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桥边的老人.ppt(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桥边的老人,教学目标,1.了解海明威及其小说的相关知识;2.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和题旨;3.了解小说的叙述角度与人称。,一、作者介绍,1、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以塑造文坛硬汉著称。重要作品有,太阳照样升起(1926)、永别了,武器(1929),丧钟为谁而鸣(1940)和老人与海(1952)。,2、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美国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将此话作为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20年代初,一批青年作家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经历种种苦难,对社会、人生大感失望,故通
2、过创作小说描述战争,表现迷惘、彷徨和失望的情绪。,3、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即我们常说的“含而不露”。,二、初步感知,理清思路。,课文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它没有像其他长篇小说那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只是选取一个小角度、小片段,以小见大的折射出主题来。首段介绍环境,主
3、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最后一段交待结局。,三、具体思考,解读赏析,明确: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从这些内容可以感知:大战在即。,1、阅读第一段,思考: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你从中读到了什么?,2、阅读主体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旨,问题1:“我”与老人的问答有多处矛盾,试举例说明。,明确:如“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敷衍”;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的心不在焉。,问题2:为什么会产生“答非所问”的对话?,明确:两人身份不同。我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只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
4、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问题3:老人的形象与故事的主题有何关系?,明确: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3、阅读最后一段,讨论结尾的表达作用:,明确:(1)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2)渲染氛围,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仅有的幸运)。,问题:小说的结尾除了交待故事的结局,还有什么表达作用?,四、分析形象,把握主题,作品开篇通过“戴钢丝边眼睛”、“尘土”、“浮桥”已经忙着逃命的车辆、人群的各种动作以简单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
5、乱的极富写实效果的画面,又佐以后文对于“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边的尘土中坐了下去”等动作的描写,清晰地写出生活现实,烘托出了在人们竞相逃命之际,一个朴实憨厚善良的老人形象。通过其好似不断在重复着同样内容的质朴语言,表现出一个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战争,一个简简单单的饲养员,一个最普通的人在战争是的心态,这与包括“我”在内的其他人面对战争的那种一心想着撤离的恐慌,形成鲜明的对比。,(一)老人形象,“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动了”,以及“我”与老人的对话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6、”,都是“我”的揣测而已。尽管如此,我们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场面描写和与老人的谈话以及催促老人离开这些细节,还是可以看出,“我”是对老人同情的,对战争厌恶的。,(二)“我”的形象,(三)主题?,补充背景介绍: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 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
7、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五、小结,文章的构思和取材是巧妙和独特的,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在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作者通过将撤离人群的逐渐稀少、远去,战争越来越近的紧张感与老人从始至终的缓慢平和的语调,与战争毫不相干的谈话内容冲突着,把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让人不禁为老人的安慰担忧,也更深刻的感受到主题。,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思考与实践”第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