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现象教学设计与思考.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411139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称现象教学设计与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称现象教学设计与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称现象教学设计与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称现象教学设计与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称现象教学设计与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称现象教学设计与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称现象教学设计与思考.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北碚区2014年卓越课堂征文大赛对称现象教学设计与思考姓名:徐克勤单位:北碚红岩小学论文方向:学段:小学学科:数学教学内容:西师版教材三下115-116页对称现象教学目标:1、在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2、学生观察、讨论、实验操作中体验感知对称现象。3、初步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教学重、难点:感知对称,识别对称现象。教具、学具:课件、蝴蝶对称对折图形、颜料、油画笔、积木、圆头剪刀、白纸、彩纸教学过程:一、 引入发现对称同学们,放过风筝吗?下面的风筝A、风筝B你会选择哪一个呢?为什么?为什么选这个,说说你的具体理由?(预设:学生说两边一样。)今

2、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研究像这样相对的两边一样的现象,叫做对称。(用蝴蝶图:对折展示两边一样?)要学好对称现象,必须要有一双会观察的火眼金睛。孩子们你们有信心吗?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活动放风筝,即:AB两个不同的风筝引出对称现象。既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引出对称并对对称的特点有初步的感知。 二、体验探究(一)认识对称 火眼金睛看对称数学书P116页。学生观察书上的9幅图这些都是对称现象,说说你是怎样看的?(学生叙诉时教师进行语言动作的引导规范)(二)寻找对称 1.校园的对称在下面的校园中对称现象体现得淋漓尽致,你能看出哪些对称现象?看看谁找得多!出示教材主题图2.生活的对称校园里找了这么多,想一想,

3、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哪些有对称现象?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三个层次,即:单个的对称校园中的对称生活中的对称,逐步扩大认知的范围,从而进一步深化对称的模型的建立。(三) 运用对称 同学们在我们的校园日常生活中发现了这么多的对称现象。都快成为研究对称的小博士了!小博士们,现在老师要提高学习的难度,敢不敢迎接挑战!请看第一题1.仔细观察并判断:下面哪些物体具有对称现象?具有的打 ,不具有的打2.为了庆祝大家关于对称的伟大发现,小丑要表演他的拿手本领杂耍球技。这是一幅对称的图片:看一看、想一想:小丑一共玩了几个球?你怎样得到是个球的。他的上衣上一共有几个纽扣?设计意图:从感知到运用,内化并运用对称的特点,解决

4、实际问题。学生在运用时进行方法的归纳和指导。(四)欣赏对称 谁是优秀观察员同学们真会观察和动脑筋。孩子们,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遍布了对称现象,让我们一起来静静欣赏他们,好吗?1.同学们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是什么让他们这么美?设想一下:如果飞机两边不对称会怎么样?鞋子呢?设计意图:通过初步感知到抽象,再回到生活实际。充分的体验对称在生活中的运用。在体验对称美的同时,体验对称在生活中的作用。三、 创造对称 我是对称艺术家同学们对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这么多的便利和美,想不想亲手创造具有对称现象的作品?(一)对称大行动:1请同学们做一个有对称现象的动作。2.现在这样是对称的吗?谁能动动脑筋,在不改变

5、这名同学的情况下,变成对称的?(二)制作对印画、撕纸、剪纸、用积木搭对称学生操作,然后交流展示设计意图:在认知现象、感知特点之后。让孩子通过画一画、撕一撕、拼一拼的手段,综合运用对称的特点,制造对称现象。表达对对称的认知,融入趣味性、增加知识的运用,提升学习的高度。四、总结品鉴今天的数学课学了什么?回家你会怎么给你的爸爸妈妈介绍对称现象? 同学们,对称是数学美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希望大家能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的多姿多彩!教学思考:一、目标的定位方向是否合理?本课目标有初步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其中,以前很多的优质课例中,都紧紧围绕感知对称的美进行教学。执教教师认为,是否仅仅只因

6、为对称的美就体现了这一现象的数学特点呢?对称的作用,对称的特点,是否应该在本课中进行体现和挖掘呢?二、目标深浅的层次是否得当?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实验操作中体验感知对称现象。在前几次的教学设计中:有感知并表诉以及辨析对称的特点的环节,如什么叫对称?有些课例中,提到1(如:特点1两边一样,但如下图)(两边一样,但并不对称。)2(如:特点2两边方向相反,但如下图)(对称,但两边方向并不相反。)确切的应为相对,体现一一对应的思想。像这样的特征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出质疑并且解决和辨析吗?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是否拔高了要求?如果没有调整的探讨,整个课堂是否缺乏数学本质的味道?三、 操作的太

7、多太长冲淡了数学的味道?教材中编者设计了两个操作创作活动:1制作墨迹对印画2.用积木搭出对称现象。在理解设计意图时。教师认为编者从平面的制作对称到立体的创作对称上的层次的变化,通过操作能更加灵活掌握感知的对称现象,帮助学生建立对称的表像。构建对称的认知,并且提高运用对称的能力。但是、这两项活动在操作中相当费时。尤其是做墨迹图,简单的墨迹图本身美感不强。同时,很容易弄脏,浪费课堂的时间。于是在教师的课堂上墨迹图改为,制作彩色的对印画,并且与搭积木整合起来,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操作活动大约用了15分钟左右。但有不同质疑的是:是否将数学课上成了美术课呢?花了这么多时间在操作上,冲淡了数学味。不如在对称的现象和特点上多下功夫,突出数学的味道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