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病虫害防治方案及主要养护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紫薇病虫害防治方案及主要养护措施.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紫薇病虫害防治方案及主要养护措施紫薇,别名痒痒树、百曰红,为千屈菜科紫薇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有银薇、翠薇和红薇几个变种,其中红薇在园林绿化中应用价值较高。紫薇树形舒展优美,树干光滑洁净,花色艳丽;开花时正当夏季少花季节,而且花期长,7-9月持续开放,故有“百日红”之称,又有“盛夏绿遮眼,此花红满堂”的赞语。紫薇是非常好的行道或庭院观花树种,适宜种植在池畔、路边及草坪上。紫薇在我国分布极广,华东、华中、华南以及西南城市绿化中都普遍栽培;不过,紫薇也是一种容易遭受病虫害侵害的园林绿化树种,特别是在其生长季节,更是应该加强戒备,时时注意作好病虫害防治。下面,就对紫薇的一些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
2、法作具体介绍:紫薇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1)白粉病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寄主十分广泛,紫薇是它的一个重要侵害对象。紫薇白粉病在我国栽有紫薇的省市普遍都会发生,发病后常使紫薇叶片枯黄、脱落,直接影响树势和观赏效果。表现症状:白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并且嫩叶比老叶容易被侵染;该病也危害枝条、嫩梢、花芽及花蕾。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小粉斑,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褪色斑块,上面覆盖一层白色粉状霉层,后期白粉状霉层会变为灰色。花受侵染后,表面被覆白粉层,花穗畸形,失去观赏价值。受白粉病侵害的植株会变得矮小,嫩叶扭曲、畸形、枯萎,叶片不开展、变小,枝条畸形等,严重时整个植株都会死亡。紫
3、薇白粉病发生规律:紫薇白粉病是以菌丝体在病芽、病枝条或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天温度适合时越冬菌丝开始生长发育,产生大量的分生抱子,并借助气流进行传播和侵染。病害一般在4月份开始发生,6月份趋于严重,78月份会因为天气燥热而趋缓或停止,但910月份又可能再度重发。白粉病在雨季或相对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发生严重,偏施氮肥、植株栽植过密或通风透光不良均有利于发病。防治方法:园艺防治:紫薇萌枝力强,所以对重病的植株可以在冬季剪除所有当年生枝条并集中烧毁,从而彻底清除病源。家庭盆栽的紫薇如发现感染了白粉病,要及时摘除病叶,并将盆花放置在通风透光处。田间栽培要控制好栽培密度,并加强日常管理,注意增施磷、钾肥,控制
4、氮肥的施用量,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药剂防治:50%灭菌成水溶性粉剂或12.5%烯哇醇可湿性粉剂(力克菌)或15%三喋酮乳油(粉锈宁)或多菌灵。(2)褐斑病褐斑病也是园林植物上广泛发生的一种病害,在紫薇生长季节常常发生。褐斑病严发生重时常常会导致植物叶片大量枯黄、脱落,影响观赏和开花。表现症状:紫薇褐斑病的病原菌也是一种真菌,主要也是侵害叶片,并且通常是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逐渐向上部蔓延。发病初期病斑为大小不一的圆形或近圆形,少许呈不规则形;病斑为紫黑色至黑色,边缘颜色较淡。随后病斑颜色加深,呈现黑色或暗黑色,与健康部分分界明显。后期病斑中心颜色转淡,并着生灰黑色小霉点。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接成片
5、,整个叶片迅速变黄,并提前脱落。发生规律:紫薇褐斑病是由千屈菜科尾抱菌侵染引起,病菌是以菌丝体或分生抱子器的形式在病残体上越冬,次年通过分生抱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并借气流或风雨传播蔓延。褐斑病一般初夏开始发生,秋季危害严重。在高温多雨,尤其是暴风雨频繁的年份或季节易暴发;通常下层叶片比上层叶片易感染。防治方法:园艺防治:及早发现,及时清除病枝、病叶,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病菌来源。加强栽培管理、整形修剪,使植株通风透光;家庭盆栽的最好每年更换新士。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煤污病煤污病又名煤烟病,在我国各地园林植物上普遍发生。侵害紫薇主要是在其遭受紫
6、薇绒蛇和紫薇长斑蛎危害以后,以它们排泄出的粘液为营养,诱发煤污病菌的大量繁殖。发病后病株叶面布满黑色霉层,不仅影响紫薇的观赏价值,而且会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导致植株生长衰弱,提早落叶。表现症状:紫薇煤污病的病原菌也是属于真菌类,不过煤污病的病原菌种类很多,同一植物上可染上多种病菌,其各自症状也略有差异,但黑色霉层或黑色煤粉层是该病的重要特征。煤污病主要侵害叶片和枝条,病害先是在叶片正面沿主脉产生,后逐渐覆盖整个叶面,严重时叶片表面、枝条甚至叶柄上都会布满黑色煤粉状物;这些黑色粉状物会阻塞叶片气孔,妨碍正常的光合作用。发生规律:煤污病的病原菌是以菌丝体或子囊座的形式在病叶、病枝上越冬。因为紫薇长
7、斑螃和紫薇绒蛤排泄的黏液会为煤污病的病原菌提供营养,所以一般在这两种虫害发生后,煤污病都会大量发生。而6月下旬至9月上旬是紫薇绒蛇及紫薇长斑螃的为害盛期,况且此时的高温、高湿也有利于此病的发生,故春(越冬病菌引起)、秋(绒蛇和长斑蚊引起)季是紫薇煤污病的盛发期。防治方法:园艺防治: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安排种植密度;及时修剪病枝和多余枝条,以利于通风、透光,从而增强数势,减少发病。家庭盆栽紫薇用药前可先采取摘除病叶或用清水冲洗叶面霉层的方法,能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药剂防治:做好对长斑蛇、绒蛇的防治(后面将专门介绍),是预防煤污病的关键因素。对上年发病较为严重的田块,可在春季萌芽前喷洒波美35度的石
8、硫合剂,以消灭越冬病源。对生长期遭受煤污病侵害的植株,可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IOoO信液等进行防治。紫薇主要虫害及其防治方法(1)紫薇绒蛤紫薇绒蛤,又名石榴毡蛤,属同翅目,绒蛤科。绒蛤在全国许多地区均有发生,尤其在华北、华中地区,己成为园林植物的重要害虫。形态特征:雌成虫扁平,椭圆形,长约23毫米,暗紫红色,老熟时外包白色绒质蛤壳。雄成虫体长约0.3毫米,翅展约1毫米,紫红色。卵呈卵圆形,紫红色,长约0.25毫米。若虫椭圆形,紫红色,虫体周缘有刺突。雄蛹紫褐色,长卵圆形,外包以袋状绒质白色茧。发生规律:该虫发生代数因地区而异,一年发生2-4代;如北京地区一年发生2代,上海一年发生3代,山
9、东一年能发生4代。绒蛉越冬虫态有受精雌虫、2龄若虫或卵等,各地不尽相同;通常是在枝干的裂缝内越冬。每年的6月上句至7月中旬以及8中下旬至9月份为若虫孵化盛期,但像上海、山东等一年发生34代的地区,在3月底4月初就能发现第一代若虫危害。绒蛤在温暖高湿环境下繁殖快,干热对它的发育不利。为害特点:紫薇绒蟒主要以若虫、雌成虫聚集于小枝叶片主脉基部和芽腋、嫩梢或枝干等部位刺吸汁液,常造成树势衰弱,生长不良;而且其分泌的大量蜜露会诱发严重的煤污病,会导致叶片、小枝呈黑色,失去观赏价值。如虫口密度过大,枝叶会发黑,叶片早落,开花不正常,甚至全株枯死。防治方法:园艺防治:结合冬季整形修剪,清除虫害危害严重、带
10、有越冬虫态的枝条。药剂防治:对发生严重地的区,除加强冬季修剪与养护外,可在早萌芽前喷洒波美35度石硫合剂,杀死越冬若虫。苗木生长季节,要抓住若虫孵化期用药,可选用喷洒氯氟菊酯或功夫菊酯或井冈霉素。(2)紫薇长斑蛎紫薇长斑螃,又名紫薇棘尾蛎,属同翅目、财总科、斑蛎科。主要是分布我国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台湾等地。当前寄主除紫薇外,还未见有其它报道。形态特征:紫薇长斑蛎雌成虫有几种虫态:有翅孤雌鲂身体为黄色,斑纹黑色,体宽三角形,长2.1毫米,宽1.1毫米。腹部淡黄色,各节均有1对隆起的黑色中瘤,其中第二节的一对最大,且基部相连。体背有斑纹,触角顶端及鞭节黑色。无翅孤雌蛆身体黄绿色,体长L5毫
11、米,体形浑圆形,布有黑点,腹眼桔黄色。有翅胎生雌蛎与。无翅胎生雌蛎相似,虫体稍长,其背面有黑褐色斑纹,腹部第二节有一个黑色横斑。发生规律:紫薇长斑螃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一年可发生10多代,并以卯在芽腋、芽缝及枝杈等处越冬。翌年春天当紫薇萌发的新梢抽长时,开始出现无翅胎生蛎,至6月以后虫口不断上升,并随着气温的增高而不断产生有翅蝇,有翅蛎会迁飞扩散危害。为害特点:该虫对紫薇的危害年年都会发生,常常是嫩叶的背面布满害虫,危害后新梢扭曲,嫩叶卷缩,凹凸不平,影响花芽形成,并使花序缩短,甚至无花,同时还会诱发煤污病,传播病毒病。防治方法:园艺防治冬季结合修剪,清除病虫枝、瘦弱枝以及过密枝,可以起到
12、消灭部分越冬卵的作用。家庭盆栽的还要尽可能做到枝干光洁,注意清除枝Y处翅裂的皮层,并集中烧毁,以减少越冬蜗卵。药剂防治可以喷洒氯氟菊酯或功夫菊酯或井冈霉素,同时可以起到兼治紫薇绒蛇等害虫的功效。(3)黄刺蛾黄刺蛾,又名洋辣子、刺毛虫、毛八角,属磷翅目、刺蛾科,是一种杂食性食叶害虫,能危害多种园林树木和果树,是林带、行道树、庭园树木和果树的重要害虫。黄刺蛾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5厘米左右,头和胸部背面金黄色,腹部背面黄褐色,前翅内半部黄色,外半部褐色,后翅淡黄褐色;幼虫体长L62.5厘米,肥大,呈长方形,黄绿色,背面有一个紫褐色哑铃形大斑,边缘发蓝。头较小,淡黄褐色;前
13、胸盾。腹部第2节以后各节有4个横列的肉质突起,上生刺毛与毒毛。发生规律:华北地区一年发生2代,长江下游一年发生2代。黄刺蛾是以老熟幼虫在受害枝干上结茧越冬。每年5、6月份成虫羽化,交尾产卵后,6月下旬可以观察到第一代幼虫。幼虫有七龄,常常会出现世代交叉的现象。危害盛期在79月。为害特点:黄刺蛾主要是以幼虫啃食造成危害,初孵幼虫一般群集在叶片背面取食叶肉,使叶片成筛网状;大龄幼虫会爬行扩散危害,并直接蚕食叶片,严重时叶片被吃光,只剩下叶柄及叶脉。防治方法:园艺防治冬季结合修剪,清除树枝上的越冬茧,从而消灭或减少虫源。物理防治:家庭盆栽紫薇可以在落叶后,直接人工摘除越冬虫茧,可彻底消灭虫源;大田生
14、产时,可以在成虫羽化期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药剂防治化学防治最好能在幼虫扩散前用药,可喷洒哒嗪酮。(4)绿尾大蚕蛾绿尾大蚕蛾,别名水青蛾、燕尾蛾、长尾月蛾,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在我国华北、华中、华东以及西南等大部分省市均有分布。能够危害多种果树和园林苗木。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5至40毫米,翅展122毫米左右;体表具深厚白色绒毛,翅粉绿色,前翅前缘经前胸紫褐色,翅中央有一眼状斑纹,后翅尾状突起,长40亳米。卵球形稍扁,长2亳米,灰褐色。幼虫可长达80毫米左右,黄绿色,体节有瘤状突起,以中、后胸4个及第8腹节背上1个特大,瘤突上有色、白色长毛,无毒。蛹体长45至50毫米,赤褐色,额区有1块浅色斑。茧长卯圆形,灰黄或灰褐色。发生规律:各地发生有一定的差异,华北地区一年能发生2代;是通过在树枝上作茧化蛹越冬。越冬蛹在4月中旬至5月上甸羽化并产卵。卯期1015天。第1代幼虫5月上、中旬孵化。幼虫共5龄,历期36至44天。老熟幼虫6月上甸开始化蛹,中旬达盛期。蛹历期15至20天。第一代成虫6月下旬至7月初羽化产卵,幼虫7月上旬孵化,至9月底老熟幼虫结茧化蛹。越冬蛹期6个月。为害特点:以幼虫食叶危害,低龄幼虫将叶片吃成缺刻或孔洞,稍大后便把全叶吃光,仅残留叶柄或粗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