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中医诊疗规范及技术操作规程.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384756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色中医诊疗规范及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特色中医诊疗规范及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特色中医诊疗规范及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特色中医诊疗规范及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特色中医诊疗规范及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特色中医诊疗规范及技术操作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色中医诊疗规范及技术操作规程.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特色中医诊疗规范及技术操作规程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L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2 .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3 .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茸、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4 、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5.禁忌症患处皮肤有感染者;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二、灌肠疗法规范1、适应症: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中药保留灌肠是在张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

2、,浊阴出下窍”“开鬼门,洁净府”的中医理论。而现代医学认为:直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丰富的静脉丛,药液由肠壁半透膜吸入,经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内病灶,并通过肠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因此,中药灌肠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应。适用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3、辨证用药: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黄、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4、治疗方法: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肠、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5、禁忌症: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严重痔疮者;早期

3、妊娠、肠道手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精神障碍者。三、耳穴贴敷疗法规范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3、选穴处方:腹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4、禁忌症: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皮肤破损四、穴位注射L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2 .作用:缓解消渴肠病引起腹痛、便秘、腹泻等症状;营养神经:改善消渴痹症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3 .选穴:足三里4 .治疗方法:消渴肠病腹痛:654-2穴位注射,以解痉止痛。消渴痹症:甲钻胺、维生素Bl穴位注射以营养神经。5

4、.禁忌症:有晕针史者;精神障碍者;有出血性疾病者;五、中药贴敷1 .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适用于糖尿病肠病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各种病症眩晕(高血压病)。2 .作用:温阳止泻、散寒止痛等3 .部位及选穴:肚脐、涌泉4.治疗方法:腹泻者:肉桂、车前子以温阳渗湿止泻。腹痛者:附子、肉桂温阳散寒止痛。眩晕(高血压病),吴茱萸、川苜贴涌泉穴。5、禁忌症: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皮肤破损六、刮痂适应症: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刮疹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

5、通媵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瘀(中暑)、绞肠宓、吊绞宓等证。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操作规范:L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瘀部位,冬季注意保暖。3 .根据病情,确定刮瘀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

6、肋间隙呈瓠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cmo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9 .刮瘀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L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瘀疗法。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3 .刮瘀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七、艾灸适应症: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院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艾炷灸是将纯

7、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ICnb炷底直径约0.8Cnb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操作规范:L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2 .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3 .根据情况实施相应的灸法。3.1 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置艾炷后点燃,艾炷燃剩至2/5左右,患者感到灼

8、痛时,即用镶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弯盘中,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5、7壮。3.2 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饼灸)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1片(事先将鲜姜或独头蒜切成约0.6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附子饼是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0.6-0.9cm,中心处用粗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壮。达到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4 .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5 .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6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L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懿部,均不宜施灸。7 .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8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9 .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