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375442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哈八中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教 学 设 计学科:_学年:_教师:_讲课题目游褒禅山记(一)必修/选修: 章 节主备人翟羽参加教师张亚杰李洪焱马骏驰课时周期年 月 日 月 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能力目标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情感目标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本节重点了解背景,补充注释,朗读课文,第一段赏析本节难点通读全文,掌握注释。教学方法三主四环上课时间年 月 日教学用具上课教师教 学 过 程 设 计环节教学内容我的补充一、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2、其共同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

3、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游褒禅山记虽然是游记,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王安石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

4、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三、补充注释址:基址,指山脚。 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褒禅,慧褒禅师。 庐冢:庐,一说指慧褒生前住处(屋舍)。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另一种解释是:唯独碑上刻的“花山”二字还可以认识。 今言“华”(hu)如“华(hu)实”之“华(hu)”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华(hu)”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所以如果是“华山”(按,这里不是五岳中的“华(

5、hu)山”)的“华”,仍应读hu,而不应读“华(hu奢侈、虚浮)实”的hu。莫能名者:另一种解释是,不能叫出真名的(指华山本名花山)。名,说出名称。四、梳理文章结构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已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五、课文分析第一段

6、,介绍褒禅山概况。 文章紧扣题目,以“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起头,点明作者所游的地方是“褒禅山”,以及这座山的另一个名称“华山”。由这句的“褒禅山”一名引出褒禅山名称由来,点出禅院。写禅院,既证实褒禅山名称由来,又引出“距其院东五里”的华山洞。写华山洞的位置和命名缘由,为下文写游华山洞作交待,其中写华山洞命名缘由又与开头一句照应。记仆碑文字,循名责实,辨“华山”误读,不仅回应开头一句,证明褒禅山本名“华山”,亦即“花山”,也为后文的议论伏笔。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行踪。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结尾,在内容上环环相扣。 问题探究: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

7、华山。)哪一个是别名?(褒禅山。)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此前不叫褒禅山;“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讹音为“华”。) “唐浮图慧褒名之曰褒禅”这句说别名来由。下句“今所谓庐冢也”作补充,证明此说正确。 “距其院东五里名之也”“华山洞”,这里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后洞,下文可证。)这句介绍华山洞名由来。 “距洞百余步曰花山”“有碑仆道”中有省略成分吗?(“仆”后省“于”。)说碑“距洞百余步”,却没有说出方位,据你判断,碑应在洞的哪一面?(西面。作者以慧空禅院为参照物,再去前洞,正是向东走,先见碑而后见洞,可见碑在洞的西面。) 小结: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

8、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教学反思讲课题目游褒禅山记(二)必修/选修: 章 节主备人翟羽参加教师张亚杰李洪焱马骏驰课时周期年 月 日 月 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能力目标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情感目标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本节重点第二段赏析本节难点第二段赏析教学方法三主四环上课时间年 月 日教学用具上课教师教 学 过 程 设 计环节教学内容我的补充课文分析: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突出前洞与后洞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以及游前洞之易与游后洞之难,揭示一般游人就易避难的

9、心理,为后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伏笔。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余与四人拥火以人”。点明了与人同游,这才有入洞以后诸人的不同反应。写经过时,对所见景象,只异常简括地记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用连锁句式说明入“深”、进“难”、见“奇”的递进式因果关系,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据。随着入洞之深而“其见愈奇”,下文本应叙写乘兴而入,寻幽访胜,领略“奇”景。不料,却中途退了出来。游洞至此结束。作者又补叙了两点。一是“盖予所至则其至又加少矣”,一是“方是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两点补叙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据。写出洞后的心情,突出一个“悔”字。因为当时“力尚足

10、以入,火尚足以明”,却“与之俱出”,“不得极夫游之乐”,由此而“悔”,并因“悔”而引出下文。问题探究: 1、此段中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明确: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记游,而只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只是为后文的议论作准备的。2、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明确:“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 小结: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前洞后洞”,后洞的特点“窈”“寒”“深”,洞的深处情形是“愈深”“愈难

11、”“愈奇”)记游洞经过;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教学反思讲课题目游褒禅山记(三)必修/选修: 章 节主备人翟羽参加教师张亚杰李洪焱马骏驰课时周期年 月 日 月 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能力目标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情感目标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本节重点第三、四、五段赏析本节难点第三、四、五段赏析教学方法三主四环上课时间年 月 日教学用具上课教师教 学 过 程 设 计环节教学内容我的补充课文分析: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 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叹”字承

12、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自然地转入议论。作者先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此表明作者在下面所要说的观察所得,不是随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为依据和标准,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以下以游洞为喻,以“有志”为中心,进行逐层沦述,阐明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两相对比之后,紧接着指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

13、难,而其见愈奇”。这里以景喻物,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呢?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三个“不能至”表达了三层意思,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物”“力”。在提出“志”这个条件时,用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强调“有志”;在提出“力”和“物”这两个条件时,又分别把“有志”作为基本前提,也强调了“有志”。这就揭示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

14、物质条件才能完成一种理想追求的道理,说得相当清楚、完备而透彻。三个“不能至”的三层意思,是按照乏个条件的重要性依次排列的,逻辑十分严密。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都不是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而其中“志”又是最根本的。所以作者又对“志”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通过对比“力足以至”而未能至和“尽吾志也而未能至”两种情况,得出“可讥”“有悔”和“无悔”“无讥”两种结果。这一正一反的两层

15、意思,照应“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突出了“有志”的决定作用,并且提出“尽吾志”,即全力以赴、坚持不懈的高标准要求,从事物的规律性归结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所议论的道理推进一层。最后,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这一段议论,归结到作者思想上的收获,回应“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乌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段议论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终,前后呼应。 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这一段与第一段记仆碑文字和订正读音相照应。先由所见的仆碑引出感慨,指出由于“古书之不存”,致使后人以讹传讹。“何可胜道也哉”

16、,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由“华山”的“音谬”概括出社会上辗转讹误,相沿失实的普遍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从具体到抽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这段议论一正一反:从反面加以否定,批评“谬其传而莫能名”;从正面加以肯定,强调“深思而慎取”。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第五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格式的好处在于: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

17、,使行文简练。)问题探究:1、这篇游记与我们读过的其他游记相比,有什么明显的特点呢? 明确: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照应。先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2、记游和议论是怎样结合,怎样照应的呢? 第三段的第二段的记游生发而来,第四段议论由第一段的记游生发而来。 教学反思讲课题目游褒禅山记(四)必修/选修: 章 节主备人翟羽参加教师张亚杰李洪焱马骏驰课时周期年 月 日 月 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

18、及文言现象。能力目标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情感目标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本节重点本文重点字词及文言现象本节难点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教学方法三主四环上课时间年 月 日教学用具上课教师教 学 过 程 设 计环节教学内容我的补充一、 词类活用: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的地方)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说出,说明。这是“名”在文言中的通常用法,不是名词用作动词。) 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名词活

19、用为动词)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之曰褒禅(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莫能名者(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把当作老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认为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认为有好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二、特殊句式判断句: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音谬也。 此余之所得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三、一词多义1、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0、(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2、道 有碑仆道(路,道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盖 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文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21、)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文过饰非(掩饰) 5、然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重点赏析: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

22、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

23、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