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技巧.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376061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6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阅读技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记叙文阅读技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记叙文阅读技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记叙文阅读技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记叙文阅读技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叙文阅读技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阅读技巧.doc(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方法考点一:整体感知文段,归纳内容要点,理解主旨1、常见题型题型1、概括文章内容方法:扩展文章标题法;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叠加法 【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特别是抒情散文中)】一线串珠法(抓线索) 六要素法:叙述六要素,连缀成话。题型2、直接让考生概括人物性格方法:1、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2、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 3、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 题型3、直接让考生概括主旨方法:1、掌握概括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题型4、

2、文段中事例的概括()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2、注意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介绍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讽刺了、歌颂了、鞭挞了、揭示了、反映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品质、社会现实等),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提示: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什么,感情怎么样。阅读时要灵活掌握各种方法,首先思考阅读的文章适合用哪种方法概括,其次在概括时还要注意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内容,语气要连贯、意思要简明。考点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1)文段中的关键词语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

3、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题套路:“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2)约数,确数等词的赏析(说明文)常出现的词语:据说,大概,一些,或多,或小,左右,丈许,一定,只有答题套路:文章用词准确,如“XX”、“XX”、“XX”等词,说明了“(根据字词所指的具体内容分析)”,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与严密性。(3)动词、形容词的赏析(记叙文)答题套路:“XX”、“XX”等词用得好,它把“”

4、(动作或形态,根据文章内容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它(以动写静,化静为动)使之具有(人格化,形象生动)(根据内容情况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由于词语的多义性和使用上的灵活性(可以临时改变用法和词性),有些词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必须在复习中着重指导学生“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其方法大致有:、找出前后文中的有关语句明确词义。这是指有些词义已包含在或直接出现在文章里,只要联系前后文加以明确就行了。比如:马踏飞燕中的“构思奇妙”这个词,只要引导学生读读后一句“让马的右前腿大步前跨,左后腿向后平伸,以表现它在快速奔跑”,学生就把握住词义了。有时,这种情况还有

5、些变化,比如将相和中有“完归赵”这个词语,但课文中只有“把和氏璧送回赵国”,那就“完”没有解释,其实转个弯词语的意思也就有了。如果我们引导学生想一想送回的“和氏璧”怎样的?学生就能归纳出完整的词义:把和氏璧完整无缺地归还赵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有些词在实际使用时,词义有了变化。对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分析,推敲揣摩,才能把握变化。例如:“他借到一本杂志,贪婪地读起来。”“贪婪”的本义是贪得无厌。放到句子里怎么也说不通。引导学生想一想句子讲了什么,然后再思考“贪婪”的意思,就能领会这里的“贪婪”是不知满足,专心入迷的意思了。、借助前后文决定取舍选准

6、义项。有些词有多种义项,在文章中究竟取何种解释,就地“借助”前后文,把词义与具体的语言挂上号,要注重让学生有一个根据查字(词)典得到了多种义项,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对照文章,恰当选择的思维过程,并注重培养学生把选择的词义,放到句子中检查是否合适的学习习惯。例句1:文章中“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句中“肥胖”、“轻捷”等形容词用得好,“肥胖”形象地写出了黄蜂的形态,“轻捷”既写出了“叫天子”的形态,又写出了它灵敏的动作特征,这样使文章描写更生动形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例句2: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句

7、中“漂亮”一词有什么含义(或表达效果)?答:“漂亮”一词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了好感的内心活动。考点三:句子(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思路一:明确位置,把握作用(一)位于开头1、点明主旨,总领下文。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3、为全文渲染气氛,为下文的叙事或抒情奠定感情基调。4、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或作铺垫,使故事情节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二)位于中间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更加严密。(三)位于文末1、总结全文。 2、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3、点明主旨,升华情感。思路二:联系内容,突出情感1、点题。 2、强调突出感

8、情。 3、深化中心,揭示主旨。(文眼句) 4、发出号召,鼓舞精神。(常见于结尾句)思路三:结合修辞,增强效果结合修辞作用体会该句子的作用或效果(详见后文【6、修辞及表达效果】)考点四:品析文中优美精警语句(段),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文段中的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标题;开头结尾句;总结全文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点明题旨的句子照应过度句(一)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类型:让考生直接回答文段或句子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方法:了解在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处的作用(1)开头句子的作用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

9、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2)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3、为下文埋下伏笔 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3)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前后照应);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理解句子的含义,主要指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重要句子指:(1)点明题旨的句子;(2)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3)总结全文的句子;(4)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5)

10、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重要句子的特征:(1)含蓄深刻;(2)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重要句子的作用:(1)题目的作用揭示中心(对象);形象含蓄,激发兴趣。(2)开头的作用揭示中心(点题);引出话题(下文);设置悬念;激发兴趣。(3)结尾的作用总结上文;揭示(突出)主旨;语言含蓄深刻,留有余味。(4)过渡句的作用承上启下。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用解答技巧(1)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一般为语境义,能从上下文找到答案:若是比喻句,找出本体代入句中;)(2)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即感受词句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回答时

11、注意紧扣文章或段落中心和文章写作背景。)(3)如果句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先弄清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然后根据这种修辞的特征、功能,结合具体语境,琢磨句子的含义。复习训练示例一例: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方法(指出写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荷叶的姿态美(表层含义),突出了花港观鱼绿的茁壮的生命力(深层含义)。示例二例:那位伟大的母亲已被冻成一尊雕塑,她依然保持着喂奶的姿势屹立不动。结合上文,谈谈划横线句子的表达方式及作用。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写出了母亲被冻成雕塑的姿态,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示例三指出本文最后一节画线句

12、的含义和作用。 这一句(内容上)总结全文内容,深化了文章中心,(结构上)呼应了开头,(效果)引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留有余味。总结理解句子含义的主要方法有:、通过注释疏导理解句意对造成阅读障碍的词语,教师要加以必要的注释疏导,帮助学生扫除障碍。如草原写小丘之绿,“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学生不理解“渲染”与“墨线勾勒”的意思,只要启发画过中国画的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学生就明晓句意了。对难在“物”上的句子,可用这种方法。、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意关键词语,显然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关键与否,并不取决于是否属于生字新词,而是看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地位。

13、抓关键词语有“扣词法”、“推敲法”、“删减法”等,如为人民服务中有一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只要理解了“固”或“于”这句的含义也就掌握了。、借助句法知识理解句意有的句子比较复杂,可以指导学生先把构句间架勾勒出来,用缩句的方法去理解;有的句子用了修辞手法,要分析修饰成分,找出表达的重点;有的句子是复句,要理清逻辑联系准确体会。如桂林山水中有一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受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它的间架简单:“漓江水静,漓江水清,漓江水绿”,针对它的修饰成分加以分析,就能明白这句话描绘了一幅秀丽的景色

14、,表达了作者赞叹不已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一定的语句有其固定的句法意义,但一旦依附于具体的语言活动后,就产生了生动的情境意义,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因此,理解句意应瞻前顾后,综观上下,这既是理解句意较普遍的方法,也应看作理解句意最基本的原则。具体的说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意图,联系人物的品格,事件的意义,景物的特点来理解。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他们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表面看来,这句话没有什么不好懂,但真正的含义需要联系上下文分析事件发生的环境,领悟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方能理解把握。(二)句段在内容上的作用理解

15、段中的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评价、赏析关键句,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有特点(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这一句话表达了观点,给人感受、启迪、教育(三)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或进行赏析)。方法:(1)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2)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然后依此去套写答案。修辞之美答题格式:这句(或段)运用XX的修辞手法,如(举例某一句或某一段);运用XX的修辞手法,使(能

16、)(套写修辞的作用)注意:在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语言特色之美:(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中的语言)”。例: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 、 “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考点五:分析人物形象及刻画人物

17、的方法中考常见题型:(1)指出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描写人物的常用方法:外貌(肖像)、动作(行动)、语言(对话)、心理、神态及正面、侧面描写。(2)概括人物的形象及性格特点做此类题,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答题时先指出描写人物的方法,然后结合文意解读人物形象(人物的性格、心理、情感等),最后再分析描写的作用。模式:这段话(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xxx(所写对象)的xxx描

18、写,体现了人物xxx的性格特点,反映了xxx精神品质。(3)说说喜欢的人物及理由(对人物做出评价)先写出喜欢的人物,再按(2)的方法答出人物的特点。考点六:分析归纳文章的主要写法类型:直接让考生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及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思路:怎样写的+写了什么+写得如何+感受情感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方法:1、了解常见的表现手法: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

19、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双线并行(明线暗线)、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等。2、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1) 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2) 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3)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4)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20、。(5)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表现手法: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考点七:赏析语言特色常见的语言特色之美:(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中的语言)”。例: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 、 “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注意:结

21、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3)、言简意赅,清新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简洁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

22、有诗的韵味美(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赏析语言总体特征这个句子的意思是:,采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考点八: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流露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向,并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鉴赏情感体验类阅

23、读题主要有两种:体验文中情感和阐述自己情感。不管是哪一类,答案往往是多元的、开放的。体验文中的情感。即体验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揣摩人物在此情此景下内心的情感活动,它一般针对记叙文、小说、散文等叙述类文章。阐述自己的情感。即读了文本后,唤醒自身的思想情感,深入感受自身的情感脉动。它既可以针对叙述类文章,也可以针对说明、议论等文体。2.体验文章的情感,要注意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修辞是为了把话说得更好,更突出地表现作者的感情色彩。如课文记一辆纺车在说到纺线时是这么写的:“线绕在锭子上,线穗子一层一层加大,直到大得沉甸甸的,像成熟了的肥桃。从锭子上取下穗子,也像从果树上摘下果实,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

24、,那是任何物质享受都不能比拟的。”这里比喻手法的运用,使没有生命的“线穗子”变得富有生命力,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工作,变得十分有趣。为什么这样描写?因为作者怀念延安的战斗生活,对那种战斗生活存有深厚的情感。体验文章情感,还要注意深入思考文章所表现的事理,文章的情是附在事理上的,离开了事理,就谈不上情,即使是抒情的文章,也蕴涵着道理。如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朱德同志用饱含深情的文字,回忆母亲的辛勤操劳、聪明能干、宽厚仁慈,他是为了单纯地抒发思念之情吗?文章最后写道:“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们仔细体会这时作者为之动情的,不仅

25、仅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全中国的人民。这是一种高尚伟大的情感。最后,体验文章的情感,就是用心去读。用自己的情感去体味作者的情感,用自己的思想来理解作者的思想,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阅读能力。考点九:表达方式的作用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1)描写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作用:小说景物描写: 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 是直接表达作者或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反映人物特点品质等。(2)议论的

26、作用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与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3)抒情的作用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考点十: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排比:使文章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

27、,互为补充。反复:强调,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发了感情。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对比: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描写对象)的特点,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如何整体感知?”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这里所说的“整体感知”就是通过初步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整体感知”的几个要点。1、整体感知的内容。A、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B、体会作者的态度、观

28、点、感情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通过对重点词语和关键句、段内涵的仔细揣摩,理清作者的思路和主要内容,领会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而体会作者对生活、人性、世事的感悟、态度,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和感情。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或观点,这个也就是我们的答题的思想,在解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答题时,能往中心上靠的,尽量往中心上靠,围绕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问题。如藤野先生。2、整体感知的方法A、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方法(1)写人的记叙文一般侧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从描写人物时写的事件中分析人物,在每件事中的言行中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其中包括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

29、理等描写和一些侧面描写。如最后一课、芦花荡(2)记事的记叙人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如社戏(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抓住景物的特征,总体把握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抒情的方式。如春。B、整体感知有助于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和中心意思,从而能有效地梳理文章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精要分析。快速整体感知课文,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通过寻找中心句或中心段把握文章的主旨。如每一段的中心句、课文开始和最后结尾的总结段落,或者还有写课文中间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2)通过归纳来进行提炼。有的文章的中

30、心意思分散杂全文各部分中,需要通过归纳各段的断意来提炼。在记叙文中,中心有时比较含蓄,往往蕴藏在人物或事件的背后,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而有些文学作品更是往往意在其外,非深入进去不能挖掘其中丰富的内涵。例如社戏一课,全文并未直接点明中心,只在最后一段文字中说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如果理解只停在表面,同学们会误以为本文主旨只是为了告诉读者“我”怀念的是好戏和好豆,而实际上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很肤浅的,细究下去会发现并非如此。(3)学会筛选文章信息,抓住关键性词语来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所谓“关键性词语”,就是文中对表达内容、表达中心起重要

31、作用的词语。关键性词语通常是在通读全文,对作品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后才能比较准确地找到。找关键性词语的目的在与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内容或者文章写作的中心等。如背影关键性的词语表现“ 我”对父亲感情的变化。 记叙文整体概述一、记叙文文体知识1. 记叙文的特点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为主要内容的文体。2. 记叙文的分类根据描述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的、叙事的、写景的和状物的记叙文。它们都具有记叙文的共性,但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往往又有相应的各自特点。写人类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通过特定的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

32、活,表现文章主题。叙事类记叙文: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表现主题。写景类记叙文:通过描绘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状物类记叙文:通过写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3. 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要从大范围答到小范围。暑假中的一天夜里。有的时间有跨度,要把跨度写出来。地点有变化时要注意事情的各个具体环节和地点的对应关系。 人物:A、如果问写了哪些人物,无论是正面出场,还是侧面表现的主次人物都列出来。B、如果问所要表现的主要人物(主人公、中心人物),看全文写的事为了表现谁,文章的中心靠谁来表现,议论、抒情围绕谁。C、次要人物在文中的作用:事情的叙述者,是叙事的线索、衬托中心人物、推

33、动情节发展,从侧面表现中心,交待社会环境。 起因、经过、结果:分析起因、经过、结果,一般是对一件具体的事情来说的。A、怎样分析哪些内容是起因,哪是经过,哪是结果呢?一般起因是交待人在什么情况下,遇到什么矛盾、难题,包括主观的和客观的;经过是写人物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做了什么;结果是写这难题、矛盾解决了,经过这个事人们怎么样了。B、对起因、经过、结果的概括表述,一般都用“谁怎么样”、“谁干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4. 记叙的顺序阅读记叙文,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就要明确写作的顺序。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1)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也就是叙述的顺序与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是

34、一致的。(2)倒叙:先写结局,然后再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的情况,再叙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 倒叙的作用:开篇点题;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引起阅读的兴趣;使文章更生动、灵活;使结构更紧凑。(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然后再按照原来的事情接叙,这插入的有关部分叫插叙。 插叙的前提是全文有一个中心事件,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停一下,插进一些必要的内容。 插叙的作用:表达具体内容;使文章脉络清晰;突出中心;使文章结构紧凑;可以对前文进行补充说明,为后文作辅垫。5. 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由于题材的多样性和作者思路上的差

35、异,致使文章线索呈现出多种形式。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以人物活动、时间、发展、景物变化为线索;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的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联结起来。有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6. 记叙的人称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我,我们),以当事人的口吻和身份叙述,写起来亲切自然。而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然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总括: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第二人称:称要写的人为你或你们,抒发强烈的感情。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的角度自由的叙述。7. 记叙文的

36、表达方式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描写:在叙述的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和事件加以具体形象地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和枯燥。 人物描写:语言、行动、外貌、心理描写,也有神态描写。作用:A、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给人深刻印象;B、突出某种中心思想;C、表现人物的某种思想性格;D、表达作者的某种感情。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交待时代背景,交待环境特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 虽然在环境中包括社会环境,但没有独立的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环境的特点,作者主要是通过其他景物

37、、人物描写来表现的,也有时直接交待。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揭示主题,衬托人物。说明:补充交代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物。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直接发表评论,点明记叙的意图,揭示所叙事物的本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办法,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抒情方法:有的直接抒情,有的在记叙描写中抒情。8、记叙文的结构 (1)按时间的起止; (2)按地点的变换; (3)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起因、经过、结果)(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按表达方式:开头、结尾的议论、抒情,各自为一部分,中间叙事一部分; (5)按各自然段的内容关系:内容相同的为一段; (6)按过渡段划:过

38、渡段的上下,要看其内容偏重于什么。9、过渡句 (1)位置:在两件事之间,在两种不同的内容中间,在倒叙、插叙和顺叙相转换的地方。 (2)语言形式:设向句,总括上下文意思的概括叙述或议论句段。 (3)作用:承上启下,使行文更顺畅,上下文内容衔接更紧密,全文浑然一体,便于读者理解。10、记叙文中的照应 照应的方式有:照应题目、解释题目、回答题目问题、照应开头、结尾与开头内容一致、应伏笔、前暗示后结果、后文对前文相同相关内容的照应、内容相关的语句 照应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紧凑、严密,中心突出。二、记叙文阅读指导1. 读懂一篇文章的标准读懂一篇文章,要达到这样几条要求:一要掌握字词;二要理解词句的含义和

39、作用;三要弄清段落层次;四要抓文章的主要内容;五要会归纳中心思想;六要把握文章的写作方法,这些都是阅读理解的基本功。2. 怎样阅读一篇文章阅读分析一篇文章,依赖于用心细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初读课文,学会字词,了解全文大意。阅读课文时,遇到不懂的字词,可以查工具书,并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字词。阅读后直观感觉一下文章写了什么内容。(2)细读课文,弄懂句段,分清上下文的联系。阅读时,要一句一句地读,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再根据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通过对每个自然段的理解,分清上下两个自然段的联系,是并列关系还是因果关系,是转折关系还是递进关系。(3)熟读课文,理清层次,掌握文章脉络。

40、通过各自然段在上下文中的联系,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要准确地概括段意,首先抓住全段的中心句,中心句是指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凝炼而又体现中心的一两处语句。中心句多在段首或段尾,也有个别在段中,有些段没有中心句,需要抓住贯穿全段的中心意思。可用摘句法和归纳概括法。通过各意义段的内容,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写作脉络,即文章的写作顺序。(4)精读课文,抓住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文章中比较通俗易懂的内容,通过前几步明白了即可,不用再花更多时间从头到尾阅读全文,要紧紧抓住文章中难以理解的重点内容仔细阅读,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5)品读课文,审句析段,归纳中心思想。通过语言,即通过关键词语、句子感知文章

41、的思想情感和内容,挖掘作品的隐含信息和深层意蕴。在记叙文中,作者总是通过写人、记事、状物、绘景来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感情。记叙的侧重点不同,概括中心时,思考角度也有所不同。写人的记叙文,一般侧重于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记事的记叙文,一般侧重于表现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写景的文章,一般侧重表达作者对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写物的文章,一般侧重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和情感。在概括文章中心时,要注意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它们常常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其次,还要注意文章的题目,题目往往传神,与中心意思紧密相连。(6)欣赏课文,学习写法,体会材料安排。了解文章是怎样开头、结尾的,文章的衔接和过渡怎样,内

42、容的照应和详略怎样。把握文章是怎样表达的。比如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段等。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组织材料,表达思想的。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一)划分段落层次和概括段意。(见资料)(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具体说是作者想通过文章的主要内容赞扬什么,批评什么,反对什么,抒发什么感情,说明什么道理等等。如果我们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对文章理解得更深刻。1、概括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有:通过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部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穷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在等待丈夫归来的时候,发现西蒙已悲惨地

43、死去,就立即抱回她的两个孩子,渔夫知道后,也主动提出收养两个孤儿的事。根据这一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想想作者写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呢?从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帮助的高尚品质。 有时只要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分析,就能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文章的重点部分是48自然段。主要写邱少云被烈火包住时仍然纹丝不动,当时他只要在地上打几个滚或脱掉棉衣就可以扑灭烈火,但是为了战斗的胜利任凭烈火在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它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直到最后一息,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

44、小时,他都一动不动?”学生就可以体会到邱少云同志即使牺牲也要严守革命纪律的崇高精神。抓住重点词句概括中心思想。在有些文章中往往由重点词句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中心句。还有一些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词句适当作些补充、修改就能顺利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些重点词句常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过渡段中。如詹天佑开头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爱国、杰出正是全文的中心。还有一些关键词句常常在文章中抒情或议论的部分。例如林海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亲切、舒服,从中可以充分体会到作者

45、对大兴安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通过分析题目概括中心思想。我们常说文章的题目是“文眼”,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我们分析题目就能把握文章的灵魂中心。例如穷人一课,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明明是写“桑娜、渔夫、西蒙及西蒙的两个孩子”,为什么以“穷人”为题呢?这是因为他们的悲惨生活是沙俄时代穷人的生活写照。桑娜、渔夫的善良、勤劳是穷人品质的体现。理解了为什么以穷人为题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在运用以上三种方法概括中心思想时,还要注意作者写文章时的背景,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2、概括中心常用句式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概括写

46、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四、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写作特点,阅读一篇文章,除理解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外,还要领悟是怎样表达的,这样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写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了解文章的基本表达顺序。好的文章,表达顺序的安排,有利于表现文章的内容,有利于表达思想感情。常见的表达顺序有:从记叙文叙述角度看有: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分叙。、了解几种开头与结尾。好的文章,开头应该是开门见山,使读者立即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是点明题目或中心,使读者印象深刻,了解中心;或者是写出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引起读者的兴趣。写文章不仅要有好的开头,还要有好的结尾,这样的结构才完整,才能增强文章的感受力。好的文章结尾,要么总结全文,要么点明题目,要么点明中心,要么照应开头,要么写与中心密切相关的事物或议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