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 (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 (4).docx(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一)基本规定1、施工技术 1混凝土结构施工前,应根据结构类型、特点和施工条件,确定施工工艺,并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对体形复杂、体量庞大或层数较多、跨度较大、地基情况复杂及施工环境条件特殊的混凝土结构,宜进行施工过程监测,并应及时调整施工控制措施。混凝土结构施工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应按有关规定进行评审、备案。施工前应对新的或首次采用的施工工艺进行评价,制订专门的施工方案,并经监理单位核准。混凝土结构施工中采用的专利技术,不应违反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的有关规定。混凝土结构施工应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质量与安全1、混凝土结构工程各
2、工序的施工,应在前一道工序质量检查合格后进行。2、在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及时进行自检、互检和交接检,其质量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对检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应及时处理。3、在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对隐蔽工程应进行验收,对重要工序和关键部位应加强质量检查或进行测试,并应作出详细记录,同时宜留存图像资料。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使用的材料、产品和设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设计文件和施工方案的规定。5、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进场时,应对其规格、型号、外观和质量证明文件进行检查,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等的
3、有关规定进行检验。对来源稳定且连续检验合格,或经产品认证符合要求的产品,进场时可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的有关规定放宽检验。6、材料进场后,应按种类、规格、批次分开贮存与堆放,并应标识明晰。贮存与堆放条件不应影响材料品质。7、混凝土结构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制订检测和试验计划,并应经监理(建设)单位批准后实施。监理(建设)单位应根据检测和试验计划制定见证计划。8、施工中为各种检验目的所制作的试件应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所有试件均应及时进行唯一性标识;(2)混凝土试件的抽样方法、抽样地点、抽样数量、养护条件、试验龄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4、GB50204.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的规定;其制作要求、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士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等的规定;(3)钢筋试件、预应力筋试件的抽样方法、抽样数量、制作要求和试验方法等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9、施工现场应设置足够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点作为确定结构位置的依据,其精度应符合规划、设计要求和施工需要,并应防止扰动。1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中的安全措施、劳动保护、防火要求等,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二)模板工程1、一般规定1、模板工程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滑模、爬模、飞模等工具式模板工程及高大模板支架工程的专项施工方案,应进行技术
5、论证。2、对模板及支架,应进行设计。模板及支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应能可靠地承受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荷载。3、模板及支架应保证工程结构和构件各部分形状、尺寸和位置准确,且应便于钢筋安装和混凝土浇筑、养护。2、材料模板及支架材料的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模板及支架宜选用轻质、高强、耐用的材料。连接件宜选用标准定型产品。 3接触混凝土的模板表面应平整,并应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硬度;清水混凝土的模板面板材料应保证脱模后所需的饰面效果。脱模剂涂于模板表面后,应能有效减小混凝土与模板间的吸附力,应有一定的成膜强度,且不应影响脱模后混凝土表面的后期装饰。 、制作与安装1、模
6、板应按图加工、制作。通用性强的模板宜制作成定型模板。2、模板面板背侧的木方高度应一致。制作胶合板模板时,其板面拼缝处应密封。地下室外墙和人防工程墙体的模板对拉螺栓中部应设止水片,止水片应与对拉螺栓环焊。3、与通用钢管支架匹配的专用支架,应按图加工、制作。搁置于支架顶端可调托座上的主梁,可采用木方、木工字梁或截面对称的型钢制作。4、支架立柱和竖向模板安装在基土上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设置具有足够强度和支承面积的垫板,且应中心承载;(2)基土应坚实,并应有排水措施;对湿陷性黄土,应有防水措施;对冻胀性,应有防冻融措施;(3)对软土地基,当需要时可采用堆载预压的方法调整模板面安装高度。5、竖向
7、模板安装时,应在安装基层面上测量放线,并应采取保证模板位置准确的定位措施。对竖向模板及支架,安装时应有临时稳定措施。安装位于高空的模板时,应有可靠的防倾覆措施。应根据混凝土一次浇筑高度和浇筑速度,采取合理的竖向模板抗侧移、抗浮和抗倾覆措施。6、对跨度不小于4m的梁、板,其模板起拱高度宜为梁、板跨度的1/100031000o7、采用扣件式钢管作高大模板支架的立杆时,支架搭设应完整,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管规格、间距和扣件应符合设计要求;(2)立杆上应每步设置双向水平杆,水平杆应与立杆扣接;(3)立杆底部应设置垫板。8、采用扣件式钢管作高大模板支架的立杆时,除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
8、0666第4.4.7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大尺寸混凝土构件下的支架,其立杆顶部应插入可调托座。可调托座距顶部水平杆的高度不应大于600mm,可调托座螺杆外径不应小于36mm,插入深度不应小于180mm;(2)立杆的纵、横向间距应满足设计要求,立杆的步距不应大于L8m;顶层立杆步距应适当减小,且不应大于1.5m;支架立杆的搭设垂直偏差不宜大于5/1000,且不应大于100mm;(3)在立杆底部的水平方向上应按纵下横上的次序设置扫地杆;(4)承受模板荷载的水平杆与支架立杆连接的扣件,其拧紧力矩不应小于40Nm,且不应大于65Nmo9、采用碗扣式、插接式和盘销式钢管架搭设模板支架时,
9、应符合下列规定:(1)碗扣架或盘销架的水平杆与立柱的扣接应牢靠,不应滑脱;(2)立杆上的上、下层水平杆间距不应大于L8m;(3)插入立杆顶端可调托座伸出顶层水平杆的悬臂长度不应超过650mm,螺杆插入钢管的长度不应小于150mm,其直径应满足与钢管内径间隙不小于6mm的要求。架体最顶层的水平杆步距应比标准步距缩小一个节点间距;(4)立柱间应设置专用斜杆或扣件钢管斜杆加强模板支架。10、采用门式钢管架搭设模板支架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支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施工门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28的有关规定;(2)当支架高度较大或荷载较大时,宜采用主立杆钢管直径不小于48mm并有横杆加强
10、杆的门架搭设。11支架的垂直斜撑和水平斜撑应与支架同步搭设,架体应与成形的混凝土结构拉结。钢管支架的垂直斜撑和水平斜撑的搭设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钢管脚手架标准的规定。12、对现浇多层、高层混凝土结构,上、下楼层模板支架的立杆应对准,模板及支架钢管等应分散堆放。13、模板安装应保证混凝土结构构件各部分形状、尺寸和相对位置准确,并应防止漏浆。14、模板安装应与钢筋安装配合进行,梁柱节点的模板宜在钢筋安装后安装。15、模板与混凝土接触面应清理干净并涂刷脱模剂,脱模剂不得污染钢筋和混凝土接槎处。16、模板安装完成后,应将模板内杂物清除干净。17、后浇带的模板及支架应独立设置。18、固定在模板上的预埋件、
11、预留孔和预留洞均不得遗漏,且应安装牢固、位置准确。4、拆除与维护1、模板拆除时,可采取先支的后拆、后支的先拆,先拆非承重模板、后拆承重模板的顺序,并应从上而下进行拆除。2、当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受损伤时,方可拆除侧模。3、多个楼层间连续支模的底层支架拆除时间,应根据连续支模的楼层间荷载分配和混凝土强度的增长情况确定。4、快拆支架体系的支架立杆间距不应大于2m。拆模时应保留立杆并顶托支承楼板,拆模时的混凝土强度可取构件跨度为2m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第4.5.2条的规定确定。5、对于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侧模宜在预应力张拉前拆除;底模支架不应在结构构件建立预应力前拆
12、除。6、拆下的模板及支架杆件不得抛扔,应分散堆放在指定地点,并应及时清运。7、模板拆除后应将其表面清理干净,对变形和损伤部位应进行修复。5、质量检查1、模板、支架杆件和连接件的进场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1)模板表面应平整;胶合板模板的胶合层不应脱胶翘角;支架杆件应平直,应无严重变形和锈蚀;连接件应无严重变形和锈蚀,并不应有裂纹;(2)模板规格、支架杆件的直径、壁厚等,应符合设计要求;(3)对在施工现场组装的模板,其组成部分的外观和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4)有必要时,应对模板、支架杆件和连接件的力学性能进行抽样检查;(5)对外观,应在进场时和周转使用前全数检查;(6)对尺寸和力学性能可按国家现行
13、有关标准的规定进行抽样检查。2、对扣件式钢管支架,应对下列安装偏差进行检查:(1)混凝土梁下支架立杆间距的偏差不应大于50mm,混凝土板下支架立杆间距的偏差不应大于100mm;水平杆间距的偏差不应大于50mm;(2)应全数检查承受模板荷载的水平杆与支架立杆连接的扣件;(3)采用双扣件构造设置的抗滑移扣件,其上下顶紧程度应全数检查,扣件间隙不应大于2mm。3、对碗扣式、门式、插接式和盘销式钢管支架,应对下列安装偏差进行全数检查:(1)插入立杆顶端可调托撑伸出顶层水平杆的悬臂长度;(2)水平杆杆端与立杆连接的碗扣、插接和盘销的连接状况,不应松脱;(3)按规定设置的垂直和水平斜撑。(三)钢筋工程1、
14、一般规定1、钢筋工程宜采用高强钢筋。2、在运输、存放及施工过程中,应采取避免钢筋混淆的措施。3、当需要进行钢筋代换时,应办理设计变更文件。2、材料钢筋的规格和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常用钢筋的主要性能指标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附录B的规定,公称直径、公称截面面积、计算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附录C的规定。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结构,其纵向受力钢筋的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对按一、二、三级抗震等级设计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含梯段)中的纵向受力钢筋应采用HRB335EHRB400E、HRB500E、HRBF335EHRBF4
15、00E或HRBF500E钢筋,其强度和最大力下总伸长率的实测值应符合下列规定: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0;钢筋的最大力下总伸长率不应小于9%0钢筋在运输和存放时,不得损坏包装和标志,并应按牌号、规格、炉批分别堆放。室外堆放时,应采用避免钢筋锈蚀的措施。当发现钢筋脆断、焊接性能不良或力学性能显著不正常等现象时,应停止使用该批钢筋,并对该批钢筋进行化学成分检验或其他专项检验。3、钢筋加工钢筋加工宜在专业化加工厂进行。钢筋的表面应清洁、无损伤,油渍、漆污和铁锈应在加工前清除干净。带有颗粒状或片状老锈的钢筋不得
16、使用。钢筋除锈后如有严重的表面缺陷,应重新检验该批钢筋的力学性能及其他相关性能指标。钢筋加工宜在常温状态下进行,加工过程中不应加热钢筋。钢筋弯折应一次完成,不得反复弯折。钢筋宜采用无延伸功能的机械设备进行调直,也可采用冷拉方法调直。当采用冷拉方法调直时,HPB235、HPB300光圆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4%;HRB335HRB400HRB500、HRBF335HRBF400.HRBF500及RRB400带肋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l%o钢筋调直过程中不应损伤带肋钢筋的横肋。调直后的钢筋应平直,不应有局部弯折。受力钢筋的弯折应符合下列规定:光圆钢筋末端应作180弯钩,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不应小于钢
17、筋直径的3倍。作受压钢筋使用时,光圆钢筋末端可不作弯钩;光圆钢筋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335MPa级、400MPa级带肋钢筋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 5.4直径为28mm以下的500MPa级带肋钢筋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6倍,直径为28mm及以上的500MPa级带肋钢筋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7倍;框架结构的顶层端节点,对梁上部纵向钢筋、柱外侧纵向钢筋在节点角部弯折处,当钢筋直径为28mm以下时,弯弧内直径不宜小于钢筋直径的12倍,钢筋直径为28mm及以上时,弯弧内直径不宜小于钢筋直径的16倍;箍筋弯折处的弯弧内直径尚不应小于纵向受力钢筋直径。除焊接
18、封闭箍筋外,箍筋、拉筋的末端应按设计要求作弯钩。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箍筋、拉筋弯钩的弯弧内直径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第5.3.5条的规定;对一般结构构件,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不应小于90,弯折后平直部分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对有抗震设防及设计有专门要求的结构构件,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不应小于135,弯折后平直部分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和75mm的较大值;圆柱箍筋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的锚固长度,两末端均应作135。弯钩,弯折后平直部分长度对一般结构构件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拉筋两端弯钩的弯折角度均
19、不应小于135,弯折后平直部分长度不应小于拉筋直径的10倍。焊接封闭箍筋宜采用闪光对焊,也可采用气压焊或单面搭接焊,并宜采用专用设备进行焊接。焊接封闭箍筋下料长度和端头加工应按不同焊接工艺确定。多边形焊接封闭箍筋的焊点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每个箍筋的焊点数量应为1个,焊点宜位于多边形箍筋中的某边中部,且距箍筋弯折处的位置不宜小于100mm;矩形柱箍筋焊点宜设在柱短边,等边多边形柱箍筋焊点可设在任一边;不等边多边形柱箍筋应加工成焊点位于不同边上的两种类型;梁箍筋焊点应设置在顶边或底边。 、钢筋连接与安装1、钢筋连接方式应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条件选用。2、当钢筋采用机械锚固措施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
20、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等的有关规定。3、钢筋的接头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同一纵向受力钢筋不宜设置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接头。接头末端至钢筋弯起点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公称直径的10倍。4、钢筋机械连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的有关规定。机械连接接头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受力钢筋最小保护层厚度的规定,且不得小于15mm;接头之间的横向净距不宜小于25mm。5、钢筋焊接连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的有关规定。6、当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机械连接接头或焊接接头时,设置在同一构件内的接头宜相互错开。每层柱第一个钢
21、筋接头位置距楼地面高度不宜小于500mm,柱高的1/6及柱截面长边(或直径)的较大值;连续梁、板的上部钢筋接头位置宜设置在跨中1/3跨度范围内,下部钢筋接头位置宜设置在梁端1/3跨度范围内。纵向受力钢筋机械连接接头及焊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应为3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较大直径)且不应小于500mm,凡接头中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内的接头均应属于同一连接区段。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力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为该区段内有接头的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与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力钢筋的接头面积百分率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受拉区不宜超过50%,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连接处可根据实际
22、情况适当放宽;受压接头可不受限制;(2)接头不宜设置在有抗震要求的框架梁端、柱端的箍筋加密区;当无法避开时,对等强度高质量机械连接接头,不应超过50%。(3)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构件中,不宜采用焊接接头;当采用机械连接接头时,不应超过50%。7、同一构件中相邻纵向受力钢筋的绑扎搭接接头宜相互错开。绑扎搭接接头中钢筋的横向净距s不应小于钢筋直径,且不应小于25rnio纵向受力钢筋绑扎搭接接头的最小搭接长度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附录D的规定。纵向受力钢筋绑扎搭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应为1.3,(力为搭接长度),凡搭接接头中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内的搭接接头均应属于同一连接区段。同
23、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力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为该区段内有接头的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与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拉钢筋绑扎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应符合下列规定:(1)梁、板类构件不宜超过25%,基础筏板不宜超过50%;(2)柱类构件,不宜超过50%;(3)当工程中确有必要增大接头面积百分率时,对梁类构件,不应大于50%;对其他构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8、在梁、柱类构件的纵向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应按设计要求配置箍筋。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箍筋直径不应小于搭接钢筋较大直径的0.25倍;(2)受拉搭接区段,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5倍,且不应
24、大于100mm;(3)受压搭接区段,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4)当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直径大于25mm时,应在搭接接头两个端面外IoOnlm范围内各设置二个箍筋,其间距宜为50mm。9、钢筋绑扎的细部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筋的绑扎搭接接头应在接头中心和两端用铁丝扎牢;(2)墙、柱、梁钢筋骨架中各垂直面钢筋网交叉点应全部扎牢;板上部钢筋网的交叉点应全部扎牢,底部钢筋网除边缘部分外可间隔交错扎牢;(3)梁、柱的箍筋弯钩及焊接封闭箍筋的对焊点应沿纵向受力钢筋方向错开设置。构件同一表面,焊接封闭箍筋的对焊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宜超过50%;(4)填充墙构造柱纵向钢
25、筋宜与框架梁钢筋共同绑扎;(5)梁及柱中箍筋、墙中水平分布钢筋及暗柱箍筋、板中钢筋距构件边缘的距离宜为50mio10、构件交接处的钢筋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应优先保证主要受力构件和构件中主要受力方向的钢筋位置。框架节点处梁纵向受力钢筋宜置于柱纵向钢筋内侧;次梁钢筋宜放在主梁钢筋内侧;剪力墙中水平分布钢筋宜放在外部,并在墙边弯折锚固。11钢筋安装应采用定位件固定钢筋的位置,并宜采用专用定位件。定位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定位件的数量、间距和固定方式应能保证钢筋的位置偏差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混凝土框架梁、柱保护层内,不宜采用金属定位件。12、钢筋安装过程中
26、,设计未允许的部位不宜焊接。如因施工操作原因需对钢筋进行焊接时,焊接质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I8的有关规定。13、采用复合箍筋时,箍筋外围应封闭。梁类构件复合箍筋内部宜选用封闭箍筋,单数肢也可采用拉筋;柱类构件复合箍筋内部可部分采用拉筋。当拉筋设置在复合箍筋内部不对称的一边时,沿纵向受力钢筋方向的相邻复合箍筋应交错布置。14、钢筋安装应采取可靠措施防止钢筋受模板、模具内表面的脱模剂污染。5、质量检查G钢筋进场时应按下列规定检查性能及重量:1.1应检查生产企业的生产许可证证书及钢筋的质量证明书;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抽样检验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及单位长度重量偏差,
27、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性能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第5.2.1和5.2.2条的有关规定;经产品认证符合要求的钢筋,其检验批量可扩大一倍。在同一工程项目中,同一厂家、同一牌号、同一规格的钢筋连续三次进场检验均合格时,其后的检验批量可扩大一倍;钢筋的表面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当无法准确判断钢筋品种、牌号时,应增加化学成分、晶粒度等检验项目。成型钢筋进场时,应检查成型钢筋的质量证明书及成型钢筋所用材料的检验合格报告,并应抽样检验成型钢筋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检验批量可由合同约定,且同一工程、同一原材料来源、同一组生产设备生产的成型钢筋,检验批量不应大于IOO
28、to盘卷供货的钢筋调直后应抽样检验力学性能和单位长度重量偏差,其强度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断后伸长率、单位长度重量偏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钢筋的加工尺寸偏差和安装位置偏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等的有关规定。在施工现场,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IO7、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的有关规定抽取钢筋机械连接接头、焊接接头试件作力学性能检验,其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四)混凝土制备与运输 、一般规定1、混凝土结构施工宜采用预拌混凝土。2、混凝土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29、:(1)预拌混凝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GB14902的有关规定;(2)现场搅拌混凝土宜采用具有自动计量装置的设备集中搅拌;(3)当不具备本条第1、2款规定的条件时,应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搅拌机GB/T9142的搅拌机进行搅拌,并应配备计量装置。3、混凝土运输应符合下列规定:(1)混凝土宜采用搅拌运输车运输,运输车辆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运输过程中应保证混凝土拌合物的均匀性和工作性;(3)应采取保证连续供应的措施,并应满足现场施工的需要。4、混凝土原材料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附录G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五)现浇结构工程1、一般规
30、定混凝土浇筑前应完成下列工作:隐蔽工程验收和技术复核;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根据施工方案中的技术要求,检查并确认施工现场具备实施条件;施工单位应填报浇筑申请单,并经监理单位签认。浇筑前应检查混凝土送料单,核对混凝土配合比,确认混凝土强度等级,检查混凝土运输时间,测定混凝土坍落度,必要时还应测定混凝土扩展度,在确认无误后再进行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拌合物入模温度不应低于5,且不应高于350混凝土运输、输送、浇筑过程中严禁加水;混凝土运输、输送、浇筑过程中散落的混凝土严禁用于结构浇筑。混凝土应布料均衡。应对模板及支架进行观察和维护,发生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处理。混凝土浇筑和振捣应采取防止模板、钢筋、钢
31、构、预埋件及其定位件移位的措施。2、混凝土输送1、混凝土输送宜采用泵送方式。2、输送混凝土的管道、容器、溜槽不应吸水、漏浆,并应保证输送通畅。输送混凝土时应根据工程所处环境条件采取保温、隔热、防雨等措施。3、混凝土输送泵的选择及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输送泵的选型应根据工程特点、混凝土输送高度和距离、混凝土工作性确定;(2)输送泵的数量应根据混凝土浇筑量和施工条件确定,必要时宜设置备用泵;(3)输送泵设置的位置应满足施工要求,场地应平整、坚实,道路应畅通;(4)输送泵的作业范围不得有阻碍物;输送泵设置位置应有防范高空坠物的设施。4、混凝土输送泵管的选择与支架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混凝土
32、输送泵管应根据输送泵的型号、拌合物性能、总输出量、单位输出量、输送距离以及粗骨料粒径等进行选择;(2)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大于25mm时,可采用内径不小于125mm的输送泵管;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大于40mm时,可采用内径不小于15Omm的输送泵管;(3)输送泵管安装接头应严密,输送泵管道转向宜平缓;(4)输送泵管应采用支架固定,支架应与结构牢固连接,输送泵管转向处支架应加密。支架应通过计算确定,必要时还应对设置位置的结构进行验算;(5)垂直向上输送混凝土时,地面水平输送泵管的直管和弯管总的折算长度不宜小于垂直输送高度的0.2倍,且不宜小于15m;(6)输送泵管倾斜或垂直向下输送混凝土,且
33、高差大于20m时,应在倾斜或垂直管下端设置直管或弯管,直管或弯管总的折算长度不宜小于高差的1.5倍;(7)垂直输送高度大于IOom时,混凝土输送泵出料口处的输送泵管位置应设置截止阀;(8)混凝土输送泵管及其支架应经常进行过程检查和维护。5、混凝土输送布料设备的选择和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布料设备的选择应与输送泵相匹配;布料设备的混凝土输送管内径宜与混凝土输送泵管内径相同;(2)布料设备的数量及位置应根据布料设备工作半径、施工作业面大小以及施工要求确定;(3)布料设备应安装牢固,且应采取抗倾覆稳定措施;布料设备安装位置处的结构或施工设施应进行验算,必要时应采取加固措施。(4)应经常对布料设备
34、的弯管壁厚进行检查,磨损较大的弯管应及时更换;(5)布料设备作业范围不得有阻碍物,并应有防范高空坠物的设施。6、输送泵输送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先进行泵水检查,并应湿润输送泵的料斗、活塞等直接与混凝土接触的部位;泵水检查后,应清除输送泵内积水;(2)输送混凝土前,应先输送水泥砂浆对输送泵和输送管进行润滑,然后开始输送混凝土;(3)输送混凝土速度应先慢后快、逐步加速,应在系统运转顺利后再按正常速度输送;(4)输送混凝土过程中,应设置输送泵集料斗网罩,并应保证集料斗有足够的混凝土余量。7、吊车配备斗容器输送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不同结构类型以及混凝土浇筑方法选择不同的斗容器;
35、(2)斗容器的容量应根据吊车吊运能力确定;(3)运输至施工现场的混凝土宜直接装入斗容器进行输送;(4)斗容器宜在浇筑点直接布料。8、升降设备配备小车输送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升降设备和小车的配备数量、小车行走路线及卸料点位置应能满足混凝土浇筑需要;(2)运输至施工现场的混凝土宜直接装入小车进行输送,小车宜在靠近升降设备的位置进行装料;3、混凝土浇筑1、浇筑混凝土前,应清除模板内或垫层上的杂物。表面干燥的地基、垫层、模板上应洒水湿润;现场环境温度高于35时宜对金属模板进行洒水降温;洒水后不得留有积水。2、混凝土浇筑应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混凝土宜一次连续浇筑;当不能一次连续浇筑时,
36、可留设施工缝或后浇带分块浇筑。3、混凝土浇筑过程应分层进行,分层浇筑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第8.4.6条规定的分层振捣厚度要求,上层混凝土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之前浇筑完毕。4、混凝土运输、输送入模的过程宜连续进行。掺早强型减水外加剂、早强剂的混凝土以及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应根据设计及施工要求,通过试验确定允许时间。5、混凝土浇筑的布料点宜接近浇筑位置,应采取减少混凝土下料冲击的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先浇筑竖向结构构件,后浇筑水平结构构件;(2)浇筑区域结构平面有高差时,宜先浇筑低区部分再浇筑高区部分。6、混凝土浇筑后,在混凝土初凝前和终凝前宜分别对混凝土裸露表面进行
37、抹面处理。7、柱、墙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高于梁、板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时,混凝土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1)柱、墙混凝土设计强度比梁、板混凝土设计强度高一个等级时,柱、墙位置梁、板高度范围内的混凝土经设计单位同意,可采用与梁、板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相同的混凝土进行浇筑;(2)柱、墙混凝土设计强度比梁、板混凝土设计强度高两个等级及以上时,应在交界区域采取分隔措施。分隔位置应在低强度等级的构件中,且距高强度等级构件边缘不应小于500mm;(3)宜先浇筑高强度等级混凝土,后浇筑低强度等级混凝土。8、泵送混凝土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根据结构形状及尺寸、混凝土供应、混凝土浇筑设备、场地内外条件等划分每台输
38、送泵浇筑区域及浇筑顺序;(2)采用输送管浇筑混凝土时,宜由远而近浇筑;采用多根输送管同时浇筑时,其浇筑速度宜保持一致;(3)润滑输送管的水泥砂浆用于湿润结构施工缝时,水泥砂浆应与混凝土浆液同成份;接浆厚度不应大于30mm,多余水泥砂浆应收集后运出;(4)混凝土泵送浇筑应保持连续;当混凝土供应不及时,应采取间歇泵送方式;(5)混凝土浇筑后,应按要求完成输送泵和输送管的清理。9、施工缝或后浇带处浇筑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1)结合面应采用粗糙面;结合面应清除浮浆、疏松石子、软弱混凝土层,并应清理干净;(2)结合面处应采用洒水方法进行充分湿润,并不得有积水;(3)施工缝处已浇筑混凝土的强度不应小于1
39、.2MPa;(4)柱、墙水平施工缝水泥砂浆接浆层厚度不应大于30mm,接浆层水泥砂浆应与混凝土浆液同成份;(5)后浇带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后浇带强度等级宜比两侧混凝土提高一级,并宜采用减少收缩的技术措施进行浇筑。10、超长结构混凝土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1)可留设施工缝分仓浇筑,分仓浇筑间隔时间不应少于7d;(2)当留设后浇带时,后浇带封闭时间不得少于14d;(3)超长整体基础中调节沉降的后浇带,混凝土封闭时间应通过监测确定,差异沉降应趋于稳定后再封闭后浇带;(4)后浇带的封闭时间尚应经设计单位认可。11、型钢混凝土结构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1)混凝土粗骨料最大
40、粒径不应大于型钢外侧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1/3,且不宜大于25mm;(2)混凝土浇筑应有充分的下料位置,浇筑应能使混凝土充盈整个构件各部位;(3)型钢周边混凝土浇筑宜同步上升,混凝土浇筑高差不应大于500mm。12、钢管混凝土结构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浇筑;(2)混凝土应采取减少收缩的措施;(3)在钢管适当位置应留有足够的排气孔,排气孔孔径不应小于20mm;浇筑混凝土应加强排气孔观察,并应在确认浆体流出和浇筑密实后再封堵排气孔;(4)当采用粗骨料粒径不大于25mm的高流态混凝土或粗骨料粒径不大于20mm的自密实混凝土时,混凝土最大倾落高度不宜大于9m;倾落高度大于9m时,应
41、采用串筒、溜槽、溜管等辅助装置进行浇筑;(5)混凝土从管顶向下浇筑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浇筑应有充分的下料位置,浇筑应能使混凝土充盈整个钢管;2)输送管端内径或斗容器下料口内径应小于钢管内径,且每边应留有不小于IOOnim的间隙;3)应控制浇筑速度和单次下料量,并应分层浇筑至设计标高;4)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对管进行临时封闭。(6)混凝土从管底顶升浇筑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在钢管底部设置进料输送管,进料输送管应设止流阀门,止流阀门可在顶升浇筑的混凝土达到终凝后拆除;2)合理选择混凝土顶升浇筑设备,配备上下通讯联络工具,有效控制混凝土的顶升或停止过程;3)应控制混凝土顶升速度,并均衡浇筑至设计标
42、高。13、自密实混凝土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结构部位、结构形状、结构配筋等确定合适的浇筑方案;(2)自密实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0mm;(3)浇筑应能使混凝土充填到钢筋、预埋件、预埋钢构周边及模板内各部位;(4)自密实混凝土浇筑布料点应结合拌合物特性选择适宜的间距,必要时可通过试验确定混凝土布料点下料间距。14、清水混凝土结构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结构特点进行构件分区,同一构件分区应采用同批混凝土,并应连续浇筑;(2)同层或同区内混凝土构件所用材料牌号、品种、规格应一致,并应保证结构外观色泽符合要求;(3)竖向构件浇筑时应严格控制分层浇筑的间歇时间。15基础大体积混
43、凝土结构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1)用多台输送泵接输送泵管浇筑时,输送泵管布料点间距不宜大于IOm,并宜由远而近浇筑;(2)用汽车布料杆输送浇筑时,应根据布料杆工作半径确定布料点数量,各布料点浇筑速度应保持均衡;(3)宜先浇筑深坑部分再浇筑大面积基础部分;(4)宜采用斜面分层浇筑方法,也可采用全面分层、分块分层浇筑方法,层与层之间混凝土浇筑的间歇时间应能保证整个混凝土浇筑过程的连续;(5)混凝土分层浇筑应采用自然流淌形成斜坡,并应沿高度均匀上升,分层厚度不宜大于500mm;(6)抹面处理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第&3.7条的规定,抹面次数宜适当增加;(7)应有排除积水或混凝土泌
44、水的有效技术措施。16、预应力结构混凝土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避免预应力锚垫板与波纹管连接处及预应力筋连接处的管道移位或脱落;(2)应采取保证预应力锚固区等配筋密集部位混凝土浇筑密实的措施。4、混凝土振捣混凝土振捣应能使模板内各个部位混凝土密实、均匀,不应漏振、欠振、过振。 2混凝土振捣应采用插入式振动棒、平板振动器或附着振动器,必要时可采用人工辅助振捣。 3振动棒振捣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应按分层浇筑厚度分别进行振捣,振动棒的前端应插入前一层混凝土中,插入深度不应小于50mm;振动棒应垂直于混凝土表面并快插慢拔均匀振捣;当混凝土表面无明显塌陷、有水泥浆出现、不再冒气泡时,可结束该部位振
45、捣;振动棒与模板的距离不应大于振动棒作用半径的0.5倍;振捣插点间距不应大于振动棒的作用半径的1.4倍。表面振动器振捣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表面振动器振捣应覆盖振捣平面边角;表面振动器移动间距应覆盖已振实部分混凝土边缘;倾斜表面振捣时,应由低处向高处进行振捣。附着振动器振捣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附着振动器应与模板紧密连接,设置间距应通过试验确定;附着振动器应根据混凝土浇筑高度和浇筑速度,依次从下往上振捣;模板上同时使用多台附着振动器时应使各振动器的频率一致,并应交错设置在相对面的模板上。特殊部位的混凝土应采取下列加强振捣措施:宽度大于0.3m的预留洞底部区域应在洞口两侧进行振捣,并应适当延长振
46、捣时间;宽度大于0.8m的洞口底部,应采取特殊的技术措施;后浇带及施工缝边角处应加密振捣点,并应适当延长振捣时间;钢筋密集区域或型钢与钢筋结合区域应选择小型振动棒辅助振捣、加密振捣点,并应适当延长振捣时间;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流淌形成的坡顶和坡脚应适时振捣,不得漏振。 、混凝土养护1、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保湿养护,保湿养护可采用洒水、覆盖、喷涂养护剂等方式。选择养护方式应考虑现场条件、环境温湿度、构件特点、技术要求、施工操作等因素。2、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不应少于7d;采用其他品种水泥时,养护时间应根据水泥性能确定;(2)采用缓凝型外加剂、大掺量矿物掺合料配制的混凝土,不应少于14d;(3)抗渗混凝土、强度等级C60及以上的混凝土,不应少于14d;(4)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应少于14d;(5)地下室底层墙、柱和上部结构首层墙、柱宜适当增加养护时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