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基础信息管理.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367441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288.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基础信息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第二章基础信息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二章基础信息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第二章基础信息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第二章基础信息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基础信息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基础信息管理.docx(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基础信息管理学习目标: 理解预算管理一体化中基础信息管理的含义和重要性 掌握基础信息管理基本要求 掌握各项基础信息的内容、作用、管理要素、管理流程与规则第一节基础信息管理概述基础信息管理是预算管理的首要环节和重要基础,对于规范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和强化财政预算监督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信息管理的范围不断拓展和细化。为了加强基础信息规范管理,提高基础信息管理效率,更好地发挥基础信息价值,预算管理一体化将预算管理各环节使用的基础信息统一管理,有利于提高基础信息管理的集中性、一致性、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规范性。一、基础信息的含义和类型基

2、础信息是根据预算管理的需要收集、整理、存储或再加工形成的预算管理对象或管理要素的基础档案和数据,对预算管理工作和决策有现实或潜在的价值。任何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都需要相应的基础信息支撑。例如,预算编制需要单位的人员、定额支出标准等信息,财政资金支付需要零余额账户信息,征收政府非税收入需要依据规定的非税收入项目征收标准等。基础信息的内涵和外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预算管理需求和信息技术提升不断发展。从需求角度来看,随着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化,对预算编制科学性、执行控制有效性、执行结果效益性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越来越丰富、细化的基础信息支撑日常管理工作和科学决策;从供给角度来看,现代信息

3、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生产、处理、传递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提供了更多有潜在利用价值的信息。当前预算管理中广泛使用的基础信息,按照来源可以分为内生信息和外生信息,按照用途可以分为资料型信息和规范型信息,按照性质可以分为与预算主体及其属性相关的信息、与预算收支及核算管理相关的信息和与资产债务管理相关的信息,等等。(一)基础信息按照来源分类L外生信息,来自预算管理系统以外,是对预算管理活动有影响的外部环境各因素的信息,包括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的信息、外部管理活动和信息系统产生的信息等。例如,单位信息、人员信息来自组织、编制、人事等部门,需要从相关部门共享获取或者由单位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基础信息

4、填报。再如,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会计科目等信息,由相关制度规定并录入系统。外生信息从外部输入预算管理系统,因此管理的关键是要保证收集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全面性。为此,往往需要开展清理核查,尽可能获取第一手信息,或者要通过多渠道获取信息进行交叉核验。2.内生信息,是指预算管理系统中产生的信息,是预算管理活动的结果,产生以后又作为基础信息用于后续的预算管理。例如,资本性支出将形成资产数量、价值等资产信息,而资产存量信息又是以后年度确定资产配置预算、安排资产维护预算的基础信息。再如,债务收入将形成债务余额、期限、利率等债务信息,而债务信息又是以后年度确定债务限额、安排还本付息预算的基础信息。内生信息

5、由于在预算管理系统内产生,因此管理的关键是要实现信息的自动生成和闭环管理,避免外部干预影响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二)基础信息按照用途分类L资料型信息,是客观事物的静态描述和原始记录,反映的是客观现实的真实记载。例如:单位信息、人员信息、账户信息、财政区划信息等。这些信息在预算管理主要作为基本资料使用,并根据客观事物自身变动情况进行更新维护。2.规范型信息,是基于预算管理实践分析总结,由财政部门或相关部门制定发布并用于规范预算管理的信息。例如:政府采购品目和集中采购目录、支出标准等。这些信息一般是预算管理活动的基本遵循,在预算管理中发挥规范管理的作用,随着相关制度的修订而更新维护。(三)基础信

6、息按照性质分类1 .与预算主体及其属性相关的基础信息,主要描述预算主体的基础状态及其基本属性。主要包括单位信息、人员信息、账户信息、财政区划信息等。2 .与预算收支及核算管理相关的基础信息,主要描述预算收支管理活动的范围、分类、标准等。主要包括支出标准信息、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信息、政府非税收入项目信息、政府采购基础信息、会计科目信息、绩效指标信息等。3 .与资产和债务管理相关的基础信息,主要描述资产和债务的状态、构成、数量、来源等。主要包括资产基本信息、资产财务信息、资产使用信息、债务限额信息、债务余额信息、债券类型信息等。二、基础信息管理的意义基础信息管理在推动现代预算管理制度建设中一直发挥着

7、重要基础性作用。例如,部门预算改革之初,财政部就制定过预算单位清产核资办法,并部署在中央部门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工作,摸清中央预算单位“家底”,为测算合理的定员定额标准提供基础数据。再如,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之初,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开展了全国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清理整顿,并建立预算单位银行账户财政审批备案制度,为逐步规范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并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奠定基础。随着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深化,以及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基础信息管理的范围在不断拓展和细化,基础信息管理在预算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一)基础信息管理是全面规范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基础信息管理首先是

8、一项预算管理工作,不是单纯的信息收集。收集信息首先是服务于规范管理,其次才是进一步的应用和分析挖掘。同时,还有许多基础信息本身就是预算管理制度规则的具体表现。为此,基础信息管理首先要求建立健全有关基础信息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原始基础信息的清理核实与规范管理。(二)基础信息管理是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的重要基础为对于基础信息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全面了解部门的资产数量、结构和使用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资产配置预算、资产运营维护经赛等;需要全面了解单位实有人员数量、结构和工资福利信息,依据支出标准准确核定人员经费;需要科学进行项目分类,并积累丰富的项目执行数据,开展大数据分析,提高项目预算支出标准

9、制定的科学性;需要等。三、基础信息管理的要求“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生动地描述了基础信息对系统建设的重要性。预算管理一体化将基础信息集中管理,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基础信息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信息质量;也有助于集中开展各环节预算管理信息的组织、检索和加工,开展大数据分析利用。同时,预算管理一体化对基础信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集中性集中是预算管理一体化以后,基础信息管理的重要特点,也是综合信息系统数据管理的基本原则。只有将预算管理各环节使用的基础信息集中管理,才能为预算管理各环节的整合提供基础保障。基础信息的集中管理还有利于提高信息采集效率,财政、部门和单位一次录入

10、基础信息,各环节预算管理就可以共享共用。因此,集中性要求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中应不再出现重复基础录入基础信息的情况。(二)一致性基础信息管理应遵循“数出一门”的原则,在系统中同一个数据只能有一个数据来源,防止多头管理、重复设置和录入基础信息,导致管理职责不清、数据口径不一致、易发生差错等问题。为此,基础信息管理在集中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各类信息的管理职责、信息的关联性等进行梳理和规范。例如,项目库管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报告、资产管理等都需要维护单位信息,以往在系统分散情况下各自录入和审核,预算管理一体化以后就只能一次录入和审核单位信息,并明确审核管理职责,其他管理环节直接使用,不再要求单位

11、重复提供编办批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等证明材料。再如,单位信息中的实有人数信息与人员信息存在关联,应通过人员信息填报情况自动汇总填列,避免出现数据不一致的问题。(三)准确性只有依据准确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失真以至错误的信息,不但不能对管理工作起到指导作用,相反还会导致管理工作的失误。首先,准确性要求原始信息可靠,才能加工出准确的信息。信息的采集和整理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克服主观随意性,应对原始信息认真加以核实,使其能够准确反映实际情况。其次,准确性还要求信息的及时传输。信息只有传输到需要者手中才能发挥作用,并且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因此,要以最迅速、最有效的手段将有用信息提供到系

12、统中去,使其成为决策和控制的依据。基础信息大多是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外部产生的信息。原始基础信息生成或更新以后,需要有关单位或者从外部系统及时录入或导入一体化系统,保证一体化系统中的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四)完整性进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的基础信息不仅应当是预算管理对象或管理要素实际情况的准确反映,还应当是完整反映,否则也可能误导决策和判断。为充分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应全面、严格开展原始基础信息的清理核查和信息收集、整理的过程管理,保证信息传递秩序的一致性,防止数据丢失、重复和遗漏。(五)规范性基础信息的规范是有效促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的前提条件,必须保证各环节的基础信息数据表述一致、管理口径一致、统计口

13、径一致,形成有效的基础信息规范管理机制,才能支撑预算管理全流程的一体化管理。第二节基础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规范根据当前预算管理中广泛使用的基础信息情况,主要对单位信息、人员信息、资产信息、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支出标准、绩效指标、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政府非税收入项目、政府采购基础信息、账户信息、财政区划等12种基础信息管理的内容、管理要素、管理流程和规则进行了规范。一、单位信息管理(一)单位信息的内容和作用单位信息是指纳入预算管理的各单位基本信息。具体包括单位代码、单位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单位类型、单位经费保障方式、人员编制数、实有人数、实有在编人数等24个管理要素。登记单位信息是各单位开展预算管

14、理业务的起点,单位只有经财政部门审核确认并分配单位代码,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中登记单位信息后,才能登记人员信息、资产信息、账户信息等基础信息,以及开展预算申请、资金支付申请等预算管理操作。实现预算管理一体化以后,预算管理各环节可直接使用基础信息管理环节登记和维护更新的单位代码、名称等相关管理要素,不再重复填报单位信息,既减少了工作量,也保证了各环节单位信息的一致性。(二)单位信息的管理流程1 .单位信息新增新增单位由所属部门填写单位申请表,向财政部门提出申请,财政部门审核确认后,单位信息新增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2 .单位信息维护单位变更、撤销和单位信息维护,由单位提出申请,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

15、门审核确认。部门申请新增单位时,应当根据组织、编制、人社等部门的批复文件完整规范填报单位名称,并提供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信息。()登记单位信息的单位范围预算法规定:”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及其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因此,各部门及其所属各单位都应当编报预算,列入预算管理。为此,规范中的单位范围涵盖部门本级及所属各单位,即不仅是与财政有领拨款关系的单位,部门所属不用财政拨款、完全用单位资金安排预算的单位也要登记单位信息。从涵盖的单位类型上看,不仅包括行政事业单位,也包括列入预算管理的企业和其他单位。由财政安排财政拨款资金或部门用单位资金直接给予补助的企业,也要登记单位信息,主要目的是反映预算资金的去向。

16、目前,各地对这些企业的管理方式不尽相同。原则上,应将这些企业列入部门预算管理。考虑到用预算资金给予企业的补助经常是一次性的,对企业的管理方式不同于行政事业单位,因此,只要求这些企业登记单位信息,如无特殊管理需要,不要求登记人员、资产等其他信息。(四)单位代码的设置规则单位代码是部门和单位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中的唯一标识码。为保持政策的延续性,规范延用了财政业务基础数据规范(3.0版)(财政业务基础数据规范(3.0版),二维码)规定的单位代码设置规则。编码方法采用层次码,用数字表示,代码结构为每3位一层。一级单位3位码、二级单位6位码,以此类推,最多到七级单位21位码。其中,为便于区分部门与部门

17、本级,若单位存在下属单位,该单位本级的单位代码由其单位层次码加上OOl表示;若单位没有下属单位,则不需要设单位本级,单位层次码即为单位代码。编码规则:每级3位编码1级单位:*/二级单位:*最多7级编码七级单位:*/各级财政部门根据规范明确的单位代码设置规则确定本级政府各部门及所属单位的单位代码。从信息系统管理的要求考虑,每个单位在系统内只能使用唯一的代码。当单位因机构改革改变隶属关系等,需要配置新的单位代码时,为保证单位预算管理前后衔接和回溯查询,单位启用新的单位代码以后,之前使用的单位代码失效,但仍然需要在系统中保留,不得由其他单位重复使用。为此,规范规定一个单位只能有一个有效单位代码,不同

18、单位不得重复使用同一代码。(五)单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取代了以前的组织机构代码、纳税人识别号等代码的功能,单位需要凭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到金融机构办理账户开设、在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登记等业务。同时,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也是一体化系统与有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联网共享单位人员编制、银行账户等单位信息的基础。为此,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申领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并在登记单位信息时填列。尚未换领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暂依据各级技术监督部门核发的机关、团体、事业单位代码证书规定的9位代码填列,并应主动与当地相关登记管理部门联系,尽快办理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核发手续。专栏社会统一信用代码2015年开始,为推动社会

19、信用体系建设,我国开始实施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是一组长度为18位的用于法人和其他组织身份识别的代码,分别是1位登记管理部门代码、1位机构类别代码、6位登记管理机关行政区划码、9位主体标识码、1位校验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编码规则如下:代码位数第1位第2位第3-8位第9-17位第18位含义登记管理部门代码机构类别代码登记管理机关行政区划码主体标识码校验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实施后,对新设立的法人和其他组织,在注册登记时发放统一代码;对已设立的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适当方式换发统一代码,实现对法人和其他组织全覆盖。新设立单位和已经换领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依据相关登记管理

20、部门发放的18位代码填列单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信息。(六)单位类型单位类型是明确单位预算管理方式的重要依据。单位应当按照组织、编制、人社等部门的批复文件填列单位类型,主要包括: 行政单位 事业单位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暂未分类 企业 其他单位行政单位包括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还包括组织部门批复行政编制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等单位。事业单位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有关规定,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将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对于已经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单位,应当按照改革后确定的事业单位

21、具体类型填列。同时,考虑到各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进度不同,有的事业单位类型暂未定性,因此事业单位类型除了“行政类”“公益一类”“公益二类”“生产经营类”外,增设“暂未分类”用于临时过渡。待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成,所有事业单位都定性后,再取消“暂未分类,。(七)单位经费保障方式单位经费保障方式包括: 全额 差额 定额 自收自支 其他全额拨款单位是指由财政供应全部经费的预算单位。差额拨款单位是指财政按单位收支差额供应经费的预算单位。定额拨款单位是指财政按定额供应经费的预算单位。自收自支单位是指不靠财政供应经费的预算单位。目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正在进行中,各地改革后经费保障方式尚未统一,因此规范未对

22、预算单位类型及其经费保障方式的对应关系作要求,由各地自主决定。严格按照单位类型确定经费保障方式的地方,在一体化系统中可设置单位类型与经费保障方式的对应关系,让系统自动生成经费保障方式,以减少单位录入工作量,同时减少填报错误率。若不是按照单位类型确定经费保障方式的地方,可由单位根据财政部门有关规定填报,再由财政部门审核确定,也可直接由财政部门在系统中设置。(A)人员编制数和实有人数信息单位应当以组织、编制、人社等部门的批复文件为准填报人员编制数,并分别细化填列行政编制数、事业编制数、工勤人员编制数。单位信息中的实有人数、实有在编人数由系统根据单位在系统中填报的人员信息自动计算生成,不需要单位填列

23、。这些信息是审核和安排人员经费项目和公用经费项目预算的重要依据。二、人员信息(一)人员信息的内容和作用人员信息是单位在职、离休、退休等各类人员的具体信息,主要用于测算人员类项目预算、工资发放、公务卡管理等。具体包括34个管理要素,主要包括姓名、身份证号、人员状态等人员身份和状态相关的要素,工龄、职务、职级、工资级别等测算人员类项目预算相关的要素,以及工资卡卡号、公务卡卡号等工资发放和财务报销相关的要素。(二)人员信息的管理流程L单位根据实有人员情况,如实填报人员信息,报送部门审核。为保证填报人员信息的准确性,单位填报的实有人员信息,原则上应与组织、编制、人社等部门掌握的信息保持一致,并根据人员

24、变化动态维护更新。2 .部门对单位填报和维护更新的实有人员信息进行审核确认后,报送财政部门。3 .财政部门与组织、编制、人社等部门相关系统衔接,自动获取相关人员的有关信息,据此对部门报送的单位人员信息进行审核。图0-2人员信息业务流程图(三)登记人员信息的范围人员信息填报范围是单位实有人员,即由本单位直接发放工资的人员。单位使用部门预算资金发放工资补贴的长期聘用人员(不含劳务派遣人员)也应填报具体人员信息。规范规定将长期聘用人员纳入人员信息填报范围,主要是为了如实反映单位人员状况,将相关人员的工资发放、公务卡等业务纳入一体化系统管理。由于一体化系统已将人员信息集中统一管理,人员信息中的工资卡卡

25、号将在单位人员类项目预算资金支付时进行校验。也就是说,今后单位将无法将工资支付到没有登记人员信息的账户中。但是,财政对单位人员经费的保障仍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填报长期聘用人员等其他人员信息,并不作为财政保障的依据。(四)工资福利信息为细化人员类项目预算管理,规范要求单位在人员信息中填报人员工龄、职务、职级、工资级别、技术等级、岗位工资级别、工资薪级等信息。单位维护好实有人员信息后,财政部门可以依据在系统中维护的人员类项目支出标准,通过系统自动测算各单位人员类项目支出预算,提高人员类项目支出预算测算的准确性和管理效率。三、资产信息(一)资产信息的内容和作用资产信息是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存量情况以及反

26、映资产形成过程、资产特性、资产管理情况等的资产卡片信息,是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使用、处置以及编报预算决算和政府财务报告的数据基础。具体包括资产编号、资产名称、资产状态、资产数量等63个管理要素。(二)资产信息的管理流程1 .财政部统一将资产预设信息维护进系统,下发至地方财政部门。资产预设信息包括资产分类和代码、资产分类和代码与政府采购品目的关联关系、资产卡片格式等。2 .单位形成新的资产办理验收入库时,建立资产卡片并登记实物资产基础信息,确保一物一卡并形成唯一资产编号;单位会计完成相关资产会计核算后,系统自动更新项目关联的资产卡片财务信息,单位会计同时对财务信息(使用年限、折旧方法等)进

27、行补充完善。财务信息根据会计核算信息自动生成并由会计人员补充确认。使用信息由资产管理部门根据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登记,按照管理规定需纳入共享共用管理范围的资产,资产管理部门在资产验收登记后要予以标识并做好资产共享共用情况登记。3 .各单位在确保资产存量卡片与会计账务核对一致的基础上,逐步将资产存量卡片导入一体化系统中,并根据系统预设资产卡片内容完善相关信息。图0-3资产信息业务流程图(三)资产分类与代码管理体系为支撑加强各类政府资产管理以及深入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财政部将逐步建立较为完整的各类资产的分类和代码管理体系,覆盖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文物文化资产

28、、保障性住房等各类政府资产。(四)资产卡片标准化管理体系财政部将根据资产特性逐步建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文物文化资产和保障性住房等资产卡片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每类资产卡片都包含基本信息、财务信息和使用信息三类信息。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卡片编号、资产分类、资产名称、项目代码、权属证号、政府采购合同号等信息。资产卡片信息随着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动态更新,全面反映资产配置、使用、变动等情况。专栏02统一政府采购品目与资产分类和代码体系政府采购品目分类目录将政府采购项目分为了货物类、工程类和服务类,在这三大类下又细分了各级品目。其中,政府采购品目分类目录货物类品目主要以GB/T14

29、885-2010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为基础,以GB/T7635-2002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2010年)为补充,并结合政府采购工作实际,对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进行了收缩和细化,层级多于固定资产分类。总体上,政府采购品目分类目录货物类品目与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联系紧密,目前两者的衔接度在90%以上。按照政府采购和资产管理制度规定,各部门、各单位在编制部门预算时,要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和资产配置预算。因此,若政府采购品目与资产分类和代码体系能够统一,将可以实现单位一次填报,同时满足政府采购预算和资产配置预算编制需要,减少单位的填报工作量和财政部门的审核工作量。为此,规范要求建立资产分

30、类和代码与政府采购品目的关联关系,逐步将资产分类与政府采购品目统一成一套代码,在资产管理与政府采购管理中共享共用。四、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地方政府债务信息的内容和作用地方政府债务信息主要用于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债务预算编制、地方政府债券管理、还本付息管理等。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具体包括债务限额、债务余额、债券类型等51个管理要素。(-)地方政府债务信息的管理流程L财政部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方案填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省级政府)的地方政府债务限额。2 .省级财政部门在财政部下达的本地区限额内,根据省级政府批准的方案填列省本级、市县的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并维护地方政府债券有关信息,确

31、保与在市场上公开披露的地方政府债券信息一致。3 .市县级财政部门接收省级财政部门下达的地方政府债务转贷信息,并维护本地区转贷金额等信息。4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将存量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导入系统。仍然在实施和尚未偿还的存量专项债项目,应在项目库中录入预算项目,并建立对应专项债的关联关系。地方政府债务信息管理流程财政部省级财政市财政区县财政债券和债券转贷信息存量债务图0-4地方政府债务信息管理流程(三)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为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更好发挥政府债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根据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等有关

32、规定,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实行限额管理。年度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等于上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加上当年新增债务限额(或减去当年调减债务限额)。L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确定地方政府债务总限额由国务院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等因素确定,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债务限额,由财政部在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的总限额内,根据债务风险、财力状况等因素并统筹考虑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各地区建设投资需求等提出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后下达各省级财政部门。省级财政部门依照财政部下达的限额,提出本地区政府债务安排建议,编制预算调整方案,经省级政府报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省级财政部门根据债务风险、财力状况等因素并统筹本地区建

33、设投资需求提出省本级及所属各市县当年政府债务限额,报省级政府批准后下达各市县政府。2 .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分类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按照预算管理方式不同分为一般政府债务和专项政府债务,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也相应分为一般政府债务限额和专项政府债务限额。其中,一般政府债务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主要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偿还。专项政府债务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通过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偿还。3 .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对地方政府举债的约束省级财政部门在批准的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内,统筹考虑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中央转贷外债情况,合理安排地方政府债券的品种、结构、期限和时点,做好政府债券的发行兑付工作。市县级

34、政府确需举借债务的,依照经批准的限额提出本地区当年政府债务举借和使用计划,列入预算调整方案,报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报省级政府备案并由省级政府代为举借。五、支出标准(一)支出标准的内容和作用预算支出标准是指对预算事项合理分类并分别规定的支出预算编制标准。具体包括支出标准名称、计量单位、计量方式、支出标准值等6个管理要素。支出标准体系在预算编制和管理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预算法明确要求各部门、各单位按照财政部门制定的预算支出标准编制预算。为建立健全支出标准体系,促进支出标准与预算编制和管理有机融合,规范要求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程序制定支出标准,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政策变化、履职需要等情况

35、动态调整完善支出标准,暂未制定支出标准的也要提出测算预算使用的暂定标准,强化支出标准在预算管理中的应用。(-)支出标准的分类规范根据支出标准是否正式出台等,将支出标准分为法定标准、固定标准、暂定标准三类。1 .法定标准法定标准是指法律法规、财政部门文件、有关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印发的文件中明确规定的、针对具体项目或经济事项的支出标准(例如,国家规定的基本工资标准、国家规定的津贴补贴标准、已出台专门办法规定的会议费、差旅费、因公临时出国经费标准等)。2 .固定标准固定标准是指法律法规、财政部门文件、有关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印发的文件中尚未明确规定的、由财政部门审核测算时掌握的、针对具体项目或经济事项的支

36、出标准,用于核定项目整体或某项支出内容预算(例如,财政部门审核测算运转类项目时按照分类分档方法所采用的定员定额类支出标准、实物定额类支出标准等)。3 .暂定标准根据法定标准和固定标准暂时难以测算某个项目主要支出内容的,由各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和市场价格等因素申报预算,提出项目预算暂定标准。暂定标准主要是针对现有条件下难以统一确定支出标准的项目(例如,房屋建筑物购建、基础设施建设、大型修缮、物资储备、土地补偿、安置补助、文物和陈列品购置等)。(三)支出标准的管理流程(1)省级财政部门可发布全省统一的支出标准,也可要求所属下级财政部门自行制定支出标准。部门因工作性质特殊,支出标准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的,可

37、向同级财政部门提出申请,由同级财政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单独核定相关支出标准。(2)法定标准由财政部门或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制定,由同级政府、财政部门或有关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印发文件确认。财政部门直接在系统中维护法定标准,作为预算编审和执行的依据。固定标准由财政部门负责制定,并在系统内维护。暂定标准由财政部门综合同类项目情况,结合财力统筹核定项目预算规模,各部门根据核定的预算规模完善支出内容,并明确相关测算使用的暂定标准。(3)财政部门根据项目以前年度执行等情况,可将暂定标准核定为固定标准,审核测算时按此掌握。固定标准相对完善时,可正式印发文件将其上升为法定标准。(4)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政策、社会经济发

38、展情况、物价水平、财力状况等因素适时调整法定标准、固定标准并维护进系统。部门根据最新的支出标准编制预算。图0-5支出标准业务流程图(四)加强支出标准对预算的约束除特定情况外,法定标准既是预算编审的标准,也是预算执行的标准,执行过程中严禁超法定标准支出。固定标准和暂定标准是预算编审的标准,并作为预算执行的重要参考。但是考虑到固定标准和暂定标准尚未通过正式文件规定,还需要结合执行情况继续完善,预算执行过程中不作为控制支出的硬性标准。同时,规范还要求各部门要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带头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各部门按支出标准向财政部门申请预算后,应在执行过程中坚持节约光荣、浪赛可耻的理念,本部门的实际

39、执行标准可以低于支出标准,切实做到艰苦朴素、精打细算,勤俭办一切事业。六、绩效指标(-)绩效指标的内容和作用绩效目标管理是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绩效指标体系建设是绩效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绩效指标具体包括绩效目标、产出指标、效益指标、满意度指标等14个管理要素。绩效目标是指财政预算资金计划在一定期限内达到的产出和效果,是部门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规范要求,未按要求设定绩效目标的项目,不得纳入项目库管理,也不得申请部门预算资金。绩效目标要能清晰反映预算资金的预期产出和效果,并以相应的绩效指标予以细化、量化描述。主要包括预期产出和预期效果。预期产出是指预算资金在一定期限内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情

40、况,通过产出指标描述。预期效果是指上述产出可能对经济、社会、环境等带来的影响情况,以及服务对象或项目受益人对该项产出和影响的满意程度等,通过效益指标和满意度指标描述。(二)绩效指标分类绩效指标在结构上一般分为三级,一级指标分为产出指标、效益指标和满意度指标三大类。产出指标反映根据既定目标,相关预算资金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情况,是对预期产出的描述;效益指标反映与既定绩效目标相关的产出所带来的预期效果的实现程度,是对预期效果的描述;满意度指标反映服务对象或受益人对相关产出及其影响的认可程度。二级指标是一级指标的细化。其中,产出指标细化为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时效性指标和成本指标等;效益指标细化为

41、社会效益指标、经济效益指标、生态效益指标、可持续发展指标等。三级指标是二级指标的细化,由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根据绩效管理需要设置。(三)绩效指标的管理流程(1)一级和二级指标,以及三级指标中的共性指标由各级财政部门统一设置和维护(2)其他三级指标由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根据绩效管理需要设置。各部门根据预算绩效管理的需要,设置、动态维护更新图0-6绩效指标业务流程图七、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内容和作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是反映政府收支活动的分类体系,是编制预算、组织预算执行以及进行明细核算和决算的重要工具。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按照一定原则、方法对政府收入和支出项目进行类别和层次划分,以便客

42、观、全面、准确地反映政府活动。具体包括收入科目、支出功能分类科目、政府预算支出经济分类、部门预算支出经济分类等4个管理要素。预算法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编制预算草案。我国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体系,包括收入经济分类科目、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和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收入经济分类科目分为类、款、项、目,主要反映收入的性质和来源。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分为类、款、项,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即政府究竟做了什么,比如是用于社保,还是办了教育;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分为类、款,主要反映政府各项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即政府的钱是怎么花出去的,比如是支付了人员工资还是购买了

43、办公设备。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实行全国统一管理,通过系统下发至地方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中,可以解决目前政府收支分类科目都是通过纸质文件下发,各级财政需要在系统中手工录入的问题,有效保证信息维护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二)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管理流程(1)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由财政部统一制定,由财政部每年建立新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关联关系,连同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一并通过系统下发至地方财政部门。(2)年度执行中,财政部印发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调整文件的同时,维护系统中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一并通过系统下发至地方财政部门。(3)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及时在系统中接收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信息。图0-7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业务流程图专栏03

44、支出经济分类改革2007年我国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改革,初步建立了与当时预算管理要求相适应的较为完善的支出经济分类科目。2015年新预算法实施前,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单位)主要按功能分类编制预算,没有全面系统地按支出经济分类编制预算。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主要用于部门(单位)的会计核算和决算编制。2015年实施新修订的预算法后,法律要求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单位)在按功能分类编制预算基础上,同时还要按支出经济分类编制和公开预算,从而更加合理确定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支出预算,进一步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和规范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单位)的支出行为,提高预算透明度。为适应按照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编制和公开预算的需

45、要,财政部实施了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建立起政府预算经济分类和部门预算经济分类相互独立、各有侧重、统分结合的经济分类体系。一是充分考虑政府预算和部门预算的特点和管理要求,分设政府预算经济分类和部门预算经济分类两套科目o政府预算经济分类突出政府预算管理重点,主要用于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公开和总预算会计核算;部门预算经济分类着重体现部门预算管理要求,主要用于部门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公开和部门(单位)会计核算。二是根据预算法的有关要求,两套利目均设置类、款两个层级。政府预算经济分类增设反映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的工资、商品和服务支出、资本性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事业单位补助、

46、对企业补助、债务还本付息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等科目;部门预算经济分类在现有经济分类的基础上,取消政府预算专用科目,同时增设体现部门预算特点的科目O三是两套经济分类之间保持一定的对应关系,以利于部门预算与政府预算相衔接。八、会计科目(一)会计科目的内容和作用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类目,其设置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具体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单位会计、预算指标账会计的科目类型和科目共6个管理要素。根据各级财政、部门和单位使用的会计制度,一体化系统中维护的会计科目主要有总预算会计科目、单位会计科目、预算指标会计科目三类。财政总预算会计科目根据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

47、设置;单位会计科目根据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及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编制有关需要进行设置;预算指标账会计科目按照有关会计制度及本规范的规定进行设置。(-)会计科目的管理流程L总预算会计科目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编号、会计科目名称,在系统中维护财政总预算会计账簿使用的会计科目。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规定的底级科目下设一级,并通过省级财政部门报财政部备案。2 .单位会计科目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编号、会计科目名称,在系统中维护单位会计账簿使用的会计科目,设置明细会计科目还应当满足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编制的需要。单位

48、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同级财政部门申请增设明细会计科目。其中,使用自有会计核算软件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应当按照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编号、会计科目名称,在自有系统中维护单位会计账簿使用的会计科目,设置明细会计科目也应当满足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编制的需要。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规定的底级科目下设一级,并报财政部门备案。3 .预算指标会计科目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预算指标会计核算实施方案规定的会计科目编号、会计科目名称,在系统中维护预算指标账会计账簿使用的会计科目。会计科目业务流程图图0-8会计科目业务流程图九、政府非税收入项目信息(一)政府非税收入项目信息的内容和作用政府非税收入项目是用于管理各执收单位征收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