜墓、朱云墓、张禹墓、韦贤墓等。平陵,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西6公里处秦都区平陵乡大王村平陵是汉昭帝刘弗陵和孝昭上官皇后的合葬陵墓。刘弗原名刘弗陵,生于公元前94年,是汉武帝与钩弋夫人生的儿子。8岁即位,在位13年,元平元年(前74)21岁的刘弗陵驾崩,安葬于东距未央前殿22公里、西距其父茂陵6公里的平陵陵园东北大冢中。终年21岁。陵冢封土为覆斗形,底部周长2700米,高29.2米,海拔高度515.42米。西有上

2、官皇后陵。原有陪葬墓57座,现存23座。主要有窦婴墓、夏侯胜墓、朱云墓、张禹墓、韦贤墓等。刘弗陵是武帝最小的儿子,少年聪慧,很得武帝的喜爱。当武帝病重时,打算立他为太子时,又担心他年龄幼小,可能会出现母后专权的逼死了他的生母赵婕妤。武帝死后,年仅8岁的刘弗陵当上了皇帝,由霍光、桑弘羊等辅政。在位期间,镇压了兄姊和上官桀、上官安的叛乱,多次下诏削减国家的财政支出,减免百姓的田租田赋,继续推行“重本抑末”政策,移民屯田,多次派兵击败匈奴与乌桓的侵扰,加强了边防。一系列措施居然使武帝晚年动荡不安的局面逐渐稳定下来。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夏四月癸未,帝崩于未央宫,六月壬申,葬平陵”,终年21岁。公

3、元前74年(汉昭帝元平元年),昭帝死,因为没有儿子,遂立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李夫人的孙子)为帝,尊上官氏为皇太后。移居长乐宫。刘贺荒淫无道,只做了二十七天皇帝,就被霍光废去。另立戾太子(汉武帝太子刘据)的孙子刘病已为汉宣帝,刘病已改名刘询,刘询是汉武帝的曾孙,上官氏论辈份是汉宣帝的祖母,这时,上官氏年仅十五岁,被尊为太皇太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皇太后。建昭二年(前37年),上官太皇太后寿终正寝,时年五十二岁。与昭帝合葬于平陵。由于昭帝突然发病死去,这使得主管帝陵营建的官员非常狼狈,因为他的陵墓还没有认真营建,于是赶快租用了三万辆牛车,从渭河滩拉沙,构筑地下墓室。仓促归仓促,昭帝平陵的

4、随葬品仍是十分丰富的。当时由霍光主持昭帝丧事,墓室中金银珠玉,应有尽有。平陵位于咸阳市秦都区大王村至互助村之间,包括汉昭帝的平陵和上官皇后的陵墓,所在的地势为咸阳二道坂一块稍微突出的平地上,两座封土东西相距700米,海拔约480多米。平陵在茂陵东边12里,封土堆高29米。平陵陵园呈正方形,垣墙边长三百八十米,四面正中各有阙门,与陵冢相对。现东,南二门阙犹存,门阙呈条形,用夯土筑成,夯层厚为6至8厘米。陵园西北角有面积较大的建筑遗址,残存大量汉代砖瓦,还有方形沙石质柱础和砖砌八角形水井,估计是守陵人员的居室。位于东边的东陵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四面都有夯筑垣墙,这意味着东陵是一个四面有墙体的陵园。

5、东陵封土底面边长160170米,高约32米,封土外四面中间部分都发现有平面为梯形的墓道。陵园平面为四方形,垣墙约5米宽,东墙长404米,西墙长429米,南墙长416米,北墙长428米。垣墙的中部还分别有门阙建筑,其中东、南两处的门阙地面发现有高约两米的砖瓦残片堆积。各个门阙的长度在3070米之间,宽度在1240米之间,门道的宽度是68米,其中东门阙最宽大,代表着陵园的主方向是东方。平陵由茂陵东行6公里即今咸阳市秦都区平陵乡大王村东南的两个大冢,当为汉昭帝刘弗陵和孝昭上官皇后的合葬陵,因该陵地处汉代始平原边,故得名曰“平陵东为帝陵,西为后陵。刘弗陵是汉武帝刘彻与赵婕妤之子,前86年即位时年仅8岁

6、。主幼臣强,外戚霍光专权。时内有齐孝王及边邑反叛,外有匈奴入侵;朝中则是霍光与上官皇后始则勾结继而争权,天灾人祸不断。元平元年(前74),刘弗陵驾崩,安葬于东距未央前殿22公里、西距其父茂陵6公里的平陵陵园西北大冢中。位置结构西边陵园和封土的形制与东陵基本相同,封土位于陵园中部,底面边长160米,高约30米。陵园的垣墙东边长380米,西边长386米,南边长370米,北边长381米,垣墙宽46米,垣墙四面中部都有门阙,以东门阙最为宽大。昭帝陵冢位于陵园正中,形如覆斗,陵顶内收形成二台。陵基为正方形,底部边长46。8米。它的东南665米处是昭帝上官皇后陵。上官皇后是霍光的外孙女(前87前37),她

7、虽贵为皇后,其实也很不幸。她6岁入宫当皇后,15岁时昭帝死去,此后一直比较孤独,于52岁病死,合葬平陵。平陵陵邑位于陵园东北,今李都村、庞村一带。汉书宣帝纪载: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正月,募郡国吏民誉百万以上徙平陵,第二年又“以水衡钱为平陵,徙民起第宅”。今在陵邑遗址内发现当年制骨、制陶作坊遗迹和部分建筑遗址,出土较多有火烧和锯过痕迹的骨料及板瓦、瓦当、残陶器、铜鼎、铁锌、锹、镂角、逼土等、遗址内汉瓦残片比比皆是,俯首可拾。由此推测,当年陵邑内建筑必是栉比麟次,相当繁华。1号坑03年6月为配合过塘一双照二级公路建设,对南北向穿越帝、后陵陵园的公路施工现场地下的3座从葬坑进行了考古发掘。在长1

8、08、宽6、底部宽约2.5、深6米的1号发现一处踏步门道。共有踏步19级,比较规整。坑底棚木已暴露,棚木上发现漆器及20匹以上的漆木马,漆木马均侧卧(原应为站姿,因水淤或遭扰动而处于较高位置)。木马全身糅登红色漆,高约0.5米,由头、颈、躯、四肢组成,无尾,身体各部位间用铁扒钉相连接,头部铁衔、镶等挽具犹存。从现场看,其棚木下部还应有陶俩、木马等遗迹和遗物。在长59、宽2-2.2、深4米的2号坑北端为一斜坡,坑道两侧对称开凿了54个洞室,平均高1、宽0.8、进深3米。每个洞室内有一具兽骨,兽骨架高大粗壮,保存较好,经西北大学动物专家初步鉴定为骆驼、牛等大型哺乳类偶蹄目动物;体形较小的动物骨架还

9、有待进一步研究鉴定。在长16、底宽2.5、深5米的3号坑北端有踏步,坑底垫木保存较好,坑底保存若干木车痕迹;南侧车型较小,单辕,有4头牲畜驾车,经鉴定为羊,形似羊拉车,在国内尚属罕见。北侧是一辆彩绘木车,至少有2峰彩绘木骆驼驾车。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平陵考古队李明:这个木马因为个体较轻,它是从当时的坑底,就是那个位置,被淤水飘上来的,从我们站的这个地面到当时的坑底,还有1米多深,它的坑底下应该有骑在木马上的骑手,这个骑手是陶俑,为什么说应该有陶俑呢,是我们根据当时木马周围发现的这些小件的铜器和兵器来判断的。1二号坑二号坑为南北向,长59米,在坑道的两侧对称开凿了54个洞室,每个洞室内有一具兽骨,兽

10、骨骨架高大粗壮,保存较好,经专家鉴定均为大型哺乳类偶蹄目动物,可确认的有牛和骆驼两种。三号坑规模较小,坑底保存有若干木车的痕迹,其中两辆保存较好,而驾车的牲畜经鉴定一是羊,另外就是木质的双峰骆驼。据了解,这次有关平陵的考古工作是陕西省继杜陵、阳陵之后又一次对西汉帝陵进行的大规模的考古钻探,所发掘的成果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尤其是二号坑发现的大量骆驼骨架,据初步研究这是关中乃至中原地区发现的最早的骆驼,骆驼原产阿拉伯、中亚和我国北方沙漠地区,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骆驼随之进入中原,而平陵建造时间距武帝通西域后仅数十年,这一发现对汉代中外文化的交流以至中西交通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遗址结构平陵

11、是汉武帝之子汉昭帝刘弗陵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大王村至互助村之间,包括昭帝陵园和上官皇后陵园,帝陵与后陵的四周各有垣墙,形成两个形制相似的陵园。5在昭帝与上官皇后的陵园中间,有一条宽5米的道路,将两陵连接起来。考古工作者在路的两侧分别发现了东西向排列的成组玉器,每一组相距约2米,均由玉壁和玉圭组合而成,每组都是中间放一枚玉壁,四周均匀围绕七、八个玉圭,圭尖一致朝向中央的玉壁。这些玉器肯定是为当时的祭祀而埋。平陵陵邑位于陵园东北,今李都村、庞村一带。汉书宣帝纪载: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正月,募郡国吏民皆百万以上徙平陵,第二年又“以水衡钱为平陵,徙民起第宅”。今在陵邑遗址内发现当年制骨、

12、制陶作坊遗迹和部分建筑遗址,俯首可拾。由此推测,当年陵邑内建筑必是栉比麟次,相当繁华。平陵东南是汉昭帝“徘徊庙”遗址,庙建筑在一个高3米的夯土台上,今台上仍有汉代板瓦和筒瓦、方格纹方砖、凤纹空心胸、“长生无极”瓦当等,平陵东侧是陪葬墓群,今封土保存较完整的有11座,保存较差的12座(其中1座在陵北)。据文献记载,陪葬平陵的有夏侯胜、朱云、窦婴、张禹等,但具体名位难考。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岳起说,位于东边的东陵所在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地面均经过夯筑,虽然地面无见垣墙,但是钻探发现四面皆有夯筑垣墙,这意味着这是一个四面有墙体的陵园。根据调查,东陵的封土底面边长160至170米,高32米,封土外

13、四面中部均发现有平面呈梯形的墓道。陵园平面为四方形,垣墙宽5米左右,东墙长404米,西墙长429米,南墙长416米,北墙长428米。在四道垣墙的中部还建有门阙建筑,其中东、南二门阙地面尚存高近2米的鱼脊状堆积,其上遍布砖瓦残片。岳起说,各个门阙的长度在30至70米之间,宽度在12至40间,门道的宽度是6至8米,其中东门阙最为宽大,代表着陵园的主方向是东方。西边陵园和封土的形制和东陵基本相同,封土位于陵园中部,底面边长160米,高30米。垣墙宽4至6米,垣墙四面中部都有门阙,以东门阙最为宽大,钻探仅于封土外东面发现墓道一条。12014年4月21日,陕西考古工作者在有着皇帝和皇后双重陵园的汉昭帝平

14、陵,发现陵庙等建筑遗址7处,外藏坑1288座,探明了平陵陵园的形制布局。5考古人员探明了汉昭帝平陵陵园的形制布局,确定了昭帝陵园与上官皇后陵园在平陵陵园中的位置及结构,发现建筑遗址7处,外藏坑1288座,衬葬墓8座。5己探明的平陵陵园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097米、南北宽1396米。陵园四周有夯筑园墙,5座门址。其中,汉昭帝陵园位于平陵陵园中部略偏东南的位置,外有夯筑园墙。四墙正中各辟一门,有“三出”门阙。围绕帝陵封土分布46座外藏坑,为长方形竖穴坑道,有一部分两端带有梯形坡道,坑内有动物骨骼、板灰和红漆皮等。5上官皇后陵园位于平陵陵园的西北部,有夯筑园墙。陵园四面正中各设一门,有门阙建筑。陵

15、园内分布外藏坑8座,为两侧带有梯形坡道的长方形竖穴坑道。5据统计,在帝陵陵园、皇后陵园以外的平陵陵园内,有外藏坑1234座,主要分布于帝陵的4条司马道两侧。同时,平陵陵园共发现建筑遗址7处,四周均有围墙,内部有夯土基址,上有瓦砾堆积。5通过对这些建筑遗址的勘探,根据文献和考古发掘资料,初步判断为帝、后陵的寝殿、便殿等建筑。其中一处遗址的位置、规模、形制与汉景帝阳陵的陵庙遗址大致相同,可以断定为平陵的陵庙建筑。5平陵陵园东北部还发现衬葬墓8座,为“甲”字形墓。墓葬东西2座一排,南北分布。在墓葬区的外围西、南发现有围沟。5汉昭帝平陵沿用了自汉景帝阳陵开始形成的双重陵园,帝、后异穴合葬。陵园中有大量

16、外藏坑,以及陵庙、寝殿、便殿等礼制建筑,为深入研究西汉帝陵制度奠定了基础。5出土文物为配合过塘一双照二级公路建设,初步考察,平陵2号坑的大量骆驼骨骼是陕西及中原地区发现最早的骆驼实物。骆驼原产阿拉伯、中亚细亚和我国北方沙漠地区,中原地区直到武帝时期还称骆驼为“奇畜”。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骆驼随之引进中原,平陵建造时间距武帝开通西域仅数十年。平陵一2号坑骆驼骨骼的出土,对研究汉代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及交通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平陵考古发掘是陕西继阳陵之后第二次对西汉帝陵陵园进行大规模的考古钻探。平陵的考古钻探进一步了解了平陵陵区的规模和范围,确定了帝陵和后陵的位置及关系,新发现了陵

17、邑和建筑遗址。继阳陵之后,为西汉帝陵布局、形制、规模及陪葬墓、陵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使西汉帝陵制度的研究有望取得重大突破。通过这次考古发掘证实,西汉帝陵附近都应有大量的从葬坑和珍贵的文物埋藏,对陕西帝陵类重点文物单位保护范围的划定和帝陵文物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昭帝介绍(前94前74)西汉皇帝(前87前74)。汉武帝少子,名弗陵。幼年即位,初由霍光、桑弘羊等共辅国政,继续实行武帝时期政策,曾多次击败匈奴、乌桓等,加强了北方戍防。始元六年(前81年),召开“盐铁会议”,因武帝时期官营盐酒铁及对匈奴长期作战的政策遭到“贤良、文学”的批评,会后罢除榷酒(酒类专卖),不久与匈奴和亲。

18、元凤元年(前80年)以谋反罪诛桑弘羊、上官桀等,专任霍光,进一步更改武帝时制度。罢不急之官,减轻赋税,与民休息。元平元年(前74年)病死,年仅21岁。汉武帝最小的儿子刘弗陵,称汉昭帝,母亲赵婕妤,又称钩弋夫人。史称刘弗陵自幼聪明多知,又长得身高体壮,很受武帝宠爱。原太子刘据被杀,太子之位一直空缺。武帝想立刘弗陵为太子,为免吕氏之乱重演,便于公元前88年将其母赵婕妤赐死。第二年,汉武帝临死之前下诏立刘弗陵为太子,任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辅政。公元前87年二月戊辰,武帝死后第三天,刘弗陵继位称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始元”,后又改用“元凤”、“元平”等年号,前后在位共13年。昭帝即位时,年仅8岁,朝政大权由霍光执掌。但据史书记载,少年的汉昭帝也颇具非常之才,熟知军国大事。公元前80年,大臣上官桀和桑弘羊勾结燕王刘旦,诬陷辅政大臣霍光,结果被14岁的昭帝识破阴谋。不久,刘旦等阴谋政变,昭帝在霍光辅助下,诛杀了桑弘羊、上官桀,逼刘旦自杀,成功地避免了一场政变。史称“汉昭帝年十四,能察霍光之忠,知燕王上书之诈,诛桑弘羊、上官桀,后世称其明”,“高祖、文,景俱不如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