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德法学科中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的实践研究》中期报告.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406981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小学德法学科中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的实践研究》中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在小学德法学科中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的实践研究》中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在小学德法学科中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的实践研究》中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在小学德法学科中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的实践研究》中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在小学德法学科中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的实践研究》中期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小学德法学科中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的实践研究》中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小学德法学科中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的实践研究》中期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在小学德法学科中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的实践研究中期报告本课题于2021年4月设计立项,并着手建立研究组织、学习理论文献等研究准备工作。2021年9月批准为区级备案课题。一、课题概况研究背景与价值社会参与是指社会成员以某种方式参与、干预、介入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和社区的公共事务从而影响社会发展。社会参与素养在本课题中指学生能与社会接轨,养成从平面的学校、课堂融入立体的、真实的社会的素养,能遵守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具有积极参与社会各方面事务的意识,提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生的社会参与素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在教学过程

2、中有意识的进行培养。“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就是指培养出的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具备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明确自己所具有基本权利和义务,明确“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是学生作为一个公民应当具有的基本政治权利,从而积极地去行使自己的这项权利,自觉地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与知识技能相比,个体发展和终生学习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关注学生“社会参与”核心素养的培育,其目的是放眼未来,为学生的发展预留足够的成长空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进行研究实践,能为培养“社会参与”核心素养提供积极的探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教学指向未来,当下,

3、“必备品格”和“终生发展”为一线教师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培养目标。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只要做到“目中有人”,学生就能在课堂的中央;更加要重视“活动型综合课堂”的课程性质,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向生活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社会参与“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对学生社会参与的研究集中在初高中阶段,研究内容包括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的意义,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与社会事务的联系,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注重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的策略与实践研究。新课标指出,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公民意识”教育,它主要表现为人们对“公民”

4、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又体现为保障与促进公民权利,合理配置国家权力资源的各种理论思想。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对于公民意识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对于学生“社会参与”意识的培养,以及“社会参与”能力的提高。资料表明,小学阶段社会参与这一领域的研究比较少,相关研究都集中在初、高中,小学方面的研究落实在实践和课堂层面,但还没有形成相关的成果体系。众所周知,学生的成长是持续的、螺旋上升的过程,目前在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忽视,任何一个环节都应考虑到连续性,不能让学生的成长与初高中脱节,与社会脱节。从相关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社会参与不

5、仅是核心素养的构成,而且具有终极意义。社会参与重在强调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而目前小学阶段的相关研究较少,如何实现知行合一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首先我们会从转变教师的理念开始,改进教学,将一节课变为网状的、树状的无数节课,将单一的课拓展为无限的课,课堂不局限于教室,而是外延到整个社会,让学生的学习没有终点。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素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德育价值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

6、践,实现学生知识内化,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德法教师转变观念,研究教材与教法,挖掘课程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结合点的资源,并进行有机整合,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素养,而这一过程能迅速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他们的研究能力、对课程的理解力和课程的实施水平,不管对学生还是老师都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研究目标与内容1.研究目标:(1)通过研究,进一步深化与理解在小学德法学科中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的内涵,总结教学经验与规律,总结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社会参与素养的策略。(2)通过研究,改进教师课堂行为,以提升社会参与素养为目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整合社会资源的

7、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3)通过研究,发挥评价育人的功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参与素养的提升,把道德认知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活动,丰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2.研究内容:(1)小学德法学科中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的文献研究。通过搜集整理与“在德法课中提升学生社会参与素养”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加深对社会参与的理解,引领老师们进行教学上的改进。(2)小学德法课中学生社会参与度的现状调查。通过对学生社会参与度的调查,了解学生对社会参与的认知与认同的深度和广度,为课题的落实找准切入点和切合点。(3)小学德法学科中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的策略研究。探讨

8、学生社会参与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不同学段的不同目标,形成目标体系;研究德法学科与社会参与的相交和结合点,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提升小学生社会参与的习惯与素养的途径与实践研究。(4)形成小学生“社会参与”素养的评价体系。研读课程标准,并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设计出一套基于小学生不同年段的可操作的评价体系。研究过程与措施研究过程:本课题研究拟用近三年时间完成(2020年9月一2023年9月),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初期筹备阶段(2020.92020.12)确立实验研究课题在小学德法学科中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的实践研究,调查实施该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制订较为完善、切实可行的

9、课题方案。2.理论研究与培训阶段(2021.12021.3)定期学习教科研理论、课题相关专著、课程标准解读、学科核心素养等。利用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原则和策略。3.实践研究整体推进阶段(2021.42022.5)根据课题方案分阶段组织行动研究,并做好调查、记录、调研、研讨展示等工作。在在研究过程中组织若干次专题研讨,改进方法,优化操作,做好典型教案、课件、教具、图片、学生社会参与的典型案例等的资料积累工作,提炼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撰写中期研究报告。4.深化研究与总结阶段(2022.62023.9)课题总结完善和结题。将各阶段的成果整理、汇总,并分析、研究、总结

10、、提炼,收集数据,做好结题验收工作,写出研究总结报告等。推进措施:1 .理论学习。本课题组成员已进行了相关的文献和理论学习,对本课题的内涵有一定的了解,并撰写了学习心得,有自己的收获和思考。2 .课例学习和研究。本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的认识由理论层面拓展到操作层面,对课题的实践性、可行性也有了一定认知,并讨论和改进了本课题在实践方面与社会层面的紧密联系性,挖掘了更多课程与社会的结合点。3 .学校德育工作的配合支持。依托学校的德育工作,积极参加各项少先队活动,变身小记者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来到田野乡间、去到法院、车管所、科技馆、文化研究所、植物世界、冰雪世界等等,开阔学生的眼界,深入社会,书写感想,分

11、享收获。4 .社会力量的支持。教育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支撑。除了常见的家庭资源,博物馆、社区都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教育资源,有利于落实新课标强调的社会实践,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博物馆、社区资源,可以拓展教学边界。博物馆是一种公共教育机构,学校、社会可以与博物馆进行合作,形成辐射性的教育网络,实现博物馆资源的社会共享。丰富多彩的博物馆教育活动,能够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知道德生活的课堂。一方面,在内容上应充分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作为教材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另一方面,在方式上可开设“博物馆课程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加强与当地博物馆的合作和交流,开设“博物馆课程

12、”,由博物馆专业的讲解人员担任授课教师,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相互配合。同时教师定期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博物馆,综合运用解说导览、专题讲座、互动游戏、VR沉浸式展览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探索的机会,吸引学生兴趣。社区资源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资源,有效开发社区资源能使道德知识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的社会化。我们从两方面充分利用与开发社区资源。一方面,整合社区资源与教材素材。另一方面,统整学习内容与社区实践。结合相关学习内容,借助社区公共服务机构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二、研究进展和初步成果(一)前一阶段主要研究活动1.文献学习。建立课题研究工作会商制度,每月一次课题组会

13、,学习、讨论、研究工作。自课题备案以来,我们推荐教师阅读相关文献,比如,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关键能力研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核心素养视野下道德与法治课智能生成课堂等,让老师多学习,多查找与课题相关的学习资料,并且撰写相关的文献综述。5 .课题指导,我们将不定期请专家培训课题组成员,指导课题工作,为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作专题讲座、上好公开课、指点课题研究方法、指导课程开发等。6 .推进研究扎实研究,建立课题活动考勤制度;作好课题研究记录、资料档案收集管理工作,活动推动,成果交流,全面展开个性化教学。多形式多渠道深化课题研究。我们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搭建成果交流汇报

14、推广的平台,全面展开在小学德法学科中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的实践研究。所有课题组成员开始进行研究,将理论学习的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在课堂教学中遵循设计系列活动,打通与社会生活的壁垒的原则,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达到知行合一。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进行阶段性调研,了解学生实践中的困难及学生乐于的参与方式,改进教学设计,改进教学策略。继续进行教学研究,探讨教学的有效性和社会参与的实效性。积累相关材料,将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课件等资料上传到课题网站,以供大家相互学习研究,提出改进意见。整合成员的研究成果,提炼出本课题的一些实用观点和创新之处,着手撰写中期报告。(二)初步的研究成果1 .实践成果:教学模式初

15、现雏形(1)创设情境,聚焦目标,深入浅出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基本上涵盖了“社会参与”核心素养的所有基本要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落实社会参与核心素养的培育上具有强大优势。道德与法治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我们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注意结合核心素养的三大方面18个基本点,并且在教学中相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相关内容,准确制定目标,直指核心素养,才能更好地呈现走心的课堂。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是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建构一个主动而积极有效的课堂,学生学习知识的获得需要具体而真实的生活情境,通过老师精心指导学生实现。融入真实案例,贴近学生生活,回归生活本真,激发学生学

16、习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形成正确认知,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认识,实现学科要达到的核心素养是道德与法治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形式。科学合理设定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关键。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达成点。因此,目标的设定要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方向性错误。目标的制定要结合新课程理念、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三维目标的设定,从表及里,形成学生综合学科素养培养体系,学生可以从身边或自己经历的事去理解教材知识,从而树立并形成真正的技能与素养。(2)链接学生生活,聚焦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将教学目标转

17、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唤醒道德情感。积极地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内心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法探究生活,并主动地、积极地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情感。教学内容不仅仅是书本,学生要向生活学习,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去体验、去思考,逐步内化成自己的能力。信息社会,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他们可以轻易地了解社会上的最新动态、热点新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目的就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的核心素养,使其树立对事物判断的正确标准,提高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成为一名合格公民的必备能力和关键品格。教师通过引导与解惑,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分析、评价问题,树立正确的评价标准、价值导向,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

18、教学有效性。(3)引导自主学习,提升学习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没有发挥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再好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方法都不能引起学生有效的学习行为。教育必须要去了解、尊重、实现学生的动机和需要。学生们乐学、好学,学习任务达成度便更高,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学生愿意主动观察、体验、思考,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最终解决问题,做到一课一得,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增强学习效果,促进学生个体发展。(4)有效整合“社会参与”素养下的“1+3”课外活动资源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中发生,课外活动资源也能有效培育学生“社会参与”素养。“1+3”课外活动资源中,“1”指

19、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原则:以社会参与为核心的多元化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3”指三类课程资源,分别是以学校德育体系为重点的德育活动资源、以家庭教育为链接的实践活动资源、以社区(社会)活动为依托的课外拓展资源。利用学校德育体系为重点的德育活动资源每学期德育处都会开展多种形式、多种主题的德育实践活动,如果能把这些德育活动与课程有机结合,这样既能拓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外延,又能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全员育人,凝聚合力共同践行“立德树人学校有丰富的德育系列主题活动,9月:新生入学仪式、学生朋辈互动(迎接新生、朋辈辅导员上队课);10月:秋季运动会、秋季社会实践;11月:感恩节爱心义卖、少先队代表大

20、会;12月:中国法制宣传日活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2月小举动大文明3月:“雷锋在身边”主题活动,劳动教育;4月:儿童图书日主题活动、春季社会实践;5月:科技节、创意手工;6月:艺术节、与新疆小伙伴手拉手、十岁成长礼;7、8月: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利用以家庭教育为链接的实践活动资源学校教育应该引导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去,主动发挥自身优势,为学生提供各种平台帮助他们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感受社会。“雏鹰假日小队”参与面广、形式丰富、社会影响力大,在家长的大力支持下,这些立足校园、面向社会、服务社区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参与”核心素养的培育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利用以社区(社会)活动为依托

21、的课外拓展资源以社区(社会)活动为依托的课外拓展资源灵活开放,趣味性和实践性很强,能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延伸学习的热情,打开视野,加强体验,提高修养,开发多元智能。课堂内外相互联结,有效拓展了常规课堂的教学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学得更广、更深、更有兴趣。鼓励学生“实地走访”,因为亲身行走、经历、体验能够有效培育学生的“社会参与“核心素养。(5)重实践,课后作业,知行合一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课外联结,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配合。课堂是有时间限制的,但是课外实践可以是广阔无限的,学生可以在课外尽情实践探索,学以致用,达到知行合一。在上好课的基础上,恰当地布置课

22、后实践作业也是必不可少的。2 .实践成果:作业评价方式创新多元在进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作业创新设计时,需要注意不管是哪种形式,都要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作业创新设计的趣味性、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人文性原则。只有这样,道德与法治作业的创新才符合学生的年龄学习特征和新课程的理念,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才会插上作业创新的翅膀,帮助教师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1)实践式作业实践型作业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结合所学知识,深入实际生活,开展实践活动,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品德情感,培养法治观念,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增强实践能力。即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使学生的学习

23、内容得到真实而直观的呈现。其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制作道德与法治小报、电子报刊,可以绘制亲情图片,以鼓励学生学习。通过这些实践式作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还使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作业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转化为行为的重要途径。实践型作业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在实际生活中,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2)小品式作业与其他人文学科相比,道德与法治学科有自身的特殊性,即它以学生生活为载体,涵盖政治、经济、学生生活、科技文化等领域,内容宽广且涉及众多,这就为小品式作业的设计打下基础。其主要形式有短剧、

24、相声、知识竞答、记者访谈、新闻播报等。(3)收集式作业这一形式是指围绕某一具体知识点,充分利用报刊、图书、网络等资源,收集整理相关信息,以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达到释疑解难的目的。收集式作业既可作课前预习之用,又可做课后复习巩固之用。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他们相应地分为几个小组进行图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可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过程。(4)调查式作业在学完与我们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的历史知识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调查了解本地区、家庭或邻居的生产变化或生活变迁,写出篇幅短小的调查报告或笔记,比如通过社会调查,让学生具体了解生活中侵

25、犯消费者权利的各种表现,进一步关注社会,掌握依法维权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体验法律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作用,品味依法维权的价值,分组走访社区居民、亲朋好友、家庭成员或不同职业的从业人员等,写出某一个细微的细节的调查报告或笔记,不求面面俱到。调查式作业是一种综合性比较强的作业形式,在完成这一作业的过程中,它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能够锻炼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5)论文式作业一般而言,由于中学生认识水平有限,故论文式作业应以小论文形式呈现,而不宜写作长篇大论。在写作小论文时,要求学生论点明确,论据要充分、新颖,初步熟悉论文的一般格式和操作程序。小论文的选题比较宽,既可出自对道德与法

26、治教材内容的分析,又可出自对具体实例或者时政热点的观感分析。如法律在我身边一课,教师设计论文式作业的目的,不是为了强调学生对思想道德的认识观点一致,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态度、理性的思维方法以及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客观分析评价能力。(6)导图式作业思维导图是将主题置于最中心,用线条和图画进行分支的绘制,在这个过程中将多个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从纷繁的信息中找到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把握了知识结构的全局,整理了知识的框架,还通过不断地添加分支,把握了细节。(7)练笔式作业依托学校的德育工作,积极参加各项少先队活动,变身小记者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来到田野乡间插秧,感受种田的辛苦,去到法院、车管所

27、、科技馆、文化研究所、植物世界、冰雪世界等等,开阔学生的眼界,深入社会,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发表于报纸,分享收获,以一人带动多人。除以上几种之外,还有辩论式作业、故事式作业、结论式作业等形式,教无定法,道德与法治作业的设计也是一样。三、存在问题及改进设想1 .大部分老师在教学上都有独到的一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在理论高度上还是欠缺,因此,如何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还不够。2 .参与实验研究的老师都是一线老师,都有创建课堂模式的机会,但是往往在忙于教学过程中会忽视深入的体会。3 .目前看来,每班总有一小部分学生的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依然没有调动起来,学生不能把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4 .集体

28、备课不理想,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5 .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还要改进,要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四、下阶段研究计划1 .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2 .继续按照课题研究的计划实施,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总结的经验再选相同或相似的课例来设计,然后再上课,再观察,再反思,再总结。3 .在研究过程中继续注意收集、整理典型课例,形成文本和视频资料;加大反思力度,总结研究得失,形成研究随笔和研究成果。4 .把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教研工作相结合进行。课题组继续组织课题组、备课组、教研组等教学研讨活动,召开阶段成果交流总结会,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进一步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形成研究成果,做好结题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