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课堂教学“同课异构”问题陈少珍.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411609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课堂教学“同课异构”问题陈少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浅谈小学课堂教学“同课异构”问题陈少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浅谈小学课堂教学“同课异构”问题陈少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浅谈小学课堂教学“同课异构”问题陈少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浅谈小学课堂教学“同课异构”问题陈少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课堂教学“同课异构”问题陈少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课堂教学“同课异构”问题陈少珍.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浅谈小学课堂教学“同课异构”问题姓 名: 陈少珍 学 号: 61251120315001 专 业: 教育学(小学教育方向)批次/层次: 112001/专起本 指导教师 : 李延平 学习中心 : 榆林横山 16目录第一章 同课异构概述41.1同课异构的概念41.2同课异构的理论依据4第二章 同课异构的教育功能52.1体现了教材解读的多元视角52.2凸显了教师“用教材教”的课程意识52.3反映了教师教学更趋个性化的创新要求62.4开阔了教学研究的全新视界62.5提供了探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比较空间7第三章 同课异构对教师成长的作用93.1同课异构营造了同学科教师互助的教研

2、氛围93.2同课异构拓宽了同学科教学型教研的实践模式93.3同课异构推进校本教研深入发展10第四章 同课异构活动要处理好的关系11第五章 同课异构的实施策略12结束语14参考文献15浅谈小学课堂教学“同课异构”问题摘 要同课异构,是指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同一内容用不同的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的课。本文对同课异构的含义、教育功能和对教师的作用进行了浅要的分析,探讨了同课与异构的关系和如何把握同课异构,并提出实施建议。关键词: 同课异构;含义;教育功能;教师成长作用

3、;实施建议第一章 同课异构概述1.1同课异构的概念“同课异构”是当下为中小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一般而言,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同课异构的研究过程一般是这样几个步骤:首先,确定教学内容;然后,进行教材的分析研究、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收集相关课题的资料和资源;再次,经过思考和讨论后,撰写教学设计,并进行教学实践;再次,进行会诊式研讨,详细剖析教学中的

4、行为;最后,针对教学中暴露的问题,修改原来的教学设计,写出反思材料。1.2同课异构的理论依据同课异构就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或者,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可以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到底“构”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构思,还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风格,还是教学策略,还是教学个性,

5、已经不容易分清了。但是,“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教师们也由开始的不理解转变为积极的上交流课,积极参与听课,评课,从而促使教研风气的根本转变。“同课异构”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了课堂结构,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同课异构是更新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强力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

6、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第二章 同课异构的教育功能2.1体现了教材解读的多元视角教师读解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读解本来就是对作品的二度创造。正如蒋成瑀教授在读解学引论一书中所认为:“读,是文本理解的起点,侧重于文字、结构以及作者写作背景等的研究,尽量读出文本原意;解,是以文本释义为起点,侧重于文本意义的辨析、评判以及潜在意义的发掘,要求读者有创造性发挥。”应当说,不同的教师读解同一篇教材,是无法排除他们的个性化差异的。对读物的潜在意义,不同的教师会

7、有不同的建构,只要不是歪曲和误解了作品原意,出现一种多元视角是很正常的,也是应当容诉的。这种教师读解教材的多元视角,为同课异构创生了重要的基础。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近期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就以其独特的文本解读视角为基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异构”的课堂而受到普遍的关注。她在引导孩子悟读课文中梳理其“不幸”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小女孩在生命最后时刻看到了这么多美丽的东西入手,解读幸福。因为她有了“温暖”,有了“美餐”,有了“快乐”,也有了奶奶的“疼爱”。是什么让小女孩从黑暗与痛苦的世界获得了这些光明与快乐?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感受“苦难把女孩放到尘埃里,却开出了幸福的花儿。原来心怀渴望并不难,而

8、在苦难中拥有一颗隐忍之心,才是这个小女孩获得幸福的真正原因”。当然,对于这样的解读,也许从一个侧面走近了安徒生的价值体验和审美情怀,也正是这种异构的多维视角,引发了大家的比较研究和深度思索,大大拓展了我们的教材解读视野和思维探索空间。窦老师的读解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安徒生不愿让自己的作品蒙上绝望和凄惨的烙印,而是笼上一层人间的温情和不灭的信赖这种情怀的原真和人性的亮色。同课异构必然会有比较、有争端,这是好事,也正是同课异构的价值所在。我们需要不同的声音,因为这些声音给我们带来的有理性的反思,更有热情的建设。2.2凸显了教师“用教材教”的课程意识新课改引领了我们对以往的教学作深入浅出的反思。在对待

9、教材使用的问题上,以前教师想得最多的一点是如何一板一眼地执行好教材。这样的一种认识当然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所谓“课本课本,一课之本”是不无道理的。教师当然要执行好教材,这虽然不错,但是还不够。教师执行教材不等于就得照本宣科,成了僵化的“教教材”;而是还应当利用教材积极主动地开发出因地、因生(学生)因师(教师)制宜的、属于自己的“教学内容”,这就是“用教材教”。在这里“教材内容”(课本)只是开发教学内容的媒体、凭借或手段,并不是也不应该是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本身的。在新课改的语境中,教师这种“用教材教”的课程意识,为不同教师的同课异构开辟了宽阔的空间。显然,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凭借教材内

10、容去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时,便会有很大的差异性和自由度,于是,同课异构就从“应然”成为“实然”,自然也就更加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在浙江大学“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上,著名特级教师闫学和陈金才都执教了普罗米修斯(人教版第八册)一课,但教学思路完全不同,却一样都有很好的教学效果。闫学老师的课堂始终贯穿着荡气回肠的英雄气。她从理清脉络入手,紧扣普罗米修斯言和行的语文因素,让学生在动情的朗读中走进了普罗米修斯的内心世界。又用一连串的“假如”(“假如你是一只鸽子”,“假如你有机会站在宙斯面前辩护”,“假如你是宙斯”)唤起学生的真情体验,拉近了孩子与英雄的距离。最后又以质疑和推荐阅读

11、书目作结。整堂课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言性上的有机结合。陈金才老师的课堂,走的却是另一条路线,他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依托,以读解语言、升华情感为主线,以编写课本剧为特色,把教学过程分为两个板块:第一板块是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主要内容,感悟人物形象;第二板块的设计与生成更见巧妙,即运用第一板块的读解成果,由教师提供课本剧的基本框架,让学生讨论编写。这样,既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结构和人物英雄精神的认识感受,又极大地唤起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大胆参与的积极性和成就感,确实别出心裁、独具创意。由此可见,教师在“用教材教”的理念指引下,推动了“同课异构”更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一道亮丽风景。2.3反映

12、了教师教学更趋个性化的创新要求改革开放的时代惠及教师的很多很多,尤其重要的是唤醒了教师的自我意识,使其对所从事的教学工作更富有了个性化的追求。个性使人成为主体而因此区别于动物个体,成了万物之尊。人也因为具有个性才产生了对自然、社会和人际交往的需要;才会有目的、有选择地去认识客观世界,并能对自我的思想行为作出评价调节;才会以不同的态度和情感去积极组织自己的行为,并实现卓有成效的创造。如果说,人的个性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那么,教师的教学个性同样也是有效推进教学、实现育人目标的基础。刘发建老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他从“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这一意识形态定格中

13、走出来,研究课文中为什么提到“鲁迅”的只三处,而提到“伯父”的却有三十四次,从而让学生读出了亲情和温暖。他的两节课以四个板块组成,从“难忘的往事”进入文本,到“伯父就是伯父和蔼可亲的伯父亲近鲁迅”,再到“伯父不仅仅是伯父非比寻常的伯父敬仰鲁迅”,最后到“伯父是永远的伯父不能忘却的伯父怀念伯父”。2.4开阔了教学研究的全新视界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的教学研究也在不断地拓宽、加深。我们对同课异构的关注,也是在新课改呼唤教学的反思研究中呈现出来的一种状态。它首先是作为一种教研模式被推上前台的,即对同一教学内容由几位教师采用不一样的教材解读、教学思路设计和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施教,让听课教师对其进行比较研

14、究。显然这样的研究比单一式的课堂研究提供了更为开阔的多维视野和比较空间,从而不仅更有利于教师的参与研究,而且可以在比较中深化对“课标”的理解,对文本细读的感受,对教学思路设计的启迪和如何以学生为本作现场生成的把握。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提升教师的课堂决策能力。而在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中,又自始至终地调动着教师观察、分析、思考、识别、判断的积极心智能力。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无疑会产生全方位的推动效应。 在一次生命生命(人教版第八册)一文的同课异构教学研究活动中,仅仅在“解题”这一环节中就有不一样的呈现。一位老师置解题于课始:“一颗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

15、蜕变为一只五彩斑斓的蝴蝶。生命,就是这样的一种奇迹。可作者杏林子为什么在标题中要用两个生命呢?这是重复吗?请自由式读课文,想一想应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另一位老师的解题却置于课末:课文快学完了,我们都知道不同的人会对生命有不同的理解,如果给课题加上标点,你会怎么加,为什么?在课后教师的比较评议中,不仅对两位老师不同的教学行为,作了各有长短的分析,还碰撞出新的思考:“既然标题可以借助标点来表达情感,为什么作者不加标点?”“标题有必要加标点符号吗?可以这样加标点符号吗?”“如果让学生给标题加标点,不过是一种训练手段,一种假如,但也应当向学生说清楚作者为什么不加标点,在标题中加标点有哪些规则。否则

16、学生会不会误以为标题是可以这样加标点的”显然,正是同课异构的“比较”机制,拓展了教学研究的空间和深度。2.5提供了探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比较空间有效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命脉,“有效性”的关键词是“效”,具体地说就是指各种力量、做法和作用因素所产生的结果。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表演才艺的高下、教学流程的顺挫,都应当从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来评价。同课异构无疑可以为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客观的比较空间。如在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观摩活动中,两位老师同时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人教版第九册)。第一位老师在第一教时开讲伊始,先板书“地震”一词,问学生看到这个词想到什么。学生答:

17、“四川汶川大地震。”于是,教师便展示了有关汶川大地震的许多图像,足足看了五分钟,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接着,教师又出示了十来个词语,让学生朗读一遍,便立马开始了对课文的逐段讲问分析。教师有声有色的讲问,让学生简单作答来应和。课堂确实有环环紧扣之顺,行云流水之美,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识矛盾根本没有呈现,教学以“给予”为主而淡出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显然缺失了实效。 第二位老师的做法却截然不同。她也是从先板书“地震”,让学生想到汶川大地震切入,但没有用五分钟看课件,而是从学生对汶川大地震的回忆和叙述中要学生梳理出“他是从哪几方面为我们叙述了汶川大地震的”。在大家归结出“时间”“地点”“灾情”“感人故

18、事”四个方面时,教师让学生一一板书,并要求大家自由初读课文,除读准生字字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外,更要大家画出课文表达“时间”“地点”“灾情”和“感人故事”这几方面的句段,准备课堂交流。在交流中教师相机穿插一些生字新词的教学,然后用十五分钟时间,让学生按课题中的三个词“地震”“父”“子”(基本上便是构成全文的三大部分)作了读通课文的自习、交流和检查,对一些学困生读不通的地方,又作了细致的现场指导两例相较,这第二位老师的课堂,明显地把单向“给予”转化为了让学生自主“习得”,在全面参与中把课堂真正变成了学生体验学习发展的过程,其实效性高自不待言。同课异构的多维研究视野,其本质在于呈现了一种开放的

19、精神,一种研究的思绪,一种的姿态,一种创新的探索,一种企盼精益求精的追求。这正是不断推进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原动力。第三章 同课异构对教师成长的作用3.1同课异构营造了同学科教师互助的教研氛围同课异构是教师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对同一课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案,在教研组或备课组交流汇报,吸取大家意见,凝聚集体智慧,在不同班级中采用不同的方案进行上课,教研组或备课组教师听课,在课后即时检测不同方案所产生的效果,课后开展评课,选出适合该教师个性特点的课。这种模式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理解课程标准,把握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了解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情景,发现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方式等,

20、来实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如:在集体教研组活动中,五年组教师分别对圆的面积一课教学设计展开研讨,通过集体教研平台,把自己对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的实质、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预设以及设计理念分别进行阐述,有的教师还提出自己的困惑供大家讨论,经过大家商讨、剖析后确定的案例,再由一至两名教师进行上课(也可以同学科教师轮流上课),课后再经过二次集体教研,多人同课、同一课题多轮讲解,经过反复推敲、改进,再次呈现给学生最完美的课堂效果,达到最佳的教学水平。每一节课上执教教师都在已讲课教师的基础上展现出更多亮点,带给学生不同的惊喜,使得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新颖,知识点更利于学生理解接受。3.2同课异

21、构拓宽了同学科教学型教研的实践模式教学型教研是以“课例”为载体,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教师们将研究的过程渗透或融入到教学过程,贯穿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以同组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是一种十分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同课异构由同年级教师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确定具有开放性的内容,由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不同理解,不同的策略选择,不同的资源选用,进行独具个性的教学设计,然后再回到教研组或备课组内交流汇报,分析反思,汲取他人之长,进行二度整合设计,然后上课展示,教研组或备课组教师听课,开展评课,以便上出适合每个教师个性特点的课。如:六年级数学上册数字

22、的用处张老师的课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努力尝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自觉性,采用多种方法,积极为学生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李老师的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小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融洽在一起,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求、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悦、学得自在,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王老师的课条理清晰,问题设计合理,充分发挥了小组的作用,给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并注重了落实,整堂课非常高效愉悦。以小组为单位首先就数字的用处几个预习问题展开了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发现新问

23、题,提出新问题。韩冰老师对学生提出的有疑问的问题精讲点拨,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研的实践过程中同组教师经过课前认真研读课标、教材、学情分析、探讨重点、难点、教法等活动,延伸到课后的反思、评课环节大家都畅所欲言谈感受,谈收获,无论是执教者还是听课者,都获益匪浅,激发了本学科组成员之间的合作、研讨意识,教师之间深入讨论、取长补短、资源与信息的共享拓宽了同组教学型教研的实践模式,促进了课堂教学的自主性、高效性。3.3同课异构推进校本教研深入发展同课异构造就了百花齐放的课堂,彰显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差异,学生的学力差异,也彰显了文本价值的丰富性,推进了校本教研深入发展。1、促进了

24、教师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在同课异构的研究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行为,同时形成对教材、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独立和创造性的见解。同课异构的教研形式可以给每一位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课堂风采的机会,使教师敏锐的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2、促进了校本教研发展。面对新课程,不少教师不是缺乏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和机智。如何理解新课程、把握新教材、实施新教法,不少教师心中常感喘,仅靠自己孤军奋战、冥思苦想使不可行的。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就失,博采众长,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创设了开放的

25、学习环境,开发了立体教育资源,调动了广大教师主观能动性,真正的促进了校本教研的深入发展。第四章 同课异构活动要处理好的关系第一,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要处理好集体备课与个人教学特色的关系。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把握教学目标,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是集体智慧、同伴互助的体现,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每个教师又有自身的特点和教育思想这是教师个人风格的体现,是他人无法改变的。一味的根据其他教师的观点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是不会成功的,教学也是不能发挥教师个人的特点的,因此教学的效果也是低下的,教师在整个活动中获得的个人体验也是有限的。因此集体的智慧和交流应该主要在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和课后的交流与探讨中,

26、体现在教学目标的是否有效的达成上,而不是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和细节的设计上,体现在教师之间合作文化的构建上。第二,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要处理好“存异”与“求异”的关系。在同课异构中,“同课”是基础,“异构”是发展。选择同一教学内容,这决定了“异构”是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上进行;而不同的教师进行各自的个性化的教学设计,由于教师自身学识、经验等差异必然导致最后的教学设计带上各自的特点,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效果。教学内容的“共性”决定了同课异构的“同”,不同教师的“个性”决定了同课异构的“异”。能够反映出同课异构的魅力与内涵的,反映不同教师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恰恰是“异构”。同课异构的“异”,自然是寻求不同。“异构”

27、的目的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不是为“求异”。寻求不同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对于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因为教育的原点是育人,育全面发展的创新一代,创新一代需要以创新的教学来培育。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同课异构需要比较,不同的解读需要以比较来论短长;不同的理念需要以比较来明是非;不同的思路需要以比较来论高下;不同的方法也要以比较来评优劣。于是,我们才能在比较中增强创新的意识,展现多元的风采,拓展研究的深度,提升教师的素养和优化课堂教学的品质。一句话,同课异构所展示的比较研究功能,正是为了提升课堂的深度、厚度和

28、效度。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学生一起教学,出现“异构”是应然的,而把“教参”奉为不可变易的铁律,教成了千课一面的现象,才属不然,才是不正常的。问题是我们过去没有对同课异构给予足够的关注、提倡、践行和研究,才成了正常现象的不正常失落。第五章 同课异构的实施策略由于我们必须考虑同课异构过程中教师的自主建构,实现教师自身内涵的丰富与智慧的提升;所以,我们认为,同课异构应该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为终极目的,围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的改进”这两个核心展开,在实施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1、以同一主题为核心。同课异构的基础是“同课”,即同一教学内容。只有确定这一主题,才能保证教

29、师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进行比较式的研讨。共性与个性是事物之间普通存在的一种客观联系,比较的过程追求“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没有了“同课”这一“同”,比较就失去了基础,就不能称其为同课异构,就失去了同课异构的价值。2、以行动研究为基础。行动研究的目的就是应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它关注的是特定情境中的特定问题,无须重视研究结果是否可以推广到其他不同情境;无须关注研究变量的控制与操作。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解决特定的问题,强调在研究的过程中,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际,把自己遇到的教学问题转化为教学研究的“小课题”,基于“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基于“有效教学”进行教学设计,不断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30、,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3、以微格分析为手段。没有细致的观察就没有精细的分析,没有精细的分析就难有问题的发现,没有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就难以取得进步。所以,我们借鉴微格教学的方式来进行微格分析,一方面利用了现代视听设备作为课堂记录手段,真实而准确地记录了教学的全过程,帮助教师直接从记录中观察自己的教学活动,收到“旁观者清”的效果。另一方面,其他教师注意在课堂中就某一主题进行观课议课,帮助上课教师从指导教师和同伴那里得到信息,更为全面的看到本人上课的过程。4、以比较研究为方法。“同课异构”的基本研究方法应该是用“比较”的方法来看待“同”中之“异”,侧重点是在研究“异”。“比

31、较研究法”是常用的教育教学研究法,它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在同课异构中,我们要充分的应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明确比较的主题,关注同课之中的异构在何处,各种异构在课堂教学行为中的表现又有什么不同,取得了什么效果,存在着什么问题这样,才能拿到一手的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5、以同伴互助为桥梁。同伴是校本研修中最基本、最高效的力量,当我们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寻求同事的帮助是每位教师的第一反映,因而同伴互助也是同课异构中最直接、最常用的方式。学记说“同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没有同伴

32、的互助支持,教师个人将限于孤立。所以,我们力求教师个人与团队之间进行广泛的对话和合作,营造同课异构中同伴互助的专业合作与精神共享;在同伴互助中将个人的才智与团队的集体智慧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个人成长与团队进步相辅相成的学习共同体,从而既促进教师个体在专业能力、知识、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又实现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6、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同课异构中会不断地发现问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课堂教学智慧只有在不断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地提高。所以,在发现问题之后,教师需要进而明确问题的关键,决定问题解决的方向;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案,包括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最后通过一定的方法,确

33、定所提出的假设是否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同课异构中,由于教学的不可预测、对所面临的“未来”一无所知,我们可能会不断地尝试错误,通过尝试错误,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我们也可以把总目标分成一系列子目标,如把教学设计分为多个环节,针对某些环节采用针对性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尝试,从而实现教学构想,解决教学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最终解决所有问题,呈现出一节近似完美的课。结束语我们认为,同课异构实质是一个不同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立足于各自教学经验,遵循教学的科学规律,在同伴的帮助之下,广泛占有各种资源,进行各种教学构想,并将构想予以优化后付诸实践,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4、最终优化课堂教学,使自己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对教学规律的把握经历一个不断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教学认知建构过程。参考文献1、王荣生等,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2、李海林,如何构建一个可用的阅读教学内容体系,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1期。3、吴正斌,浅谈“同课异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年第6期。4、何彦飞 ,“同课异构”的实施及需要注意的问题。5、黄爱华 ,关于“同课异构”的思考 。6、蔡永 ,校本教研中的“同课异构”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毕业论文写作(设计)日志所属学习中心:榆林横山姓 名陈少珍批 次1

35、12001层 次专起本专 业教育学(小学教育方向)学 号61251120315001论文题目浅谈小学课堂教学“同课异构”问题申请审批通过时间2013.7指导教师李延平论 文 写 作 日 志 记 录论 文 进 度起止时间执 行 情 况(资料的收集、在教师指导下的进行过程)论文提纲2013.7.1-31收集资料、确定论文选题、列出论文提纲论文初稿2013.8.1-31根据收集的资料和论文提纲,写出论文初稿论文二稿2013.9.1-10根据指导老师意见修改论文,形成二稿论文终稿2013.9.11-15修改论文二稿,确定终稿,提交论文备 注填表说明:执行情况填写通过何种方式 (如电话、e-mail、邮寄等)与指导老师取得联系,以及通过沟通、交流的结果和论文完成情况。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学生姓名陈少珍学号61251120315001专业名称教育学(小学教育方向)层次专起本论文题目浅谈小学课堂教学“同课异构”问题论文评语及成绩成绩:教师签名:日期:注:教师评语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